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新闻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用词研究论文

新闻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用词研究论文

60

2023-11-27 13:53:08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语言之间的互相借鉴、相互促进是语言发展的趋势。新闻报道中因表达新闻事物和特殊场合的需要,常常会即兴生造词语,这些词语构词方法多样,包括借词法、复合法等。新闻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即从汉语语言中借用新的词汇以达到填补本国语言中对该词意义的空白。在新闻英语中,汉语借词可以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策略。文章以中国日报和国外媒体的报道为例,研究分析新闻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用词特点,揭示借词的音译、意译、音意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播现象和影响。

  摘要:语言之间的互相借鉴、相互促进是语言发展的趋势。新闻报道中因表达新闻事物和特殊场合的需要,常常会即兴生造词语,这些词语构词方法多样,包括借词法、复合法等。新闻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即从汉语语言中借用新的词汇以达到填补本国语言中对该词意义的空白。在新闻英语中,汉语借词可以作为新闻信息的传播策略。文章以中国日报和国外媒体的报道为例,研究分析新闻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用词特点,揭示借词的音译、意译、音意相结合的翻译策略,探索其中蕴含的文化传播现象和影响。

  关键词:新闻英语;汉语借词;文化传播

  Abstract:The popular trend of language development is learning from and promoting each other.Due to the need to express news and special occasions in news reports,we often improvise words.These words is of various ways of word formation,including borrowing,compounding and so on.Chinese loanwords in News English,that is,bor-rowing new words from the Chinese language to fill the gap in the meaning of the word in the native language.In News English,Chinese loanwords can be used as the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news information.Taking the reports of Chi-na Daily and foreign media reports as examples,this paper studies and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Loan-words in journalistic English,reveal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loanwords,including 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and the combination of sound and meaning,and explores the cultural transmission phenomenon and influ-ence contained therein.

  Key words:News English;Chinese loanword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一、借词及汉语借词

  (一)借词概念

  汉英两种语系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借词早在古英语时期就已开始出现并使用。借词也叫外来词,它指的是音与义都借自外族语或外方言的词。[1]世界上所有语言的发展都会或多或少受到另一种语言的影响。贸易、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冲突,会促成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和碰撞。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杂合的语言、出现频繁的语码转换和借用的情形,以填补本国语言的意义空缺。

  汉英两种语言中各有特殊文化义素的词语。自古以来,汉语中外来词历经两次发展高峰:第一是两汉之际,传入一些使用频率高、组词能力强的借词:方便(aupayika)、圆满(parisphata)等;第二是自明末清初起,大量与西方文明相关词汇进入中国,比如:麦克风(microphone)、赛因斯(science)等。

  英译汉语借词在英语外来语中的占比很小,但是随着国内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使用频率也逐渐增加。英语中的音译中文词汇有些源于闽南语,主要以国语和粤语为最大宗,是中文进入英文最主要的途径。

  (二)汉语借词分类

  西班牙阿尔卡拉大学Isabel dela Cruz-Cabanillas教授、捷克马萨里克大学学者Helena Juricová和曾泰元分别研究了OED中的汉语借词。Isabel教授研究表明,共345个且都是音译词。Helena在其研究基础上发现65个中文外来词。曾泰元的调查研究表明,OED收录了共约500个汉源词,不包括其他语言介入的词。此后学者对借词的统计研究因检索标准不一,数据各有不同。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分为很多类别,也适用于诸多领域,尤其是新闻英语这种传播性强的领域。

  二、新闻英语中汉语借词存在形式

  (一)音译借词

  由于当时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缺乏了解,汉语借词往往停留在音译的层面上,未触及核心文化。[2]英译汉语借词中的音译词不少都采用威妥玛拼音拼读汉语。

  在新闻英语中,音译借词常采用普通话和粤语、闽南语等方言的发音。如:包子(baozi)、白酒(baijiu)、茅台(Mao-tai)、干杯(ganbei)。依据粤语方言发音的汉语借词有:点心(dim sum)、白菜(bok choy)、旗袍<长衫>(cheongsam);番茄酱(ketchup)就是源于粤语茄汁(ke jap)的发音;表示催促时,逐渐用chop chop代替quickly,该词源于粤语速速(chuk chuk)。依据闽南语发音的借词也不在少数,如:云吞(won ton)、麻将(mah-jong)、茶<char=cha=chah=chai=chia>(tea)。Tea进入英语的时间太久,因其较强的构词能力有很多衍生词,再加上其发音与chá大不相同,已经看不出它是汉语借词。闽南语中茶的发音是dei。17世纪,荷兰作为最早的海上霸主,是亚欧之间最初的茶叶贸易商。荷兰的东印度公司将茶叶出口到欧洲,于是我们有了法语的thé、德语的tee和英语的tea,这个闽南语词经过荷兰传到英国就变成了tea。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例1:China Daily,Sep.3,2021

  ST:Dimond later wrote in his book.“Edgar laughed,raised his thimble of Moutai,and said,“Here’s to your China education.Ganbei!(Bottoms up)

  TT:戴蒙德后来在他的书中写道:“埃德加端着茅台酒,笑着举杯说道:‘为伟大的中国教育事业,干杯!’”(喝光)

  干杯译为ganbei,并注解Bottoms up帮助外文读者理解。干杯于18世纪逐步流行,中西方对其英译一直以来大有争议,争议的核心之处在于Ch-inglish与English的表达,有如下几种译法:最常见的是译作cheers或toast或bottoms up。

  Cheers在牛津英语字典上有三层释义:第一是a friendly expression said just before you drink an alco-holic drink;第二是used to mean goodbye;第三是used to mean thank you。在美式英语中,Cheers只有第一层意思,用于对话情景,如喝酒、烧烤等。英国人多用其表达感谢,表述为Cheer,mate。在酒桌上,一般也用其表示干杯。

  Toast意为烤面包片,吐司面包,也可意为干杯,敬酒。据说,从12世纪起,英国人饮酒时喜欢将香喷喷的面包片在酒碗中浸泡,以增加酒的醇香。到了18世纪,toast逐渐脱离原意,用来指敬酒和干杯。还有一种说法认为toast起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祝酒习俗。据说他们饮酒时,喜欢将面包浸到木制的酒碗中,认为喝酒时吃到面包的人来年会有好运道。从那时起,toast就开始表示向尊敬的人敬酒。关于toast的最早记录之一是莎翁的喜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剧中,福斯塔夫说过这样一句话:“给我拿一夸脱葡萄酒,并放一块面包(toast)在里面。”(“Go fetch me a quart of sack;put a toast in’t.”)此外,toast还可以表达祝酒辞。

  Bottoms up在口语中用作劝酒语,相较于Cheers而言,受众面较小。就情感意义上来说,Bot-toms up作为劝酒语,在中国的酒桌文化中褒贬不一,在酒席上它既可以体现中国人的好客,又在一定程度上让客人因喝不下酒而感到为难。在很多词典中,Bottoms up意为杯底朝天,是要对方喝尽杯中酒。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干杯可以译为bottoms up;之后,这个短语多有忌讳。中国人喝酒规矩多,讲究多。若是与西方人一起喝酒,干杯用cheers表达较好。若是要真的想表达把杯中酒喝掉,可以使用借词ganbei。

  汉语词语进入英语词汇系统,都需要经过一定程度的英化改造。从Ganbei作为英译汉借词的角度分析,该词的译法既要考虑到词的通用程度、使用频率和普适性。该词可以英译为chin chin或ganbei,这两种译法均被收录进OED。陆谷孙《英汉大辞典》(第二版)中译干杯为chin-chin,音译了中国人热情好客时常说的请,保留了源语的发音特色。在OED中最早的记载是:1795 M.Symes Embassy to Ava 295(Y.)We soon fixed them in their seats,both parties...repeating Chin Chin,Chin Chin,the Chinese term of salutation.当时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大量进入中国,将中国文化介绍给欧洲人,同时也将本土文化传入中国。语言作为沟通的桥梁,自然是深受影响。当时的人们恪守礼教,言行举止无一不循规蹈矩。觥筹交错之际,出于礼法,便举杯示意,请对方饮酒。

  Ganbei首次进入英语是1940年英国女旅行家Violet Cressy-Marcks在她的著作Journey into China(vii.i.257)中引用Kaanpei。原文意为:那时我们常常干杯,端起小小的酒杯饮温酒。他们使用“干杯”这个词,端着酒杯向来宾致意,就和我们说“祝你健康”差不多。Kaanpei是干杯首次进入英语的拼法,过去式Kaanpei-ed。1962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在Side of River一书(vii.59)中也引用了这个词:‘Kan-pei!’(Bottoms up!)we all said(我们大家都说:“干杯!”)由此可见,到了20世纪60年代,干杯已经被拼写为Kan-pei了。1987年4月13日美国《时代》杂志提到干杯时也写作ganbei,直到1997年,牛津英语辞典才收入这个词。ganbei于1940年初有记载,此后国人思想解放该词逐渐盛行。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扩大,“ganbei”一词也愈发正式,不但可以传播中华文化,也可表达敬酒之人的美好祝愿。

  例2:CNN,May 25,2022

  ST:Spring Festival is always accompanied with ganbei-proposals for toasts.

  TT:春节时干杯———敬酒的碰杯声不绝于耳。

  茅台可以译为Mao-tai或者Moutai,白酒译为baijiu。中西方的酒文化各有特色。西方的酒主要分为三大类:liquor(烈酒)、beer(啤酒)、wine(葡萄酒)。这三种酒类,用来表示中国白酒的只有liquor最为合适,以及新闻中使用的spirit。2020年4月中国酒业协会向海关总署提出申请并得到同意,将2021年新版《税则》中对白酒的英文名字修改为Chinese Baijiu。此前中国白酒在名录中曾被翻译为Chinese distilled spirits(中国蒸馏酒)。此外还有Chinese spirits、Chinese liquor等。使用Chinese Baijiu对准确描述中国白酒这一民族产品,扩大国际影响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Pekingology(北京学)=Peking(北京)+-ology,以该方法借入英语的汉语词汇由音译的汉语加英语构词成分(一般为后缀)构成。[3]音译加缀的汉语借词更像是在汉语与英语融合过程中被“英化”后的产物。

  (二)半音半意

  半音半意是指将音译和意译相结合。例如,ho-ho bird(凤凰,“凤凰”的方言音+鸟的英文),Pe-king Opera(京剧,北京的音译+戏剧的英文),tung tree(油桐树,桐的音译+树的英文),以及taikonaut(中国航天员,太空的音译+宇航员的英文)。

  例3:China Daily,June 9,2022

  ST:BEIJING—Taikonauts of the Shenzhou XIV crew will carry out 24 in-orbit medical experiments during their six-month stay in China’s space station,according to the China Manned Space Agency on Thursday.

  TT:中国载人航天局周四称,神舟十四号宇航员将在中国空间站停留六个月,期间进行24次在轨医学实验。

  Taikonaut一词由汉语拼音的太空与宇航员的英文嫁接而成。1999年11月21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号无人宇宙飞船,在报道有关中国发射载人宇宙飞船的英语新闻中,第一次使用该词指代中国宇航员。西方国家的各大媒体在报道中使用该词,侧面反映中国航天事业快速发展的重大进步。

  (三)意译借词

  意译借词又称译借词,用英语来表达相应的汉语语素。其发音与汉语毫无关联,其构成是根据每个汉语词素的含义构成新词。意译借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中式英语,带有汉语语音、语义、语法等语用特色,是一种洋泾浜语言。例如:lose face(丢面子)、milk tea(奶茶)、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等。这些词大多是洋泾浜英语,已逐渐融入主流英语。虽然不符合传统英语的表达习惯,但丰富英语的表达方式。

  例4:China Daily,Dec.21,2021

  ST:However,these urban professionals also nee-ded rural traditional medical practitioners and barefoot doctors(a program that only started in 1968)to effec-

  tively work in the rural arena.

  TT:然而,这些城市专业人士也需要乡村传统医生和赤脚医生(该项目始于1968年)才能有效地在农村开展工作。

  赤脚医生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的名词。他们没有固定编制,一般是经乡村或基层政府批准和指派的有一定医疗知识和能力的医护人员,受当地乡镇卫生院直接领导和医护指导。1976年,中国赤脚医生王桂珍是出席世界卫生大会的女性代表,是各国在医学领域学习的对象,自此赤脚医生响彻世界,各国称其为barefoot doctor。

  三、汉语借词的传播状态

  英译汉语借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哲学思想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汉语借词广泛进入英语中且不受时空界限,它们通过派生、转类、合成等方式扩大词义,进行词义转换。[4]汉语借词数量,学者们各有判定依据。

  新闻报道中的英译汉语借词主要都是文化负载词。通过直译按照汉语发音和字面形式翻译,对中文读者是归化翻译,对英语读者是异化翻译,可能会造成英语读者的理解障碍。国外新闻报道既有中国读者也有英语读者。中国读者在读到这些异化翻译的词汇时马上能想到对应的汉语词语,从而获得丰富的文化联想意义,并在心理上产生一种认同感和亲切感,从而增加其灌输的美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中国读者潜移默化的影响。[5]这些借词有助于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

  语言作为意识形态的物化产物,传播者在新闻传播中可以通过汉语借词表达主观思想、社会文化等。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密切,更多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词语渗透到英语中,国外媒体越来越多地使用汉语借词,提升了汉语国际地位,增强了文化软实力。

  四、结语

  中国日报和国外媒体的报道中通过音译、音译加缀、意译和半音半意的方法创造汉语借词,已经不再是止步于“填补对应意义的空白”的目的,而是传播者采用的一种传播策略。抓住新闻报道读者的猎奇心理,一方面,吸引英语读者的兴趣;另一方面,拉近中国读者的距离。中国读者应学会审视、批判这些外媒所使用的借词,坚定自己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8.

  [2]徐凤霏.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刍议[J].海外英语,2018(14):242-243.

  [3]王彦侠.论英语中汉语借词的语义及语言文化特征[J].海外英语,2017(23):212-213.

  [4]孙雪珂.英语中汉语借词词汇层面特征研究[J].校园英语,2019(11):230.

  [5]谭梦玲.新闻英语中的汉语借词[J].文教资料,2006(14):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