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论视域下会展英语翻译分析论文

2025-09-17 17:33:03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会展英语翻译是会展行业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可以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人员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渠道。
[摘要]会展英语翻译是会展行业当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可以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展人员提供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在当前国际化的发展大趋势下,会展英语的应用价值日益突出,并逐渐形成了专门的语言体系,在词汇、语法以及表达方式上都与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差异。鉴于此,笔者以目的论的研究视角切入,对会展英语翻译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会展英语;目的论;英语翻译
现阶段,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推进,英语翻译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会展领域,英语翻译更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会展行业的持续深入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会展上,行业内的交流和沟通会更加深入。一般来说,会展英语可以细化分为展览与会议两个版块,主要关联的项目有会展策划、会展接待以及会展业务服务等,同时也包括行业内部关于技术和商务方面的洽谈。在未来,我国的会展行业将逐步与全球发达国家接轨,因此会展英语翻译的应用空间势必会越来越大。下面,笔者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会展英语翻译进行详细深入地分析。
1会展英语的应用价值与具体分类
1.1会展英语的应用价值
当前,会展行业发展迅速,会展主要指不同类型的展览、会议以及大型活动。随着全球在经济与文化方面的联系日益紧密,会展英语也成了一种专业的语言体系,对于会展行业的帮助非常大。
具体来看,首先,会展英语的应用可以全方位推进国际商业合作。在全球化进程持续加速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参与展会来全面开拓国际市场,建立起稳固的业务伙伴关系。面对各个国家的商务人员,会展英语就成了一种通用的语言,使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能够顺畅地进行商务合作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在翻译人员口译与笔译服务的支撑下,参展方能够与来自全球各个地区的潜在客户与商业伙伴开展高效的商业对话,进而全面推动商业合作的形成。
其次,会展英语可以进一步促进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现阶段,会展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业活动,而是逐渐演变成了文化交流的平台。参展方通过实物、虚拟展览以及讲演等方式,向大众展现自己的创作成果。在这个环节中,会展英语起到促进跨文化交流的作用,参展方能够向公众准确地传达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价值理念,引起公众在文化层次上的共鸣。借助于翻译人员的精准翻译能力,参展方可以通过自己的母语,将想要传达的文化思想和价值理念更加准确地表述出来,避免了由于自身使用英语不熟练所造成的一系列沟通与交流问题,实现文化交流层次的提升。
最后,会展英语能够全面提升会展行业的专业水准。目前,会展行业已经开始朝着高度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展行业的竞争压力也在逐渐提升。这也就对会展英语翻译人员所具备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具备过硬的语言能力之外,翻译人员还要全面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从而更好地应对展会当中所涉及的各行各业的知识。会展主要包含的环节有展品宣传、展品讲解、会展演讲等方面,相关翻译人员也要针对这些方面进行有效的语言能力训练,并对会展英语翻译的具体实践方式进行系统化的探索,切实提升翻译水准,为会展行业的发展提供语言层面的保障。
1.2会展英语的具体分类
关于会展英语的研究,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深入剖析其在结构层面的细致分类,从而更全面地理解和应用会展英语翻译。具体而言,会展英语的应用场景广泛,包括展览、会议、沙龙等多种形式,每种场景对语言的需求和表达方式都各有特色。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不同场景,将会展英语细分为宣传展览英语、会议演讲英语和展品解说英语等类别。宣传展览英语主要应用于展览的宣传材料和广告语中,要求语言清晰且具有吸引力,能够准确传达展览的主题和亮点。会议演讲英语则用于展会期间的演讲和发言环节,要求表达流畅、引人入胜,能够充分激发现场听众的兴趣和提高听众参与度。展品解说英语则专注于对展会产品的精准介绍,内容需完整详细且富有趣味性,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此外,会展英语还具有独特的语言特性,包括特定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与普通英语相比,会展英语在词汇选择上更注重专业性和精准性,如常用词汇“展位”“展览主题”和“参展商”等。从语法的角度上来看,会展英语会更多应用被动语态以及现在完成时结构,从而对于会展具体情况以及参展商的信息进行更加精准地描述。从表达方式上来看,会展英语的表达往往更加简洁,很少使用长难句,其目的即在于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
由于会展英语的实际应用需求存在差异,除了上述分类,对会展英语还可以进行更加细化的结构划分。除口语交流之外,会展英语在展会标识转译、展会接洽翻译以及展会文件翻译等方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存在着不同的应用体系。鉴于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会展英语翻译人员在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储备方面必须要以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以确保在不同场景下都能实现会展英语的最佳翻译效果。
2目的论视域下会展英语翻译分析
2.1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翻译理论模式,它起源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由弗米尔(Hans Vermeer)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目的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该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和策略。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这意味着,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将原文转换为另一种语言,而是在目的语背景下,为目的语读者生产一个文本,这个文本应该符合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和期望。综合来看,目的论可以概括为:在目的语背景下,根据翻译目的,为目的语读者,生产一个符合其需求和期望的文本。这个过程需要译者根据翻译的目的和译文的预期功能,灵活选择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2.2目的论视域下会展英语翻译的具体应用
2.2.1在名称翻译当中的应用
在目的论视域下,会展英语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一种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特别是在名称翻译这一细分领域中,会展英语的翻译显得尤为关键,因为它直接关乎展会、企业或产品的对外形象与传播效果。
会展英语的名称翻译首先要求准确传达原文含义。这不仅仅是词汇层面的对等,更是文化和语境层面的契合。在翻译展会名称时,译者需要考虑到名称所承载的品牌理念、市场定位以及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确保译文能够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与原文相似的共鸣和认同。例如,对“技术创新产区”这一名称,就可以将其翻译为Technology Innovation Zone,这样的语言表述方式会更加贴合于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
其次,会展英语的名称翻译还需兼顾语言的简洁性和记忆性。一个成功的展会名称翻译应该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展会观众的注意力,并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这就要求译者在保留原文核心信息的基础上,运用语言艺术,如押韵、对仗、隐喻等手法,增强译文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最后,会展英语的名称翻译也要考虑到行业的专业性和术语的规范性。译者需要具备扎实的行业知识和术语储备,确保译文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译者还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和术语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保证译文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整体来看,会展英语的名称翻译是一项复杂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综合运用语言学、文化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知识,以实现译文在准确性、简洁性、记忆性、专业性和规范性等多方面的平衡与统一。这不仅是对译者语言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其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的全面检验。
2.2.2在展会标识翻译当中的应用
展会标识在展会当中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展会标识,参展观众就能够了解到展会当中的基本展览信息,同时还能够了解到参展方想要对观众所传达的信息。因此,展会标识英语翻译的核心,就是要将标识当中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展会观众,让这些来自于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人们都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展会所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具体来看,在展会标识英语翻译的过程当中,首先,翻译人员必须将标识中的文字信息精确无误地翻译成英语,以确保广大参展观众能够准确理解其含义。这要求翻译人员必须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专业知识,能够准确把握源语的含义,并用地道的目的语表达出来,避免译文出现歧义。其次,对于展会标识的英语翻译要尽可能地保证简洁明了。展会标识要占用最小的空间,传递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译文一定要做到精炼,尽可能地使用一些比较简短的词汇与词组。再次,译者还要关注翻译内容的排版情况以及字体的使用,让展会的标识更容易理解。最后,译者还要关注文化适应性方面的问题。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某些在中文中看似普通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英语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或情感色彩。因此,翻译人员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对可能产生误解或冲突的词汇进行必要的调整或解释,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文化中的适宜性和可接受性。还需要注意的是,翻译人员在翻译展会标识英语时,要关注翻译内容的创意。很多展会标识通过精心的设计,已经成为展会当中吸引观展人的重要载体,因此,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要保证展会标识的创意与吸引力。在翻译时,译者可以使用一些俚语以及典故,从而强化标识的吸引力。
综合上述分析来看,展会标识英语的翻译要以准确性为首要考量前提,力求简洁明了,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适应性与创意性,将展会标识通过生动、形象、准确的方式传达给参会观众,成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就自然而然能够提升会展活动整体的吸引力,推动商业合作的形成。
2.2.3在展会接洽服务当中的应用
展会接洽服务所涉及的英语翻译工作不仅量大,而且受到地域与文化差异的影响。译者在展会接洽服务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细节,在掌握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之上,还要对不同国家之间的用语协调程度进行详细的了解,防止翻译过程中出现负面性、片面性的语言,引起双方之间的误会。例如,外国参会人员夸展台设计得很漂亮,而中方的参展人员谦虚地回答“哪里,哪里”,这个时候译者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Where,Where”的话,就会产生严重的歧义,出现不必要的尴尬。再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于问“吃了么?”,译者如果将其直接翻译成“Did you have breakfast/lunch/dinner?”的话,可能外国人就很难理解,因此就需要将其翻译成问候用语,如“How do you do?”“How are you doing?”就会更加符合英语国家的表达习俗。
一般情况下,中英文之间的翻译对于语境特征的展现比较考究,对于不同的文化和语言特性之间的翻译协调,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做到对双方的文化与风俗习惯差异全面尊重。译者通过翻译,不断引导双方之间深入沟通与交流,构建一种优质化的翻译关系,在尊重对方的同时,还要维护己方在会展当中的形象。此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还要关注翻译的具体效率,展会接洽服务的时间往往是比较固定的,因此需要以最短的时间精确地传达每一条信息,这就需要翻译人员在翻译工作中保持较高的工作效率和强大的应变能力,关注信息的传达与反馈情况,全面推动商业合作的形成。
3目的论视域下会展英语翻译原则
参考文献
在目的论视域下,会展英语翻译的具体原则可归结为准确性、功能性、文化适应性和目标导向性。首先,准确性是会展英语翻译的基础,要求译者严格忠实于原文信息,确保术语准确、内容完整,避免误导读者或产生歧义。其次,功能性原则强调译者应服务于特定的交际目的,要求译者根据会展活动的具体需求和目标受众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和语言风格,确保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发挥预期的功能。再者,文化适应性原则要求译者充分考虑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对原文进行必要的文化调整或解释,以确保译文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顺畅和有效。最后,目标导向性原则是目的论的核心,它要求译者始终以翻译的目的为最高准则,根据翻译目的的不同,灵活调整翻译策略和方法,确保译文能够满足目标受众的需求和期望。这些原则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会展英语翻译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对提升会展英语翻译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实际操作中,译者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原则,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4总结
综上所述,会展英语翻译具有特殊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对于跨文化、跨语言、跨专业的交际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实现准确地传达和信息的传递,译者需要具备强大的跨文化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在目的论的指导下,会展翻译工作需要从多方面解决语言文化矛盾,并充分考虑会展活动的特殊性质和目标受众,同时也要考虑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灵活运用翻译原则,努力实现准确、连贯、忠实的翻译,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云华.翻译目的论视阈下会展英语的翻译策略研究——以茶博会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8):252-253.
[2]刘章桔.翻译目的论视域下的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策略探析[J].灌溉排水学报,2023,42(5):156-157.
[3]刘紫欣,金志茹.目的论视角下的会展英语翻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4,30(5):115-116.
[4]吕游.从目的论探析商业会展英语翻译[J].海外英语,2012(1):158-159.
[5]王嘉忻.基于目的论视角下的新闻英语翻译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
[6]赵礼粉.目的论视角下的英语翻译教学技巧与策略分析[J].丝路视野,2019(1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