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语言学习课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策略论文

2025-09-17 17:26:54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案例,探讨了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高中英语语言学习课的可行性教学策略,分析了如何在语言学习课中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和话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摘要]本文通过教学案例,探讨了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高中英语语言学习课的可行性教学策略,分析了如何在语言学习课中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和话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
[关键词]语言学习课;语言运用能力;情境;语境
在高中英语语言学习课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采用的方法是依据教学经验,挑出文本中的重点词语、表达和句型,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用法并辅以例句加强学生理解,然后设置各种和高考题型相关的练习题进行知识巩固。有时整堂课下来,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大屏幕、脱离课本听教师讲解琐碎的语言知识点,这导致学生对所读材料理解不到位,只能获得零碎的、孤立的语言知识,造成学生实际运用能力和知识掌握不成正比,所以在语言学习课中要致力于挖掘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策略,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思路。
1语言学习课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1.1认识语言学习课的本质
每个单元大部分的新的语言现象(部分词汇、重点语法等)一般出现在Reading and Thinking模块。针对语言提取这一课型,教师应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和赏析,总结出重点语言项目,即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语言知识及有关的规则,同时,辅以多种形式的词汇和语法练习,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单词和结构的理解,培养他们初步运用这些语言的技能。《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与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语言学习”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它更是一种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实践、体验、探索的过程。
1.2文本的理解和重点语言知识的挖掘
通过阅读课,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文本学习的重点应该是引导学生体会文本是怎么表达的(秦秀白等,2010)。教师所提炼的重难点一定要建构在阅读材料的具体语境之上,让学生熟悉语言存在的语境条件,建立语言形式、意义和运用之间的关系,能充分感知语言、习得语言知识、恰当运用语言。
1.3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后,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实践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教师在语言学习课中要立足于文本的语境,努力创设语言运用情境,并以此为基础拓展语言知识运用的广度,特别注意选择易于学生接受,贴近学生生活和培养文化素养的语境,以此提高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形成适合学生自身的学习策略(赖朝辉,2011)。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意识的培养可起到促进学生英语思维的形成和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情感态度是以上因素形成的主要动力,学生在实践运用中使知识得到一定的迁移和内化,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
2课例设计及说明
本文以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单元Explore Peru的语言学习教学为例,探讨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高中英语语言学习课的可行性教学策略。该课程设计旨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过程包括背景激活、复习巩固、语言提取、迁移运用等环节(李俊,2011)。
该单元的主题是旅游,阅读文本里的重点词汇和表达主要介绍了秘鲁的地理特征、优美景点和旅行路线。按照常规的语言课授课模式,学生会孤零零地学习部分词汇和表达然后辅以习题训练,而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课堂则更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提炼重难点,让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具体语境体会并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这些语言来介绍秘鲁的,设置语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模仿和创新,进而促进学生语言的输出和运用能力。
3教学过程描述
Activity 1:Warm up.
Play a lively rap video song Peru at the beginning to arouse the students’existing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topic.
设计意图:
通过播放视频营造英语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已有的与主题相关的文化和背景知识,启发学生思维,为随后开展主题意义的探究做准备。
Activity 2:Review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t language features of the two texts.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百科全书和旅游手册两种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两种文体,为后面的语言输出做好铺垫。同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教师结合学生实际,用简单的问题进行引导,实现和学生的互动。
Activity 3:Review the structure of the encyclopedia.
Read the encyclopedia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at is usually talked about in an encyclopedia?
What expressions can we extract to help us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a country?
设计意图:
语言结构的学习离不开语篇的支撑,引导学生重读文本,从语篇中寻找特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带领学生回顾百科全书通常包括的内容,鼓励学生自主挖掘文本,分析文本结构,梳理文本内容,使用恰当的语言简要描述一个国家。
Activity 4:Learn the language of the encyclopedia.
Focus on the language of the encyclopedia and think about the question:
What expressions from the encyclopedia can be used if we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a?
设计意图:
即使学生了解了百科全书的文本框架,但让他们模仿百科全书的语言去简要介绍中国仍然比较困难。这部分的设计旨在为学生进一步做好语言铺垫,降低学生语言输出的难度。
Activity 5:Make an encyclopedia of China.
Use the structure and language extracted from the passage to mak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hina.
Transitional sentences:Now,work in groups of four and try to make an introduction of China.Pay attention to using the information on the blackboard her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 encyclopedia.
设计意图:
这篇文章介绍的是秘鲁,联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世界的影响,很多外国人也十分渴望了解我们国家的情况,设置此项语言输出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Activity 6:Learn the language of the brochure.
Guid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 useful expressions concerning activities in the tours.
设计意图:
语言的学习只有依托语篇才有意义,学生通过重读文本,从语篇中感知语言、学习语言,进而应用语言。本环节活动旨在培养学生查找信息、分析信息,并根据获取的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让学生感受旅游宣传册生动的语言特点,也为学生模仿该文本自主设计旅游手册奠定良好的基础。
Activity 7:Design activities for some tours in China.
(1)Give an example of how to describe the tour with vivid language.
(2)Work in groups and design activities for Sichuan Tour and Tai’an tour.设计意图:
教师先用上一个环节中提取的相关语块结合图例描述自己去桂林旅游做例子,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认知和理解新词汇;然后创设到四川和泰安旅游的情境活动,让学生模仿表达,以培养学生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的能力。
Activity 8:Learn the structure of the brochure.
(1)Guide and give an example of how to express transport with vivid language.
(2)Read Amazon Rainforest Tour and guide to find out the sentences concerning transport.
(3)Read other three tours and get the sentences concerning transport.
(4)Help students to analyze and get some sentence patterns from the sentences extracted.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研读文本,从语篇中寻找特定结构。经过对文本的深度挖掘和剖析,学生能查找到有用信息,总结归纳提取主要句子结构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Activity 9:Design transport routes.
Use the sentence patterns extracted to express transport.
We are living in Dongying,now if I want to go to Tai’an to climb Mount Tai,how can I get there?
If I want to go to Sichuan to admire lovely pandas,how can I get there?
设计意图:
英语学习活动观是指学生在主题意义引领下,通过学习理解、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等一系列体现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等特点的英语学习活动,同时基于已有的知识,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语言知识学习、语言技能发展、文化内涵理解、多元思维发展、价值取向判断和学习策略运用。
这部分设计旨在让学生在具体的主题语境中锻炼迁移创新能力,传播和弘扬大美中华文化,增强国家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国的热爱。
Activity 10:Design a travel tour about China for a brochure.
Design a travel tour about China for a brochure and especially pay attention to using vivid description to talk about activities and transport.
设计意图:
通过前期的铺垫训练,学生已经能较好地用从文本中提取的语块表达活动,用句式表达交通。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为中国某个地方设计一个旅游宣传手册。因为前面的所有活动设计都是与中国旅游有关的,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突出了课标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知识方面的要求,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
Homework
分层作业一:润色关于中国的旅行宣传册。
分层作业二:润色关于中国的旅行的宣传册,并绘制图片,优化排版设计,使之更加吸引人。
设计意图:
设计分层任务,让学生根据自身能力水平自主选择任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旨在培养学生利用所提取语言结构修改优化关于中国旅行的宣传册。
4课例总结
4.1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采用发现和探究的方法,启发学生通过所给的启示,自己找出阅读文本中的重点语言项目,并通过创设新语境培养学生对重点语言项目的运用能力,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单词和结构的理解,提高他们初步运用语言的能力。语言习得中,帮助学生学会寻找语言重点并巩固语言知识是语言学习课教学的主要任务。针对这一目标,本节课灵活运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在阅读语篇中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处理重点、解决难点的能力。
4.2设计特点
本课程设计摒弃了传统语言学习课教师“讲解”,学生“记忆”的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和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实践、体验、探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激活已有学习经验,并以此为生长点,构建新的知识,让学生感知、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本节课教学环节层次分明,衔接自然,整个教学活动清楚地划分成取词、练词两大部分,并由“秘鲁旅游活动和交通”这一条主线贯穿始终。语言学习活动的设置从发现、总结到运用,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学生对语言项目的理解层次也由“懂其含义”到“知其应用”。
4.3设计阐释及教学建议
首先,本节课通过播放Peru这首歌的视频创设英语学习氛围,激活学生已有的与主题相关的文化和背景知识,启发学生思维,为开展主题意义的探究做准备。其次,通过复习百科全书和旅游手册两种不同文体的语言特点,使学生能更好地区分两种文体,为语言输出做好铺垫。语言提取和迁移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回顾百科全书通常包括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文本,分析文本结构,梳理文本内容,使用恰当的语言简要描述一个国家。第一个文本介绍的是秘鲁,联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对世界的影响,教师设置介绍中国这一语言输出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把中国介绍给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另外,学生通过重读第二个文本,从语篇中感知语言、学习语言,进而应用语言。学生在查找信息、分析信息、归纳总结的过程中,提取出有关旅游活动和交通的表达,既能感受到旅游宣传册生动的语言特点,也为模仿该文本自主设计旅游手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语言运用阶段,教师先提供自己去桂林旅游的例子,帮助学生在情境中认知和理解新词汇,然后再创设到四川和泰安旅游的情境,让学生模仿表达。最后,设计一个到中国某个地方旅游的宣传手册,培养学生应用实践,迁移创新的能力,也突出了课标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文化知识方面的要求。教师要在帮助学生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发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播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使学生增强国家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国的热爱。
孙鸣(2007)指出,对于缺乏英语环境、以课堂学习方式为主的中国学习者来说,外语教学应遵循外语学习的认知规律,即以“知”为先、从“知”到“做”的认知顺序。但“知”和“做”不能定位在脱离语境的琐碎语言知识的讲和练上。本文所述的教学案例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思考语言知识的处理,较好地解决了“知”什么、如何“知”和如何“做”的问题(赖朝晖,2011)。所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集思广益,时刻将“知”和“做”的问题从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角度处理好,以达到最满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赖朝晖.例析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1,34(4):27-32.
[2]李俊.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中的中国文化呈现分析[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1.
[3]秦秀白,蒋静仪,肖锦银,等.加强评判性阅读,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新世纪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综合教程》第五、六册简介[J].外语界,2010(2):83-86.
[4]孙鸣.我国英语交际法教学之若干问题再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26-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