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融合视域下初中英语科普文阅读教学探究论文

2024-11-08 14:35:19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阐述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即能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情境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网格性和结构性。
【摘要】阐述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的意义与价值,即能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情境性和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网格性和结构性。结合科普类文本,探索学科融合视域下科普类文本阅读教学实践措施,即巧用文本特征,提高科学兴趣;融合相邻学科,夯实科学知识;演示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方法;捕捉创新时机,培养科学精神。
【关键词】初中英语;学科融合;科普文;阅读教学
引言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方案》)规定“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教育部2022a)。《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给出了明确的教学提示,“对7—9年级学段的学生应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运用所学语言和跨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部2022b)。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经验,根据特定的跨学科学习主题,在创设的真实情境中,通过融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开展英语综合实践活动,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科普文往往涉及多学科知识,是学科融合教学的优质载体。然而,目前国内缺少对初中英语科普文教学的研究,学科融合视域下初中英语科普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因此,在学科融合视域下探究初中英语科普类文本阅读教学策略十分具有现实意义。
一、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一)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体现了学习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方案》强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教育部2022a)。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教学中学生围绕学习的主题,积极主动地调动、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融合其他学科知识和方法,整体把握新知,最终解决问题。由此可见,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二)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体现了学习的情境性和综合性
《方案》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倡导‘创中学’,培育实践创新精神”(教育部2022a)。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需要破除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分界,联结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和方法。教师应围绕主题,挖掘学科融合的支点,设计学科融合学习活动,加强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提升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使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三)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体现了学习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方案》强调“变革育人方式,突出实践”,倡导“做中学”,强化实践的育人功能,倡导“用中学”(教育部2022a)。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的知识,从而活化“死知识”,增强了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突出真实情境,从而使他们能够主动将书本知识和自身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实现学用一体,学中用,用中学。
(四)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体现了学习的网格性和结构性
《课程标准》指出:“主题具有联结和统领其他内容要素的作用,为语言学习和课程育人提供语境范畴(教育部2022b)。”由此可见,以主题为引领,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学习能够整合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使学生将新学的知识内化,构建结构化知识体系。从新知学习到内化已知的过程,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意义的联系,实现深度学习。
二、学科融合视域下科普类文本阅读教学实践措施
学科融合教学模式是指教师把两个及两个以上学科知识整合到一个单位课时内进行教学(张青民2021)。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教学要求教师改变单一教学模式,而应根据实际教学内容,融合相应学科知识,丰富课堂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一)巧用文本特征,提高科学兴趣
在科普类文本教学中,针对学生特点,结合科普类文本特征,利用图片、视频等多模态、形象化的素材创设真实语境,通过视觉感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以调动、学习期待得以激发,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的全过程。
例如,外研社《阳光英语分级读物》初二(下)How Do Fish Live?是科普性文本,与生物学科联系紧密。整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从鱼的居住环境、呼吸、游泳、视觉、听觉、繁殖六个方面说明鱼是如何生活的。为帮助读者理解相关术语,作者大量举例、使用插图和示意图、配说明文字等提供事物的准确信息。教师在讲授该文本时,利用“KWL+Q”策略,融合生物学科知识,借助思维导图和图表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在“K”策略指导下,教师先让学生观察封面和标题,然后组织他们进行“头脑风暴”,询问他们对于鱼的认识,以激活他们与鱼有关的经验知识,激起其好奇心,使其产生阅读期待,之后让他们通读目录小标题,根据个人经验从鱼的六个方面进行提问,并利用“W”策略启发他们在课堂活动中积极思考,培养其阅读习惯和阅读素养,发展其思维;最后,在“L”策略指导下,让学生通过目录自主梳理、归纳和总结所学,并把新学到的知识建构到自己已有知识体系中,实现知识的内化和结构化。教师在KWL的基础上增加了“+”和“Q”策略。“+”是指Mapping&Summarization,让学生将存在于大脑中的语言材料进行深层加工,提取文本的关键信息,理解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并进行提炼和概括,最后以思维导图或图表的形式显性地表现出来,并在新的交际情境下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意义。就该科普文而言,此环节融合生物、美术学科知识。“Q”是指学完文本后学生仍未解决的问题,可以罗列W栏中未在文本中找到答案的问题,也可以在学习文本后提出新问题。教师将这些问题布置成课后实践作业,让学生小组分工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或者到图书馆借阅书籍查找相应的资料。这样就通过融合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中的学习资源,把课堂阅读教学活动向课外延伸和拓展,发展了学生探索未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融合相邻学科,夯实科学知识
学科融合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支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特定支点汇聚各种学科知识,把各种学科知识以合适的方式融合在一起(韦学飞202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以英语学科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然后按照英语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关联,从而实现学科知识融合。学科融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明确所学学科与融合学科知识之间的内在关系,通过其他相邻学科知识的融合,促进他们对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综合应用。
校本课程中冬奥会“黑科技”群文阅读语篇,包括能加热的椅子、水立方变冰立方、雾化消毒机器人等。从学科的角度来看,这几篇文章涉及物理、化学、生物、英语等学科。学科融合的具体知识见表1。
由此可见,这些科普语篇都是以英语为表达载体展示和介绍相关科技。在学科融合教学中,教师应根据主题学习的需要,把多学科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并找到这些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联系,提炼出新的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的宽度和深度。学生能综合运用涉及学科的知识,助力理解英语语篇内容,构建全面、综合、系统的知识体系。
(三)演示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方法
在复杂的情境中,学生要解决的问题往往涉及多方面的知识,只有具备学科融合的思维,才能把握问题的本质,从而解决问题。科学方法是科学工作者在从事某项科学探究时所采用的方法、步骤和程序。必要时,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图示推理、情境体验等方式呈现探究过程,让学生更容易领悟科学方法。
例如,How do fish live?的第三章How do fish swim中介绍了鱼类能够在水里自由自在地游行的原因。原来,鱼的体内有一个充满气体的鱼鳔。鱼要下潜时,挤出鱼鳔中的气体。相反,鱼要上浮时,摄取水中的气体来充满鱼鳔。为了让学生更清楚地了解鱼上浮下潜的原理,教师融合物理学科中有关浮力的知识,演示物理小实验。实验所需的材料:一个泡面做的小鱼,两颗螺帽,一个矿泉水瓶。首先,将矿泉水瓶盛满水;其次,把两颗螺帽套在泡面小鱼的尖嘴上;最后,将小鱼放入矿泉水瓶。刚放入瓶中的小鱼是漂浮在水面上的,这时两手用力挤压塑料瓶,瓶子里的小鱼就会往下沉,手放开,小鱼又往上浮起来。这是什么原因呢?引发学生思考。通过近距离观察,学生会发现刚入水时由于泡面中有空气泡,小鱼是漂浮在水面上的。当用力挤压瓶子时,水会把小鱼的身体挤压变小,小鱼身体里的空气泡就会变小,浮力也会变小,小鱼就会往下沉,松开后,气泡会恢复到原来大小,然后又浮起来。简单的实验演示客观现象,解释客观真理。明白了这个道理后,学生就能理解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潜水艇内部设计了多个储水仓,用来调节自身重力和浮力大小,实现上浮和下潜。通过实践内化、迁移新知解决实际问题是英语科普文学科融合教学的目标之一。
该文本还介绍了很多鱼类的器官构造。为了让学生内化所学知识,并将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实践活动:购买一条鱼,观察鱼的各个器官,如scale、gill cover、gills、fins等,并在父母的协助下解剖鱼,认识鱼的内部结构,如swim bladder、lateral line等。
再如,校本课程中冬奥会“黑科技”群文阅读语篇中Keeping health with hi-tech一文谈到机器人将消毒液雾化,喷洒到空气中进行消毒防疫。教师在解释雾化时,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到医院进行雾化治疗的场景,然后融合物理学科知识,利用家用的纳米喷雾杀菌枪演示雾化过程。通过观查,学生理解了雾化的原理,即利用雾化器所产生的高速气流将液体冲击形成雾状,也就是形成一种微小的颗粒。
(四)捕捉创新时机,培养科学精神
学科融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观察、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英语科普文教学中,教师结合融合学科的具体知识,“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能力,迁移到新的生活情景中,用于解决真实的问题”(梅德明、王蔷2018),锻炼创新思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例如,校本课程中冬奥会“黑科技”群文阅读语篇中Green tech turns water into ice一文谈到水立方变冰立方,教师先呈现水立方构造图,让学生小组谈论他们的改造方案。学生需要从已有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综合多学科知识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再由其他小组对方案进行批判性思考,改进不足之处,优化方案,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有些学生提出直接将水冻成冰就可以实现水转冰,其他学生则指出直接冻冰会破坏原有泳池的结构,因为水与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状态。最后融合信息技术学科,播放水立方变冰立方的视频。融合物理学科知识,让学生明白水转冰并不是直接将水冻成冰,而是在不破坏原有泳池的基础上,打造一块可拆卸、可移动的冰场。此方案由十多个科技团队历时两年,从冰场的建筑结构到冰壶场地的比赛环境等方面进行了反复论证,通过不断试验才获得了成功。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融合学科知识,参与水立方变冰立方的方案制订,明白每个成功的项目都要经历不断尝试、验证、修正的过程。
再如,冀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下)Lesson 44 Environment Clubs介绍了北美学生环保俱乐部的环保措施,从五个方面(No-garbage lunches、No-car days、Bring your own shopping bags!Save water!Save electricity!)讲述了环保俱乐部的具体做法。教师在讲授每个部分时,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出创意举措。学生融合多学科知识,提出很多富有创意的措施(见表2)。
另外,学生融合环境生态学科知识,围绕3R理念(Reduce、Rcycle、Reuse),在其他环保方面提出新的想法:“Use both sides of every piece of paper.Separate garbage into different groups.Recycle clothes/shoes.Reuse/recycle empty bottles.Clean your plates.Plant tress.”
结语
学科融合是教育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变革育人方式的必然要求。学科融合能提升英语科普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从实践研究来看,英语学科融合教学有利于学生跳出英语学科知识框架的限制,与其他学科知识进行合理融合,构建综合知识结构,拓宽思维方式和能力范畴,培养创新能力。学科融合能增加英语科普文教学的趣味性、情景性,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因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是能够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英语科普文教学中学科融合能助力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时,英语教师要根据文本语篇的特点,挖掘学科融合方式,设计学科融合教学活动,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进而发展其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22a.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部.2022b.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梅德明,王蔷.2018.改什么?如何教?怎样考?——高中英语新课标解析[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韦学飞.2021.学科融合的价值、目标与途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17):7-10.
张青民.2021.学科融合教学背景下的资源破界与整合[J].教育理论与实践,(32):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