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压抑、释放、升华——从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自由》论文

压抑、释放、升华——从精神分析学视角解读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自由》论文

32

2024-11-08 14:09:07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美国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自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从幸福到破裂的故事。本文以精神分析学中的压抑、释放与升华为切入点,剖析伯格伦德家庭破裂的原因。

  [摘要]美国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自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从幸福到破裂的故事。本文以精神分析学中的压抑、释放与升华为切入点,剖析伯格伦德家庭破裂的原因。整部作品重点塑造了两个在“自由”掩盖下放纵力比多的人物形象,而家庭最终得以复合的主要原因在于主人公实现了力比多的升华。这不仅使他们实现了与自身的和解,也避免了自身的力比多与社会产生冲突,为社会文明的真正“自由”贡献了个体力量。

  [关键词]乔纳森·弗兰岑;《自由》;压抑;释放;升华

  1研究背景

  2010年,当代美国作家乔纳森·弗兰岑的小说《自由》正式出版,弗兰岑也因此登上了《时代》周刊的杂志封面,被称为“伟大的美国小说家”。《纽约时报》《卫报》双双将《自由》评为2010年度十大最佳图书之一。在这部小说中,弗兰岑将叙事重点放在伯格伦德家庭的破裂和复合上,以此描绘了世纪之交的美国社会。

image.png

  国内外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小说进行了研究。很多学者对“自由”的含义展开了研究。Jenner(2016)认为《自由》是一部后“9·11”小说,因为《自由》探索了“9·11”这一国家悲剧的后果,它与小说中人物的生活交织在一起,而小说的主旋律仍是探索,探索在当代社会人们该如何生活。孙璐(2018)从救赎叙事的角度探讨了小说中“自由”的含义,表示真正的“自由”是和解,即与自我的和解、与家庭的和解、与社会的和解。史岩林(2014)从主题的角度探讨了小说名字“自由”的含义,指出尽管弗兰岑以抽象的“自由”为书名,但他却通过书写普通家庭的日常琐事,引导读者在生活中品味“自由”的真意,反思自由到底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学者们都认为该小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人们思考何为自由以及如何生活。

  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gm un d Freud)和拉康(Jacques Lacan)将自由看作是他们所提出的升华的对立面。力比多(libido)是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Freud(1908)认为力比多存在四种变化:由主动向被动转化以及将力比多转移到自身而产生的自恋、压抑、升华。压抑的结果不是永远的压抑,而是释放,释放便是对自由的放纵和追寻。“释放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症状的方式释放,二是以升华的方式释放。”(马元龙,2012:81)小说《自由》的主人公们同样在寻找自由的意义。本文以精神分析学中的压抑、释放与升华为切入点,剖析伯格伦德家庭破裂的原因,认为整部作品重点塑造了两个在“自由”掩盖下放纵力比多的人物形象,而家庭最终得以复合的主要原因在于主人公实现了力比多的升华。

image.png

  2成为好人

  社会文化和传统要求人对力比多进行压抑。为了在邻居或者家人面前表现“好人”的形象,沃尔特·伯格伦德和帕蒂·伯格伦德都压抑着他们的力比多,而其本性并非“好人”。

  帕蒂压抑力比多,成了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在小说的开篇,帕蒂是一个好邻居的形象,“出了名的不喜欢说自己的好话,也出了名的不喜欢说别人的坏话。想让帕蒂同意说某个邻居的行为恶劣,简直可以为此设计个游戏出来”(弗兰岑,2012:7)。而帕蒂“好人”的形象是转化和压抑力比多的结果,这样的帕蒂并非真正的帕蒂,因为帕蒂的力比多一直掌控着她。

  对于帕蒂而言,丈夫的好友理查德是个魅力十足的人(弗兰岑,2012:101)。从大学起,帕蒂就被理查德所吸引,她与沃尔特成为朋友,也只是因为这样能有更多机会和理查德相处。帕蒂在去纽约的路上被理查德抛弃,于是选择与沃尔特建立家庭,并开始压抑自己的力比多。在理查德带着女友莫里来拜访后,帕蒂开始酗酒,并对沃尔特心生不满。帕蒂的抑郁、酗酒以及对沃尔特的冷暴力是她压抑力比多带来的必然结果。好妈妈、好妻子的形象只是社会文化要求帕蒂成为的样子,正如邻居梅里所说:“如果抓破那温柔和善的表面,你或许会惊讶地发现一个冷酷、自私、好胜的帕蒂。”(弗兰岑,2012:7)因此,压抑力比多只能是暂时地让帕蒂成为一个“好人”。

  沃尔特压抑力比多,成为一个好爸爸、好丈夫。沃尔特“大好人”的形象深入人心,他的妻子,朋友和邻居都认为他是一个好人,甚至他自己也这样认为。小说第二部分中的一个章节也以“好人的愤怒”为标题,其中“好人”指的便是沃尔特。在帕蒂的眼中,沃尔特已然成为“好人”的标准,他拥有评判别人好坏的权力。在婚姻没有破裂之前,沃尔特确实一直履行着“好人”的义务,全心全意地爱着帕蒂和家庭。但是成为一个好人也只是沃尔特压抑力比多的结果,并不是沃尔特的本我。

  沃尔特能够成为大家眼中的好父亲、好丈夫,并不是因为他真的爱帕蒂和家庭,而是他想要成为一个好人。他没有婚内出轨,对家庭忠诚,只是因为他必须做一个好人。因此,他压抑自身的力比多,在妻子、邻居和朋友面前履行着“好人”的职责。但是和帕蒂一样,沃尔特的“好人”形象是他压抑力比多的结果,只是暂时的,当力比多必须释放时,带来的只能是破坏性的释放或者积极的升华。

  3错误已铸成

  帕蒂和沃尔特都在努力成为好人,但是他们的好人梦最终随着家庭的破裂而宣告失败,而失败的原因正是放纵力比多。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压抑力比多的本质其实是超我对本我的压制。Freud(1908)指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最模糊的部分,由与生俱来的冲动所构成,根据快乐原则行事;超我是理想化、道德化的自我,是人格中最文明的一部分。超我监督人按照文化传统和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但是当被压制的本我摆脱超我的控制,便会对他人、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伯格伦德家庭的破裂也正是因为帕蒂和沃尔特人格中的本我胜过了超我,他们放弃了社会道德的要求,根据快乐原则行事,相继背叛婚姻。

  由于滥用自由,帕蒂成为好妻子的努力失败了。小说中,帕蒂的本我是自私的,是想要放纵对理查德的欲望的。帕蒂大学时期的好友伊丽莎的形象可以看作是帕蒂的本我,甚至帕蒂自己也承认:“和别人在一起时,我总会觉得我在假装,可和伊丽莎在一起时,就完全不必伪饰,我只要做我自己就好,也仍然是个比她好的人。”(弗兰岑,2012:80)伊丽莎是一个喜欢撒谎、酗酒、刻薄的人,而帕蒂的本我也是如此。因此,出轨理查德是帕蒂释放本我的必然结果。从大学时起,帕蒂喜欢的人就不是沃尔特而是理查德。因此,当理查德在帕蒂婚后去他们家拜访时,帕蒂对理查德的欲望又被激发,其本我开始慢慢显露出来。帕蒂第一次出轨理查德是在睡梦中,此时她的本我暴露无遗。最终,帕蒂还是受到本我的控制,背叛了沃尔特,在无名湖和理查德独处了几天,这一次的放纵足以毁掉她的家庭。可是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她仍然与理查德保持联系。在她的自传中,那些对丈夫不忠的文字也时时刻刻提醒她因放纵欲望而对家庭造成的伤害,而她之所以如此放纵本我,归根到底还是太过自由了。

  对于家庭破裂,沃尔特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正如帕蒂所说:“老实说,沃尔特让她非常生气。她认为他反应过度,错怪了她,他只是不愿承认他有多想摆脱她,走向他的女孩。”(弗兰岑,2012:556)沃尔特精神出轨,喜欢上了自己的助理。为了成为别人眼中的好人,沃尔特一直遵循着社会道德标准,他虽然喜欢助理拉丽莎,但是他要求她和自己慢慢来。他顺从了本我,以妻子出轨为由,将与他共同生活了26年的妻子赶出了家门,只为更快地摆脱家庭的束缚,成为完全放纵欲望的自由人。

  沃尔特打着“自由”的幌子,彻底毁掉了26年的婚姻。妻子的出轨只是他为自己能够理所应当地释放对拉丽莎的欲望找的一个借口而已。但是帕蒂、沃尔特,包括读者都知道,伯格伦德家庭破裂的原因也与沃尔特放纵力比多,滥用自由有关。所以沃尔特也并非邻居眼中有颗金子般的心的好人。

  4善用汝之自由

  压抑的力比多以负面的方式释放后,带来的后果是家庭的破裂。然而,经历了六年的沉默,帕蒂和沃尔特的力比多都得到了升华,最终也有了家庭圆满的结局。Freud(1915)认为,升华是指让力比多脱离性目的而使其为社会文明服务的过程。简言之,升华意味着将个人的欲望转移到对社会文明发展有利的事情上。

  Lacan(1992)称升华为客体地位的崇高化,而非主体欲望的转移,并借用“典雅爱情”来论述升华。“典雅爱情”一般用来指骑士对贵妇衷心的爱情。拉康所说的升华,即客体地位的崇高化是指,即使客体无比卑俗和低下,但当他恰好处在主体的欲望结构中时,客体便会被赋予崇高的尊荣,从而被崇高化。从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来看,在帕蒂被赶出家门的六年时间里,她的欲望获得了转移。她开始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写作和教授学生学习上面。而沃尔特也离开了贪污腐败的公司,真正开始切实地保护生态环境。从拉康的升华理论来看,在小说的最后,帕蒂和沃尔特都获得了升华,他们之间的爱情也被崇高化,其力比多的升华无论是对自身、对家庭,还是对社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力比多的升华,帕蒂再次成为好妻子。沃尔特将她赶出家门后,她经历了六年之久的独处,将自己的力比多转移到了写作和给孩子们上语文课和体育课上。“在过去的五年里,帕蒂在一家私立学校当教师助理,帮助一年级学生掌握语言技能,并兼任初中部垒球和篮球教练。”(弗兰岑,2012:581)从前破坏家庭的力比多如今转移到了对社会有用的事情上。在与学生的相处中,帕蒂的抑郁得到了缓解,她也开始与自己和解。此时的帕蒂不再完全受欲望的驱使,开始关注伤害过自己的父母,实现了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此外,帕蒂的力比多升华为“典雅爱情”,沃尔特代替理查德占据了帕蒂心中的原质之位,沃尔特被帕蒂崇高化,帕蒂还称自己为“沃尔特爱好者”(弗兰岑,2012:608)。结尾的帕蒂与小说开篇帕蒂的形象是一致的,即和善热情地送给邻居自己烤制的曲奇饼干。但开篇的帕蒂所表现出来的是伪装的和善,而最后,为邻居送上饼干的帕蒂是饱受了自由之苦后升华的帕蒂。

  随着力比多升华,沃尔特也成为好人。小说的结尾,沃尔特的力比多也获得了升华。读者在沃尔特身上看到的不再是力比多,而是“典雅爱情”。帕蒂也被沃尔特崇高化,重新占据了沃尔特心中的原质之位。这次重新结合后,他们都不再被强烈的欲望掌控。他们之间的所有情感都被升华,不再是占有,或者只是满足肉体的欲望,而是更加深刻的情感,是原谅、饶恕和珍惜。沃尔特也成为真正的好丈夫,“他会带帕蒂去小区的孩子们练习冰球的场地,教她滑冰”(弗兰岑,2012:609)。小说开篇,沃尔特的好人形象是他伪装的结果,但是在结尾,沃尔特成为好人却是他力比多升华的结果。

  小说中的两位主角都是先经历了压抑力比多的失败,滥用自由而释放自己的欲望,最后才以升华的方式达成与自己的和解,与亲人的和解以及与社会的和解,因而获得了圆满的结局。伯格伦德一家人的关系经历了从伪装的和谐美满到破裂再到最后真正的美满幸福。原来,对自由的追寻只是他们放纵力比多的借口而已,如此的自由只能带来家庭的破裂,而家庭的和谐幸福才是他们要找寻的。

  5结语

  乔纳森·弗兰岑是一位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自由》中,他为我们描绘了在“自由”的诱骗下,伯格伦德一家饱受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的折磨,经历着被抛弃、被背叛、被欺骗的辛酸人生。小说中造成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人欲望的泛滥,而如何处理人的欲望成了伯格伦德一家破裂与复合的关键因素。通过书写伯格伦德一家破裂的经历,弗兰岑向我们展示了当代美国家庭面临的种种挑战,批判了对婚姻不忠的行为,揭露了欲望泛滥问题。但弗兰岑又通过描述伯德格伦一家的复合,指出了力比多升华在促进家庭和谐、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FREUD S.On the sexual theories of children[M].London:Hogarth,1908.

  [2]FREUD S.Repression[M].London:Hogarth,1915.

  [3]JENNER P.Jonathan Franzen’s freedom and“the great national tragedy”[C]//MORLEY C,ed.9/11:Topics in contemporary north american literature.London:Bloomsbury Academic,2016:167-184.

  [4]FRANZEN J.Freedom[M].London:Fourth Estate,2011.

  [5]LACAN J.The seminar of jacques lacan[M].New York:Norton,1992.

  [6]陈广兴.文学的推销——解读乔纳森·弗兰岑《自由》的商业性[J].当代外国文学,2013,34(1):63-70.

  [7]弗兰岑.自由[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12.

  [8]马元龙.论升华:从弗洛伊德到拉康[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26(6):80-87.

  [9]史岩林.自由的幻像——评美国小说家乔纳森·弗兰岑新作《自由》[J].艺术评论,2014(2):103-108.

  [10]孙璐.“自由”的悖论——解读乔纳森·弗兰岑《自由》中的矛盾与和解[J].当代外国文学,2018,39(3):23-30.

  [11]肖炜静.升华[J].外国文学,2023(6):11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