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深度学习的促成机制及其在词汇学习中的实现路径论文

深度学习的促成机制及其在词汇学习中的实现路径论文

8

2024-10-29 11:43:1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在泛在学习背景下,深度学习成为学习方式的改革趋势。深度学习的促成需要学习者具有深度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并得到教师的深度教学支持。具体到英语词汇学习,教师与学生需要从“教”与“学”的维度分别出发,互相配合,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摘要]在泛在学习背景下,深度学习成为学习方式的改革趋势。深度学习的促成需要学习者具有深度学习的意识与能力,并得到教师的深度教学支持。具体到英语词汇学习,教师与学生需要从“教”与“学”的维度分别出发,互相配合,从而实现深度学习。

  [关键词]深度学习;促成机制;词汇学习

  深度学习作为近年来备受关注的领域,与培养“核心素养”和“全面发展的人”目标相一致,是信息技术和教育融合背景下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分析深度学习的促成机制和发生机理,旨在有效地帮助学习者实现词汇学习中的深度学习。

image.png

  1深度学习

  在教育领域,深度学习概念最早由瑞典学者Marton et al.(1976)提出,他们发现,学习者加工信息的方式会影响学习效果,并将深度学习定义为联系、理解、建构的主动学习。

  Laird et al.(2006)将深度学习分为三个模块:(1)高阶段学习:学习者运用分析、组织、整合、评价、应用、演绎等高级思维来架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2)整合性学习:学习者根据经验和认知结构,融通整合学科内部知识及跨学科领域的知识;(3)反思性学习: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思维模式、学习策略和风格、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认识、监控和调节。

  何玲等(2005)首先提出深度学习概念,认为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并将新旧知识联系融合起来,同时实现知识的迁移,以便更好地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刘月霞等(2018)认为,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研究探索、建构知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学习效果,学生通过这些步骤实现知识的迁移。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1)深度地参与学习,主动探究知识;(2)运用高阶思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高阶处理,实现高阶的认知目标;(3)能够学会并熟练使用各种高级的学习策略和方法;(4)建构学科内部及不同学科之间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联结;(5)能够主动对学习进行监控、调节和反思;(6)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批判性地分析、创造性地运用,获得迁移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image.png

  2深度学习的促成机制

  如何才能有效促成深度学习的发生?钱旭升(2018)认为,学习兴趣是发生的前提,学习困惑是发生的关键,学习意义是发生的条件。王明娣(2021)认为,知识经验是前提,知识结构是基础,知识情景是核心,教学支持是保障,知识运用是归宿。本文结合这些观点,分析深度学习的促成机制。

  2.1深度学习的意识是前提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对新知识进行主动探究。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部分学习者为了应对课程的考试压力,机械记忆知识点,不深入探究知识的内在结构,自然无法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思辨能力与创新能力,也无法获取学习成就感和愉悦感。长此以往,这些学习者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学习者需要反思浅层学习的弊端,摒弃学习工具化的价值取向,主动探求知识的意义与逻辑,对知识进行“同化”和“顺应”,建构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深度学习的效果能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这有助于保证持久的内驱力和较高水平的学习投入度。

  2.2深度学习的能力是关键

  深度学习对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学习者需要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高阶思维能力,包括归纳、演绎、组织、关联、比较和分类、分析、评价、综合、应用等。学习者需要运用高级的心智,超越对知识的简单记忆和模仿以及浅显的理解,对知识进行深层次加工,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构建知识体系。学习者还要对学习进行反思,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创新意识,学习迁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习者须具备元认知能力,了解自身的学习风格,能对自身的学习进行规划、评价和监控。

  2.3教师深度教学支持是保障

  深度学习的发生与教师的深度指导密不可分。深度学习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深层次综合能力,如思辨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反思能力、创新能力、学习迁移能力。

  深度学习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教师需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内在逻辑来呈现知识。教师要善于将抽象化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解惑”。教师应根据学生已经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向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情景,引发学生对学习的思考和追问。

  同时,教师要帮助构建学习共同体。深度学习特征之一是社会性学习,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协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可减轻学生在线学习的焦虑感,给学生带来学习“群体”感,从而提升情感体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内在情绪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创造学习氛围,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水平和预期效果,给予有效及时的评估和反馈。

  3词汇的深度学习

  3.1词汇学习的重要性

  听、说、读、写、译都受到词汇水平的直接影响,熟练掌握词汇是二语习得的好的开端。英国学者Wilkins(1972)认为“没有语法,可能只能传达很少量的信息,但是如果没有词汇,就什么也传达不了。”Zimmerman(1997)指出,词汇是语言的核心。《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根据不同教学目标,对词汇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3.2词汇深度学习

  词汇学习不应单纯追求词汇量的增长,对语音、拼写、词频、搭配、语义、语用、句法等内容的学习都是应有之义。Nation(2001)将词汇知识分为词形、词义、用法:词形包括口头形式、书面形式和构成部分;词义包括形式和意义、概念和指称、联想;用法包括语法功能、搭配和使用限制。张文忠等(2003)把词汇能力分为四个维度:词汇知识的广度、深度、运用的精确度和运用的自动化程度。马广惠(2007)构建了一个涵盖12个方面的框架:音位、拼写、形态、语义、母语、词频、搭配、句法、语体、语用、变体、词汇策略。

  词汇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获得全面的、多方位的词汇能力,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层理论,词汇深度学习的过程应是:首先,学习者对新词汇进行记忆和理解,包括词汇的含义、形态、语音和拼写形式;其次,学习者调动原有的知识结构,将新知识融入已学知识,或与已学知识之间建立关联,分析词汇的搭配和语法特点,辨析词汇之间的不同之处以及与母语词汇的对应关系,学习在不同语境中词汇的意义与用法;最后,学习者继续对词汇知识的各个方面进行整合和建构,能灵活地、产出性地使用词汇,并能反思总结词汇学习策略。

  4词汇深度学习的实现路径

  4.1“教”的维度

  教师作为词汇深度学习的激活者和促成者,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4.1.1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

  对中国的二语习得者而言,词汇学习缺乏相关语境的支持。词汇学习不仅需要反复记忆,也需要学习者了解相关文化背景和使用语境,如此才能实现词汇的意义建构。

  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教学载体,也为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路径。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造学习情境,通过教育与情境的交互,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来向学生解释词汇的具体含义,这涵盖语音、形态、语义、词根词缀、派生词、一词多义、语法、联想义、语用等多个词汇知识维度。

  此外,建立虚拟学习社区也是沉浸式学习的一部分。深度学习需要互动的过程,尤其是单词学习,由于知识点零散,相比之下更加枯燥。在教师的协调引导下,学习者在虚拟学习社区中,围绕共同的学习主题,开展协作探究。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表达观点,互相质疑,深度交互,让知识不断被审视,促进群体智慧发展。

  4.1.2促进学习者的内驱力

  学习者在学习新词汇的过程中,如果不只是对单词进行简单加工,如注意发音、拼写、意义,而是细心留意语法范畴以及该词与其他单词在语义上的联系等,那么所获得的记忆就要深刻得多。学习者对词汇进行加工的程度越深,学习效果就越好。学习者如果能意识到词汇深度学习的内涵及益处,就自然有持续进行深度学习的动力。

  学习者要想实现深度学习的良性循环,足够的内驱力是前提。足够的内驱力有助于保证深度学习参与和认知投入的质量,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好的学习效果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反过来增强学习动机。

  此外,教师提供的单词学习任务应有适度的挑战性,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够着,标准应是学生现有水平与经过努力可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学生要运用高级的心智来进行学习,学生在完成挑战后获得的愉悦和成就感,可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参与程度和学习投入质量。

  4.1.3帮助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深度学习强调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建立全面的知识体系,这是复杂和高阶的认知技能。在深度学习中,知识之间可以通过共性特征产生关联,从而形成层级。同时,良好的层级和结构又能促进知识的联通,也可为新知识的吸纳做好准备。

  基于信息技术的单词移动学习有着“碎片化”的特征,知识点多且联系松散。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词汇知识不同维度之间的联系、不同词汇间的联系、二语词汇与母语词汇之间的联系,还要引导学生学习词汇的文化背景知识、语体知识和语用知识体系等。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多方位联系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词汇学习过程中观察、分析、评价、构建有效的词汇知识框架,有效内化词汇知识,搭建词汇网络,实现对词汇的灵活应用。

  4.1.4及时的反馈与评价

  在大数据背景下,教师可借助数据的储存、分析、精准判断等功能,实时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反馈学习效果,确保真正的深度学习,同时这也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教学过程。

  教师要帮助学习者进行学习诊断,评估学生学习现状,如测试词汇储备的深度和广度、元认知策略的使用情况等。教师要根据词汇深度学习的定义,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并针对薄弱环节提供对应的讲解与练习。

  4.2“学”的维度

  深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有效学习”,学习者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2.1树立自主学习观

  深度学习是具身性的学习,学生处在全身心学习的状态,具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自发地学习。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助于实现对学习行为的激发、引导、维持,并决定学习行为的方向、投入度与持久度。

  在泛在学习背景下,学习者应学习如何搜索词汇学习资源,并进行筛选、储存和分析,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自主学习,结合自身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来选择词汇学习方式;自觉改良学习方法和学习思维,在进行深度探索的同时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学习者应努力提高自身元认知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第一责任人”,应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使用各种学习策略对词汇学习进行监控、调节和反思,了解自身的学习风格,学会制定明晰的词汇学习计划,细化词汇学习目标,自我调控、审视监控词汇学习过程,改进学习方法。

  4.2.2对学习进行反思

  深度学习重视学习者对知识的反思与构建,这也是最后的关键环节。学习者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认知、记忆等形成了一个内部世界,学习者在对新的知识进行处理时,使新知识与其产生联系。这一过程要求学习者在词汇学习过程中持续反思。这实质上就是一个元认知策略的执行过程,反思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整理学习成果、汲取学习经验、审视学习过程、调整学习状态。这无疑能够促进知识的内化、迁移和创造,也有益于开展下一轮学习,形成良好的闭环系统。

  5结语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马云鹏,2018)。教师与学生需共同努力,以促进词汇深度学习的发生。

  参考文献

  [1]LAIRD T F N,SHOUP R,KUH G D.Measuring deep approaches to learning using the national survey of student engagement[C]//The annual forum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stitutional research,Chicago,2006.

  [2]MARTON F,SALJO R.On qualitative difference in learning:outcome and process[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6(46):4-11.

  [3]NATION I S P.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4]WILKINS D 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MIT Press,1972.

  [5]ZIMMERMAN C B.Historical trends in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instruction[C]//COADY J,HUCKIN T,eds.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5-19.

  [6]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7]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8]马广惠.二语词汇知识理论框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22-24.

  [9]马云鹏.深度学习视域下的课堂变革[J].全球教育展望,2018(10):52-63.

  [10]钱旭升.论深度学习的发生机制[J].课程·教材·教法,2018(9):68-74.

  [11]王明娣.深度学习发生机制及实现策略[J].西北师大学报,2021(3):61-68.

  [12]张文忠,吴旭东.课堂环境下二语词汇能力发展的认知心理模式[J].现代外语,2003(4):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