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目的论指导下的跨文化文本汉译实践报告论文

目的论指导下的跨文化文本汉译实践报告论文

14

2024-10-21 16:45:4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人们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困难也越来越多。本实践报告选取的翻译材料是发布于《科学进展》期刊上的论文,名为《在星巴克移动座位:一项有关寻找大米—小麦种植文化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差异的观察性研究》。文章通过观察南北方人民的生活状况来研究不同作物种植区是否存在文化差异。本文选取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指导理论,在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探讨了跨文化文本的翻译技巧。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地之间的跨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人们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困难也越来越多。本实践报告选取的翻译材料是发布于《科学进展》期刊上的论文,名为《在星巴克移动座位:一项有关寻找大米—小麦种植文化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差异的观察性研究》。文章通过观察南北方人民的生活状况来研究不同作物种植区是否存在文化差异。本文选取弗米尔的目的论作为指导理论,在翻译过程中严格遵循目的性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并结合具体案例,从词汇层面、句法层面和语篇层面探讨了跨文化文本的翻译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技巧;跨文化

  1翻译目的论与文本介绍

  1.1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作为翻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由德国学者弗米尔(Vermeer,2001)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中首次系统阐述。Vermeer(2001)认为任何翻译行为都并非孤立的语言转换过程,而是由特定的翻译目的所驱动和决定的,即目的决定手段。

  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为:(1)目的性原则。这一原则认为翻译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应当是翻译的目的。译者在翻译时,应当首先明确翻译的目的,即遵循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传达信息的需要和目标要求。(2)连贯性原则。译者翻译的时候,应该将原文中句子成分的数量、位置、结构、意义等全部涵盖进翻译中,并且要尽量保持句子原有的语法规则、逻辑关系、意义连贯和上下文的衔接,以使目标语言的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翻译。(3)忠实性原则。这一原则强调翻译应当忠实于原文的内容、风格和文化背景,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意义、风格和文化背景,使得读者能够了解原文的真正意图和文化特色(Nord,2001)。

  1.2文本介绍

  《在星巴克移动座位:一项有关寻找大米—小麦种植文化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差异的观察性研究》通过观察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情况,来检验农业遗产是否赋予了中国南方水稻种植地区更加相互依存的文化和中国北方相对独立的文化。文章由两个研究问题组成:研究1统计了南北方人民在咖啡店中落座习惯的差异;研究2统计了南北方人民对咖啡店座椅调整方案的差异。结果表明,中国北方的人们更喜欢单独落座,且更倾向于控制周围的环境;而南方的人们则更喜欢群体落座,倾向于适应周围环境。

  2案例分析

  Vermeer认为,翻译是在目标语境中为某种目的和目标受众创建的文本(王平兴,2008)。翻译的目的是准确传达原文信息,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笔者在目的论原则指导下,结合具体翻译案例,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探讨了该篇文章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1词汇层面

  目的论视角下的词汇翻译强调翻译行为应始终以满足目标读者的需求和预期为核心,这意味着译者必须对目标语言的词汇体系有着深入的了解,包括各个词汇的用法习惯、语义范围、情感色彩以及文化内涵等。在这一原则下,译者在选择词汇时不仅要考虑原文的字面含义,还要考虑译文的功能、语境和目标文化的接受度。在词汇层面,该文章用词精确广泛,主要以中性名词、动词为主,其中还涉及专业术语。在处理词汇翻译时,笔者根据翻译的交际目的,采取了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2.1.1词性转换

  英语和汉语存在很大差异。英语中经常使用名词或名词短语来表达相关概念,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动词,使得句子更加紧凑。因此,在进行英汉翻译时,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差异,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性。一种常见的做法是进行词性转换,即将英语中的名词或形容词转换为汉语中的动词。这样的转换不仅能帮助保持原文的意图和风格,而且能够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1:Laboratory studies are strong designs because they use a controlled environment and previously validated measures.

  译文:实验室研究有显著的实验设计,因为实验室研究会控制环境变量并且使用以往经过验证的方法。

  例1中,原文句子的原因状语从句中出现了a controlled environment名词短语,如果笔者按照原文的结构将此句翻译成“因为它们使用一个受控制的环境……”,那么译文就显得较为生硬,缺乏自然流畅性,这与翻译目的论中强调的“连贯性原则”相悖。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笔者将原文中的形容词controlled译成动词“控制”。这样的处理既保留了原文所要表达的核心意义,又使译文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通过将形容词转化为动词,译文变得更为生动和流畅,同时也提高了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例2:For example,if a driver does not stop completely at a stop sign,is that a sign of self-importance?

  译文:例如,如果司机没有在停车标志处停车,这是否表明他很自负?

  例2原文中出现的第二个sign是名词,通常用于表示某种标志、符号或者迹象。这里笔者采用转换词性的译法将名词sign译成动词“表明”。汉语是一种动态语言,而英语是一种静态语言。英语常用静态词汇,具体体现为较多使用名词。为了使表达更加地道,笔者这里采用了词性转换的翻译技巧。这种翻译处理不仅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还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意图。

  2.1.2词义延伸

  词义延伸是指一个词在原有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所说的新的意义不是完全脱离原文的胡编乱造,而是在原文的语境下延伸出一个更贴合目标文本表达的意思。英汉两种语言在单词以及短语的意义范围和表达习惯上是不一致的。如果将英语的字面意思简单翻译出来,那么翻译后的文本就会十分生硬。因此,为了使译文更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交际目的,译者在翻译时可以结合语境合理地进行语义延伸。

  例3:Thus,people in Starbucks overwhelmingly represent the rice and wheat regions.

  译文:因此,在星巴克的人显然可以代表水稻和小麦地区。

  例3中的overwhelmingly是副词,其含义是“压倒性地”或“不可抵抗地”。然而,在这句话中,无论用哪一种意思,都无法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想要准确翻译这句话,笔者就需要对overwhelmingly的词义进行延伸。笔者这里将overwhelmingly译成“显然”。这个词在汉语中更能自然地体现出原文所要传达的强烈程度或显著性,同时也更加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通过这样的翻译处理,整句话的意思变得更加清晰和流畅,读者也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的意图。

image.png

  2.2句法层面

  目的论视角下,句法层面的翻译不仅要关注语法结构的对应,还要关注如何通过语法手段实现翻译的总体目的。英语是一种重逻辑的语言,为了表现其客观性和科学性,英语常用被动语态,而汉语更常用主动语态。因此,为了使读者有更好的阅读体验,译者在翻译时可能要进行语态的转换。由于英语和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不同,译者可能需要对句子结构进行调整,比如将长句进行切分以符合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同时保持原文的信息内容和语气。

  2.2.1语态转换

  例4:Observational studies are not so tightly controlled.

  译文:观察性研究则没有那么严格地控制变量。

  例4这个句子采用了被动语态。如果笔者按照原句的语态语序,将其译成“观察性研究并没有被严格地控制”,译文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笔者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采取了语态转换的翻译策略,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译成“观察性研究则没有那么严格地控制变量”,将被动形式的controlled译成主动形式的“控制”。这种翻译不仅更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也使得句子读起来更加流畅自然,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和表达的生动性。通过这样的翻译策略,笔者能够更好地将原文的信息传递给目标语言的读者。

  2.2.2长句切分

  英语句子中的语法关系常通过分句、关系词和介词体现,整个句子结构严密,具有形合的特征。相比之下,汉语的句子相对松散,讲究隐性的连贯,具有意合的特征。因此,在翻译时,译者经常面对复杂句和长句的翻译。译者在翻译长难句时,首先要读懂句子的内在含义,然后根据语法规则和目标语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例5:We also tested a subsample of participants in China who did and did not move the chair on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previously shown to differ between individualistic and collectivistic cultures:cultural thought style,internal versus external locus of control,and self-efficacy(see the Supplementary Materials for more details).

  译文:我们还测试了中国参与者的子样本,这组参与者中有些人移动过椅子,有些人没有,这些参与者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文化之间预先证明存在差异的心理结构:文化思维风格、内部与外部控制点以及自我效能感(更多详细信息请参阅补充材料)。

  例5原句共有47个单词,是个典型的长句。笔者在翻译时先对句子进行语法分析,该句的主语是we,谓语动词是tested,宾语是a subsample of participants in China,随后的who did and did not move the chair作为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participants,定语从句之后又跟了一个状语“on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previously shown to differ between and collectivistic cultures...”。

  随后,笔者对句子进行了拆分,确定了主句是We also tested a subsample of participants in China,并将后面的who译成“这组参与者”,与主句相连接,使句子读起来更加连贯,符合目的论的连贯性原则。

image.png

  2.2.3句子重组

  译者可以不受限于原文的形式和句法,利用译入语的特点和语法结构表达原文,以帮助译文读者充分理解原文(刘靖之,1981)。在翻译长句时,译者首先要对句子进行切分。有时为了使翻译更加流畅,译者可以对切分后的句段进行重新组合。

  例6:Similarly,in their classic paper on self-concept,Markus and Kitayama theorized that individualistic Americans value“gaining control over surroundings”,whereas Japanese people tend to see maturity as the ability to gain control over the inner world of the self.

  译文:同样,Markus和Kitayama在他们关于自我概念的经典文章中提出,倾向个人主义的美国人重视“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权”,而日本人倾向于将成熟视为获得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控制权的能力。

  例6原句是个复合句,主句的主语是Markus and Kitayama,随后是一个宾语从句,由并列连词whereas连接的对比结构,分为两部分。笔者在翻译时先对句子进行拆分,将主语Markus和Kitayama放在句首,以凸显主语。同时,笔者将原本位于句首的句子成分移至后面,使得句子结构更加清晰,逻辑顺序更加合理。最后一个分句表转折含义,笔者用关联词进行连接。笔者通过对句子结构的调整和关联词的恰当使用,确保了译文在表达上的清晰和连贯,符合目的论指导下的连贯性原则。

  2.3语篇层面

  连贯性原则是指译文应当在内容和形式上保持逻辑上的清晰和连贯,确保信息的顺畅传递和读者的理解。连贯性是确保译文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它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语篇内部的衔接词和过渡语句的使用,还要保持专业术语和概念的一致性,特别是在长篇文档或特定领域的翻译中,术语的一致使用对于保持文本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至关重要。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适时重构信息,以适应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读者的阅读习惯,这可能会涉及调整句子结构、重新组织段落或章节。连贯性原则要求翻译必须做到语内连贯,也就是说目标受众要能读懂翻译的内容。在语篇层面要做到连贯,恰当的衔接词必不可少。

  例7:In a laboratory study,we tested more than 1000 people from all over China on several psychological measures of culture.People who had grown up in southern China showed behaviors typical of interdependent cultures—holistic thought,low importance of the self,and a strong distinction between friends and strangers.People from northern China showed behaviors that are more common in individualistic cultures—analytic thought,strong importance of the self,and a smaller distinction between friends and strangers.

  译文:在一项实验室研究中,我们对来自中国各地的1000多人进行几种文化心理测量的测试。那些在中国南方长大的人表现出典型的相互依存文化的行为——整体思维、缺乏自我意识以及朋友与陌生人之间有明显差异。然而北方人则更常表现出个人主义文化中一些常见的行为——分析性思维、高度的自我意识以及朋友与陌生人之间的差异小。

  例7中句子与句子之间是并列关系,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应仔细识别并准确传达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然后选择合适的衔接词来呈现这种关系。笔者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加了“那些”,这样做既避免了句子之间的突兀,也使得信息的传递更加连贯。此外,第二句和第三句之间明显是转折关系。因此,为了体现这种转折关系,并使句子读起来更加通顺,笔者在翻译时增加了转折词“然而”。这样的翻译处理不仅保留了原文的意义,还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使读者能够更容易跟随和理解作者的思路。

  3结语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笔者以《在星巴克移动座位:一项有关寻找大米—小麦种植文化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差异的观察性研究》为跨文化文本汉译案例,从词汇、句法、语篇三个层面探讨了如何有效地将原文的意义准确、流畅地传递给目标语读者。

  本文发现,译者通过合理运用词性转换、词义延伸、语态转换、长句切分、句子重组、添加衔接词这六种翻译技巧,可以实现目的论的三原则。在翻译时,我们要站在读者的角度,克服英汉语言之间的差异带来的困难,做好不同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从而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REISS K,VERMEER H J.Grundlegung einer allgemeinen translationstheorie[M].Tübingen:Niemeyer,1984.

  [3]VERMEER H J.A 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刘靖之.翻译论集[M].香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5]王平兴.政治文献翻译新探索[J].中国翻译,2008(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