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论文

跨文化视角下的旅游文本翻译策略论文

46

2024-10-21 16:02:2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旅游文本翻译是国外游客了解国内旅游目的地讯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促进旅游业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旅游文本翻译受文化特色和文体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游客(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跨文化意识为导向,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失误。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跨文化交际与旅游文本翻译之间的关系,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

  [摘要]旅游文本翻译是国外游客了解国内旅游目的地讯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促进旅游业发展和传播中国文化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旅游文本翻译受文化特色和文体特点的影响,同时也受游客(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以跨文化意识为导向,尽量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交际失误。本文从跨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跨文化交际与旅游文本翻译之间的关系,分析旅游文本翻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跨文化;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1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时,旅游业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旅游文本翻译的规范化是影响旅游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从旅游业的发展来看,作为跨境旅游业发展的先决条件之一,旅游文本翻译始终占据着重要地位。规范的文本翻译是旅游业顺利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然而,旅游业毕竟是一个新兴产业,旅游文本翻译的规范化还有待探索,而合适的翻译策略对于旅游文本翻译规范化具有重要作用。

  2跨文化交际与旅游翻译

  旅游翻译是在国际间促进文化沟通的桥梁。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符号的转换过程,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魏京翔,2013)。旅游文本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最典型的翻译类型之一,其最根本的目的是架起语言与文化的桥梁,成为海外游客了解中国名胜古迹、山水风光的重要窗口。值得注意的是,旅游翻译在传播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同时,要避免因文本翻译错误而引发的文化冲突。

  旅游翻译是针对中国旅游产业活动和旅游业发展所开展的翻译实践,是一种专业性翻译活动。因此,旅游翻译在强调交际目的的同时,还要保证准确性。在旅游文本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跨文化交际为导向,要有为跨文化交际服务的意识。同时,跨文化交际对旅游文本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规范性要求。

  3旅游文本翻译原则

  翻译不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而且是文化的诠释(陈琪,2009)。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避免盲目翻译,保证充分传达中国文化,可以对译文进行适当调整,使国外读者能顺畅地理解文本的意思。旅游文本翻译应遵循相应的翻译原则。

  3.1“信、达、雅”的原则

  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信”就是要抓住全文的中心思想,实现翻译的“忠实”,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也不遗漏原文内容。“达”是指译者应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保证译文通顺明白。为了更好地表达原文意思,译者可以对词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雅”是指译文措辞要得体、优美,具有文学性。

  3.2外宣“三贴近”原则

  旅游翻译文本的传播途径包括图书、期刊、报纸、电台、电视、网络和国际会议,在某些情况下,其也属于外宣文本。这就决定了旅游文本翻译要遵循外宣“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庄亮,2017)。

  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之一是激发读者的旅游兴趣和欲望,促使读者产生亲自体验的冲动。因此,优秀的旅游文本翻译不是把原文本一字一句地机械翻译成目的语,而是需要按照游客(读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适当地加工,比如适当地删减或增加一些特定的、必要的文本内容。

  4旅游文本翻译问题及原因

  4.1问题

  4.1.1生硬翻译

  旅游翻译涉及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旅游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外国游客不仅欣赏当地的自然风光,也欣赏当地的人文景观。巨大的文化差异使得旅游翻译遭遇瓶颈,外国游客想要准确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难度。

  例1:生活是严肃的,但请别开玩笑。
      译文:Life is serious do not fun.

  这是一则湖边的公示语,提醒人们在玩耍时注意安全。译文完全偏离了原文的警示功能。正确译文为:“Love life,do not play in water.”。

image.png

  例2:小心落水、小心地滑、小心碰头

  译文:fall into water carefully,slip carefully,bump the head carefully

  例2中三则公示语译文的含义与原文背道而驰,变成了“仔细、小心地落水、滑倒和碰头”,译文完全没有警示意义,让外国游客感到莫名其妙。

  例3:观赏草坪,请勿入内。

  译文:No entrance to Greenland.

  entrance to意为“某个地方的入口”。这则公示语旨在提醒游客不要践踏观赏草坪,而不是告知游客观赏草坪没有入口。正确译文为:“Keep offthe lawn.”。

image.png

  4.1.2缺乏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它既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颜宝琴,2012)。翻译任务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扩展而日益繁重。各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难免对翻译造成影响。翻译是一种复杂的跨文化交际(吴春艳,2010),因此,必然受到一定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旅游是一个综合性学科,不仅涉及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还涉及哲学和社会科学,所以它对翻译人员本身的素质要求很高。译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言能力,还要有广博的知识背景,对于不同领域的专业术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自己不了解的知识,如果不及时查阅相关资料,或者有备而来,就很容易出现各种错误。

  以地名翻译为例,译者一定要尊重当地文化,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充分了解该地的相关文化背景,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字面意思直译。

  例4:雷峰塔

  译文:Lei Feng Tower

  “雷峰塔”是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笔者建议将译文中的tower改为pagoda,更好地体现其佛教文化背景。

  例5:武侯祠

  译文:Wuhou Temple

  “武侯祠”原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亦称孔明庙、诸葛祠、丞相祠等,后合并为君臣合祀祠,并非寺庙。笔者建议将其改译为The Memorial Temple of Wuhou。

  同样的,“潭柘寺”是佛教寺庙,可译为The Temple of Pool and Oak;“栊翠庵”是尼姑庵,可译为Green Lattice Nunnery;“塔尔寺”是藏传佛教喇嘛寺院,可译为Taer Lamasery。

  4.2原因

  4.2.1地区差异

  中国拥有广阔的陆地面积和各种类型的地理环境,包括湖泊、高山、平原、戈壁、盆地等,多样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农耕文化的发展,造就了中国人注重整体和谐,强调集体主义的特点。英国的岛国环境和海洋资源则为航海技术以及海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临海开放环境中的人们往往会想探索外面的世界,他们关注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关注空间。外向的思维使他们富有创新和灵活进取的精神。由于中西方地区差异较大,地理环境不同,对同一事物的描述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不可译现象经常出现在旅游翻译中。

  4.2.2文化与思维差异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不同的思维方式、社会习俗和历史发展导致文化差异。因此,译者在处理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时可能面临障碍,这种障碍可能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旅游文本翻译除了涉及语言转换之外,还包括思维转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多是复合式的,以综合为主;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则以分析为主。因此,译者在翻译时要注意文化和思维上的差异,仔细考量,不能盲目翻译,使译文产生歧义。

  4.2.3翻译技术限制

  机器翻译技术尚未达到完全准确的水平,仍然需要人工干预。此外,翻译辅助工具不完善,也会影响翻译效率和准确性。部分景区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直接采用翻译软件来翻译一些标语或公示语,缺乏必要的审校和校对环节,导致译文容易出现错误。

  4.2.4翻译标准不统一

  旅游文本翻译领域缺乏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不同的译者在处理同一文本时可能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导致同一事物的译名不统一,从而导致误解或混乱。

  5翻译策略

  旅游文本是游客和从业人员参与旅游活动时直接接触的文本,包括景点介绍、行程安排、信息通知等。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存在差异,不同国家的旅游文本特征和风格也各不相同。旅游文本涉及方方面面,如艺术文化、历史典故、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

  由于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不同,外国游客通常很难理解包含丰富文化信息的中国旅游文本。译者应该提前了解旅游文本所包含的各种文化信息。译者不应被源语思维习惯所束缚,而应运用各种翻译策略,最大限度地传达信息,将中国文化的魅力传播到世界各地。具体而言,在跨文化交流中,旅游文本翻译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5.1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中保留原文内容和形式,尤其要保留原文的比喻、意象、民族特色和乡土特色等(张希萌,2023)。

  以少数民族节日的翻译为例,如布依族的“四月八”(Siyueba Festival)、瑶族的“盘王节”(Panwang Festival),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Nadam Festival),傣族的“泼水节”(Water-splashing Festival),藏族的“雪顿节”(Tibetan Shoton Festival)。对于这些节日,译者采用直译的方式,使节日的原有民族特色和民族风貌得以保留。

  又如,描写桂林山水的诗文“水如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被译为“The river to be a green silk ribbon,while the hills are just like Jasper hairpins”。译文不仅在语言结构上与汉语原文保持一致,而且保留了原文的修辞特点,把原文的含蓄美与意境美体现了出来。

  5.2归化

  归化策略是美国翻译家Lawrence Venuti提出并发展的一种翻译策略。该策略主要是从读者的角度出发,对原文内容加以改造,以实现源语的本土化,译文应贴近读者的语言习惯。由此可见,在归化翻译中,译者要接近读者,基于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来翻译。

  例6:雨后春笋

  译文:spring up like mushrooms

  例7:财神爷

  译文:the God of Wealth

  例8:缘木求鱼

  译文:to seek a hare in a hen’s nest

  例9: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译文:Justice has long arms.

  5.3注释

  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译者在翻译历史人物名称时,有必要添加相关注释。例如,在翻译“杨氏大将”时,译者应添加相应的注释:General Yang,a member of a military family,and in the Song dynasty this military family sacrificed themselves to defend their country。在翻译旅游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通过添加注释来弥补读者在文化知识背景方面的空缺,否则会导致读者难以理解译文,文化交流效果也就无法达成。

  6结语

  在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文本翻译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备受瞩目。相关人员应积极研究,选择最佳策略,有效实现翻译目的。译文的用词和表达必须准确且简洁明了。本文认为译者可以采用直译、归化和添加注释等策略与方法,以提高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从而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尽可能避免文化交际错误,使旅游文本在文化交流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T ANDRE J.Travelling toward true translation[J].The translator,2006.

  [2]ST ANDRE J.The translation of tourist literature:the case of connectors[J].Multilingua: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and interlanguage communication,2003(3).

  [3]陈琪.文化忠实与叛逆的翻译悖论[J].中华文化论坛,2009(3):131-134.

  [4]魏京翔.中西习语文化比较及翻译初探[D].大连:大连外国语大学,2013.

  [5]吴春艳.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0.

  [6]颜宝琴.双语词典中“文化注释”的优化设计[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7]张希萌.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国特色词汇英译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3.

  [8]庄亮.论泉州“海丝”文化公示语的外宣翻译[J].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9(1):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