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英语口译教学的价值与实施路径论文

2024-10-21 11:51:0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本文以英语高级口译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口译教学的重要价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和分析思政教育融入口译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丰富高校外语口译教学改革相关案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摘要]在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本文以英语高级口译课堂教学实践为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口译教学的重要价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与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和分析思政教育融入口译教学的实施路径,以期丰富高校外语口译教学改革相关案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课程思政;口译教学;价值;目标;路径Stern(1983)认为,语言学习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情操、价值观、态度等,这正是外语课程本身具有育人功能的体现。口译课程是翻译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该课程集听、说、读、写、译于一体,主要包括口译基本理论、口译技巧以及基于各类主题展开的英汉互译实践,旨在培养具有双语转换能力,兼具国际视野、政治觉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由此可见,将思政教育融入口译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课程思政融入口译教学的重要价值
口译课程担负着进行文化解读、培养文化自信、开展文化交流的重大责任。查明建(2021)指出,翻译专业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二是增强翻译专业教育的国家意识,提升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立意和时代使命感,促进翻译专业内涵式建设,固本而创新,推动翻译专业知识体系、学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国家培养出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翻译人才。因此,思政教育在口译课程中的有机融入十分必要。
口译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价值观的多样性不可避免,以思政教育为中心和内核开展课程教学,能够帮助翻译专业的学生在未来从事语言服务业时坚持正确的三观,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时能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力量,有力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此外,思政教育具有强大的自洽逻辑和理论基础,有助于学生甄别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准确理解中国优秀文化的内涵和精髓,增强文化自信、民族认同和家国情怀。这会在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文化修养,帮助其准确传播中国文化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2口译教学的课程思政目标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口译课程是一门应用课程,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科技、环境、教育、外交等,因而在融合思政元素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确立合理清晰的思政目标,能够对教学实践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指出,本专业学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2020年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课程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xxx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等维度深刻理解xx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基于以上两个纲领性文件,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本文认为口译教学思政目标应当涵盖三点:
第一,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弘扬民族精神。高级口译教学内容涉及英译汉与汉译英,对于练习素材中的意识形态差异,学生应当有辨别能力。在口译实践中,教师应引领学生主动学习时事政治,了解国情。
第二,增强文化自信与跨文化交际意识,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杨骁,2022)。在汉译英口译实践中,学生通过文化负载词、中国特色词汇表达、不同主题的口译练习,加强对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了解,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第三,遵守职业操守,增强职业责任感。教师要在口译教学过程中,融入译员职业操守、基本原则等内容,引导学生自觉遵守翻译活动的基本原则,增强职业责任感。
3课程思政融入口译教学的实施路径
3.1精选教学内容,融入思政元素
口译课程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高级口译课程围绕礼仪祝辞、外事交流、教育交流、旅游观光、体育运动、医疗卫生、环境保护、金融贸易、文化习俗、科技创新十大话题展开,以口译技能训练为主线,包括公众演讲、信息听辨、口译记忆、口译笔记及数字口译等。
教学内容是口译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在教学资源选取上,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从多个平台选择与整合教学素材,包括文本素材、视频素材、音频材料等。同时,教学内容要紧跟时事与社会热点话题,让学生在锻炼与提升口译技能的同时,了解国际政治,知晓我国的最新政策,关心社会时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增强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金融贸易话题为例,教师选取本年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涉及中国经济发展的部分,讲授口译中常见的经济贸易领域的术语,训练学生的数字口译能力,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贸易、经济政策等,鼓励学生围绕此类话题发表观点,锻炼其公众演讲能力,让学生切实感受中国经济发展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变化。
为契合本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高级口译课程的教学素材还融合了地方特色,因地制宜。镇江是以醋文化闻名的城市,在文化习俗类口译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入醋文化相关的口译素材,让学生了解学院所在城市的民风民俗;在经济贸易类口译实践中,教师可以选取丹阳眼镜行业的发展作为案例,结合数字口译技能训练,让学生学有所用,为其职业发展打下基础。
口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活动,更是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师在遵循口译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蕴含思辨价值与跨文化价值的口译素材,巧妙嵌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让思政之“盐”融于课程之“水”。
3.2改革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性
口译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以“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简称POA)为指导,融合线下与线上教学,充分利用慕课和微课资源,扩宽学生知识面,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灵活组织各类活动,如角色扮演、模拟情景、虚拟操练等。教师针对各类话题,创设具体情境,如在礼仪祝辞类口译中,让学生扮演发言者和口译员的角色。学生在此类实践中可以获得更直观的口译实践认知,提高公众演讲、双语转换、临场应变能力,培养思辨能力。
在旅游观光类话题训练中,教师设置“xxx”模块,让学生探索丝绸之路,了解敦煌文化以及“xxx”倡议的具体内涵。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形式,分别扮演导游及口译员,切实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教师在实践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理论支持与技能指导,搭建口译知识技能框架。
3.3优化教学设计,落实思政育人
高级口译课程具有时效性、实用性、技能性的特点,教学设计紧紧围绕课程目标与思政目标展开,打造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协调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注重沉浸式、合作性和反思性教学。如在科技创新类话题训练中,教师引入与“天问一号”相关的材料,在译前准备阶段要求学生阅读伟大诗人屈原的长篇诗歌《天问》并在课堂上用英语介绍其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引入对中国航天事业及太空探索的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积累相关术语表达,形成语料库,为后续的口译实践打下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讲授口译方法与技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口译实践,互相评析、完善译文。教师在课后布置相关话题的口译训练,要求学生自主完成,并且保存录音,提交口译笔记,撰写反思日志。反思日志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此外,教师还综合运用案例法、榜样法和辩论法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观摩外交新闻发布会、总理答记者问等专业口译案例,开展模拟联合国辩论等活动。教师将实务案例引入口译课堂,引发学生的讨论与思考,在传授职业素养知识、提高学生情境反应能力和“危机”应对能力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姚斌等,2018)。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外交部译员的工作实例,引导学生讨论译员立场、译前准备、危机处理、气氛调节等,让他们对口译行业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口译课堂,为口译教学注入更多人文内涵,提升教学质量,落实思政育人目标。
3.4丰富教学评价,实现育人多元化
产出导向法的评价分为即时和延时两种(文秋芳,2015)。口译学习一直处在动态变化之中,口译课程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的考核形式,辅以诊断性和终结性评价。对于课堂练习,教师给予即时评价,以调控、监督各个教学环节,掌控教学进度;对于课后练习部分,教师采取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多维度动态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全人教育目标,客观评估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等方面的表现。
学生在课后完成自主练习,并填写自我评估表格,从输入和输出两个方面,自我评价与监测学习效果。在自评完成后,学生相互交换口译练习音频与评估表格,进行同伴互评。然后,教师再进行评价,进一步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及时改进提高。
4结语
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旅游、科技、环境、教育、外交等,因而融入思政元素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通过精选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评价,培养具有双语转换能力,兼具国际视野、政治觉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在教学中无形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及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首先,教师要把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华文化“走出去”作为首要目标,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深入了解并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其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选取多元口译素材,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充分调动学生对文化的探索欲,增强其文化认同感,激发其学习热情。教师还要利用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要点,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最后,教师要通过灵活的评价方式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难易度和进度,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TERN H H.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4-02-24].
[4]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640.
[5]姚斌,任文.将案例法引入口译课堂——以“口译忠实(诚)观”教学为例[J].中国外语教育,2018(2):20-25+84-85.
[6]杨骁.思政教育融入外语口译课程教学的价值与实践路径[J].大学,2022(9):177-180.
[7]查明建.以课程思政引领翻译专业内涵建设与创新发展[J].中国翻译,2021(5):77-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