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英译论文

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旅游文本的英译论文

16

2024-10-19 15:25:45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旅游文本是一种“信息—呼唤”复合型文本,其功能及最终目的就是给游客提供信息,吸引潜在游客来华旅游,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译者需要全面考虑文本的功能特征和既定目的,将目的语读者作为翻译导向,并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最终产出能实现其预期功能的文本。

  [摘要]旅游文本是一种“信息—呼唤”复合型文本,其功能及最终目的就是给游客提供信息,吸引潜在游客来华旅游,同时传播中国文化。在翻译旅游文本时,译者需要全面考虑文本的功能特征和既定目的,将目的语读者作为翻译导向,并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最终产出能实现其预期功能的文本。

  [关键词]旅游文本;翻译目的论;翻译方法

  在全球化时代和互联网背景下,中国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游客。旅游文本,包括旅游指南、宣传册和网站内容等,作为一种“信息—呼唤”复合型文本,在推广中国的旅游市场、展示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以及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等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形式,旅游文本翻译经常面临不同的语言规则及文化特性的挑战。在翻译旅游文本的过程中,译者应基于语用等效原则,全面掌握原文的语用意图和交际目的,有效地将这些要素进行转化并体现在译文之中。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翻译目的论在旅游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分析旅游文本的不同翻译方法,探讨如何根据目的论原则调整翻译方法,以及这些方法是如何影响译文的接受度和效果的。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旅游文本时,不仅要准确传递旅游文本的内容和含义,还要充分实现其宣传目的。

  1翻译目的论

  20世纪中叶之前,翻译界更强调忠实性原则,要求译者能准确地将原文信息表达出来。这一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翻译的创新性,忽略了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桥梁的本质。20世纪70年代,功能主义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德国翻译学家弗米尔(Hans Vermeer)是功能主义翻译理论的杰出贡献者,他提出的翻译目的论是该理论的核心。翻译目的论主张翻译活动应以其特定目的为导向,强调翻译的功能性和对目标文化的适应性。该理论属于对翻译的外部研究,它将重点聚焦在翻译过程中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因此能够较好地弥补传统翻译研究的不足,从而为翻译的多学科探索增加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毛永冰,2012)。

  Vermeer(1989)强调,翻译活动应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翻译目的主导着翻译方法的选择,即翻译的方式和风格应致力于实现这个目的。在进行翻译时,译者完全可以根据目标文本预期的交际功能、目的语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他们对译文的预期等因素,来确定适应于特定目标语环境的翻译方法。译者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不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

  Vermeer(1989)认为,翻译不应仅仅被视为一种语言转换的技术活动,而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交际行为。具体而言,翻译活动应该遵循三个原则:

  第一,目的原则。目的原则作为翻译目的论的核心原则,强调翻译应当以其既定目的为主导。这一原则表明,翻译不单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而是一项依据特定目的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这一原则的提出突破了传统翻译观念的局限,翻译被视为一个多维度的、目标导向的过程。翻译的成功与否不再仅仅取决于译文与原文的相似度,而是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特定的交际目的。

  第二,连贯原则。翻译应保证译文在目标语境中的内部连贯性和外部连贯性。内部连贯指的是译文本身的逻辑和结构,而外部连贯指的是译文与其语境、目的语读者的关系。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确保译文在目标文化和读者中具有恰当的交际效果,包括信息的准确传达和情感、风格的适当表达。

  第三,忠实原则。该原则强调译者在遵循目的原则和连贯原则的同时,应保持对原文的忠诚度。这意味着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忠于原文,还要尽可能保留原文的风格。译者需要确保译文既传达了原文的核心信息,又符合目标语境的期望。旅游译本的目的无非是让外国读者了解我国的旅游资源,而译者也要本着对译文负责的态度,在翻译过程中遵循忠实原则,准确、忠实地将原文想要表达的信息传递给目的语读者。

  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译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中,目的原则是最为关键的。这意味着当这些原则相互冲突时,译者首先应考虑的是目的原则(Vermeer,1989)。

  2旅游文本英译方法

  翻译目的论为旅游文本的英译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强调翻译应以目标文本的目的或功能为导向,而非仅仅追求原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采用增译法、删减法和加注法等多种翻译方法,以实现旅游文本翻译的终极目的——提供必要信息并吸引潜在游客。

  2.1增译法

  增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内容而添加额外信息的做法。Vermeer(1989)指出,译者应根据目标文本的功能和目的来确定翻译方法。翻译旅游文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游客。在旅游文本翻译中,增译法的使用有助于解释地名、历史人物、民间故事等,这样翻译而来的译本更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例1:寺前有冷泉,飞来峰诸胜,据说苏东坡守杭时,常携诗友僚属来此游览,并在冷泉亭上“画扇判案”。

  译文:During his tenure as Hangzhou’s governor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the renowned poet Su Dongpo(1037—1101)frequently visited a temple with his friends and subordinates.Legend has it that Su,celebrated not only for his poetry but also for his skills in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adjudicated a legal dispute for a fan shop owner at the Cold Spring.

  在旅游文本英译中,译者可以采用增译法来进行信息补充和扩展。在例1译文中,译者不仅直译了原文内容,还补充了关于苏东坡的背景信息,包括他在诗歌、绘画和书法上的成就以及他在杭州的职务。这些信息有助于目的语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背景。此外,译者还对“画扇判案”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进行了详细解释,明确了其涉及的是一起法律纠纷。这种增译使得目的语读者能够清楚地了解原文中隐含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image.png

  2.2删减法

  删减法是一种在翻译过程中去除原文本中冗余信息,以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读者的接受习惯的翻译方法。该翻译方法尤其适用于信息密集或文化背景丰富的文本,译者可通过精简原文内容,确保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例2:承光殿是团城上最主要的建筑。走进大殿,在四根巨大的井口柱上,有清咸丰皇帝的御笔所题:南面为“九陌红尘飞不到,十洲清气晓来多”;北面为“七宝庄严开玉镜,万年福寿护金瓯”。

  译文:Chengguang Hall stands as the central edifice within Tuancheng City.Upon entering this grand hall,one is immediately drawn to the monumental pillars that bear the calligraphy of Emperor Xianfeng of the Qing Dynasty.

  在例2译文中,译者删去了团城承光殿中楹联的具体内容。例2原文的主要目的是介绍承光殿这一旅游景点,这一删减符合翻译目的论原则,因为这些楹联的内容并不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外国游客来说,这些特定文化元素可能难以理解,且不是主要的旅游信息,因此省略这些细节会使目标文本更易于阅读。译文更加突出了承光殿作为旅游景点的核心特征。译者将注意力集中在建筑本身和其历史价值上,而不是细节描写上。此外,删减这些楹联内容还能避免目标文本变得过于冗长和复杂,从而使其更符合外国游客的阅读习惯。

  通过删减法,译者能够根据翻译目的和目的语读者的预期,有效地对原文进行调整和精简。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信息的传达效率,也符合跨文化交际的需求。例如,旅游文本对孔子有这样的描写:“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天真幼稚的顽童都认识孔子。”这一描述形象生动,展现了孔子在中国各年龄层中的知名度,而译文仅用household name两个词就直接明了地传达了孔子在中国广为人知的事实,这样的省略使得翻译文本更加简洁、高效。

  2.3加注法

  在旅游文本的翻译中,加注法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方法,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词语、短语或句子进行文字性的解释。特别是在处理涉及深厚文化背景的信息时,译者可以使用加注法来补充诸如背景材料、词语起源等相关信息,帮助读者理解。中西方在社会、历史和文化方面存在差异,许多中文旅游文本的内容对于外国游客来说可能过于复杂,甚至没有对应的英文表达,因此加注法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翻译方法。

  例3: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为我国江南三大名楼之一,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它始建于唐,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明崇祯十一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清光绪六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译文:Yueyang Tower,situated in Yueyang,Hunan Province,is one of the three famous towers of Jiangnan areas in China,and is also the great treasure of China’s ancient buildings.It was built in the Tang Dynasty(about 1700 years ago),and in 1045(in the spring of the 4th year of Qingli),Teng Zijing(a talented official)rebuilt the Yueyang Tower and asked his friend Fan Zhongyan(the famous writer at that time)to write the“Biography of Yueyang Tower”,since then,Yueyang Tower was even more famous.In 1639(the 11th year of Chongzhen),it was destroyed in the war,and rebuilt in the following year.In 1880(the 6th year of Guangxu),Zhang Derong(an official in the court)started the renovation of the tower on a large scale,moving it more than ten feet closer.

  在例3译文中,译者对原文中的特定文化词汇进行了加注。例如,译者将“唐”翻译为“Tang Dynasty(about 1700 years ago)”,并对历史人物“滕子京”“范仲淹”和“张德容”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此外,译者将“6丈”转换为与英语使用习惯一致的ten feet,以便目的语读者理解。这些加注使得原文本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背景更加清晰易懂。根据翻译目的论,旅游文本的翻译应注重实现其信息传递和吸引游客的功能。加注法正是译者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而采用的重要翻译方法。通过加注,译者能够确保目标文本既传达了原文本的文化内涵,又满足了外国游客对信息准确性和文化深度的需求。这种方法有助于吸引外国游客,增强他们对中国旅游景点的兴趣。

  加注法作为一种翻译方法,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中特定信息的文化背景。例如,中国海盐博物馆对盐的历史的讲解中,涉及“春秋时期”以及《齐民要术》等内容,其译文对于不熟悉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读者来说可能难以理解。通过加注,译者可以提供额外的解释,如对“春秋时期”的时间范围以及《齐民要术》在中国农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进行简要的加注。通过这一翻译方法,译者能够在不改变原文意思的前提下,使译文更加丰富和生动,以此调动读者对文本的兴趣,帮助读者跨越文化和知识的鸿沟。

  在翻译目的论的指导下,旅游文本的翻译方法呈现出多样性。除了增译法、删减法、加注法,还有释义法、改译法等方法。这些翻译方法的选择和应用,都围绕着如何更好地实现目标文本的目的。翻译实践中,译者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目的语读者的特点,灵活运用这些翻译方法,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本,又能有效地将信息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image.png

  3结语

  旅游文本是一种“信息—呼唤”复合型文本,其主要功能和最终目标在于向游客提供必要信息,并吸引他们来中国旅游,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正向传播。旅游文本的翻译有很强的目的性,而翻译目的论正是以文本的交际目的为出发点,着重强调文本的功能性。因此,翻译目的论为旅游文本翻译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指导原则。

  旅游文本的翻译超越了简单的语言转换,其实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译者需要深入理解目标文化和读者的期待,以确保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信息,又适应目的语读者的阅读偏好和文化期待。由于英汉语言与文化的差异,旅游文本中所蕴含的浓重的中国文化色彩可能会影响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程度。旅游文本翻译不能单纯追求语言文字的“对等”转换或信息的等量传输,译者应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和期望,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翻译文本,以此促进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VERMEER H J.Skopos and translation commission[M].Heidelberg:Heidelberg University,1989.

  [3]戴桂珍.功能理论与汉英旅游翻译[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8.

  [4]毛永冰.翻译目的论综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2(10):119-120.

  [5]王纪元.跨文化旅游英语语用等效翻译[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09(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