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SPOC模式第二课堂探索论文

2024-10-19 10:50:5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外语课程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但在落实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现状出发,结合本校情况探索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路径——基于自主语言学习中心开展SPOC模式第二课堂,旨在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摘要]外语课程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但在落实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现状出发,结合本校情况探索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路径——基于自主语言学习中心开展SPOC模式第二课堂,旨在有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现状与困境;自主语言学习中心;SPOC模式第二课堂
202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要将价值观引导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大学英语课程在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践行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
自《纲要》颁布以来,专家学者和一线的教师们开展了一系列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相关探索,为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路径引导。但是相关研究没有充分关注院校层次和学情差别。特别是近年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课时的一再缩减给地域和生源方面不占优势的双非院校带来了新的挑战。问题之一就是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无法有效兼顾语言学习和思政教育,往往顾此失彼,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文以某省属高校为例,基于笔者从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实践,分析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现状,并结合本校情况探索思政教育有效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路径——基于自主语言学习中心开展SPOC模式第二课堂。
1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在大学英语“课程定位与性质”部分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主动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2020)大学英语作为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和核心通识课程,是大学生接触不同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主要课程之一,在课程思政建设上负有重要的责任(夏文红等,2019)。而且,作为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的大学英语课程本身就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在立德树人和文化素养培养方面具有优势,是育人的重要载体,非常适合开展课程思政教学。
从课程的人文属性来看,大学英语内容会涉及历史、文化、文学、哲学、心理学以及经济社会学等诸多领域,能够在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和技能训练的同时,综合培养学生思维、道德品质和正确价值观。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此外,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助于巩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阵地,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还有助于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声音。课程思政也会增强外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有利于外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总之,新时代的外语教学不但要让学生学会客观辩证地了解世界,也要润物细无声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外语课堂,潜移默化地植入中国文化,以克服西方知识体系的负面影响,逐渐深化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增强青年一代的民族自豪感。
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困境
2.1思政教学边缘化,思政教育目标无法有效落实
近年来,随着高校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课时一再缩减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以笔者所在的一所省属高校为例,大学英语课时从每学期64减少到48,再进一步减少到32。大学英语课程周期也从4个学期减少到3个。受课时缩减的影响,分配到每个单元的教学时间十分有限,教师为完成教学进度只能见缝插针地融入思政教育,大多时候只能进行碎片化处理,无法深化与拓展相关内容,甚至不得不将这部分内容以作业的形式留给学生课下自主完成,导致思政教育目标难以达成或只能部分达成。
2.2缺乏思政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思政教育素养不高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是个系统工程,各高校应从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考核等方面入手,构建起一个全方位的体系。目前,笔者所在高校在这方面仍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未构建起完整的体系。
首先,课程教学大纲中没有明确设置课程思政部分的教学目标,也没有教学评价标准。教师们在日常教学中无法量化课程思政在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只能根据自己的课程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其次,虽然大部分教师已经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的教材中所选取的语言材料大多与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有关,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很少,没有充分的思政元素可供选择利用。另外,部分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思政教育相关培训,有时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显得较为生硬。在繁重的教学压力和科研考核下,许多教师也没有足够精力去深入挖掘思政素材,整合资源,把思政教学设计贯穿到课程的整体设计中,系统地进行课程思政教学。
除此之外,也有少数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习惯性地采取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课堂中,教师仍以英语知识传授为主,课程思政部分多是顺带提及,或偶尔在课程教学中加入一些有关思政教育的视频,然后就相关的内容进行简单的说教。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难以达到思政教育的效果。
2.3学生对思政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积极性有待提高
学生是课程思政的主体,是关乎思政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以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对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仍有偏差。一部分学生认为英语课程应该以提升语言技能和获取英语国家文化的内容为主。有些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只是为了获得学分和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带有功利性,对于没有纳入课程评价体系的思政部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另外,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入学时的英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尤其是听力和口语能力相对欠缺。这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获得感不足,逐渐就失去了参与的兴趣和热情。此外,还有一个不利因素是当今很多高校均采用了选课机制。在这种机制下,英语课堂上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教师缺乏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掌握,学生也缺乏熟悉的语言环境来自由地表达观点。
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SPOC模式第二课堂探索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国高校响应教育部关于外语改革的号召,纷纷建起了自主语言学习中心,并进行了诸多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探索。自主语言学习中心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语言技能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近年来中心逐渐失去了其应有的功能。所以基于自主语言学习中心开展第二课堂不仅可以避免资源浪费,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中心的效能,还能够有效推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
3.1各院校自主语言学习中心现状
近年来,由于大学英语教学课时的不断减少,课程内容无法全部在课堂学习中完成。一些高校的普遍做法是把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设定为自主学习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到自主语言学习中心完成。中心开放期间学校会安排值班教师答疑,但是一位值班教师很难关注到所有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由于缺乏及时监管,很多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被动应付,甚至抄袭答案。
同时,由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对象是高校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初入大学,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还停留在高中模式,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技能缺失,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指导,学生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和学习策略。这势必会导致学生在语言中心学习效率低下,效果不佳,学习积极性受挫。
3.2开展优势
首先,开展第二课堂可以弥补课时缩减给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带来的不利影响。语言的学习和提高是一个长时间不断积累的过程,第二课堂的开展可以满足学生课下深入学习英语的需求。教师可以提前设置好学习内容和任务发布到第二课堂中,让学生在特定的时间继续学习。在第二课堂的学习中,任课教师实时在线进行全程引导和监管,及时给出相应的反馈和评价,并形成过程性管理,使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有机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学习体系。
其次,在第二课堂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自主语言学习中心的资源,建立温馨融洽的学习共同体。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持续的可理解性语言材料的输入和互动交流,在语言中心的第二课堂中,教师可以甄选平台中适合学生的语言材料,以不同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拓展学习,如观看微课视频或录播讲座等。众所周知,外语能力的提升更依赖于小范围、面对面的个性化交流的语言环境。目前的选课机制和有限的课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这种语言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第二课堂能适当弥补这个不足,成为课内学习的重要延伸和补充。
3.3实施方法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指“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最早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提出。从概念来看,Small是指学生数量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指课堂拥有一定限制性的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学习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苏小玲等,2015)。
在基于自主语言学习中心的课程思政SPOC模式第二课堂中,同一班级的学生按规定的时间到中心完成相关思政部分的学习。任课教师采用SPOC模式,发布相关视频、音频或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引导和监管学生学习。课程开展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可以进行实时的交流和互动。学习结束后学生可以按照要求在平台上完成作业,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教师给出相应的评价和反馈,将学生的表现纳入课程考核。
相较于学生使用自己的智能设备在教室、图书馆、宿舍进行SPOC课程学习,基于中心的第二课堂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专注度和学习效率,同时自主语言学习中心的硬件和软件设施更能保证学生的课程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4保障措施
首先,各高校要完善自主语言学习中心的学习环境。各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第一步是要尽快建设和完善自主语言学习中心的硬件设施,合理分配资源,根据学习需求创建不同的功能区,包括自习室、辅导室、朗读录音亭以及可以用于开展学习小组活动的活动室等。日常运行中,中心要及时维修或更换服务器、电脑和耳机等设备,保证硬件设施的正常运行。同时,中心应加大资源建设力度,购买或升级学习软件和英语资源数据库,搭建畅通的互动平台,让学生、教师能进行实时有效的沟通。
其次,各高校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和学院要尽快出台精准的课程思政目标,制定详细的监管体制和评价体系,指导任课教师更好地将英语语言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同时,各高校应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组建骨干教师团队开发SPOC课程,鼓励教师群策群力,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利用中心丰富的资源协同备课。教师则应结合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学习情况,制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英语学习和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SPOC课程,力争做到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实现全程育人的目标。
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反馈及建议。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学生对课程内容和形式的接受度对于达成预期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师要以不同方式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及思想动态,鼓励学生建言献策,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优化课程,提高教学效果,使第二课堂真正成为课堂学习重要的延伸和补充,成为课程思政的强力助推器。
4结语
为落实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基础通识课程,大学英语学科适合开展思政教育,是课程思政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文分析了当前课程思政的现状与困境,探索了基于自主语言学习中心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SPOC模式第二课堂。未来笔者会进一步关注课程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收集相关数据,以期做出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范烨,彭华.外语自主学习中心的构建及发展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3(1):32-39+109.
[2]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3]苏小玲,赵玲玲,叶麟,等.基于MOOC+SPOC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5(7):62-67.
[4]夏文红,何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使命担当[J].人民论坛,2019(30):108-1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09-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