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从交际翻译角度浅谈侦探小说翻译--以《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为例论文

从交际翻译角度浅谈侦探小说翻译--以《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为例论文

10

2024-10-19 10:26:4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侦探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备受欢迎的一种体裁,以其复杂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悬念吸引了广大读者,对侦探小说进行翻译可以促进国内外优秀侦探小说的传播。本文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进行翻译,根据源文本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特点,具体分析了如何翻译口语化词汇、俚语、长短句和无灵主语句以及如何增添语篇关联词,归纳总结了直译、意译、增译、合译和转换等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期为侦探小说的翻译提供有益参考。

  [摘要]侦探小说作为通俗文学中备受欢迎的一种体裁,以其复杂的情节和扣人心弦的悬念吸引了广大读者,对侦探小说进行翻译可以促进国内外优秀侦探小说的传播。本文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进行翻译,根据源文本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特点,具体分析了如何翻译口语化词汇、俚语、长短句和无灵主语句以及如何增添语篇关联词,归纳总结了直译、意译、增译、合译和转换等翻译方法和技巧,以期为侦探小说的翻译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交际翻译;侦探小说;《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侦探小说以破案为主题,大多取材于真实的社会素材,作者通过精心构思将其撰写成引人入胜的故事。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是一部典型的侦探小说,该小说以20世纪的英国社会为背景,讲述了发生在斯泰尔斯庄园的一件谋杀案,构思巧妙、语言优美、逻辑严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本文节选《斯泰尔斯庄园奇案》作为翻译源文本,并以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为指导进行翻译实践,以期为侦探小说的翻译提供借鉴,助力侦探小说的传播。

  1交际翻译

  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目的是使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源文本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Newmark,2001)。一般来说,翻译都是基于交际而形成的,但是交际翻译则完全是从目的语出发,以受众视角为切入点构建而成的翻译体系。因此,交际翻译更注重受众的反应与接受能力,即交际翻译的关注点是目的语读者,强调译文效果,要求译文遵循目的语语言形式和表达习惯,避免按源文本词序逐字逐句地翻译进而产生晦涩难懂的译文(李静,2017)。同时,译者应根据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采用符合目的语文化和语言特征的表达方式进行翻译,运用灵活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确保译文流畅易懂,易于目的语读者理解。但这并不意味着译者可以自由解读和翻译源文本,而是必须尊重源文本,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翻译,达到交际翻译的目的,让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源文本所营造的文学氛围,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image.png

       2《斯泰尔斯庄园奇案》文本特点

  本文选取的所有案例均来自源文本中的第十三章《波洛的解释》,该章是揭示真相、梳理犯罪过程的关键一章,整体内容紧凑,逻辑严密。下文分别从词汇、句法、语篇层面来分析该部分的文本特点。

  2.1词汇层面特点

  从词汇层面看,源文本的对话中运用了大量口语化词汇和俚语。口语化词汇具有非正式、生活化的特点,口语化词汇的使用可以增强源文本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使人物对话更贴近现实,有利于读者代入说话者的角色,参与到梳理案件的故事情节中。例如,go on、wait a minute、hey presto等口语化词汇使对话更加真实,贴近生活,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口语化词汇的使用还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更鲜活立体,例如该小说中黑斯廷斯经常说的why可以体现其正直的性格特点,波洛经常说的yes和of course可以体现其睿智、机敏、心思缜密的性格特点。

  俚语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既通俗易懂又具有地域色彩的词语,具有非正式、较口语化的特点,通常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性(何心玮,2022)。俚语的使用可以丰富源文本的语言文化内涵,同时俚语所具有的感情色彩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小说人物抒发情感,增加读者的同理心。例如,under our noses表示“事情当着某人的面发生,却没有被察觉”,在源文本中则表示“证据就在波洛和黑斯廷斯眼前的纸捻瓶里,却没被发现”,有助于衬托黑斯廷斯发现这一证据后的惊讶,既丰富了语言表达形式,又增添了英国文化特色,反映了20世纪英国人独特的社会和文化生活。

  2.2句法层面特点

  从句法层面看,源文本使用了丰富多样的句式,其特点是长句与短句相结合以及大量使用无灵主语句。

  源文本大量使用了长句与短句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长句通常可以将一些复杂的情节或细节表述得更为详尽、生动,使得文本流畅、连贯,而短句起到强调作用,突出某些重要情节,引起读者注意,从而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记忆重点内容。例如“I have discovered that there were onlyfive short minutes in which he could have taken it.Figure to yourself the scene!”,这段话由两个句子组成,长句(I have...)是波洛描述英格尔索普马上要暴露的紧张情形,语法严谨,逻辑缜密,烘托出一种紧张气氛,短句(Figure...)是波洛让黑斯廷斯想象当时的场景,有助于读者理解英格尔索普将证据藏匿在纸捻瓶里的原因。

  在源文本中,无灵主语句的使用也是句法层面的一大特点。无灵名词是指无生命特征的事物名称,在英语语法中,由无灵名词作主语的句子就是无灵主语句(黄麟迪等,2020)。无灵主语句的使用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形式,暗示说话者的态度和立场。例如“That should have conveyed something to you.”中的主语是that,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我早就向你传递了这个信息”,暗示波洛不希望英格尔索普被捕,既交代了波洛的心理活动,又使得文章句式灵活多变。

  2.3语篇层面特点

  从语篇层面看,源文本逻辑清晰连贯,过渡流畅自然。在黑斯廷斯和波洛的对话中,源文本为读者揭示了犯罪动机、梳理了犯罪过程,整体行文缜密,内容紧凑,逻辑清晰,对每个案件细节和破案线索都进行了合理的逻辑分析和详细解释。例如“The contents of the waste-paper-basket are kept and in any case,are sure to be examined.There are no means of destroying it;and he dare not keep it.”是对英格尔索普为什么不将证据丢在垃圾桶里或藏在自己身上的解释,说理性强,逻辑清晰。同时,源文本在解释不同情节时过渡自然、流畅,确保了整个故事的连贯性。例如,“it would have been much easier for them to bring the crime home to Lawrence.”紧密承接了上文霍华德小姐栽赃约翰的情节,又自然而然地表达出了黑斯廷斯对于劳伦斯异常行为的疑惑,引出了下文波洛对劳伦斯行为的推理和解释。这种自然流畅的情节过渡确保了故事的可读性,让读者能够享受思考和推理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3案例分析

  《波洛的解释》是《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的最后一章,为读者梳理案件细节和经过,其译文应当让目的语读者清晰准确地接收到案件信息,体验到源文本的悬疑氛围。笔者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源文本,力求完整传递源文本信息,再现源文本语言风格。本文从词汇、句法和语篇三个层面对《波洛的解释》的翻译进行分析和研究,总结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3.1词汇层面的翻译

  大多数口语化词汇较为简单明了,不承载重要信息,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在词汇意义及修辞的处理上,直译的特点为不采用转义的手法(熊兵,2014)。但需要注意的是,口语化词汇通常贴近日常生活,译者在翻译口语化词汇时需要考虑使用场景,在必要时灵活使用意译的方法进行翻译。意译与直译相对,指采用转义的手法处理词汇意义,从而确保译文贴近原意,准确再现此类词汇的语气和情感色彩,又使译文符合语境,易于被目的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1:“Yes,but I don’t see—”“No,but I saw.”

  译文:“是的,但我还不明白。”“我明白。”

  例2:Not at all.

  译文:怎么不可能!

  例1为波洛在向黑斯廷斯解释他发现的关键证据。I see是一个常见的口语化词汇,表示“我明白了;我懂了”,译者在翻译时将其进行直译,简单直接,方便阅读,拉近了作者与读者的距离。在例2中,not at all在《牛津词典》中的解释是“一点都不,根本不”,如果译者将其直译,会使该词与上下文语境和意思不对应,读起来不连贯。而且为了方便目的语读者阅读和理解,交际翻译允许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因此,译者结合上文中黑斯廷斯认为辛西娅不可能是凶手,以及下文中波洛解释为什么怀疑辛西娅,将该词意译为“怎么不可能”,以此表明辛西娅也具有很大的嫌疑,引出下文波洛对辛西娅可能犯罪的解释。

image.png

  英语俚语通常与特定的英语文化紧密相关,包含特定的历史习俗等方面的内涵。根据交际翻译理论,译者在翻译时既要尊重源文本内涵,又要遵循目的语文化的原则。在翻译俚语时,译者需要充分理解俚语所承载的文化背景,尽可能传达源语的文化内涵,同时还要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寻找在中国文化中与源语相对应的概念,避免字对字生硬翻译。基于此,译者在翻译俚语时可以采用直译加增译的方法。增译是指译者在翻译时根据具体语境增添词语或句子,以便更好地传递源文本思想内容,使译文流畅连贯。

  例3:That astute gentleman would have—in your so expressive idiom—“smelt a rat”!

  译文:那个狡猾的男人就会有所察觉,用你那富有表现力的话来说——“嗅到老鼠气味”!

  英文中常用smelt a rat来表示感到不妙或发觉可疑之处,通常用于形容某个人有问题或某个事件不可信。例3中,该词组表示英格尔索普察觉到自己的行动败露,准备潜逃。译者为保留源文本特色,将smelt a rat直译为“嗅到老鼠气味”,同时又增译了“有所察觉”,以此来解释该俚语所表达的深层含义,表现出英格尔索普狡猾的人物特点,既为目的语读者解释了该俚语的特殊用法,又体现了源文本独特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气息。

  3.2句法层面的翻译

  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语法体系。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译者要注意调整句子结构,确保译文自然流畅。译者在翻译长句时要确保译文与源文本意思一致,保持上下文连贯,在翻译与长句紧邻的短句时,要注意短句与长句的语义联系。同时,为了给目的语读者排除阅读障碍,译者可以采用合译和语序转换的翻译技巧。合译是指将源文本中两个或多个句子合并,翻译成一个句子;语序转换则是指根据目的语语言习惯,调整译文句子的语序(熊兵,2014)。

  例4:He was nearly driven desperate.First he crushed the coffee-cup to powder under his feet,remembering that she had gone up with his mother the night before,and he determined that there should be no chance of testing its contents.

  译文:因为他想起前一天晚上是辛西娅和他母亲一起上楼去的,他几乎要绝望了,于是把咖啡杯踩得粉碎,决不让任何人检验这杯子里的东西。

  例4由一个短句和一个长句组成,语法严谨。短句是一个被动语态的简单句,长句是由and连接的两个并列句,第一个并列句包含一个主句、一个非谓语动词和一个宾语从句,第二个并列句由一个主句和一个宾语从句组成。如果按照原语序来翻译这两句话,译文读起来会有些逻辑不通,前后颠倒。因此,译者将该短句和长句合译成一个句子,并根据时间和逻辑顺序转换句子语序,将“因为他想起前一天晚上是辛西娅和他母亲一起上楼去的”放在短句“他几乎要绝望了”前面,先解释劳伦斯绝望的原因,让目的语读者理解劳伦斯的想法,使译文更通顺流畅,符合交际翻译的目的。

  与此类似,由于英汉语法存在差异,如果译者在翻译无灵主语句时严格遵循英语句式结构,便会使译文读起来生硬、拗口。因此,译者在翻译无灵主语句时要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要传递给读者的信息,采取意译的方法,使用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表述方式。

  例5:It was most easy for her.

  译文:她能轻易打扮成英格尔索普先生的样子。

  在例5中,it指霍华德小姐模仿英格尔索普先生这件事,而这件事在前文中有提及。英语为了避免重复,会使用代词替代前面提过的事物,并且常使用无灵主语作主语。而汉语不怕重复,且常使用“人”作主语。因此译者将it指代的内容翻译出来,即“打扮成英格尔索普先生的样子”,并用“她”做句子主语。

  3.3语篇层面的翻译

  基于源文本语篇层面逻辑清晰连贯、过渡流畅自然的特点,为保证这一特点在译文中有所体现,译者可以采用增添语篇关联词的方法,使目的语读者获得和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关联词是一种常用的语篇衔接手段,可以使译文流畅、上下文连贯、逻辑清晰。译者在翻译时要仔细考虑句子之间的联系,斟酌关联词的使用,并根据源文本逻辑顺序增添符合汉语语言习惯的关联词,体现语篇层面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例6:While suspicion was to be directed against him,she would be making quiet preparations for a very different dénouement....No suspicion attaches to her.No notice is paid to her coming and going in the house.She hides the strychnine and glasses in John’s room.

  译文:虽然怀疑会指向阿尔弗雷德,但霍华德小姐早已为消除他的嫌疑悄悄做足了准备……由于她的身份,她可以在这个家自由进出,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会怀疑,所以她才得以把士的宁和眼镜藏在约翰的房间里。

  while用作从属连词,引导让步状语从句suspicion was to be directed against him,译者在翻译这句话时增添关联词“虽然”“但”,表达前后意思的转折,即“虽然怀疑会指向阿尔弗雷德,但霍华德小姐早已为消除他的嫌疑悄悄做足了准备”,体现出源文本语言和逻辑的准确性、严谨性。同时,在后面几句话中,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增译了“她的身份”,并增添了关联词“由于”和“所以”,使译文变成“由于她的身份,她可以在这个家自由进出,没有人注意也没有人会怀疑”,解释了“她才得以把士的宁和眼镜藏在约翰的房间里”的原因,使这段话有理有据,逻辑更为清晰,让目的语读者体会到源文本逻辑缜密的语篇风格,达到了交际翻译的目的。

  4结语

  本文在交际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斯泰尔斯庄园奇案》,结合源文本的文本特征,对词汇层面的口语化词汇、俚语和句法层面的长短句、无灵主语句的翻译以及语篇层面关联词的增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力求完整传递源文本信息,再现其语言风格,以期为侦探小说的翻译提供借鉴。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侦探小说翻译要为目的语读者服务,译者应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和技巧,使译文尽量贴近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语言文化,从而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

       参考文献:

  [1]CHRISTIE A.The mysterious affair at Styles[M].London:Bodley Head Publishing Company,1920.

  [2]NEWMARK 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3]何心玮.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情景喜剧中的俚语翻译——以《小谢尔顿》为例[J].海外英语,2022(1):164-165.

  [4]黄麟迪,周莉.功能对等理论视角下的无灵主语句的翻译方法[J].英语广场,2020(29):46-48.

  [5]李静.交际翻译视角下中原茶文化翻译策略探析[J].福建茶叶,2017,39(11):252-253.

  [6]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5(3):8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