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A理论指导下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2024-10-11 10:23:16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了英语教学目标要在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新趋势。当前初中英语课程思政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用分离”、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为发挥英语课程与“大思政”的育人合力,引导学生在发展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阶思维品质,本文将POA理论用于指导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驱动—促成—评价过程中探索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新路径,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了英语教学目标要在培养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而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符合新时期教育改革新趋势。当前初中英语课程思政存在教学形式单一、“学用分离”、教学效率低下等问题。为发挥英语课程与“大思政”的育人合力,引导学生在发展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高阶思维品质,本文将POA理论用于指导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在驱动—促成—评价过程中探索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新路径,为教育改革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初中英语教学;课程思政;立德树人
1研究背景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表示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英语是义务教育阶段教学的重要枝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发挥学科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育人合力,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将价值导向与知识传授相融合,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家国情怀和正确价值观。
但当前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教材思政内容不成体系、课程思政目标顶层优化不足、英语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以产出导向法(POA)理论(文秋芳,2015)为指导,秉持全人教育理念,挖掘英语课程中蕴含的思政价值;在教学流程中发挥教师主导作用,通过驱动—促成—评价三环节激发学生求知欲与好奇心,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同时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操,探索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新路径,最终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2理论基础
2.1 POA理论的内涵
POA(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理论是文秋芳教授及其团队结合国内外优秀教育理论,立足于我国教育实践,通过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该理论的产生是适应国家战略发展与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也是中国外语教学方法论自我更新的必然结果。该理论主要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教学流程三部分组成。
教学理念主要由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和全人教育说组成,为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提供方向指导;教学假设主要包括输出驱动、输入促成、选择学习和以评为学四个方面,是教学流程的理论基础;教学流程由驱动—促成—评价三个环节组成,其是教学理念和教学假设的载体和表现方式,三个组成部分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形成了学与用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主要通过教学流程三环节的良性循环实现。
驱动是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重要影响。该环节中,教师呈现能对学生原有图式产生认知挑战的真实交际情境,并介绍产出目标及任务要求,学生在尝试产出任务后,发现产出困难点,从而产生“饥饿感”,激发其内生学习动力。促成环节主要是教师为促成学生产出提供脚手架支持,体现“学用一体”教育理念。该环节中,教师设置产出目标及任务并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划分子目标及子任务,学生自主选择产出目标和任务,教师有针对性地提供内容、语言、话语结构支持,学生在对输入资料的理解和运用中,将输入性知识内化并转化为产出性知识,以应用于产出实践。在评价环节,POA理论创造性提出“师生合作评价”,将评价作为学习的一种手段,从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评价体制以达到“以评为学”的目的。总的来说,POA理论是解决中国当前教育实际问题的一次有效尝试,对英语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
2.2课程思政与英语教学内涵
2.2.1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融合具有可行性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进一步强化育人导向,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要体现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程内容要加强学科间互相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2)。思想政治课程自古以来都是培养学生人文思维的主要渠道,肩负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两种课程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本质属性、教学内容方面具有交叉性。在此基础上,英语课程与思政元素的结合具有独特的优越性。
2.2.2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具有必然性
在全球化进程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接触西方思想文化成为必然。世界各国在多元文化交流融合中普遍出现的“身份焦虑”现象,如果忽略思政教育价值观的引导,可能导致年轻一代崇洋媚外思想。青少年阶段是人生“拔节孕穗期”,因此这一阶段的学生更需要精心栽培引导。教师应完善英语课程体系,自觉导入思政元素,培养青少年用英文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精神,在锻炼其语言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其人格,最终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文化自信、中国情怀和科学人文素养。因此,教师将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既满足了国家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又满足了人才培养方式创新的需求。
3 POA理论指导下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3.1教学目标
《课标》还强调英语课程要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要注重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的综合培养。语言能力要求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知识技能的同时深化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拓宽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意识要求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还要培育学生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从而树立中国情怀,塑造正确三观与高尚品格。思维品质要求培养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正确利用知识迁移,从而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让学生在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下保持“身份”属性。学校作为教学实施的主要场所,应该将思政教育融入英语教学培养目标,从而在教学目标维度上达到英语课程与思政要素有机融合。
3.2教学内容
外语就其工具性而言可能是“价值中立”的,但外语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教学内容作为外语学习的中介和桥梁是有明确的价值导向的(光明网,2017)。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教材,英语教材不仅要传递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语言符号所承载的文化知识和思想价值观。
调查发现,新版人教版和外研版英语教材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标》所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但是教材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排版与章节分布上缺乏连续性与系统性。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选择、补充和删减,挖掘显性教材中隐性的思政元素,发挥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合力教育作用。教师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教学内容上体现出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深度契合。
3.3教学流程
英语课程思政就是要把思政要素嵌入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以POA理论为指导,在驱动、促成、评价等环节融入思政元素,探索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思路。
3.3.1驱动设计探究
在驱动阶段,教师应该在课前进行前测,呈现真实思政交际场景,描述产出任务,任务难度要能让学生产生认知挑战,引发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与“饥饿感”,为学生内化知识、塑造品格打好基础。教师要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制定适当教学目标,设计具体驱动任务,选择思政主题情境。
以全球生态环境为例,教师播放有关日本向海洋排放核污染水的英文视频,让学生观看后思考并用英语回答以下问题: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discharge of nuclear contaminated water?
(2)What are the impacts of nuclear contaminated water discharge 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3)What can we do to solve the problem?
教师利用社会热点问题为学生营造真实生态情境。在学生已有生态污染相关知识的背景下,教师从易到难呈现产出任务以维持学生学习信心并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发现产出困难及自身问题,引发求知欲,驱使其进一步学习,在提高知识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以及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考。
3.3.2促成设计探究
输入促成假设认为“输入”具有针对性、可学性、促成性,输入始终要为明确的输出目标服务(文秋芳,2018)。因此,教师要根据预设产出目标及产出任务提供学习材料支持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合理划分任务层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择产出任务与学习材料,运用输入性材料进行产出性练习,从而内化知识并形成产出性知识,以用于产出任务中。以环境保护主题为例,教师描述产出任务要求,将模拟联合国全球生态问题相关会议作为大的产出目标任务,再根据学生情况将大的产出目标任务细分为小目标任务。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回答:(1)全球生态遭受哪些威胁?(2)生态破坏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3)请就应对全球生态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教师搜集联合国有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关报道,选择整理教材内容,补充xxx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学生在教师全程指导下分组确定任务类型,选择学习材料,撰写故事或大会提纲。学生通过输入相关材料内容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拓展思维逻辑。
3.3.3师生合作评价设计探究
教学评价是教学中的关键一环。针对以往多种评价方式缺乏有机整合性的问题,POA理论创造性地提出“师生合作评价机制”作为其他评价方式的补充(文秋芳,2016)。孙曙光(2020)将师生合作评价的原则总结为课前目标导向、重点突出,课中问题驱动、支架渐进,课后过程监控、推优示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完成产出任务的过程及结果进行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
教师将思政元素融入评价环节,既能利用即时评价维持学生思政学习行为及学习的“饥饿感”,又能通过延时评价突出对学生作品背后价值理念、思维品质、道德修养的重视,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以模拟联合国全球生态问题相关会议为例,学生呈现会议场景,教师选择典型样本,仔细评估样本,主要按生态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社会责任意识等思政标准点评;学生理解评价标准后,进行课内样本的独立评价和小组评价练习,在点评的过程中进行价值观念的塑造;教师总结学生评价情况并展示优秀产出结果,通过优秀作品激励学生,培养学生知识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念。
教师指导下的全方位多层次评价机制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培育学生正确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评价的价值。
4结语
POA教学理念重视挖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教学流程的良性循环有利于维持学生内生学习动力,教学活动重视学生参与、教师指导,这对学生专业知识、中国情怀和正确三观的培养极为有利。对教师来说,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对减轻教学压力、更新教学理念、提高专业水平与道德素养有积极作用。POA理论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新课程标准要求,助力英语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POA理论为指导进行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以期进一步探索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光明网.办“中国的”外语教育[EB/OL].(2017-04-13)[2023-10-26].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7-04/13/nw.D110000gmrb_20170413_ 1-14.htm.
[2]孙曙光.“产出导向法”中师生合作评价原则例析[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0,3(2):20-27+90-91.
[3]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4):547-558+640.
[4]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3):387-400.
[5]文秋芳.“师生合作评价”:“产出导向法”创设的新评价形式[J].外语界,2016(5):37-4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3-11-01].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