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OCPA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构建与探索论文

OCPA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模式构建与探索论文

2

2024-10-11 10:10:0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外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对英语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然后提出了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目标,最后提出了英语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包括构建OCPA课程育人体系,搭建三层“实战”平台。

  [摘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外语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新时代对英语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首先分析了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三个问题,然后提出了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三个目标,最后提出了英语课程思政的模式构建,包括构建OCPA课程育人体系,搭建三层“实战”平台。

  [关键词]课程思政;英语专业;OCPA课程育人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每门课程的思政作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20)。在此背景下,国家对外语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课程建设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1英语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课程思政角度来看,讲好中国故事,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常海潮,2021)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了解中国故事。之前的英语专业教育以学习西方语言文化为主,辅以中西语言文化的对比学习,并且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讲解上。在英语教育中一直存在两个明显的缺失,一是对当代国情讲解的缺失;二是对中国路线、中国道路、中国政策理论介绍的缺失。目前,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研究与实践需要重点解决三个问题。

  1.1知识传授如何与思政教育进行系统性结合

  教师需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将课程思政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将思政理论与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结合,建立英语课程思政体系,而不只是在课程教学中随意、零散地加入一些思政材料。英语课程思政体系包括内容体系和结构体系:内容体系主要是指思政主题全面覆盖英语教学;结构体系是指构建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1.2思政教育内容如何有机融入英语专业课程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应重点解决思政教育内容与英语专业课程知识结合生硬的问题。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自然而然地引入思政教育话题,关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对现实案例进行深层次思考,思辨性地理解思政教育内容。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所悟应用于实践中、落实于行动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1.3如何对知识、能力、素质的教学实际效果进行有效评价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但是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却一直是个难点问题。因为课程思政要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它不像知识目标的评价,通过做题检测,很容易量化。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关注学生观点和行为的变化。在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与教学中,教师要逐步明确课程思政评价指标、评价方式、评价主体,确定课程素质目标达成度的考核标准以及检查制度,使课程思政教学管理规范化,保证课程思政的整体教学质量。

  2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目标

  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成为中国需要学好的“必修课”。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对中国的改革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高德毅等,2017)目前,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三个主要目标。

  2.1改革教学内容,凸显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教师应鼓励英语专业学生阅读中外文书籍,重视对文学、文化和文论的学习,凸显英语课程的人文特色。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从经典阅读中积累语言素材,鼓励学生用各种形式进行语言产出,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凸显语言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教师应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2.2改革教育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

  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教师应利用信息教学手段,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认识问题的能力和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机和热情,综合运用合作教学、研究式、讨论式、任务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分享,引导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3搭建多元教学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各高校应积极搭建课堂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和运用英语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历史,以及科技、艺术等方面的优秀成果,并为学生增加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机会,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3英语课程思政模式构建

  在加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国际传播人才的大背景下,英语专业的思政之“术”,必须始终坚持立德树人这一“道”,教师应努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找到育德与育才有机融合的方法路径(祝朝伟,2021)。

  3.1构建OCPA课程育人体系

  各高校应积极构建OCPA课程育人体系,实现系统育人、有机思政,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教师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体系,切实将本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实践中,强调双向文化输入,引导学生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3.1.1 Objective(教学目标):明确课程思政核心目标,思政教育内容具体化

  《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英语教学,“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政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英语课程本身的内涵,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叶俊等,2020)。英语课程思政核心目标为“三观”塑造,重视培养具有中国文化情怀、多元文化观、全球视野,并能积极应变的应用型英语人才。

  3.1.2 Content(课程内容):创新课程教学内容,主题语境凸显思政主题

  英语课程改革覆盖英语专业听、说、读、写、译五类课程,教师依据各类课程特点,采取五种嵌入方式,将思政育人内容带入到课程中。在听力课上,教师应精选与时事政治相关的听力材料,引导学生开展相关话题讨论;在口语课上,教师应精心设计主题语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和学习语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阅读课上,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写作课上,教师应设计思政教育主题的写作产出任务,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翻译课上,教师可以直接选择与思政育人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翻译实践。

  笔者所在院校自编了教材《中外文学作品精读与鉴赏》,其中,中国文学选篇和外国文学选篇各占一半。编者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兼顾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注重文化的双向平等输入。该教材按照主题划分章节,每个单元通过设计主题语境将课程的整体思政目标进行拆分和细化,单元主题如“人性与生命”“人与家庭”“人与自然”“人与国家”等,从个人、家庭、国家的层面,由小及大地将公民义务与责任、社会发展与环境、国家意识等诸多内容有机融入教学中,做到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结合。

  3.1.3 Process(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构建学习共同体,内化思政教育内容

  教师通过设计开放性、复杂性和真实性的任务,将中西文化知识相结合,并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TED主题演讲“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鼓励学生阐述不同观点,引导学生探索并自主构建知识,发展自我认知结构。教师应遵循目标性、开放性、专业性三个基本原则,积极打造班级学习共同体,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让学生更好地自由发展、高效学习。

  3.1.4 Assessment(教学评价):构建形成性、多维度的思政育人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应从“知”“情”“行”三个维度,明确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全过程考察学生的知识获取和能力提升情况(见图1)。

image.png

  “知”指的是语言知识、文化知识,教师通过测试题等形式,采用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的方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情”指的是文化认同、责任担当、理解尊重和包容互助,主要是对学生态度的评价。教师将“知识”与“态度”进行整合评价,比如在口语表达、写作训练中观测学生的学习态度转变情况。例如,在中外文学作品精读与鉴赏课程的期末考试写作部分,学生须根据所给图片,选择一位自己心目中的明星,对其进行外貌描写,并解释自己做出该选择的理由。四张图片涵盖各行各业的优秀人士,包括袁隆平、屠呦呦、李嘉诚、抗洪战士。其中65%的学生选择了袁隆平和屠呦呦,16%的学生选择了抗洪战士。该写作部分就是将知识考核和态度观测进行了整合,知识考核是本学期学习的重点之一——人物外貌描写,态度观测是通过学生的选择和论述原因,看出他们的价值观。

  “行”指的是实训任务、实践任务,主要是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实训、实践任务,通过教师评价和社会评价观测学生的态度转变和行动转变。教师可以将任务评价分为两大类,即能力板块和素质板块。能力板块主要考核学生的表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素质板块主要观察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责任心、吃苦耐劳精神、互助精神、协作精神、服务精神等。

  3.2搭建三层“实战”平台,提升语言应用能力、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五类课程的综合任务涉及语言、文化、交际三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训、实践三层“实战”平台,引导学生在思辨、反省、探究、共情、体验中,全面提升在未来职场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见图2)。

image.png

  第一,融通化模拟层。教师通过模拟真实语境,设计有针对性的口头、书面表达综合任务,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第二,沉浸化实训层。校内,教师可以在教室、新闻录播室、融媒体演播实验室开展角色扮演、专题访问、校园广播等多种实训活动,学生通过跨文化角色扮演、深入研讨典型跨文化实例等活动,能够体验真实的跨文化沟通情景。校外,各高校可共建实训基地,课程教师指导学生学习中西文化对比课程,通过教学实训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本土文化的能力。

  第三,国际化实践层。各高校可与国外大学共建国际化教学社群,开展“我的海外语友”活动,鼓励学生与海外语友进行视频、音频交流,并将交流情况纳入成绩评定。各高校也可以与跨国公司合作,建设多个海外实践基地和就业通道,为学生的高质量实习和就业提供一定保障。

  4结语

  本文对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融入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总结了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构建OCPA课程育人体系、搭建三层“实战”平台的思路。在未来的英语专业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搭建覆盖全面、方式多样、相互支撑的“三进”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常海潮.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路径和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2021(5):96-100.

  [2]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3]新华社.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4-03-28].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4]叶俊,盘华.“四个自信”视域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0):45-46+4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1-07-01].

  [6]祝朝伟.翻译专业思政教育的“道”与“术”[J].中国翻译,2021(4):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