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和戴欢译本中的读者意识关照论文

《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和戴欢译本中的读者意识关照论文

41

2024-10-11 09:38:3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翻译中的读者意识强调译文要关照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规范、认知语境及思维方式。本文基于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对《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和戴欢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读者意识如何影响译者对译文的选择。研究表明,徐迟和戴欢在翻译过程中都充分关照了读者,力求译文符合不同中文读者人群的语言规范、认知语境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译作在目标语读者中的认可度。

  [摘要]翻译中的读者意识强调译文要关照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规范、认知语境及思维方式。本文基于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对《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和戴欢译本进行比较,分析读者意识如何影响译者对译文的选择。研究表明,徐迟和戴欢在翻译过程中都充分关照了读者,力求译文符合不同中文读者人群的语言规范、认知语境和思维方式,从而提高译作在目标语读者中的认可度。

  [关键词]《瓦尔登湖》;读者意识;翻译策略

  1研究背景

  “读者意识”源于写作领域,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意识到读者的存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瑟尔(Wolfgang Iser)为代表的学派提出,将文学研究的重点放在读者接受度上,强调读者的主体性,认为读者决定作品的价值与意义,这就是文学创作和研究中的读者意识(Jauss,1982)。随着研究的深入,有学者将读者意识引入翻译领域,探究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意识。文学翻译是文学作品的再创作,文学翻译中的读者意识要求译者在原文选择和翻译过程中必须关注其潜在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实现译本价值,使译作在译入语文化语境中得到认同(屠国元等,2008)。

  《瓦尔登湖》词汇丰富、句式复杂,引用了很多典故、诗歌、俗语。译者对其进行汉译时,要基于不同的受众来选择翻译策略,尽可能使译作在目标语读者中获得认可,产生共鸣。本文基于读者意识视角,以《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和戴欢译本为例,比较分析读者意识如何影响两位译者对译文的选择,旨在为文学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2翻译中的读者意识

  翻译中的读者意识是指译者对目标语读者的理解。这要求译者在翻译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规范、认知语境和思维方式,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以提升译作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

  国内学者对翻译中读者意识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中国文学作品外译,主要目的是提升中国经典文学译作在海外读者中的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去”。邓梦寒(2018)将读者意识理论与熊式一《王宝川》中英对照本相结合,研究戏剧翻译中的读者意识,旨在提高译作在海外的接受度,促进传统文化的输出与传播。李庆明等(2021)研究读者意识对秦腔剧本英译策略选择的制约作用,并论证秦腔剧本翻译重视读者意识的必要性,从而推动中国传统戏剧“走出去”。

  另有学者从外国文学汉译的角度探讨了翻译中的读者意识。王雨辰(2019)将读者意识理论置于嘻哈文化图书汉译实践中,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旨在准确传达原文信息,提高译文接受度,促进嘻哈文化“引进来”。

  3《瓦尔登湖》汉译本及其读者意识关照

  3.1《瓦尔登湖》汉译本介绍

  《瓦尔登湖》的汉译始于1949年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的中文译本——《华尔腾》,1982年更名为《瓦尔登湖》。自2000年以来,国内掀起《瓦尔登湖》重译和研究热潮。至今,《瓦尔登湖》一书共计200多个译本,被译成40多种语言。

  国内对《瓦尔登湖》的汉译研究可概括为:翻译学视角下的译本研究;思想文化视角下的译本研究;《瓦尔登湖》译本文体特征研究。邱杰平(2014)将《瓦尔登湖》徐迟译本置于生态翻译学理论中,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分析徐迟译本对当时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白阳明(2012)以《瓦尔登湖》徐迟和戴欢译本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对译本进行剖析,阐述了两位译者的“创造性叛逆”;何英等(2020)基于语篇衔接和连贯视角,对《瓦尔登湖》许崇信、林本椿译本和杜先菊译本进行比较,说明树立语篇意识在译者翻译实践中的重要性。

  《瓦尔登湖》汉译本相关研究中,与翻译理论相关的论文数量较多,但与读者意识相关的研究较少。本文选取了徐迟译本(梭罗,2011)和戴欢译本(梭罗,2003)作为研究对象,从可读性、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三个层面分析读者意识如何影响两位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徐迟是《瓦尔登湖》汉译第一人,其梦笔生花的散文风格、通俗易懂的措辞表达、忠实原文的直译方法,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周树霞,2019)。徐迟译本面向的是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戴欢在译本“致读者”中曾说:“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领略,我们在原有的各章内适当提炼了新的标题”,这一点充分体现了译者的读者意识。戴欢译本用词灵活、浅显易懂,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因此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戴欢译本中的片段。

  3.2读者意识在《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和戴欢译本中的体现

  译者在文学翻译实践中树立读者意识,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和传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译者的读者意识表现为: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规范,可读性强;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认知语境,可理解性好;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可接受性高(陈大亮,2014)。本文从读者意识角度分析《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和戴欢译本,旨在挖掘两位译者如何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需求。

  3.2.1可读性

  译文可读性的基本内涵为:译文在准确完整表达原文内容的同时,语言形式保持严谨顺畅(袁瑜纯,2021)。可读性关注读者阅读译本时的流畅性和舒适度,两位译者通过调整表达和精炼措辞获取流畅的译文,译文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规范,可读性强。

  例1:A man is not a good man to me because he will feed me if I should be starving,or warm me if I should be freezing,or pull me out of a ditch if I should ever fall into one.

  徐译:如果我饥饿,而他喂饱了我,如果我寒冷,而他温暖了我,如果我掉在沟中,而他拉起了我,这个人不算好人。

  戴译:如果我饥饿难忍,有人给我饭吃;如果我冷得瑟瑟发抖,有人给我雪中送炭;如果我跌入深沟,有人伸手拉我上来,这不见得就算好人。

  例1是一个复合复杂句,A man is not a good man to me阐述作者观点,because he will...陈述事实。英汉逻辑排列有所不同,英语先观点后事实,汉语先事实后观点。两位译者调整了译文语序,以贴合中文的表达方式。徐迟倾向于直译,“我饥饿”“我寒冷”“喂饱了我”“温暖了我”的表达虽略显僵硬,但对于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而言,不存在阅读障碍。戴欢调整表达方式,将其意译为“饥饿难忍”“冷得瑟瑟发抖”“给我饭吃”“给我雪中送炭”等,如此处理既保证句子通顺流畅,又符合青少年读者的阅读习惯,提高了译文的

  可读性。

  例2:The winds which passed over my dwelling were such as sweep over the ridges of mountains,bearing the broken strains,or celestial parts only,of terrestrial music.

  徐译:吹过我的屋脊的风,正如那扫荡山脊而过的风,唱出断断续续的调子来,也许是天上人间的音乐片段。

  戴译:吹过我小木屋上空的风,恰似那席卷漫山遍野之风,奏出时断时续的音调,它或许是人间演绎的天堂乐音。

  例2为景色描写,作者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winds的声音比作terrestrial music,生动形象地构造了一个美妙的意境。徐迟采取直译,其译文更贴近原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忠实地传递原文的意境,让目标语读者陶醉于美妙的风声中。戴欢在直译的基础上加入个人理解和诠释,精炼措辞,注重表达的细腻和意境的营造,如“恰似”“席卷”“奏出”等词让其译文文体更为正式,更具有文学性,满足了青少年读者提升文化素养的需求。

  3.2.2可理解性

  译文的可理解性是指译文在目标语读者中能否被清晰、准确地理解。译本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是否准确传达原文的信息,更在于目标语读者是否能理解文本所传达的信息。可理解性是衡量翻译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影响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和阅读体验。

  例3:Baker Farm Higher Laws

  徐译:倍克田庄更高的规律

  戴译:雨中田园(松林奇景/湖沼虹光/溪边遇雨/雨中布道/田园诗情/命运何为)

  更上一层的法则(野性之美/狩猎之妙/垂钓之乐/素食之洁/节食之益/节欲之高/纵欲之下)

image.png

  例3选自《瓦尔登湖》目录,徐迟采取直译策略,因其目标语读者具有一定文学素养,足以理解标题和文章内容,这类读者更倾向原汁原味的表达。戴欢采取意译策略,为了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在原有的基础上适当地新增了小标题。《瓦尔登湖》每章篇幅较长,新增的小标题措辞精炼,这既能帮助青少年读者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实现原文信息的有效传递,又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4:It was only how to put a core of truth within the ornaments,that every sugarplum,in fact,might have an almond or caraway seed in it.

  徐译:仅在装饰中放一个真理之核心,像糖拌梅子里面嵌进一粒杏仁或一粒葛缕子。

  戴译:他一味地想着怎样在装饰中放置真实的核心,如同在糖拌梅子中添加一粒杏仁或一粒香菜籽。

  梭罗通过例4来讽刺一些自以为是的建筑师。《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对caraway的解释为“葛缕子”,“葛缕子”通常出现在西方料理中,徐迟遵循词汇原本含义,对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而言,满足了其喜欢原汁原味表达的需求。戴欢选择意译,将caraway译为“香菜籽”,如此处理既考虑了青少年读者的认知语境,又为其扫清了阅读障碍,便于信息有效传递。此外,英语惯用无灵或抽象名词来充当主语,而汉语通常用人称作主语(马跃珂,2010)。原文主语为It,戴欢将It译为“他”既符合中文有灵主语的特点,又可以代指上文中的“建筑师”,有效表达了作者对建筑师的讽刺,便于青少年读者理解和接受,体现了译者的读者意识。

image.png

  3.2.3可接受性

  在翻译中,译者采取任何翻译策略都无法忽视译文的可接受性,一切翻译的最终目标是让受众看得懂、接受度高(宫宇航等,2022)。《瓦尔登湖》文化意象丰富,其中大量文化典故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等。两位译者通过采取俗语回译、解释专有名词的方式来提高译文的接受度。

  例5:Confucius said,“To know that we know what we know,and that we do not know what we do not know,that is true knowledge.”

  徐译:孔夫子曾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戴译:孔夫子教诲我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5中,梭罗引用了孔子名言,该名言出自《论语·为证》。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徐迟采用回译的方式,契合中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增强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亲切感,同时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回译指将外国文学中的中国文化再重新译为中文,从而促进中文读者的文化认同感。戴欢在回译的基础之上,将said译为“教诲我们”,这样既能拉近译者和目标语读者之间的距离,又能对青少年读者起到一定的教导作用。

  例6:The Vedas say,“All intelligences awake with the morning.”

  徐译:《吠陀经》说:“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

  戴译:印度婆罗门教的古代经书《吠陀经》中说道:“一切知,俱于黎明中醒。”

  例6中,梭罗引用《吠陀经》中的话语来歌颂黎明。徐迟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式,解释了《吠陀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经典著作。徐迟译本的注释位于每一章末尾,这种处理方式既为目标语读者留下了思考和探索的空间,又扫清了其阅读障碍。戴欢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式,直接在译文中解释《吠陀经》的含义。这充分考虑了青少年读者的文化素养,直接呈现补充信息,保证阅读的连贯性,也体现了读者意识。

  4结语

  根据上述案例分析,《瓦尔登湖》徐迟译本更倾向于直译,直接向目标语读者呈现原文信息,使得译作更贴近原作,从而避免文化过度转换,迎合有一定文化素养的读者青睐原汁原味表达方式的需求。戴欢译本考虑到青少年读者的语言规范、认知语境以及思维方式,更倾向于意译,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译文,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可理解性以及可接受性。

  两位译者对于《瓦尔登湖》中的俗语皆采取回译策略,拉近了译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亲切感,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递。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必须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规范、认知语境及思维方式,有意识地向读者靠近,从而更好地实现译本的文学价值,促进人文交流。

       参考文献:

  [1]JAUSS H R.Toward an aesthetics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2]白阳明.《瓦尔登湖》徐迟译本创造性叛逆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9(S4):125-127.

  [3]陈大亮.《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本的读者意识[J].中译外研究,2014(1):2-13.

  [4]邓梦寒.读者意识在戏剧翻译中的体现——以熊式一中英对照本《王宝川》为例[J].外语与翻译,2018,25(3):28-32.

  [5]宫宇航,项成东.身体认知与译文的可接受性——中央文献翻译研究的新视角[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29(1):20-30+111.

  [6]何英,雷佳娣.语篇衔接与连贯视角下《瓦尔登湖》汉译本对比研究[J].甘肃高师学报,2020,25(3):82-85.

  [7]李庆明,张恒.秦腔剧本翻译之读者意识关照[J].外语学刊,2021(4):95-100.

  [8]马跃珂.汉语句子话题与英语句子主语对比分析与

  [9]邱杰平.《瓦尔登湖》徐迟译本的生态翻译学阐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10]梭罗.瓦尔登湖[M].徐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1]梭罗.瓦尔登湖[M].戴欢,译.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3.

  [12]屠国元,周慧.文化专有项翻译与译者的文化选择——以《红楼梦》英译本“红”字的翻译为例[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4(6):891-894.

  [13]王雨辰.探究嘻哈文化图书汉译过程中读者意识的体现与翻译方法[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14]袁瑜纯.提高文字冒险类游戏译文可读性的翻译策略[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21.

  [15]周树霞.翻译美学视阈下《瓦尔登湖》徐迟译本评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1(3):230-234+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