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斯坦纳翻译理论视域下英汉双语新闻探讨——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文本为例论文

斯坦纳翻译理论视域下英汉双语新闻探讨——以“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文本为例论文

11

2024-10-07 21:17:12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文本具有来源权威、紧跟社会时事和话题广泛等特点,相当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在阐释学视域下,从斯坦纳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的维度分析该公众号文本英汉互译的过程,为系统地理解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立场和方向,提升相关人员英汉互译水平和国际传播素养,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做出有益探究。

  [摘要]“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的文本具有来源权威、紧跟社会时事和话题广泛等特点,相当具有研究价值。本文在阐释学视域下,从斯坦纳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的维度分析该公众号文本英汉互译的过程,为系统地理解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立场和方向,提升相关人员英汉互译水平和国际传播素养,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做出有益探究。

  [关键词]斯坦纳翻译理论;阐释学;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1研究背景

  现如今,我们正身处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向外传播,对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意义重大(袁丽梅,2022)。因此,如何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客观且有效地传播到世界各地,是全社会需要共同探讨的话题和努力的方向。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隶属于中国日报社,它不仅提供双语内容,还具有题材广泛、排版形式多样和趣味性强的特点,迎合了包括汉语、英语母语使用者及学习者在内的不同社会群体的受众需求。此外,双语新闻文本涉及了“汉译英”和“英译汉”的转换,即用英文为媒介传播中国文化和声音的同时,也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理解和认知传递给本国受众。作为知识和信息传递的媒介,权威的社交媒体“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公众号极具代表性。对于致力提升对外传播交流水平的组织和个体而言,其双语文本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image.png

  2斯坦纳翻译理论

  2.1斯坦纳翻译理论的四个步骤

  阐释学的基本含义是“解释的艺术”,而阐释学和翻译之间的关系重点是,怎样阐明源语和目的语间纯语言区别以外的文化与思维不同,以及怎样正确地认识源语,从而更好地用目的语表达(张伟平,2010)。英国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中,提出将阐释学运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语言的产生和理解过程,翻译是语言的基本因素。他把翻译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信赖(trust)、侵入(aggression)、吸收(incorpora-tion)和补偿(restitution)(斯坦纳,1987)。

  其中,“信赖”的基础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来自经验,另一方面来自理论(谭载喜,2004)。译者对原文作者所处的文化环境、写作意图,甚至作者本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底蕴有基本的了解,是翻译活动开始的必要条件,否则所谓的译文便与早期尚未有人工智能技术介入的机翻一般,漏洞百出,欠缺逻辑。

  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译者需开展“进攻模式”,即“侵入”。在语际翻译中,对原文的认识和解析是极其重要的。吉洛姆曾经这样生动地比喻它:“译者把意思掳掠过来,满载而归。”笔者认为,“侵入”是译者在个体既有的认知基础上解码原文的过程。

  “吸收”则是在诠释过程中,从理解到产出的关键一步,需对原文进行不同程度的“归化”,在此过程中,受到情景缺省,尤其受文化缺省的影响,很难避免目的语“失真”的情况。吸收原文是一项思维活动,但它是以语言的使用为标志的。译者在对原文的背景有了充分理解后,运用各种翻译技巧,来实现向目的语的转换。但无论同化的程度多高,很难避免调整甚至重组译文的结构。译文可能被原文的语言俘虏过去,丧失译文语言的本色(王东风,1997)。

  对此,译者需要做出“补偿”,使译文与原文实现进一步的对等,从而使译作以更精确、更贴切的方式被目的语使用者理解和接受。“补偿”是阐释翻译过程中,弥补缺省时画龙点睛的一笔。此前在“侵入”和“吸收”过程中,译者对原文进行了理解和阐释的加工,但由于情境缺省等因素的不可避免性,有时译文会因为意义上的缺失而失去平衡。为了完整地传达原文的内涵,并让目的语读者在特定的文化认知下接受它,需要对译文做出适当“补偿”以恢复平衡。

  2.2“四个步骤”在“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文本中的应用分析

  “信赖”指译者结合过往经验,以及对原作作者的信任,相信该作品是言之有物的,是具备翻译价值的。“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官方微信号作为权威的官方社交媒体平台,发布的内容囊括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在内的国内时事热点,以及为双语学习者设计的课程,受众群体广泛,在中外文化传播方面的价值不言而喻,此处对译者“信赖”的过程不做赘述。

  2.2.1从“侵入”到“吸收”

  例1:If I come and steal your wrapper,and I say I won’t give you back your wrapper because you will not tie it properly around your waist or you will not washit well and so the colors would fade or this or that,all are irrelevant.The wrap-per is mine and I can do with it what I will.Give me back my wrapper because it is mine.

  译文:“我偷走了你的裹腰布,不还给你,因为我觉得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缠裹腰布,万一清洗不当,还会掉色等等,这些借口都与题无关。这是我的裹腰布,我有我自己的处置方式。把我的裹腰布还给我,因为它属于我!”

  例1选自一段尼日利亚女作家玛曼达·恩戈齐·阿迪奇埃谈殖民历史的演讲稿,她在演讲中借用了该国艺术家维克托·艾希卡默纳的一句话,一针见血地揭露了欧洲虚伪的面目。脱离语境来看,wrapper一般指食品的包装材料或围裹式宽松外套。此处艾希卡默纳提及wrapper,则是用其说明欧洲殖民者的强盗行为。通过解码wrapper,可以进一步追溯到这里为何用“偷裹腰布”,而不是其他物品来打比方。

  在古埃及和旧王朝时期,男子的服饰为最原始的缠腰布,即一块方布缠住腰,垂至膝盖,在腰上用一根绳子或皮子绑住。到了新王朝时期,埃及人的缠腰布前面开始有围裙式的装饰,还出现了长袍。可见,裹腰布对于古代非洲文明而言,是最基本也是最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欧洲殖民者偷走原本属于非洲人最重要的东西,同时以对方无法用正确的方式使用或洗干净为由,不予归还。wrapper看似只是一件物品,被殖民的非洲人民被偷走的又何止如此。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未“侵入”和“吸收”解码wrapper,则无法表达出原文的意境。

image.png

  例2: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译文:I was banished to far-off Changsha;My gaze strains westward towards Chang’an and home.

  例2译文选自电影《长安三万里》中台词里出现的古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英文字幕。“西望长安不见家”字面意思是向西望长安,无论怎么看,都看不到长安。该诗的创作背景是李白因永王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西汉的贾谊也因指责时政受到权臣的谗毁,贬官长沙,“一为迁客去长沙”,表面上指贾谊的遭遇,实则是影射了李白自己的处境。在流放途中,他不禁“西望长安”,追忆过往,但望而不见,诗人不免感到惆怅。译者对原文“侵入”后可便知,诗中感慨西望长安却不见,实际想表达的是诗人对国运的关切、对朝廷的眷恋却又身不由己的落寞。译者在解码后将其归化为“My gaze strains westward to-wards Chang’an and home”,不仅“吸收”并还原了诗人的思乡的惆怅之情,也为读者营造了丰富的画面感。

  2.2.2从“吸收”到“补偿”

  例3:这些青年身上散发着一种共同的气质:小小的平台汇聚了人世间的温暖,青年们则致力于把这份力量传递出去。

  译文:These young people share a common digital heritage—this platform has brought them warmth and kindness from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and they are committed to passing the warmth on to their followers and so many more.

  例3为一篇介绍几位年轻人在海外版抖音(TikTok)平台,用励志故事感染世界的文章。原文出现的“散发着一种共同气质”,被译为“share a common digital heritage”。《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气质”为“人的相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抛开语境,英汉互译过程中通常将“气质”译为temperament或disposition。然而《牛津词典》对二者的解释分别是,“a person’s or an animal’s nature as shown in the way they behave or react to situations or people”和“the natural qualities of a person’s character”。如此一来,目的语读者很可能将原文的“气质”理解为个体的性格特征。然而,此处“气质”,不仅仅指个人性格,还强调了不同人的坚毅品格汇聚在一起,激发出具有影响力的宝贵“财富”。

  通过对“气质”一词的深入理解,“吸收”原文语境,结合目的语读者的思维习惯,译者巧妙地将其“补偿”归化为digital heritage。《牛津词典》将heritage定义为“the history,traditions and qualities that a country or society has had for many years”,即“国家或社会长期形成的历史、传统和特色”。此处将“气质”译为heritage,不但能概括主人公的榜样作用,同时还强化了中国的社交媒体平台长期为世界提供正确价值观内容的形象。

  例4:I think it’s a key question you raise,of course,climate change,environmental issues,or proliferation.These challenges don’t take into account borders,so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han to cooperate.It’s about survival of mankind.

  译文:我认为绿色发展这一问题十分关键,如今,气候变化、环境问题,核不扩散等等。因此,要应对全球问题,各国除了合作别无选择。这是关乎全人类生死存亡的大事。

  例4是一篇采访比利时前首相伊夫·莱特姆的稿件,主题为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其中,莱特姆提到的proliferation一词,牛津词典对其定义是“the sudde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r amount of sth.”。结合前文语境,“侵入”后不难发现,其与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并列,此处proliferation应指“核武器的激增和扩散”,即“核扩散”。此处,译者巧妙地使用“核不扩散”来取代“核扩散”,正是“侵入”后“吸收”得到的结果。因为“核扩散”本身应该是一个问题,而非挑战,莱特姆的原意应是“实现核不扩散”是人类面临的挑战,而他使用proliferation,很可能是出于口语中的表达习惯。这时就需要译者理解并恰当地转换到目的语中,通过对语境缺省的“补偿”,避免困惑甚至歧义,从而使整段译文实现了语义连贯。

  除语境缺省外,文化缺省导致的“沟通障碍”则对译者的文化知识储备有更高的要求。王东风在《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中提出:对于交际双方来说,不言自明的内容,人们往往加以省略。交际双方共享的背景知识中被加以省略的部分叫做情境缺省。其中,与语篇内信息相关且能在语篇内找到的,为语境缺省;而与文化背景有关的,由于缺乏共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生活经验,无法将语篇内信息与语篇外的知识和经验联系起来的情况,则属于文化缺省(王东风,1997)。

  例5:中国好人

  译文:Good Samaritan of China

  例5列出了中央文明办组织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入选的“中国好人”的英译。鉴于“好”(good)在中英两种语言中,皆属于内涵极其宽泛的形容词,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清晰地理解“好”,译者使用了归化的方法,将其译为“Samaritan”(撒玛利亚人)。

  对此,译者介绍了文化背景:据说撒玛利亚人是在3000多年前迁居到以色列帝国北部的一个部族的后裔。《新约圣经》“路加福音”中有一个寓言故事:一个犹太人被强盗打劫,遭到毒打,奄奄一息躺在路边,祭司和利未人路过却不闻不问。而只有一个撒玛利亚人,不顾教派隔阂,主动帮助他。此处,译者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通过结合西方文化背景,将“中国好人”具化为Samaritan,方便了目的语读者的“吸收”,巧妙地对文化缺省做出了“补偿”。

  此外,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对“中国好人”的分类设置有: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该文章介绍的“好人”,指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劳动模范。笔者认为,亦可将此类别的“中国好人”译为“Role Models of China”。反过来看,假使需将“Good Samaritan”翻译成汉语,将其表述为“雷锋”亦不失平衡,可达到双向吸收的效果。

  3结语

  在两种语言转换的整个阐释过程中,“信赖”“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都是必要的环节。“信赖”是译者开展翻译工作的先决条件;“侵入”为译者对原文的主观解码时不免产生的冲突;“吸收”则是译者在完成解码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翻译技巧,进行“再加工和产出”的过程;“补偿”作为整个环节的最后一步,充当了“把关人”的角色,使译文恢复平衡状态,以达到理想的效果。以上四个步骤,无一不体现译者在翻译过程的主体地位,也对译者的跨文化知识储备和媒介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是中西方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阐释学视角下,对其英汉文本翻译过程的系统探究,有益于全面地理解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立场和方向,提升相关人员英汉互译水平和国际传播素养,更好地建立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蓝红军.作为理论与方法的知识翻译学[J].当代外语研究,2022(2):34-44+161.

  [2]斯坦纳.通天塔——文学翻译理论研究[M].庄绎传,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出版社,1987.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4]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6):56-61.

  [5]袁丽梅.知识翻译学的理论立场与批评视角——由知识翻译学中的“知识”说起[J].当代外语研究,2022(4):13-21.

  [6]张伟平.图解翻译学[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