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的主要因素及应对策略论文

2024-09-29 17:12:1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近些年来,学习动机的衰退成为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而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从学习动机出发,在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结合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对2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影响其英语学习动机的原因,并提出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摘要]近些年来,学习动机的衰退成为影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而对大学生就业以及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从学习动机出发,在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结合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对200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调查,从而分析影响其英语学习动机的原因,并提出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的策略。
[关键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学习动机
1研究背景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大至经济发展,小至人际交往,已经不再拘泥于在同一区域使用同一门语言。英语一直被广泛认为是国际交流的通用语,掌握这门语言也被视为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之一。但在非沿海城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许多学生只将英语视作一门校园内的传统课程,对其日常实用性价值的认可度并不高,这将对其英语学习动机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针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尤其是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找出其衰退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应对策略是刻不容缓的。
2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
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研究起源于西方心理学,通常与人类的需求相关联。早在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亨利·默里首次提出“成就需要”的概念,并将其列为人类的20种心理需要之一。默里认为成就需要是一种获得性需要,其强度因人而异,具有影响个体追求成功和进行自我评价的倾向性。20世纪中叶四五十年代,麦克利兰和阿特金森最早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并将个体的成就动机分成两部分:一是力求成功的动机;二是避免失败的动机。他们认为成就动机水平的高低与个体对目标的评价、对达成目标可能性的评估息息相关。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理论”,解释了在特殊情境下动机产生的原因。多数研究表明,学习者自我效能感越高,在努力程度和学习持续性上也会越强,就越能取得学习成就。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了用以判断和解释个体行为结果的原因的动机理论,即“成败归因理论”。对学习者来说,积极地归因不仅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更清晰地认识成败,还能保持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持续性的动力。之后,受阿特金森和韦纳理论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科温顿提出“自我价值理论”,该理论立足于个体自尊与自我价值的需要,认为维护自尊和保持自我价值感是提升学习动机的一个重要原因。至于当代教育心理学,通常将“学习动机”视为学习者学习的动力因素,包括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对成功的语言学习者而言,除学习的资源与环境等外界因素外,自身拥有的高学习动机显然至关重要。研究表明,学习动机与学习成就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较之低学习动机者,高学习动机者更易于获得成功(卜荣华,2008)。一旦学生在内外部各种负面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学习驱动力不断减退,那么其学习动机也会不断下降或衰退,并出现负动机(王珍,2021)。
3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的主要因素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真实准确,从而尽可能地了解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不足的影响因素,笔者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新乡学院的200名非英语专业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包括110名女生和90名男生,文科生且主修语言类的非英语专业学生占比三分之二。累计发出问卷200份,回收到有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率100%。在整理问卷数据的过程中,笔者随机对其中53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以求更直观地了解学生的现状和需求,随后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的主要因素分成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并进行简要的阐述。
3.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良的内因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上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就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而言,造成学习动机衰退的内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不高。问卷结果显示,75%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一般甚至不感兴趣。加德纳和兰伯特在研究中指出,学习第二语言的动机基于对第二语言群体的积极态度,即与该群体中有价值的成员交流并意图成为与其具有相似性个体的愿望。但是,课堂环境下的外语学习在逻辑上未涉及对第二语言群体的态度,且学习者很少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第二语言群体的成员,因此造成学生对外语学习的兴趣不高,动机逐渐衰退。其次,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度不够。调查得知,60%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在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上选择了“一般”和“不重要”,同时近半数学生认为学好英语无法使自己在未来找工作时更具优势,也不愿意创造机会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受访谈的53名学生就读于中文、历史等非英语专业,因自身专业与英语学科的关联性有限,导致他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学习的积极性。最后,学生学习英语的方式“老套”。学习任何一门语言,其实用性价值一定是首位,但多数大学生将分数高低与是否挂科视作英语学习的落脚点,导致他们只知“语法翻译法”,对语言在实际应用上的掌握几乎为零。
3.2外部因素
除上述内因外,诸如环境、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家长的教育方法等外在因素对英语学习动机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小觑。首先,作为一所地处中原的地方高校,学生接触第二语言群体多数仅来自课堂中的外教老师。据问卷结果显示,约80%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认为有外教老师参与的课堂更能提升学习兴趣,他们也更倾向于与外教老师互动交流。此外,英语虽是一门实用性的语言,但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际用处并不大,由此也造成了超过半数的学生将学习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置于考试与升学上,即通过四六级考试和考研。其次,国内的许多教师仍秉承着“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学生从小接触的是“填鸭式”教育。以文本翻译为主的课堂体现了教师“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弊端。同时,多数高校在《大学英语》等公共课程的授课形式上采取“合班制”,一个班少则40—60人,多则80—100人,使教师难以实现“因材施教”。最后,笔者了解到,多数学生在读小学乃至初中时才开始接触英语,已然错过了语言学习的最佳“关键期”,大多家长自身不懂英语且重视度不够,无法在启蒙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支持与帮助,学生英语学习动机匮乏的现象由此愈演愈烈。
4针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的应对策略
良好的学习动机是个体主动学习的基础,是迈向成功的关键,对既定目标也起着导向性的作用。若高校教师能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其良好的学习动机,那么无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是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升,都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针对上述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衰退的原因,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种应对策略。
4.1举办多种形式的课内外活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重要外界因素之一,良好的学习氛围有益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要想激发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就要不定期举行课内外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适当改变教学形式,将翻转课堂、课堂演讲与展示、课文配音等小型活动与学科知识相连,也可以通过使用计算机等新兴技术使学生接触更多的英语语言和文化,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与活跃度。在课堂之外,学校可成立英语角、举办英语演讲比赛以及开展“文化交流月”等活动,鼓励留学生和各专业大学生共同参与其中,相互交流本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增加学生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并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此外,学生也可自发组建英语社团及英语学习互助小组,敢于用英文表达自我,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
4.2重视形成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认为,“动机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是典型的相辅相成的关系,绝非一种单向性的关系”(陈琦,2007)。即动机可以增强学习者主动学习的意向,同时所学到的知识和取得的成就也会反过来促进学习动机的“生长”。因此,大学教师在课堂中应对学习者既得学习结果进行及时反馈,使学生在看到自身进步的同时,明确接下来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英语学习的积极性。问卷数据还显示,约90%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认为在英语学习中曾获得的成就感能够激励其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该成就感与反馈,即直接经验,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最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越强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自信度越高,在英语学习上的投入也越多。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中,教师不可过分强调学习结果的作用,应深度挖掘教材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实际需求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强化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同时重视学习者的形成性评价并做好成败归因,努力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4.3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加强英语学科与专业知识的联系
伴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而国内学术界中的部分学者经过多项研究后普遍认为,英语能力是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将会直接决定学生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前景(董克用等,2014)。因此,英语知识在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上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首先,在学校层面上,高校要明确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定位,针对不同的年级,要确保合理的课时安排和班级人数,以求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其次,在教师层面上,教师可以通过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研讨会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引导大学生了解英语知识的重要性及其与就业相关的积极影响,打消“英语学科与未来职业发展毫不相关”这种错误观念。最后,在学生层面上,大学生在做到充分了解后,可以尽早地进行职业规划,在学习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努力将英语学科融入其中,将英语能力培养成自身的一个强项和“闪光点”,增强择业竞争力。
5结语
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英语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个人综合能力、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不容小觑。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正在逐渐减弱。要想扭转这一局面,首先,高校要明确大学英语的课程目标定位,建立适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体系,确保教学效果最大化;其次,高校教师要从自身出发,在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基础上实施教学改革,丰富课内外各种活动,借助现代化教学资源,提升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其持久的学习动机;最后,就大学生而言,应明确学习目标和需求,并切实地认识到掌握英语知识在职业规划和未来择业选择上的重要性,在成败经验中做好归因,增强内在学习动机,提升自我效能感,最终达到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卜荣华.学习动机研究综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7-119.
[2]陈琦.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董克用,薛在兴.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积累对其就业的影响[J].中国行政管理,2014(6):60-63+119.
[4]王珍.地方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负动机影响因素与教学启示[J].教师,2021(26):38-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