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中的对比及教学运用论文

2024-09-27 15:49:07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没有使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而导致沟通不畅的尴尬情况,有时会让对方误解自己的意思,有时甚至会让对方产生不悦的情绪,最终结束会话。因此,在会话中正确地使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英语会话中如何使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作了初步探讨,提出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言语交际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摘要]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没有使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而导致沟通不畅的尴尬情况,有时会让对方误解自己的意思,有时甚至会让对方产生不悦的情绪,最终结束会话。因此,在会话中正确地使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英语会话中如何使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作了初步探讨,提出要注重中西方文化差异,使言语交际获得最大限度的成功。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英语会话;跨文化交际;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使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交际的目的和最终效果。在平时的会话交流中,人们经常会碰到对方误解自己的意思或者自己误解了对方的意思等情况,从而导致双方不能成功顺利地继续进行对话。而为了使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下去,人们应该在会话时合理地使用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本文就Grice和Leech的语用学原则及其在口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会话中的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是人们在会话中必须遵守的一条基本准则。在它的指导下,人们在会话过程中建立起相互信赖和配合的关系,并且最终实现会话目的(Leech,1983)。
1.1合作原则的提出
1967年,美国哲学家Grice在哈佛大学的William James讲座上首次提出了合作原则的概念。后来在1975年和1978年,他分别发表了以《逻辑与会话》和《关于逻辑与会话的进一步说明》为题的文章。在这些文章中,他解释了合作原则的基本目的是确保对话能够成功顺利进行,因此合作原则是维持成功交际的基本条件。在语言交流过程中,人们希望对话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合作,以实现交谈的目的。因此,交流双方都遵循合作原则,有助于他们顺利完成对话。
1.2合作原则的基本准则
合作原则被分为四个不同的范畴,即量、质、关系和方式。双方只有遵循这些原则,才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对话。对这些原则的理解和遵守有助于确保交流的顺利进行,促进良好的沟通和互动,从而有效实现交流目的。
(1)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它是指所进行的谈话要包含达到交谈目的所需要的内容,而不是多余重复冗长的信息,甚至和对话内容无关的信息。换句话说,人们在和对方说话时,要和主题内容相关,要有目的性,不要啰嗦拖沓。比如人们在聊天时会说“你每天几点睡觉啊?”对方一般不会精确到几点几分几秒,而是给出一个时间点就可以了。这就是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遵循量的准则,多余重复的信息不要多说。
(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它是指保证发出的信息是真实的,也就是说,质的准则要求人们要说真话,不发出虚假信息,不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比如人们经常听到一些学霸的家长说:“我家孩子除了学校的作业,不做课外作业的。”但是其实他们每天都在偷偷补习。这些家长给出的信息通常是不真实的,通常是假话,一般这种情况下交际无法再正常进行下去。
(3)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信息与信息间的交际应该是相互的,即不要说与对话无关的内容,要说与特定语境有关的内容。比如,“A:明天几点来接你啊?B:你这件衣服可真漂亮。”这种答非所问的会话就没有遵循关系准则,使得交谈无法正常进行。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会话时人们要采取明快、简洁、有序的说话方式,避免模棱两可,含糊其词。比如,“A:你中饭吃了什么啊?B:吃了菜。”B这样含糊其词的回答会让A觉得对方不想和其继续沟通交流。
综上所述,合作原则揭露了日常生活交流中不成文的规范和期望。双方在进行对话时,如果能遵循以上这些准则,那么对话就能顺利和谐地进行下去,如果没有按照这些准则进行对话,很容易让对方产生误解。
1.3合作原则在英汉语言情境中的运用
在西方国家,人们崇尚自由和平等。诗人裴多菲曾写下一首短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首简短的小诗体现了西方思想中个人自由和平等的神圣不可侵犯。因此,西方人特别注重个人隐私,尊重个性。相比之下,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更注重谦虚和礼让,在交流中可能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例如,西方人说“You look so beautiful today.”,对方回答“Thank you very much.”以示认同和尊重,而中国人往往会谦虚地表示“哪里哪里”。
2会话中的礼貌原则
礼貌是维持人类正常社会活动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准则,它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使用礼貌原则,会使对方有愉悦的心情进行沟通,达到交际的目的。会话原则的基本准则是关于会话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它为人们熟知并影响着会话交流的形式。
例1:A:Let’s go to the park.(我们去公园吧。)
B:I haven’tfinished my homework.(我还没有完成我的家庭作业。)
例1中,A发出了邀请,B给出的回答应该是接受或拒绝,B的回答虽然看起来和A说的话毫无关联,但是B因为要遵循礼貌原则,没有直接给出否定的回答,而是给出了一个理由,让对方容易接受。
2.1礼貌原则的提出
会话原则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会话能够顺利进行,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为此,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1983)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他认为,人们在交流时,有效的会话行为不可能会离开礼貌原则,因为礼貌原则的使用会使对方感觉被尊重,被平等地对待,从而使双方在和谐的关系中进行沟通。因此,礼貌原则可被看成是合作原则的补充。
2.2礼貌原则的内容
礼貌体现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水平,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准则。语言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也同样受到这条准绳的约束。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下面6条准则,每条准则又有两条次准则。
(1)得体准则(tact maxim)
(a)尽量使别人少吃亏(try to minimize losses to others);
(b)尽量使别人多得益(try to maximize benefits to others)。
人们在表达“借书”这一请求时,可以用“Lend me a book.(祈使句)”和“Could you lend me a book?(疑问句)”。相较而言,后者(疑问句)要比前者(祈使句)更加得体,更加礼貌。
(2)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
(a)尽量少使自己得益(try to minimize benefits to self)
(b)尽量多让自己吃亏(try to maximize costs to self);
例2:Let’s have dinner together.It’s on me.(一起吃晚饭吧,我请客。)
例2中,有可能对方本来不想和你一起吃饭,但是因为你使用了慷慨原则,对方会采纳你的建议,从而可以开始一个对话。
(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
(a)尽量少贬低别人(try to minimize belittling others);
(b)尽量多赞誉别人(try to praise others more)。
赞誉准则在日常对话中用得特别多,大家都喜欢听被赞誉的话,比如在别人家做客吃饭,不管主人家的饭菜如何,人们都要称赞饭菜丰盛,做饭的人厨艺超群,即使饭菜不合口味,也要夸奖主人。
(4)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
(a)尽量少赞誉自己(minimize praise of self);
(b)尽量多贬低自己(try to belittling self more)。
比如客人在夸赞主人饭菜丰盛,厨艺高超时,主人一般谦虚地说“没什么菜啊,都是家常菜。”
(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
(a)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minimize dis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
(b)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maximize agreement between self and other)。
比如,双方看了一部电影,A说:“I think thefilm is great.”。B在回答时,即使不这么认为,也尽量不要直接反驳别人的观点,避免与对方直接对立,可以说“The music is beautiful.”,尽量减少分歧。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a)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minimize anti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r);
(b)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maximize sympathy between self and other)。
例3:A:My grandpa had his leg broken yesterday.(我的爷爷昨天摔断了腿。)
B:I’m sorry to hear that.(听到这个很遗憾。)
根据例3,人们在对话时要对别人的不幸感同身受,表示同情,而不是幸灾乐祸。
根据Leech的以上准则,人们可以得出对话时的注意事项:尽量说一些对方的优点,尽量让对方得到一些好处,使对方产生愉快的心情,这对对话的顺利进行很有帮助。
2.3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中的对比
在西方国家的口语交流中,人们通常用please表示请求和礼貌,使语气更加委婉,比如“Please open the door.”这句话如果不加please,语气会显得很生硬,让人误以为是命令而不是请求,会让对方觉得不礼貌。因此在英语口语中人们通常会在句子开头或结尾用please表示礼貌。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等礼貌准则在汉语的言语交流中随处可见,如:
例4:A:这次真的是谢谢你了,帮我这么大一个忙。
B:没事,别放在心上。
3中西方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差异和原因
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最早由外国语言学家提出,旨在促进英语语境下的有效交流。中国语言学家也针对汉文化提出了一些交际原则,但由于中西文化差异,两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交际方式。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以下两个因素:
3.1中西方民族思维方式的不同
不同民族及文化背景的个体在处理问题和看待事物时呈现显著差异,这主要源于他们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乃长期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晶,人们通过语言表达自我思想,由此使不同语言体现出各自民族独特的思维模式。
“礼”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礼让谦虚被奉为中华传统美德,因而中国人常传承“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价值观。相反,西方人倾向于坦率、直接地表达自我意见,并强调尊重个人权益及成就。如在对话交流方面,美国人与中国人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格。美国人倾向于开门见山,直截了当陈述立场,并将自身要求置于首位;而中国人更倾向于先进行寒暄,言辞客气,逐渐揭示核心内容。
3.2中西方价值观取向的差异
中华民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文化价值倾向于以集体利益为重,强调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因此,在交流中常见“贬抑自我、推崇他人、谦卑有礼”的行为。
西方文化受古希腊思想和基督教影响,强调个体权利,追求平等、自由和独立,形成了个人主义价值取向。西方国家与中国存在诸多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流中,人们需要留意对方的文化习惯,以免造成误解或冒犯。
4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英语会话中的应用
4.1在教学中使用会话原则和礼貌原则
英语会话教学应有别于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在会话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口语表达,而非过度侧重语法学习,避免造成学生“哑巴英语”的现象。
然而,在实际的会话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因基础薄弱或口语表达欠佳等多种原因无法全面参与交际技能的训练。一些学生可能害怕出错,或根本不知如何表达,导致无法有效对话。为此,教师在课堂上首先需要根据学生情况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简洁准确地表达以确保学生理解。根据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英语会话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话,无论是师生互动还是同学间交流,让学生利用这些准则锻炼口语交际。教师在与学生对话时,需要注意根据学生不同情况进行适当对话,避免使用复杂句子造成困扰。
同时,教师与学生对话的内容应与课文相关,以便学生在对话中掌握知识点。对话结束后,教师应给予鼓励和评价,关注谈话技巧,避免伤害学生自尊。针对学生问题,教师应根据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提出建议,使学生易于接受,以促进其积极参与并认识到自身问题,便于改进。
4.2根据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人们的说话方式和生活习惯、思维习惯等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进行相互交流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的说话方式和习惯来理解对方说的话,从而导致交流障碍甚至交际困难。语用原则虽然基本相同,但具体的每条原则的使用又会受到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一般来说,人们在日常交流时,都会用到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两者相辅相成,如此才能顺利地完成对话。但是,由于民族、地理、历史和社会等因素造成的语言差异和文化冲突使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中对这些语用原则的遵守、违反或中止的程度和侧重点有着许多的不同(卢鸿铭,2007)。因此,在英语会话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很自然地将有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介绍英语文化、历史、传统、风格等使学生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内涵,避免文化冲突,从而顺利地达到交际目的。
5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紧密。合作原则是礼貌原则的基础,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完善和补充。人们在日常交流中,若能同时遵守这两项原则,将促进有效交流,使言语双方的合作更加融洽。
参考文献
[1]LEECH G 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New York:Longman,1983.
[2]李新征.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6):51-52.
[3]卢鸿铭.会话中礼貌对合作原则的违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36-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