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小说《封锁》中的比喻翻译论文

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小说《封锁》中的比喻翻译论文

22

2024-09-27 15:33:00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封锁》是张爱玲在194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其特色之一便是作者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频繁运用比喻手法。比喻作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具有修饰文章、渲染氛围、丰富想象等功能,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本文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封锁》的金凯筠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为了取得最佳关联而对比喻所做的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的处理,并探索关联翻译理论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摘要]《封锁》是张爱玲在1943年创作的短篇小说,其特色之一便是作者在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频繁运用比喻手法。比喻作为常用的修辞手法,具有修饰文章、渲染氛围、丰富想象等功能,因此在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本文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以《封锁》的金凯筠译本为研究对象,探讨译者为了取得最佳关联而对比喻所做的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的处理,并探索关联翻译理论在这一过程中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封锁》;比喻;关联翻译理论;直接翻译;间接翻译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张爱玲的很多作品如《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享誉海内外。张爱玲作品的海外传播离不开美国汉学家金凯筠(Karen S.Kingsbury)所做的翻译实践,她在2007年出版了张爱玲作品集英译本——《倾尘之恋》(Love in a Fallen City and Other Stories),该译本被收入著名的《企鹅经典文库》,其中包括短篇小说《封锁》(Sealed Off)。《封锁》讲述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在因日军搜捕而暂时封锁的电车上,男女主人公在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爱情故事。

  比喻手法的运用是本篇小说的一大特点,其以《封锁》为名,不仅指明小说背景是在封锁的物理时空下,更是隐喻着在战争时期人的真实处境其实是一种无形的封锁;而且在小说的叙事过程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手法来推动情节发展。因此,在英译本中,译者对比喻手法的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框架,以《封锁》中的比喻及相关译文为研究对象,赏析译者运用的翻译手法,并探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意义。

  1理论框架

  语言学家丹·斯珀伯(Dan Sperber)和迪尔德丽·威尔逊(Deirdre 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Sperber et al.,1986)一书中首次提出并阐述了关联理论。他们的学生奥古斯特·格特(Ernst-August Gutt)对此展开后续研究,并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认为关联翻译理论可以有效地运用到对翻译现象的解析中。在这本著作中,格特首次提出了“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的概念。

  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这一行为包括三个主体: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林克难,1994)译者可以根据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和语言风格特征等因素,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

  2文献综述

  赵建慧(2018)以中国对联为例,分析含有比喻手法的对联英译文。以对联“功名自古如朝露,富贵于我如浮云”为例,译者将“朝露”和“浮云”分别译为morning dew和floating clouds,译文读者能轻松联想到功名和富贵的稍纵即逝和虚无缥缈,理解此比喻手法想要表达的意义。可见,译者翻译对联的比喻手法时,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充分考虑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习惯,采取合理的翻译策略,有助于译文读者和原作间最佳关联的实现。

  汤思敏(2010)着眼于中医术语,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研究中医术语的隐喻特征,比如在中医里,“釜底抽薪”是指“一种用寒凉攻下,使大便通畅、上部消除热像的治疗方法”,直接翻译难以诠释该中医疗法的内在理念,译者利用间接翻译处理为drastic purgative treating method,能使译文读者更好地理解这种中医疗法。关联翻译理论中的“直接翻译”与“间接翻译”可以直接运用到中医术语隐喻翻译中,使译文与读者的期待相吻合,达到最佳关联。

  徐晓丹等(2009)探讨了关联翻译理论下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在生活用语和书面语中的应用,得出关联翻译理论对比喻手法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翻译对中国文学以及文化的传播意义重大,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译者无论是采取直接翻译还是间接翻译,都是为了使译文读者和原文作者间的最佳关联得以实现,并使译文读者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和享受。

  3译例分析

  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十分常见,鉴于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差异,译者对比喻手法的翻译处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关联翻译理论出发,结合《封锁》英译本中比喻手法的翻译案例展开分析,探究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策略的运用。

  3.1直接翻译

  当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和语言风格相似时,当译文读者容易推断和理解原文作者想要传递的意图时,译者应选择直接翻译,以实现最佳关联,让译文读者原汁原味地感受原作的语言魅力,提升阅读体验。

  例1: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的整个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

  译文:He didn’t care too much for this woman sitting next to him.Her arms were white,true enough—white like squeezed-out toothpaste.Her whole body was like squeezed-out toothpaste,no shape at all.

  在电车上,男主人公宗桢为了躲避令他讨厌的亲戚,机缘巧合下坐到了女主人公吴翠远的身边。张爱玲以宗桢的视角展开描述,将翠远的手臂和整个人比作牙膏。牙膏这一喻体的形态和颜色对译文读者来说并不陌生,读者能直接想象到翠远的肤色与气质。因此,金凯筠对喻体没有做过多的处理,而是直接翻译为like squeezed-out toothpaste,译文读者能毫不费力地了解原作意图。例1中直接翻译的处理方式实现了译文读者和原作之间的最佳关联,译文也契合目的语读者认知习惯和阅读经验。

  例2:在宗桢的眼中,她的脸像一朵淡淡几笔的白描牡丹花,额角上的两三根吹乱的短发便是风中的花蕊。

  译文:To his eyes,her face was the spare,simple peony of a watercolor sketch,and the strands of hair fluttering at her temples were pistils ruffled by a breeze.

  男女主人公在交谈时,被街上的动静所吸引并一起探出车窗观看。作者仍以宗桢的视角展开描述,将翠远的脸庞比作牡丹花,将短发比作花蕊。花和花蕊这两种美好的事物体现了宗桢被翠远深深吸引。花象征着爱情的美丽和纯洁,生动地描绘了他们因身体靠近而变得亲近。金凯筠直接将牡丹花和花蕊译为peony和pistil,在这样的语境下译文读者凭借对花朵的认知,可以得知这个比喻的意图。译文不仅展现男女主人公感情升温,距离拉近,同时为二人感情的深入发展埋下伏笔。因此,对这一比喻句的直接翻译既让读者最大化地感知原作的魅力,又实现了读者和原作间的最佳关联。

  例3:宗桢断定了翠远是一个可爱的女人——白,稀薄,温热,像冬天里你自己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

  译文:Zongzhen was sure that Cuiyuan was a lovely woman—pale,wispy,warm,like breath in winter.

  男女主人公的爱情在此时发展到了高潮阶段。作者继续以宗桢的视角展开描写,将翠远比喻成冬天嘴里呼出的一口气,让人感到温暖和美好,想要呵护。译者将“嘴里呵出来的一口气”直接译为like breath in winter,译文读者在此情境下通过喻体形象的特点能最大限度地感知男女主人公美好的爱情,而且二人之间的距离感完全消除了。读者无须付出过多的认知努力就能感受到原作中二人从遇见到靠近再到相恋的感情发展历程。

image.png

  3.2间接翻译

  当译文读者与原文作者的认知环境和语言风格特征等存在较大差异时,或者当直接翻译易导致误解时,译者应采取间接翻译,调整原文信息以更好地匹配译文读者已有的认知背景,从而获取最佳关联效果。

  例4:一个乞丐趁着鸦雀无声的时候,提高了喉咙唱将起来……

  译文:A beggar,taking advantage of the breathless,birdless quiet,lifted up his throat and began to chant...

  “鸦雀无声”一词出自宋·苏轼《绝句三首》“天风吹雨入阑干,乌鹊无声夜向阑”,意思是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静。在《封锁》中,因日军搜查,平时正常运转的电车要封锁,这个寂静的封锁背景为陌生的男女主人公在特殊时空中萌生不合常理的爱意奠定了基础。金凯筠没有采用忠实而又直接的字面翻译,而是间接地处理为the breathless,birdless quiet。据《英汉大词典》第二版,breathless有“令人喘不过气的”和“令人窒息的”等含义,译者出于对小说背景和情节的考虑和认知,在保留了birdless quiet时,增译breathless,一方面生动比喻当时被日军侵占的上海令人窒息的环境,另一方面译文读者无需有额外的认知负荷,就能切身感受到小说背景的窒息感,最佳关联效果也就得以实现。

  例5:一个吃苦耐劳,守身如玉的青年,最合理想的乘龙快婿。

  译文:A chaste,long-suffering young man,the prefect social-climber son-in-law.

  因封城而被困在电车上的宗桢看到了表侄董培芝。董培芝一心想娶个略有资产的小姐作为自己向上爬的资本,因此看上了宗桢的女儿,而宗桢十分讨厌他,并不想在封闭的电车里和他交谈。例5也是从宗桢的视角展开的描述,宗桢认为董培芝看似是理想的乘龙快婿,其实不值得托付。“乘龙快婿”一词出自《楚国先贤传》,意思是指令岳父母称心满意的女婿。结合上下文来看,例5原句带有贬义色彩。金凯筠在翻译时将语义具体化,处理为social-climber son-in-law,而social-climber有“攀龙附凤者,追求更高社会地位的人”之意,含有贬义的情感色彩,表达出宗桢对董培芝的厌恶之情。译文读者通过译者的具体化处理,能清楚地理解到宗桢对董培芝的厌恶,从而更好地跟进故事情节发展,提升阅读体验。

  例6:她家里的人——那些一尘不染的好人——她恨他们!

  译文:Her family—her prim and proper family—how she hated them!

  成语“一尘不染”形容环境非常干净,也可以指人品纯洁,没有沾染坏习气。翠远作为一个世俗意义上的好女儿、好学生,饱受家庭和学校的束缚,内心渴望做真实的自己。“一尘不染”不仅比喻翠远的家人爱干净、重卫生,每天洗澡、听剧和看报,而且也指他们每日重复的、循规蹈矩的生活。“一尘不染”若直接被译为spotlessly,译文读者可能粗浅地认为是指翠远家人很爱整洁,从而无法理解原文更深层次的含义,而译者将其处理为prim and proper,该表达有“一本正经”之意,带有贬义色彩,能生动形象表达翠远对家人的抗拒和敌对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译文读者能充分感知翠远的情感。

  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于比喻手法,译者不管是采取直接翻译还是间接翻译,都应充分考虑原作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以及译文读者和原作之间最佳关联效果的实现。在《封锁》比喻手法的翻译实践中,当喻体对译文读者来说十分熟悉时,译者采用直接翻译,译文读者能清晰地了解男女主人公相知相恋以及感情升温的过程,最大限度地感知原作魅力;对于带有特定文化色彩的比喻,译者通过增译、语义具体化等间接处理,提升译文读者的阅读体验,实现最佳关联。

image.png

  4结语

  小说作为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而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使小说情节更加生动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在中国小说的海外传播中,对其中比喻手法的翻译处理十分关键。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于小说《封锁》中的比喻手法,译者针对不同情形,采用直接翻译或间接翻译,旨在让译文读者最大限度地提升阅读体验,感知原作魅力,实现最佳关联。可见,关联翻译理论对小说中比喻手法的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CHANG E.Love in a fallen city and other stories[M].KINGSBURY K S,trans.London:Penguin Classics,2007.

  [2]GUTT E 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3]S PER BE 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4]薄振杰,孙迎春.国内关联翻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9):57-59.

  [5]林克难.关联翻译理论简介[J].中国翻译,1994(4):8-11.

  [6]汤思敏.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的中医隐喻翻译[J].嘉应学院学报,2010,28(3):76-81.

  [7]徐晓丹,张喆.从关联翻译理论的视角谈隐喻的直接间接翻译[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25(3):87-89.

  [8]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

  [9]赵建慧.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对联隐喻翻译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6(6):56-58.

  [10]朱晓光.比喻的文化因素与翻译策略[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0,26(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