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剖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论文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的人物形象剖析——以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为视角论文

87

2024-09-27 10:44:2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哈代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女孩,本应有美好的生活,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不幸并最终被判绞刑,结束了悲剧的一生。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苔丝的成长之路,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苔丝的悲剧人生。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19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托马斯·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认为是哈代最伟大的一部作品。苔丝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的女孩,本应有美好的生活,然而她的一生却充满了不幸并最终被判绞刑,结束了悲剧的一生。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苔丝的成长之路,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苔丝的悲剧人生。

  [关键词]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苔丝;悲剧

  哈代(Thomas Hardy)是19世纪后期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所写的《德伯家的苔丝》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弗洛伊德则创立了科学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即精神分析。近年来,人们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基于弗洛伊德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哈代笔下苔丝的人物性格及其命运悲剧。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他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了三重人格结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格由三个部分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根据弗洛伊德的说法,本我是按照“快乐原则”来进行活动,自我是按照“现实原则”进行活动,超我是按照“至善原则”进行活动。而在现实活动中,本我和超我是长期处于矛盾之中的,自我则在这两者之中起到一个调节的作用。

  本我是最原始的、潜意识的、非理性的心理结构,它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受快乐原则的支配。而自我则是本能冲动和外部世界的阻力间的居中物,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的、经过修改的、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弗洛伊德,2006)。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

  2苔丝的成长之路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小说家哈代的一部长篇小说,属于“威塞克斯系列”。哈代是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和诗人,从其第一部未发表的小说到他在病床上创作的最后一首口述诗,这些作品都显示出了他的伦理观。作为19世纪末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家,哈代经历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生活变化,体会到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差距,他的内心始终处于矛盾的状态中,因为他对原先的乡村生活和大自然的风景有着浓厚的怀念之情,所以哈代在这一时期开始更加关注乡村文明,《德伯家的苔丝》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苔丝的人物形象,同时探讨为什么一个曾经天真单纯善良的姑娘,最后却走到了被判死刑的一步。

  2.1单纯善良的本我

  本我是人一出生就拥有的。苔丝是一个天真纯洁、善良勇敢、热爱劳动,勇于承担家庭重担的姑娘。她生活的原则是靠自己的双手劳动,不贪图不属于自己的荣华富贵,也毫无虚荣心。在小说中,苔丝在从舞场回家的路上,听到有人唱歌和祈祷,在驻足停留了一会儿后,她感到后悔,责怪自己没有早点回去帮助母亲做家务,而是一直在外面玩乐。她回家后看见母亲在洗衣服,便主动提出为妈妈分担家务。她跟其他有着无忧无虑童年的小孩不同,她知道自己家里的情况,知道母亲身上的重担,她从小就学着分担,所以我们可以看出苔丝是一个孝顺、懂事的人。

  苔丝家境贫寒,父亲酗酒,母亲是个挤奶工,当他们得知自己是某个所谓的贵族的后代时,便打算通过苔丝与贵族亲戚攀上关系,从而过上富裕的生活。但苔丝说:“我不愿意去她那儿认这门亲戚,如果真的有这样一位夫人,她能客气地对待我们就很不错了,别指望她会帮助我们。”苔丝觉得与其去攀附别人,不如自己去找一个工作。尽管生活对她并不友好,但她想的还是靠自己的双手去自力更生。然而,苔丝的父母却把“认亲”当作是跨越阶级的砝码,而天性善良孝顺的苔丝“深受社会道德观念的影响,发自内心的认为自己作为儿女应该秉承伦理道德,作为家里的长女更应该听从父母的安排,担负家庭的重任”(刘瑶,2013)。苔丝生于一个家庭成员众多的穷苦贫民家中,这也是她的悲惨命运的来源之一。苔丝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弟弟妹妹是负担,一直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照顾、呵护他们。哈代通过对苔丝劳动的一系列描写,比如为家里人洗衣服,在农场里挤牛奶,去麦田里收割麦子等,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善良、勤劳、勇于承担家庭重任的苔丝。

  每个人先天固有的一切特质都蕴藏在本我当中,会根据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所以,尽管苔丝从小生活在一个糟糕的环境中,父母亲也没能为她做一个好的表率,但她还是成为一个纯洁善良、勤劳勇敢的人,这跟本我是脱不了关系的,正是本我塑造了这样的苔丝。

image.png

  2.2与现实生活矛盾的自我

  自我是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并在二者之间起到调节的作用。与本我遵循快乐原则不同,自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自我使人类在自我思想和现实世界的观念中权衡,在自身和环境间进行调节。简而言之,自我就是自我意识的存在和觉醒(张诗卉,2022)。

  尽管苔丝是如此美好善良的一个人,但终究逃不过现实的逼迫。为了帮助酩酊大醉的父亲赶货车去卖货,苔丝不幸与一辆邮车撞上,家里的老马因此丧命。就在这个时候,母亲为了巴结有权有势有金钱的贵族本家,命令苔丝前去探望一位姓德伯的有钱人家。苔丝本来是不愿意去的,但一想到是自己撞死了老马,导致家里失去了经济来源,内心深感自责,便只好答应。骄傲的苔丝本来不愿意这样做,但她勤劳善良,承担家庭重担的本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做出这样的选择。这便成了苔丝一生悲剧的开始。

  苔丝第一次去德伯家拜访时,她感到局促不安,就在这时碰见了德伯家的大儿子亚历克。亚历克被苔丝的美貌吸引,让苔丝陪他到处走走,还给苔丝喂了新鲜摘的草莓,告诉苔丝自己一定会让母亲帮忙,给她安排一个工作。回去后,苔丝想在家附近的地方找到一个比较轻松的工作,然后在夏天里挣到一笔钱,好给家里再买一匹马,很可惜她没有找到。最终,苔丝还是去了亚历克家的养鸡场干活,年幼的苔丝对亚历克充满了感激,但其实这位纨绔子弟早就对苔丝心怀不轨。几个月后,亚历克设下圈套,在森林里玷污了苔丝。在那个贞操对女人很重要的时代,苔丝不想成为亚历克的女人,所以她大胆地选择离开了。但是命运总是捉弄她,她回到家后,却意外地发现自己怀孕了。她的家人没有因为苔丝的牺牲而感激她,村民们也把她看成一个不贞洁的罪人,给她贴上了各种不洁、不道德的标签。即使这样,苔丝仍然没有被打倒,她一边忍受着村民们的非议,一边干着农活,想要快点把孩子生下来。在痛苦中,苔丝生下了一个孩子。可没过几个月,孩子病重夭折了。为了埋葬内心的创伤,苔丝决定去一个遥远的奶牛场工作。

  苔丝敢于向传统发起挑战,她并没有为失贞带来的后果而感到害怕。苔丝知道自己不爱亚历克,但却又没办法拒绝他的一次次接近。面对现实给她的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苔丝仍然选择不屈服,即使最后遍体鳞伤。正如弗洛伊德所说,自我会在“现实原则”下压抑本我,指导个体选择,比如苔丝最后迫于现实,选择了做亚历克的情人。对苔丝而言,她恨透了这个曾经带给她伤害的人,可是父亲的去世,房子到期后的居无定所以及整个家庭生活的重担,这些都让她选择压抑本我,委身于一个能给他们带来庇护的人。

  2.3放弃的超我

  超我遵循的是至善原则,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代表着人格结构中道德和伦理的一面。一方面是指良心,相当于人格中的道德准则,规定着生活中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另一方面也指自我理想,它决定着道德行为的标准。超我的主要作用是控制那些会扰乱社会安定的冲动(李新星,2021)。

  苔丝去了奶牛场后努力工作,想将过去遗忘,开始新的生活。在那里,苔丝认识了一群善良的伙伴,和她们相处得很好,并且认识了安吉尔·克莱尔。克莱尔蔑视地位、财富和旧习俗,不愿意继承父亲的产业,厌弃都市的繁华生活,更愿意从事农业。在农场的朝夕相处中,克莱尔注意到了那个在角落的苔丝,被她漂亮的外表以及性格所吸引。克莱尔认为自己未来的妻子应该像苔丝那样勤劳能干、贤惠温柔,这样才能做好一个农场女主人。克莱尔同样激起了苔丝心中的情感波澜,但想到自己曾经的过往,苔丝觉得除她之外的任何一个人都会是一个很好的农场主妻子,为了不给克莱尔带来困扰,她选择用冷漠来掩饰内心的惶恐不安。但是克莱尔的坚持和真诚还是打动了她,她也喜欢克莱尔,她没办法欺骗自己。在克莱尔一次次的告白下,苔丝决定勇敢地交出自己的心,和克莱尔在一起。但爱情总是会让人患得患失,苔丝一边沉浸在恋爱的幸福中,一边又为自己过去不堪的经历感到担忧。

  在向苔丝求婚之前,克莱尔说服了自己的父母,因为他在做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时伤害了他父母的感情。克莱尔向苔丝求了好几次婚,苔丝纠结犹豫了很久,最终她同意了克莱尔的求婚。在结婚之前,苔丝的母亲写信告诫她,要把那件事情当成秘密埋在心底,苔丝痛苦纠结了很久。在新婚前,苔丝本来写了一封长信给克莱尔,坦白她过去的一切,可是信阴差阳错地没到克莱尔的手里。新婚之夜,克莱尔先向苔丝坦白了自己过去的风流往事,苔丝原谅了克莱尔过去的不洁。然后苔丝也向克莱尔坦白了自己曾经被富家少爷亚历克玷污的过去,但是克莱尔拒绝原谅苔丝的过去,无情地抛弃了苔丝,一个人去了巴西。

  在克莱尔离开后,苔丝回了家,可是她发现她是不被信任的,所以她又选择了离开。苔丝去了一个农场,和昔日奶牛场的伙伴玛丽安一起干活,然后等着克莱尔的来信。等了很久,苔丝决定去克莱尔的家里,拜访他的父母。然而,上天又跟苔丝开了一个玩笑,她在那里碰到了那个诱奸她的人——亚历克。亚历克改头换面,成了一名牧师,但他心中对宗教完全没有敬畏之心,不仅对苔丝死缠烂打,还用武力来胁迫苔丝,用更好的物质条件诱惑苔丝,但苔丝都没有屈服,她宁愿留在农场,用自己的双手自力更生。但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苔丝的父亲病死了,房子的租赁也要到期了,一家人居无定所。此时亚历克又出现了,迫于现实,苔丝被迫做了亚历克的情妇。

  超我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抑制本我的不符合社会要求的各种行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行为,因为这两种行为最容易受到社会的谴责。克莱尔回来后,苔丝想起亚历克对自己的侮辱以及自己受过的各种委屈,终于受不了亚历克的威胁与逼迫,一怒之下杀死了他,为自己复仇,放弃了超我之路。随后,苔丝与克莱尔私奔,他们一起度过了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当然,这样的幸福时光注定不会长久。过了几天,苔丝被抓,被判了绞刑,她悲剧的一生就这样结束了。

  超我不只对违反道德的行为进行惩罚,还为自我提供了各种典范,用来判断一个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苔丝不堪折磨,选择杀死亚历克,说明苔丝宁愿违背社会道德,也要摆脱亚历克的控制。苔丝在超我和自我的挣扎中,放弃了超我之路,选择彻底解脱。

image.png

  3结语

  本文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了《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主人公苔丝的成长历程。最开始,那个单纯、天真、善良勤劳的小姑娘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人人都夸她聪明能干,长大后肯定能成为一名教师。但父母的贪婪、家庭的重担以及后来被亚历克诱骗失身,这些都促使她在现实生活中从本我走向了自我。尽管如此,苔丝仍没有向现实屈服,直到后来,她遇到了克莱尔,并与他相爱结婚。在当时社会的道德要求下,苔丝无法忍受自己欺骗克莱尔,她的内心无比纠结,这也体现了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最终她选择了走向超我,告诉了克莱尔她痛苦糟糕的过去。但令苔丝没想到的是,克莱尔选择了离开她。在命运对她一次次的玩弄之下,她杀死了亚历克,放弃了超我,寻求解脱。苔丝向往独立、渴望自由,但她最终的悲剧命运也是无法避免的。她的悲剧根源既在于她的天真善良,也在于她性格的软弱,更在于那个时代的压迫。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文集[M].车文博,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

  [2]李新星.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克莱芙王妃》爱情悲剧[J].菏泽学院学报,2021(6):111-114.

  [3]刘瑶.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分析[J].芒种,2013(18):139-140.

  [4]张诗卉.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看小说《复活》中的人物[J].英语广场,2022(2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