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体认语言学关照下英汉“狗”相关隐喻性习语研究论文

体认语言学关照下英汉“狗”相关隐喻性习语研究论文

20

2024-09-24 14:18:0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本研究根据《英语习语分类词典》和《汉英英汉习语大全》中关于“狗”的习语,建立了一个语料库,并以体认语言学中的核心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为理论基础,聚焦考察英汉隐喻性“狗”动物习语的体认性。

  [摘要]本研究根据《英语习语分类词典》和《汉英英汉习语大全》中关于“狗”的习语,建立了一个语料库,并以体认语言学中的核心原则“现实(体)—认知(认)—语言”为理论基础,聚焦考察英汉隐喻性“狗”动物习语的体认性。研究发现:“狗”相关的隐喻性习语自产生时就具有体认性,且习语的语义具有体认性。习语不仅仅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更是英汉两个民族观察和表达世界的方式,实现了从“体”到“认”的飞跃。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隐喻;隐喻性习语;体认性

  认知语言学一直在语言学界具有独特地位与优势,在国内也备受研究者青睐,形成了与国外同行“同台论道,遥相呼应”的格局(王寅,2020)。然而,该理论存在术语模糊的问题。虽然“认知”侧重于“认”,但却忽视了“体”的基础性,未能反映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关键概念(王寅,2014)。在这一背景下,王寅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体认语言学,旨在弥补“认知语言学”中术语模糊之处,不仅强调体验性,还突出实践性。

  体认语言学是将认知语言学赋予中国特色的重要研究成果。自提出以来,许多研究者从应用研究、学科教学、应用基础研究和开发研究等各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探讨。本研究选取英汉“狗”相关的隐喻性习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具体实例进一步为体认语言学提供有力的例证。

  1英汉动物隐喻性习语的相关研究

  最早关注隐喻的研究领域是修辞学领域。Lakoffet al.(1980)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对隐喻作出了定义,“隐喻的实质就是借助一种事物来理解或体验另一事物”,隐喻由此发展为一门跨学科研究,而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与认知语言学的跨学科研究。

  在整个语言体系中,习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世界上凡是历史比较悠久的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习语(张培基,1957)。汉语中的习语根据意义来分,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张培基,1957)。而英语的习语在意义上不但包括俗语和谚语,还包括一些俚语(王寅,2020)。

  动物习语在习语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杨帆(2016)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指导,通过对“狗”相关词汇的分析,深入研究了与“狗”相关的隐喻现象,并总结了其历史文化根源,强调了思维在隐喻映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陈升笑(2022)和吴灵梅(2012)从概念隐喻的角度出发,比较分析了英汉习语“狗”,探讨了造成汉、英两种语言中狗概念隐喻异同的原因,拓展了概念隐喻理论的适用范围。这些研究突显了人们在构建与“狗”相关词汇时“认”的重要性。然而,在分析“狗”词汇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时,忽略了狗作为主题所依赖的人类经验。谢福霞(2016)的研究探讨了英语狗习语的隐喻,得出结论称“狗”的隐喻源于狗的生理特点、性格特点等,却未对背后的理论依据进行深入剖析。

  根据王寅(2019)的观点,体认语言学认为语言各个方面都表现出体认性,这种体认性贯穿于整个语言系统中。动物隐喻相关的习语作为语言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具备体认性。这些习语帮助人们认识和理解复杂的世界,而其中的隐喻并非凭空创造,而是人们在实践和认知过程中智慧的结晶。

  习语中蕴含的丰富多彩的内容反映了人类的智慧和生活多样性,因此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然而,对于与动物隐喻相关的习语研究,目前大多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基础。这种理论忽视了体验哲学核心理论——心智的体验性(王寅,2020)。基于此,本文以体认语言学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为理论基础,聚焦研究英汉动物隐喻相关习语的体认性。

  2理论基础

  基于马*主*辩证唯物论、语言哲学、体验哲学、后现代哲学,王寅教授以语言研究的唯物观和人本精神为指引,建构了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见图1)。

image.png

  这一原则建立在语义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语义的体认性和实践性。首先,语义作为文化、社会和互动过程中的认知现象,凸显了体认语言学中“认”的重要性。其次,语义的生成不仅依赖于人类的认知加工,还必须与实际体验相互作用。本研究以体认语言学理论为基础,从现实层面和认知层面分析与动物隐喻相关的英汉习语的体认性。

  3英汉语言中与动物隐喻相关习语的体认性分析

  《柯林斯英语指南第七版:隐喻》(Deignan,2001)将有关于动物的习语分为三类:家禽、家畜以及野生动物。在这些分类中,人们对家禽和宠物更为熟悉,而“狗”作为最常见的宠物受到广泛关注。因此,本研究选择《英语习语分类词典》(张以文等,1999)和《汉英英汉习语大全》(张学英等,2005)中有关“狗”的习语作为语料,构建了一个语料库,以“现实—认知—语言”理论为基础,探究“狗”动物习语隐喻的体认性。

  在修辞学领域,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但隐喻也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隐喻,人们利用直接经验来理解和认知抽象概念,从而构建人类世界的概念系统。基于人们对狗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和身体特征的观察,形成了各种关于“狗”的习语。

  (一)始源域:狗在人类日常生活中的职能。

  目标域:多管闲事的人;人类的打猎生活;低贱卑下的技能或行为;领导完成应由下属做的事;成功率极小的事等。

  这一类指的是基于“狗”在人类世界中扮演的角色,如看家护院、猎犬和保护主人等,而形成的中英文习语,如:“狗拿耗子”,基于现实层面,捉耗子是猫的职责而不是狗的职能,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该习语用来比喻人多管闲事。“狗仗人势”,基于现实层面,无论是早期社会还是现代社会,狗都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早期生活中,狗具有看家护院、狩猎、放牧的职能;在现代生活中,狗是人类的宠物。由于狗只忠于自己的主人,并没有分辨善恶的能力,狗可以依靠主人的势力欺辱人或物,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该习语比喻坏人依靠某种势力人或物。“飞鹰走狗”,基于现实层面,“狗”有时用来作为猎犬,人类会放出鹰、狗去追捕野兽,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该习语用来代指人类的打猎生活。

  英语习语中,a dog’s chance的含义是指“极微小的机会”。在现实层面,狗与人类的关系是依附关系,狗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时候无法独立完成某件事,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该习语用来暗指事情成功的概率极小。keep a dog and bark oneself的含义为“做应由下属做的事”。在现实层面中,狗虽然承担了一定的职责,但是经过人类的驯化后,才能履行职责,在狗未被完全驯化前,是无法完全按照人类的指令行动的,只能主人自己做,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后,该习语用来指上属虽然委派下属完成事务,但是还要亲自操劳。dog somebody’s steps的含义为“跟踪某人,缠住某人”。在现实层面,狗在以狩猎经济、畜牧经济为主体的早期社会,具有看家护院、狩猎、放牧的功能,在现代生活中具有陪伴主人的功能,是服从的地位,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该习语用来指“属下跟随上属的脚步,忠心耿耿”的特性。

  (二)始源域:狗的生理特点。

  目标域:太平安定的社会;滂沱大雨;三伏天等。

  这一类指的是借助始源域“狗的生理特点”而形成的习语。《现代汉语词典》中,“狗”的定义为:“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嗅觉和听觉都很灵敏,毛有各种不同的颜色;是一种家畜,可以被训练为警犬,从而帮助人类打猎、牧羊等;也叫犬。”而《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Hornby,1995)把dog定义为“common domestic animal,a friend of man,of which there are many breeds;male of this animal and of the wolf and the fox.”。综上所述,“狗”和“犬”都指同一种动物,属于家畜,有多种分类,毛有多种颜色,犬齿锐利,与人类有亲密关系。基于此,产生了不同含义的与“狗”相关的中英文习语。

  在现实生活中,“狗吠不惊”这一习语源自狗看家护院时对陌生人的警觉表现。尽管狗大声吠叫,但主人却不感到惊慌,这反映了社会安定与平静。在“狗尾续貂”中,狗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且地位较低的动物,其尾巴并非珍贵之物;相比之下,貂是具有珍贵毛皮的动物。这一习语借用了较低价值的狗尾代替珍贵的貂,暗指以次充好。

  英语中,a dog’s age指的是“好久不见”。在现实生活中,狗的年龄与人类年龄不同步,一岁的狗相当于七岁的人类,这种时间概念不同于人类的理解方式,类似于汉语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说法。rain cats and dogs的含义为“大雨滂沱”。在现实层面,狗和猫的毛发无法计量,该习语喻指雨大得像狗和猫的毛一样多(Lv,1996)。除此之外,17世纪的英国地下排水系统不够发达,当遇到暴雨时,排水沟里的垃圾会到处流淌,其中也包括小动物的尸体。经过人类的认知加工,“暴雨”与“狗、猫”产生了关联(沈明,2018)。

  (三)始源域:狗的性格特点。

  目标域:勾结在一起的坏人;胆大妄为的人;霸占着东西却不用的态度;吵闹的生活等。

  这类习语源自对“狗的性格特点”进行借喻而形成。由于在人类世界中,狗通常担任服务者的角色,依附于人类,其性格特点往往受其职能影响。“狗党狐群”这一习语暗指狗常与同伴结伙,被人类视为坏人结伙勾结在一起的表现。“狗胆包天”则指狗在人类社会中一向处于服从地位,因此人们普遍认为狗的胆子小,进而将其借喻为人类的胆大妄为。

  英语中,a dirty dog指坏家伙。在实际生活中,作为宠物或看家护院动物,狗属于主人,具有依附性,服从主人命令,有时欺负他人或其他动物以取悦主人,因此被借喻为只顾自己利益的卑鄙家伙。a dog in the manger的含义为占槽之狗。狗应该待在狗窝,但由于其争强好胜的天性,这一习语指霸占着不需要的东西的行为。have a cat-and-dog life意味着过着吵吵闹闹的生活。狗与猫性格相左,经常打架,人们用此习语比喻人们经常争吵,过着吵吵闹闹的生活。

  4结语

  习语不仅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更是人们理解世界和表达世界的一种体认策略。语言的产生涉及“存在(体)与思维(认)的关系”,而习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自然也具备体认性。本文从习语的产生机制入手,阐述了英汉中与动物隐喻相关的习语体认性的成因。首先,习语产生源于语言使用者心理和社会层面的体验,人们通过感知、类比和范畴化等方式进行“体认”,从而形成动物习语这一新的结构;其次,动物习语的语义隐喻体现了语言使用者对目标域现实特征的“体认”,经过认知加工后形成的隐喻可以进一步帮助人们理解世界。

  体认语言学的观点为英汉中与动物隐喻相关的习语的体认性提供了有力佐证,并且这些习语的体认性也为体认语言学提供了重要例证。习语隐喻的体认性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世界,凸显了习语作为一种体认策略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DEIGNAN A.Collins cobuild English guide 7:metaphor[M].U.K.:Haper Collins Publishers,2001.

  [2]HORNBY A S.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 of current English with Chinese translation[Z].张芳杰,译.Beijing:Commercial Pre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4]LV S X.The contemporary dictionary[Z].Beijing:Commercial Press,1996.

  [5]陈升笑.概念隐喻视角下对英汉习语“狗”的对比研究[J].汉字文化,2022(19):157-160.

  [6]沈明.英汉习语对比研究——以“狗”的隐喻概念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6):85-87.

  [7]王寅.歇后语的体认性——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思考[J].当代修辞学,2020(5):29-36.

  [8]王寅.后现代哲学视野下的体认语言学[J].外国语文,2014,30(6):61-67.

  [9]王寅.体认语言学发凡[J].中国外语,2019,16(6):18-25.

  [10]吴灵梅.概念隐喻视角下对英汉“狗”习语的比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11]谢福霞.英语狗习语的隐喻分析[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40-43.

  [12]杨帆.“狗”喻义探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6(5):120-122.

  [13]张培基.论习语的汉译英[J].西方语文,1957(3):273-285.

  [14]张学英,张会.汉英英汉习语大全[Z].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5]张以文,辛全宝.英语习语分类词典[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