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博物馆展品英译研究——以苏州博物馆为例论文

2024-09-24 12:01:26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
[摘要]博物馆是我国重要的文化外宣窗口,能够对外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讲述中国历史故事、展示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博物馆展品说明进行正确合理的英译,对于展示效果、文化输出及观赏感受均大有裨益。本文以苏州博物馆为例,基于生态翻译学原则分析并指导博物馆展品说明的英译,以期提升国际游客在馆内的体验感受。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博物馆展品;英译;外宣
1研究背景
苏州博物馆成立于1960年元旦,其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本馆于2006年对外开放。苏州博物馆是收藏、展示、研究、传播苏州历史、文化、艺术的综合性博物馆。谢晓婷馆长曾言:“苏州博物馆以江南文化为核心展示内容,秉持‘立江南,观世界’的办馆思路,着力打造‘代表江南文化特色与风格的,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世界一流博物馆’,为观众传递苏式雅韵魅力,讲述江南文化故事。”由此可见,保证该馆展品说明的英译质量,能够提升国际游客在馆内的体验感受,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倾听中国故事,感受泱泱大国的文化自信,形成对苏州,乃至整个中国的正确认识。
2理论基础
2.1博物馆展品翻译策略
博物馆展品说明属于公示语,其内容包含展品名称、展品描述与说明以及综合性概述介绍。国内外已有学者指出,博物馆展品说明作为一种应用型文体,其以信息类文本为主、呼唤型文本为辅,意在传达信息、传播文化、交流沟通等(张易男等,2019)。在进行展品说明英译时,我们应遵循“信息明确、行文简练、语法规范、译名统一”这四个原则。
所以,译者在进行博物馆展品说明的英文翻译时,需要在保证内容真实性的前提下,充分考虑读者的专业知识储备、文化背景、语言水平,使翻译结果言简意赅,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收获最准确的信息。除此之外,译者需要充分考虑译文的生态环境,运用多种合适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从而提高博物馆的外宣效果。
2.2生态翻译学简述
2001年,清华大学著名教授胡庚申提出“生态翻译学(Eco-translatology)”这一全新翻译理论,其具有“生态学”和“翻译学”的跨学科交叉研究性质。该理论以西方“适者生存”等生物进化论为原理基石,以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等经典哲学为智慧依托,从新生态主义整体性的视角来研究翻译的“实指”和“喻指”,描述和解释生态翻译的文本和活动(胡庚申,2008)。该理论主张译者应从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两方面,使译本对人类而言是“译有所为”的。而后,胡教授提出生态翻译学具有“翻译即适应选择”“翻译即生态平衡”“生态即文本移植”这三大核心理念,对翻译中的“译本”“译者”“译境”三者进行了基本诠释。
其中,“翻译即适应选择”是最为基础的。译者需要“选择性适应”由原文、源语及译语构成的翻译生态环境,同时又需“适应性选择”翻译生态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复杂适应系统,而这一系统聚焦翻译生态,关注译者生存,同时又与文本生命进行良性互动。由此驱动下,翻译既基于适应选择,又源于适应选择,而译者在此过程中能动地发挥主导作用。
生态翻译学中有多重研究视角,“三维转换”是其中的研究方法论之一(吴红玲等,2021)。“三维”由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构成,是生态翻译学中的重要转换原则。在翻译时,译者应着眼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之间的转换。语言维的转换是最基础的转换,聚焦于两种语言各自的形式与特点;文化维的转换关注语言背后的文化信息是否得到了传递;而交际维的转换是更深层的转换,其内涵在于源语中的交际意图能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这三个层面的转换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翻译中的生态平衡。
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博物馆展品说明的英译
3.1语言维
语言维是指译者在翻译中对源语的用词、句式、语法等语言形式进行适应性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明晰英语和汉语源于不同的语言生态圈,英语重形合(parataxis),汉语重意合(hypotaxis)(吴红玲等,2021)。因此,译者要运用多种翻译技巧,并充分了解外国历史文化知识,将源语整合成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则的词句,从而使源语与目的语在语言层面上达成和谐平衡。
例1:春秋争霸,吴国崛起,建都筑城,越承楚继,名留青史。
译文: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the State of Wu became a rising power which established its capital here and fortified the city.Though it was successively conquered by Yue and Chu,the two states which inherited Wu’s wealth and lands inscribed its name in the history.
分析:例1原文表面上为五个四字词语并列而成的句子,但是根据史实可知,吴国成立后被越国及赵国所灭,其所创造的辉煌文明并未磨灭,而是一直被发扬光大。如果译者采用直译法,则目标读者将难以理解“承继”及“名留青史”的对象。译者将原文译为带有though的让步状语从句,以及带有关系词的主从复杂句,将汉语中的隐性意义转化为英语中用清晰结构表示的显性意义,从“意合”转化为“形合”,使读者一目了然句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例2:苏州如诗,是枫桥夜泊船,凌波过横塘。
译文:Suzhou is like a poem,depicting an ancient boat mooring at the Maple Bridge,and a fair lady stepping across the road of Hengtang with light footsteps.
分析:例2原句化用了张继《枫桥夜泊》及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两首代表苏州的经典诗词。原句用“凌波”,即女子轻盈的脚步来借代窈窕女子,以特征代本体,故而原句中并未体现“女子”这一主体。而在英语句子中,主语是不可或缺的功能性成分,谓语必须与其主语保持一致。因此,译者在stepping前添加了a fair lady,完成从意合到形合的转换,实现了语言维的和谐与平衡。
例3:宋元以降,平江所辖。山水清嘉,引沧浪之水于亭畔,园林肇始;人文蕴藉,延鸿博之士登讲席,府学初开。
译文:Since Song and Yuan Dynasties,the Pingjiang area had built the Canglang Pavilion based on the landscape,which started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Meanwhile,Suzhou firstly created urban schools and invited knowledgeable scholars to each.
分析:例3原句将苏州园林林立、文人雅集的特点凸显了出来,并且运用对仗的手法,使原句更富音韵美和结构美。但是,译者却用一个关系分句和主谓句来翻译对仗句,译文缺乏结构美。在宋朝时,苏州被称为“平江府”,译文无须增添Suzhou这一主语,否则会显得过于累赘。笔者认为,译文可改用and来连接,即“...which started the creation of Chinese Classical Gardens,andfirstly created urban schools and invited knowledgeable scholars to each.”,这样更为清晰简洁。
3.2文化维
文化维是指源语中较为明显的文化特征及文化符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正确阐释源语和目的语的文化内涵。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外国文化也纷繁多样,精彩纷呈。生态翻译学关注的正是译者所处的复杂文化翻译空间。语言是文化的有效载体,这要求译者要关注源语及目的语两大语言系统的文化内涵,运用多种翻译技巧,或是增添注解来准确地传达源语文化意义,用目的语重构文化意境。
例4:刺绣天官赐福图轴
译文:Embroidery of Tian Guan(God of Blessing)Sending Blessings
分析:天官是古代中国神话中的天神,名为上元一品赐福天官。民间传说每逢正月十五,天官便下凡校订人之罪福,故民间常用“天官赐福”来指祈福消灾。译文采用“音译+补译”的方式,补充说明天官为God of Blessing,即“祝福之神”,使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天官的身份,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文化维的转换。
例5:汉唐之间,由县升而为州,雄于江南,俨然三吴都会。
译文:Between Han and Tang Dynasties,the administrative level of Suzhou was upgraded from a county to a city.Its prosperity reinforced its importance in the south of Yangtze River,as the capital of Three Wu area(old Wu Xing,Wu Jun and Kuai Ji).
分析:汉唐期间,“江南”特指长江以南,且“三吴”指旧吴兴、吴郡、会稽三郡(即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如果简单翻译成south of the river和Three Wu area,国外游客可能会对这*个**古代文化常识产生误解。译者采用“音译+补译”的方式,补充出“江”为长江,“三吴”为江浙地区的三个古地名,使国外游客对其中的文化内涵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6:苏州如画,是姑苏台上月,人尽似神仙。且把吴钩看了,转瞬已是千年,但见水袖蹁跹,牙板轻拍,吴歈雅绝。
译文:Suzhou is a painting,rendering the bright moon over Gusu platform,and the happy life of people like immortals.Thousand years have fleeted since the poets admired the Wu bronze weaponry.
分析:中国人常说“快活似神仙”“潇洒似神仙”,以期生活能像神仙那样心无烦忧、自在快活。所以例6原文中的“人尽似神仙”实际上是个省略句,意思是“人们都像神仙那样快活自在”。译者则是将“快乐地生活”这层意思完全表现了出来,而不是仅仅将原句译为people like immortals。
3.3交际维
交际维侧重关注源语的交际意图在译文中是否有所体现,译者需要良好把控语用意义和语言意义的平衡,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王维国,2023)。博物馆的展品简介和前言后记等多为解说性语言,具有强交际性,最终目的就是透过文字,帮助外国游客了解展品基本信息、时代背景、艺术特点等。因此,译者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期待,使译文交际功能更为突出。
例7:苏之巧甲于天下。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译文:Suzhou crafts are considered to be second to none in the nationwide.Thus,the general public’s opinion regarding whether an art work is elegant or vulgar goes along with what Suzhou residents say.
分析:例7原句为万历年间浙江临海人王士性对苏州的高度评价,文体为文言文,并且略微运用了对仗的表现手法。译者需要完整而准确地把握古汉语的意思,并准确地将其译为英文。译者采用了whether引导的状语从句,在句式上对原文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使译文更加贴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8:为永保躯体不朽,辛追身裹二十二层衣衾,华丽轻柔的丝绸,展示出汉代惊人的纺织技术。绮罗锦纱,印花敷彩,长寿乘云,在经纬交错之中,长沙国的织工精巧,尽收眼底。
译文:To well preserve the remains,the body of Xin Zhui was covered with 22 burial clothes made of splendid and soft silk,revealing marvelous textile technology in the Han Dynasty.Fancy woven silk fabrics and brocades with colorful printings and embroidery patterns of Chinese character“Shou”(Longevity)and clouds fully reflect the elaborate and ingenious workmanship of weavers in Changsha Kingdom.
分析:汉语重视华丽辞藻,而英语却更重视简洁自然,不大会刻意强调语言之华丽。“经纬交错”即为纺织的一针一线,“尽收眼底”即说明绮罗锦纱凸显了织工之精巧。译者并未依照原文将其翻译为带有修辞手法的词句,而是直接选取了reflect、embroidery patterns等词汇及词组,将原文的本意最为简洁地表达了出来,降低了外国游客的理解难度。
例9:扳指又称搬指,古人称“韘”,即射箭时戴在右手大拇指上用以钩弦的用具。
译文:Thumb ring,also known as thimble or“She”,was used to protect the thumb of archer in the ancient times.
分析:据扳指的展品简介可知,扳指的作用是防止放箭时,极速回抽的弓弦划伤手指,是射箭时用的护具。而译文中的thimble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的释义为a small metal or plastic object that you wear on the end of yourfinger to protect it when sewing。由此可知,thimble的使用场合为缝纫时,与扳指不符,无法正确传递文物的真实信息,与双语交际的目的相违背。笔者认为,此处可直接删去thimble这一解释,用生动形象的thumb ring与音译的She相结合,使外国游客精准把握扳指的用途及中文读法。
4结语
博物馆是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为提升其外宣文化翻译能力,苏州博物馆应在生态翻译视域下,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大维度,对译文进行合理优化,使译文更为简洁清晰,更容易被外国游客准确而快速地理解。除此之外,译者还要在语法正确、句意清晰的情况下,将源语中的深层意义表达出来,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某一文化概念能够产生共识。此外,在生态翻译理论中,译者的主体地位尤为重要,译者需不断提升语言文化功底及翻译水平,以更好地传递翻译意图,提升译文质量,增加苏州博物馆的文化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92.
[2]王维国.生态翻译学视阈下宜昌市博物馆展品英译策略研究[J].海外英语,2023(6):53-55.
[3]吴红玲,杜葆滢.生态翻译视域下博物馆青花瓷介绍词英译研究——以江西高安博物馆为例[J].现代英语,2021(16):53-56.
[4]张易男,李燕鸿.博物馆文本翻译的特点和翻译原则——以湖北省博物馆为例[J].湖北工业大学学报,2019,34(3):74-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