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深度学习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深度学习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5

2024-09-24 11:38:1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英语翻译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习者英语语言水平、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培养核心素养。本文探究深度学习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深度学习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能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摘要]英语翻译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习者英语语言水平、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还能培养核心素养。但是,一直以来,翻译都是非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教师苦恼、学生畏惧,究其原因是目前英语翻译教学尚停留在粗线条、浅表化教学层面,缺乏深度学习。本文探究深度学习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深度学习遵循认知规律,由浅入深,能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英语翻译;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思维能力

  目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重心仅停留在语言技能习得的浅层学习,缺乏对翻译过程的引领、翻译材料的深入理解和探讨以及翻译后的反思和经验总结,导致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得不到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达不到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可见,目前的英语翻译教学模式亟待转变,教学质量也需要提升。

  本文结合深度学习的内涵和特点,探讨其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深度学习在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同时,注重学习过程,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最终实现将知识学习过程转化为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1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低效的原因分析

  1.1教学目标单一,忽视多元能力的发展
  目前,一些教师将追求四级高通过率作为唯一目标,却忽略了促进语言能力发展的双重目标,即多元能力的培养。这种偏向导致在平日的教学中,学生孤立和被动地学习,而思辨能力、跨文化能力、合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等多元能力却未能得到充分发展。

  1.2教学过程枯燥,缺乏多种教学方式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通常被局限于知识的传授者和呈现者,而学生则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有些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导致课堂上出现学生只是简单地查找词汇、等待教师给出答案的情况。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阻碍了他们创新精神和翻译实践能力的发展。

  1.3学习任务没有体现阶梯性,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目前,一些教师忽视了认知规律,没有遵循语言学习循序渐进、思维和能力逐步提升的特点,其教学内容缺乏联系和层次,课堂中很少涉及翻译理论,导致学生不理解为何要这样翻译,从而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进程。通过以上分析可见,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一直缺乏深度学习。要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深度学习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2深度学习的内涵及其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2.1深度学习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深度学习最先由美国学者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ijo提出,他们认为,深度学习是关注真正意义上的有意义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文章大意,而且要联系自己的经验进行思考,实现知识的迁移。而在我国教育领域,对深度学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则晚了三十年,也就是直到2005年,何玲等(2005)才首次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深度学习的定义,他们提出,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思想和新知识,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使众多思想相互关联,并能把已有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解决问题。

  但之后对深度学习的探讨呈现不温不火的状态,2010年以后,深度学习这一理论才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余文森(2017)主张,深度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状态,涉及学习目标、思维层次、学习内容、学习态度、学习者与知识等方面,是学科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的突出表现。陈雪英等(2020)认为,深度学习这种学习模式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投入到英语学习中,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知,整合旧知;利用多种策略提高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并同时养成迁移运用、问题解决、反思批判等高阶能力。

  可见,深度学习是促进学生系统化、递进式学习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摒弃以往被动的、机械的浅层学习,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从思辨或跨文化角度深入剖析学习材料,主动知识建构并促进知识迁移。

  2.2深度学习运用到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的重要意义

  深度学习在英语教学中具有整体性、阶梯性、活动性、迁移性和育人性这五大特征,所以把深度学习运用到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深度学习能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和意义建构的主体。深度学习提倡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有效情境,利用多模态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追求对知识意义的深层探究,真正成为课堂中的“主角”。另一方面,深度学习能够引导学生对翻译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探讨,对翻译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对所学翻译理论和技能进行迁移和运用,从而提高翻译素养及翻译能力。

  3深度学习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本文以2022年9月四级翻译真题《戏曲》为例,结合深度学习循序渐进、协作互促、多模态激趣及注重实践应用的特点,从译前、译中、译后这三个阶段来探讨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教学的深度学习策略。

  3.1译前

  3.1.1教学目标共设,转单一目标为高阶性目标

  学习动机的提高会使学生更容易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要一改以往“只为高分而奋斗”的、“为学生着想”的肤浅目标,主动去了解学情,和学生共同订立目标。如根据翻译教学任务和2022年9月四级翻译内容(《戏曲》),可确定如下学习目标:(1)学生懂得选取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等翻译理论来指导翻译,并能根据此翻译文本中存在的中英语言差异运用相应技巧来翻译;(2)学生能在语境中习得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单词、短语和语言知识;(3)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翻译任务和互改互评等提高学生团结协作能力、思辨能力及学习能力的活动;(4)学生能通过图片、视频来预测翻译内容,深度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正确的文化观,担负起我国传统文化传播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使命。

  3.1.2学习兴趣激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教师应做好进行多模态教学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利用语言、动作、文字、视频、电影剪辑、录音、图表、图片、实物和道具等形式对翻译教学内容及支架进行多模态呈现,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韦健,2014)。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举行英语嘉年华、翻译比赛、英语知识竞赛等活动,这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翻译技能的重视程度,还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对翻译的兴趣。

  3.1.3理论技巧逐步掌握,化知识粗浅的叠加为思维和能力的螺旋上升

  深度学习要求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从引导学生了解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熟知中英文语言差异,掌握翻译技巧,到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翻译实践,再到促使学生懂得对翻译实践和译文进行评价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系统化的整体教学,达到知识建构和迁移。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采用这两种方法:(1)让学生自学功能对等理论、目的论等翻译理论,并在班级中组织个人或小组成果汇报活动,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翻译理论和原则的了解;(2)搭建示例支架,通过展示中英文原文和译文,让学生自主辨析其中存在的语言差异,并运用相应的翻译技巧。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减少汉语在翻译过程中产生的负迁移作用。

  3.2译中

  3.2.1看图说话,激发旧知,学习新知

  教师利用PPT呈现《戏曲》的图片,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说出跟图片内容相关的单词或表达。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图片,结合生活经验,说出了Chinese opera、facial painting、character、audiences、the elderly、tradition、personality、act、attract、folk tale、dance、art、sing、culture、performance等跟戏曲有关的表达。接着,教师播放一段黄梅戏,引导学生预测接下来要翻译的内容(Chinese opera)。教师多模态地呈现翻译内容,对学生进行看、听等感官的刺激,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翻译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image.png

  3.2.2创设情境,将知识生活化,将学习活动化

  深度学习作为一种高认知参与的学习活动,需要学生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价值观等全面参与(郭华,2016)。教师应把翻译内容融入真实情境中,让学生有动机去学习和实践,增强语言应用能力,促进沟通和协作能力,提高自我认知。例如,假设学校将举办文化艺术节,留学生服务中心的同学们需要制作一份戏曲的英文简介,并印发在节目单上供留学生阅读。

  3.2.3显化思考过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深度学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翻译中采取评注式翻译方式,学生在翻译时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把原本无声的思考过程呈现出来,通过这一“内省式”翻译手段,学生能沉浸其中,积极主动对自己的翻译行为与思维过程进行监控,通过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翻译质量(魏鸿玲等,2015)。学生在翻译《戏曲》时采用评注式翻译方式,写下注意事项和翻译心得。

  例1:戏曲是一种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可以追溯到唐朝。

  译文:Chinese opera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art with roots going back to the Tang Dynasty.

  思考显化:(1)汉语多短句,英语多长句,汉译英需要对原文进行合译、增补词汇。例1的两个分句要翻译成一个英语长句,因此要增加介词with连接两个分句;(2)汉语多重复,汉译英要减去原文中重复出现的,或意义重复的词,也要减去一些表示范畴的词。“艺术形式”中的“形式”为范畴词,可省译;(3)“追溯到”可译为date back to、go back to、trace to。学生平时要多积累固定搭配,尤其是历史文化类和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短语。

  例2:中国戏曲吸引观众的一大特色是其独具风格的脸谱。

  译文:One of the main features of Chinese opera that attract audiences is its unique facial painting.

  思考显化:汉语定语放在所修饰名词前,而英语中定语的位置可前可后,汉译英时要调整语序。例2中定语“中国戏曲吸引观众的”较长,汉译英时可使用介词短语、从句等后置定语,以求句子结构的平衡。

  例3:观众通过观察脸谱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角色的故事。

  译文:Viewers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stories of the characters by looking at the facial painting.

  思考显化:汉语重心在后,英语重心在前,汉译英时要先理出主干,先翻译重要的主干再翻译剩下的成分。例3主干是“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角色的故事”,状语是“通过观察脸谱”,汉译英要先译主干再译状语。

  例4:欣赏戏曲是中国人特别是老年人的一大乐趣。

  译文:Appreciating opera is a great pleasure for Chinese people,especially the elderly.

  思考显化:“老年人”不应译为old people,而是the elderly,要避免汉语的负迁移作用。

  3.3译后

  深度学习要求翻译教学要摒弃以往译后“对答案”的方式,而应采取多阶评价模式对学生的翻译水平进行评价,并深挖翻译内容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文化品格。

image.png

  (1)学习评价需深层化。译后,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成员间进行互改,并按评分标准给分,让学生在相互评价、交流与沟通中共同进步。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同学们讲授其是如何翻译《戏曲》的,从而加深学生对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2)深度学习的迁移性特征要求教师引领学生深度理解翻译理论和原则、中英文语言差异和翻译技巧,建构结构化知识,把握事物本质。完成《戏曲》的翻译后,教师可以布置学生翻译内容类似、体裁一致的材料,如《皮影戏》《昆曲》等,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造性地使用已有知识和技巧,得出新的学习结果,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深度学习的育人性特征要求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中的育人元素,在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并使他们能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师可以把《戏曲》这一描述性文本转化成对话形式的文本,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对话中加深对翻译内容《戏曲》的理解,感受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继而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4结语

  翻译一直以来都是非英语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目前大部分翻译教学呈现浅表化,而要想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多元能力的融合发展,达到新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得改变翻译教学策略,革新教学方式。因此,在翻译教学策略的选择上,深度学习可以改善以往的翻译教学习惯,促进知识的理解运用和高阶能力的养成。

  本文通过结合深度学习整体性、阶梯性、活动性、迁移性和育人性这五大特征,从译前、译中、译后这三个阶段来探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深度学习策略,让学生能够沉浸式学习翻译,从而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促进知识的建构和迁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出双语知识扎实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雪英,董轶男.促进大学生英语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20,42(5):111-118.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36(11):25-32.

  [3]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现代教学,2005(5):29-30.

  [4]魏鸿玲,董玉芳.评注式翻译教学模式实证研究——独立学院大学英语四级翻译比照[J].长沙大学学报,2015,29(6):152-154.

  [5]韦健.多模态辅助支架式教学法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2):33-36.

  [6]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