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视阈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研究论文

2024-09-24 10:55:0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针对课程思政教学“两张皮”问题,运用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构建内容、语言、思政一体化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型。
[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本文针对课程思政教学“两张皮”问题,运用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构建内容、语言、思政一体化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型,以高职英语课程为例,探索思政内容与教材内容、内容教学与语言教学相互融合的路径,以提高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成效,最终实现英语课程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内容语言融合
1问题提出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坚持立德树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2020)。
高职英语课程是高等教育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本科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相衔接。因此,探索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对于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能够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用英语进行有效沟通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部办公厅,2021),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研究现状
围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者从理论层面讨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内涵、基本原则和实施路径,具体内容涉及课程设置、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和教师队伍等(刘建达,2020;徐锦芬,2021;刘正光等,2020;文秋芳,2021);从实践层面探讨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模式和具体教学案例(孙有中,2020;崔戈,2019;秦洪武等,2023)。
现有研究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诸多有益借鉴。但是,纵观英语课程思政研究成果,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主要是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课程思政工作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对滞后(杨修平,2020)。研究发现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存在一定的问题,王堃(2023)认为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中院校重视程度不够、教师课程育人认知不足、学生主体责任意识不强;韩玲(2020)认为当前高职英语课程倾向于重工具性、轻人文性,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文化自信,英语课堂内中外文化输入存在失衡。因此,提出切实可用的理论模型,探讨如何将思政元素与高职英语教学相融合,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本文试图借鉴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构建内容、语言、思政一体化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型,探讨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实施路径,落实课程思政育人的任务。
3理论框架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ion)由常俊跃教授结合我国英(外)语开展教育实践的经验,整合内容依托式教学(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语言融合式学习(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ESP)和学术英语(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EAP)等英语教学理论探索得出,是本土化的英语教育理念。
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是指“尽最大可能、以最合适的方式将目标语用于融合教授、学习内容和语言,以达到多种教育目标的教育理念”。其中,“内容”指的是全新的、有意义的、能够激发学生动机的、系统的、可以被纳入学生需要掌握的学科知识体系的知识或信息;“语言”指的是知识信息的载体,包含听、说、读、写、译技能及基本的语言知识;“融合”指的是以各种灵活的方式将内容与语言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常俊跃等,2020)。
CLI教学模式具有多元教育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语言训练依托内容,内容教授带动语言,语言内容融合教学;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师生具有多元角色;教学材料具有多样性,包括课本、音频、视频、教学课件、学生作品等,教学侧重(即语言教学和内容教学)具有动态性,教学活动多样,包括话题讨论、结对子、小组活动、课堂展示等;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对学生综合能力、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评价手段包括小测验、小组活动、写作等。
由常俊跃教授带领的大连外国语教师团队运用CLI教学模式对英语教学实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得到了提升,证实了内容语言的融合学习能够促进词汇、句法结构的学习,促进学科内容知识的认知加工(赵永青等,2020)。CLI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外语学界的好评。文秋芳(2019)、王守仁(2020)、徐锦芬(2023)等肯定了CLI教学模式在课程体系、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改革和创新,CLI教学模式对高校外语专业教育、大学英语教育、非通用语专业教育乃至其他层次的外语教育具有重要启示。
4模型应用
本研究选取《新视野英语教程读写教程2》Unit 1 Symbols of Culture Section B Disney Mirrors American为教学案例,展示基于CLI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型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4.1内容融合,提升素养
第一,主题相融,协同教学。本课教材内容主题是美国人民对Disney所反映的美国文化的不同观点。结合该主题,教师将本课思政主题确定为中国文化,目标是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学生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选取动画片《花木兰》、京剧、水墨画、中国节日等作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与Disney代表的美国文化一起构成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主题的契合性能让教材内容和思政内容更加自然融合。最后,教师要求学生围绕如何传承中国文化进行写作,从学生作品中了解学生对中国文化传承意义的深度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厚植家国情怀。
第二,融入活动,环环相扣。本课程教学采用6步教学法。课前,教师在让学生完成搜集、查阅、整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任务并做好笔记,拓展学生的知识,使其为课文学习和问题讨论做好准备。课中,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Disney动画片反映的积极的价值观(cheerfulness、good-hearted fun、a tradition of artistic quality等)以及受到人们批判的内容(sexist、racist等),思考Disney动画片中呈现的American Indians的故事或者形象是否符合真实的历史,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近代史上的鸦片战争和日军侵华战争,更深刻理解中国人浴血奋战、捍卫民族独立的精神。课后,学生通过专项翻译和阅读写作,将教材内容主题升华,思政内容自然融入,实现协同学习。
第三,文化浸润,显隐相融。教材中体现的文化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教师可以使用显性文化隐性教学和隐性文化显性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Disney films、Disney products、Disney food等显性文化由学生查阅,以提高学生对跨文化知识的关注度及兴趣。Disney文化中的sexist、racist等隐形文化由教师通过具体视频展示,之后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教育意义,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认识到在几千年历史文明发展的长河中,不乏陋习旧制,因此我们需要理性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先进的、优秀的中国文化。
4.2学训结合,增强能力
语言训练是以内容为纲,通过各种活动和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与人文素养。语言训练活动的设计要与课程主题、思政内容和教材内容相契合,还要兼具趣味性与挑战性,做到一练多用。
第一,融入词句,体会深意。词汇知识分为文化和意义两部分,词汇的文化知识和意义融入教材内容和思政内容,成为内容表达的载体,让学生在内容学习中内化词汇知识。“At the end of this road lies cultural uniformity of the worst kind.It’s just terrible.”这句话中,cultural uniformity说明了Disney文化及其周边产品让文化趋同,这是不好的现象。教师将cultural diversity与cultural uniformity形成对比,让学生思考文化统一性的弊端以及中国“和而不同”的理念,用世界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证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Harmony but not uniformity;every beauty is beautiful)”的智慧。
第二,修辞赏析,美美与共。修辞的使用能鲜明地表达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和态度,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感染力,提升语言生动性和艺术性。文中“They read Disney books to their children;they watch Disney shows on Disney TV;they make trips to Disneyland and Disney World,where they stay in Disney hotels and eat Disney food.”这句话使用了排比句,表现出了Disney文化对美国人民生活的深刻影响,Disney文化及其周边产品无处不在,深受人们的喜欢。排比句的使用能突出强调内容,同时其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可以增强句子的语气和感染力。教师可以引入中国春节文化,引导学生使用排比句表达对春节这一节日文化的赞美以及骄傲之情,例如:“We love Spring Festival because we can eat Jiaozi,we can get Hongbao,we can visit friends and relatives,and we can travel since it is a long holiday.”。
第三,传播文化,讲好故事。教师应在翻译训练中融入内容学习。翻译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能通过对中国文化的翻译,培养学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这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目标。专项翻译内容的选择要与教材和思政主题相关,使学生在内容学习中锻炼语言能力,落实思政目标。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中国的传统文化——京剧作为翻译的内容,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京剧及其他戏曲形式,并能用英语进行讲述。
原文:京剧是中国五大传统戏曲之一,是一种结合音乐、声乐、哑剧、舞蹈和杂技的戏曲形式。
译文:Peking Opera is one of thefive major traditional operas in China,combining music,vocal performance,mime,dance and acrobatics.
4.3实践锻炼,学用结合
语言内容的融合教学需要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锻炼中,增智启慧。
第一,课堂内外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学生学习活动和教师教学活动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课外也是教与学的重要场地,且课外学习更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是支架,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教学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学习内容和语言知识,提升能力,实现教学目标。课外学习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自学,学生能进一步拓展知识,培养自学能力。
第二,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因此,教师应将产业发展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基础。本课学习的是Disney映射的美国文化,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Disney公司的发展历程,思考Walt Disney创建的Mickey Mouse成功的背后原因以及Disney体现了哪些企业文化。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企业数据了解Disney影视剧、文旅产品、主题乐园等在中国的影响,并结合自身使用Disney产品的体验,思考Disney产品中可以融入哪些中国元素,使其彰显中国风。总之,教师要深化产教融合,实现教育改革、人才培养、企业发展的有机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第三,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CLI教学模式对包括学生语言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学科知识和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在评价中不断优化和提高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教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手段有小组活动、角色扮演、问题辩论、学生作品等。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和行业专家等。教学中的活动任务都是基于内容主题,并结合实践进行设计,旨在考查学生对中西方文化的思考与理解,从学生的语言、思维和实践中评价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
5结语
本研究以CLI为理论指导,构建内容、语言、思政一体化的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型,力图把思政内容自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高职英语课程教学与思政育人的同频共振。在研究和实践过程中,笔者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教材内容要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教材中的思政内容与课文内容应当协同、自然融合。思政主题的确立与思政内容的选取都要与教材内容同向同行、自然融合,防止“两张皮”。第二,注重显性教学和隐性教学相结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课本内容和语言知识学习是显性目标,培育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隐性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显形内容和隐形内容,针对性地展开教学。第三,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专业水平、学术素养和政治理论水平持续提高。教师是思政教学的关键和主力军,其专业知识、学术能力和思政素养是实现课程思政教学的前提。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自身的政治意识和能力,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传递价值理念和培养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常俊跃,赵永青.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CLI)的提出、内涵及意义[J].外语教学,2020(5):49-54.
[2]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7):138-140.
[3]韩玲.文化自信视阈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四维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65-69.
[4]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EB/OL].(2020-11-03)[2023-05-20].
[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21年版)的通知[EB/OL].(2021-03-23)[2023-05-20].
[6]刘建达.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学外语课程改革[J].外语电化教学,2020(6):38-42.
[7]刘正光,岳曼曼.转变理念、重构内容,落实外语课程思政[J].外国语,2020(5):21-29.
[8]秦洪武,孔蕾.外语教育思政资源高效应用探索:数字化途径[J].外语电化教学,2023(4):65-72+122.
[9]孙有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高校外语教材设计[J].外语电化教学,2020(6):46-51.
[10]王堃.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现实困境与对策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30):48-51.
[11]王守仁.高校外语专业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J].中国外语,2020(3):1+10-13.
[12]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
[13]文秋芳.新中国外语教学理论70年发展历程[J].中国外语,2019(5):14-22.
[14]徐锦芬.高校英语课程教学素材的思政内容建设研究[J].外语界,2021(2):18-24.
[15]徐锦芬.具有中国特色的内容语言融合教育理念与实践[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3(2):45-49.
[16]杨修平.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理据、现状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8):36-41.
[17]赵永青,常俊跃,刘兆浩.内容语言融合教学的中国高校本土化实践[J].中国语,2020(9):6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