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及主题倾向统摄下的语篇翻译赏析与批评---以《怎样读书》为例论文

2024-09-17 20:02:2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随笔《怎样读书》及其三种译文为语料,在主题与主题倾向的统摄下,对其译文的概念内涵特征、逻辑结构关系、话语风格特征、社会文化语境进行赏析与批评,同时探讨不同译本实现主题与次级主题的关联的途径,以期探索适用于意识流散文随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摘要]本文以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随笔《怎样读书》及其三种译文为语料,在主题与主题倾向的统摄下,对其译文的概念内涵特征、逻辑结构关系、话语风格特征、社会文化语境进行赏析与批评,同时探讨不同译本实现主题与次级主题的关联的途径,以期探索适用于意识流散文随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关键词]主题;主题倾向;语篇翻译;《怎样读书》
1研究背景
《怎样读书》是伍尔夫(2014)的一部意识流文学作品,既是读书心得与感悟,也是散文和随笔。意识流是文学创作领域的一种技巧,其核心目标在于直接展现人类思维和意识中潜藏的元素,尤其是那些不合乎逻辑的元素,以此揭示内心世界那种错综复杂、模糊朦胧的特质。意识流的叙事风格常表现出非线性特点,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态巧妙交织,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叙事结构。
意识流写法具有强大的凝聚力,通过回忆、现实、幻想、梦境等手段的相互交织组合,将过往、现实和未来的经历高度浓缩于几天、几小时甚至几分钟之内进行集中表达。意识流的写作手法超越了传统散文形式,丰富了散文的写作技巧和手法,为后续散文创作和发展带来了新思路。伍尔夫的散文作品融合了批评、分析、欣赏、叙事和传记等元素,具备独特风格;她的文风精致而自由,注重个人印象与理性的结合,将生活、历史和艺术有机融为一体。伍尔夫的散文作品在文学领域具有重要地位,展现了她对人性和人类经验的深刻理解。无论涉及何种主题,她都能以出色的技艺运用形象化手法,多样融汇文学技巧,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刻画和意识流等,以更丰富深刻的方式表现所关注的主题,雕琢出充满独特性的文学人物形象。
2赏析与批评理论阐述
本文从主题及主题倾向的理论视角出发,对《怎样读书》的译文进行赏析与批评。曾利沙(2005)提出了关于主题与主题倾向的理论,强调了对语篇主题的规约与解读。在文本中,主题会随着线性发展而扩展,形成主题倾向。主题倾向指的是作者以认知逻辑为导向,在文本中逐渐展开各个次级主题,这些次级主题在主题规约下呈现特定的结构形式,并具有内在的认知关联性(曾利沙,2006)。准确把握文本的主题与主题倾向,进而深入研究词句主题与主题倾向的关联性,以及语境内涵的变化,是文本解读和阐释的重要理论基础(曾利沙,2005)。
在语篇信息处理中,若不以主题为核心建立认知整合,文本中的概念和命题就无法构建明确的认知框架。因此,若忽视主题与主题倾向的关联性,讨论文本微观层次语句的互文性解读与翻译,通常会导致主观随意性(曾利沙,2006)。简而言之,主题概括是对语篇语义信息进行整合与抽象化的结果,建构一个主题即是对整个语句序列的语义信息进行归纳与组织(陈忠华,2004)。而主题倾向则指的是在语段展开过程中,特定主题逐渐明晰化的内在关联性展开或延伸(曾利沙,2006)。
3原文内容与风格赏析
《怎样读书》一文分为四个语段,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语篇。通读全文后可知,其主题为“读书之道”,主题倾向则是“敞开心扉→身临其境→奇思妙想→意气相投”。这四个语段表达了不同但相互关联的情态,通过线性扩展构成了主题倾向(次级主题)的结构链:摒弃成见、敞开心扉→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奇思妙想、天马行空→同声相应、意气相投。
描述性表述如下:读书时需要摒弃先人的成见,敞开包容的心扉,方能有良好的起点→读书时需设身处地为作者着想,身临书中奇境,方可窥探书籍内涵→读书时也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奇思妙想,方可发现书中的奥秘→读书可以与作者产生共鸣,读者与作者同频共振、意气相投,从而领悟书中真谛。
《怎样读书》巧妙地将作者对阅读的感悟融入高度精练的文学表达中,建立了具有内在关联性的结构链,揭示了散文的主题,并清晰阐述了有关阅读的方法与技巧。同时散文的主题倾向反过来照应了主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亦有绝妙道。
4典型译例赏析与批评
伍尔夫以流畅细腻的笔法,生动地展现了她对阅读的深刻理解和文学天赋。散文《怎样读书》的译本众多,其中包括刘炳善的译本(伍尔夫等,2011)(下称译文1)以及《散文佳作108篇》(乔萍等,2002)中提供的参考译文(下称译文2)。本章在主题与主题倾向的统摄下,从概念内涵特征、逻辑关系结构、社会文化语境和话语风格特征这四个方面对所选译本进行赏析。
4.1概念内涵特征辨析
概念是将多个感知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提取、抽象和概括的过程,以便更有效地理解和描述这些事物。概念的内涵指的是特定概念所包含的确切意义和事物的特有属性。简而言之,概念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认知工具角色,而概念的内涵则涉及了特定概念所代表的事物的精确定义和特性。此外,概念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或相互联系的思维构建,在思维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思维的判断依赖于对概念的明确定义(张绵厘,1993)。
概念的形成和应用受到现实世界对象的影响,同时也受特定民族语言和思维模式的塑造。深入研究概念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更全面地解释经验认知,揭示事物与现象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帮助人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抽象概念和主题,并为文学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因此,译者在理解与使用概念时需要准确辨析其内涵特征,以便处理褒贬等语体功能。
例1:The thirty-two chapters of a novel—if we consider how to read a novel first—are an attempt to make something as formed and controlled as a building:but words are more impalpable than bricks;reading is a longer and more complicated process than seeing.
译文1:一部三十二章的长篇小说(如果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阅读小说的话)就是一种创造出来的像建筑物一样形式固定而又受到严格控制的东西。但是语言不像砖头,它是无法触摸的;阅读过程比观看过程更费时间也更为复杂。
译文2:一部长篇小说分成32章,是作者的苦心经营,想把它建构得如同一座错落有致、布局合理的大厦。可是词语比砖块更难捉摸,阅读比观看更费时、更复杂。
分析:例1以读小说为例,围绕次级主题“身临其境”展开,并提出读书时所遇之困境,为次级主题的展开做铺垫。作者以novel类比building,以word类比brick,以两种不同事物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修饰和描绘本体novel(小说),这不仅有助于读者对小说阅读的理解,而且有助于读者发掘本语句与语段主题的最佳关联。
首先,原文运用formed和controlled来描述主题关键词building。其中,formed意为“When a particular shape forms or is formed,people or things move or are arranged so that this shape is made.”,结合此处语境,其语义为“外表形状”;而controlled意为done or arranged in a very careful way,结合整句话来看,其语义为“精心安排”。在译文1中,“形式固定而又受到严格控制”偏向于再现formed和controlled本身的含义,忽略了novel与building之间的联系,未能准确地传达出词语内涵与主题之间的关联。相比之下,译文2的“错落有致、布局合理”既准确无误地表达了语义内涵,又通过生动形象的描述成功地再现了词语与主题的关联。
其次,原文作者将word类比为brick,并用impalpable加以修饰。根据brick的语义概念“If you hit a brick wall or come up against a brick wall,you are unable to make any progress because there is a difficulty that stops you.”,人们从中推断出主题倾向关联词unable及difficulty。结合impalpable所表达的概念内涵unable to be felt by touch,not easily comprehended(不能被触摸感知,不容易理解),人们可以得出more impalpable than bricks的语义为“比砖块更难理解”,即“很难让人揣摩”。因此,译文2中的“难以捉摸”更准确地、生动地传达了词语的内涵特征。
可见,译者在翻译时不仅需要根据词语的概念表征探索出其内涵特征,而且需将两者相结合,进而析取其在特定语境下最具关联性的语义成分,从而使文章主题得到进一步升华。
4.2逻辑结构关系辨析
翻译活动不仅涉及语言的转化,更是充满逻辑性和认知层面思维过程的艺术。翻译思维包含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主要维度,其中逻辑思维起主导作用(陈少敏等,2007)。翻译实质上是一种运用逻辑思维的技艺,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手段,揭示原文和翻译过程中事物的运行规则,以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在翻译领域,逻辑思维至关重要,贯穿整个翻译流程,包括原文解读、译文表达和审校。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与思维相互交织,外部语言充当信息传递媒介,而翻译思维则映射了内部认知。翻译思维包括考虑词汇、语法、语义和文化因素,保留原文内涵和风格,以及适应目标语言规范和受众需求。翻译是一门高度复杂且精密的艺术,关键在于坚实的逻辑思维。语言在此扮演外在表达的角色,思维则代表着翻译者的认知活动。为了实现有效翻译,译者需要深刻理解原文、有效传达其含义,并熟练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和技巧。
例2:But if you open your mind as widely as possible,then signs and hints of almost imperceptible fineness,from the twist and turn of the first sentences,will bring you into the presence of a human being unlike any other.
译文1:但是,只要你尽可能宽广地敞开你的心胸,那么书一开头的曲曲折折的句子中那些几乎察觉不出的细微征兆和暗示,就会把你带到一个与任何别人都迥然不同的人物面前。
译文2:你若敞开心扉,虚怀若谷,那么,书中精细入微的寓意和暗示便会把你从一开头就碰上的那些像是山回水转般的句子中带出来,走到一个独特的人物面前。
分析:英语长难句翻译涉及两个核心问题:英汉语序的差异以及英汉表达方式的不同。解决这些问题通常需要运用多种翻译策略,但无论采用何种方法,都必须要保留英语长句所蕴含的复杂思维结构,清晰表达逻辑关系,同时使译文与汉语的语言逻辑和写作习惯相契合,以确保流畅自然、易于理解。
例2选自本文所选语篇第一段,也是该语段的主题句,其主题倾向关联词为open your mind(敞开心扉),这为后文语篇主题的展开奠定了基础。例2的逻辑结构关系为翻译重点,其译文对“then signs and hints...will bring you...any other”的语句逻辑关系的理解各有不同。译者首先要明确主语,即signs and hints,在这一点上,译文1是忠实于原文的。但译者在翻译时也需要注意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twist and turn(of the first sentences)意为“(小说一开始的表达)曲曲折折”。译文2的表达厘清了句子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也更易于读者把握文章的主题与主题倾向。
4.3社会文化语境辨析
词汇的语义内涵受特定社会文化语境制约。其合理解释或建立的典型关联必须符合认知逻辑。作者在选用词汇时往往侧重于该词汇的某一语义特征或内涵成分。这种语义特点或内涵成分必然会在当前社会文化语境中得到强调,以实现最佳的语境关联。因此,词汇融入特定语境并实现最佳关联性的关键在于对其语义成分的析取,以及语境对词汇语义成分的泛化或限制作用(曾利沙,2007)。
社会文化语境在翻译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包括了语言使用、价值观念、信仰体系、风俗习惯等元素,直接影响翻译的质量和意义的传达。忽略社会文化背景可能导致误解、歧义或文化冲突,从而损害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因此,译者必须深入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以确保译文能够恰如其分地传达原文的意义,确保主题与主题倾向的关联性的实现。
例3:Most commonly we come to books with blurred and divided minds,asking offiction that it shall be true,of poetry that it shall be false,of biography that it shall beflattering,of history that it shall enforce our own prejudices.
译文1:我们读书的时候,想法常常是模糊不清和自相矛盾的:我们要求小说一定要真实,诗歌一定要虚假,传记一定要把人美化,历史一定要加强我们的偏见。
译文2:我们拿起书来往往怀着模糊而又杂乱的想法,要求小说是真实的,诗歌是虚假的,传记要吹捧,史书能加强我们自己的偏见。
分析:例3围绕主题“读书之道”展开,突显主题倾向的关键线索词为blurred和divided。blurred意为difficult to distinguish,故而可将其译为“模糊的”,而divided为翻译难点,译者需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结合词语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对其进行翻译。那么,divided受到怎样的社会文化语境的规约呢?
首先,小说分为虚构类小说和非虚构类小说,正如原文所说,读者要求小说是真实的,然而虚构类小说又如何做到真实?这说明读者在读小说时,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下,思想是矛盾的。
其次,诗歌语言精练、意象丰富,兼具韵律和音韵之美。然而,若读者仅仅是因为诗歌所蕴含的美学特征便要求诗歌是虚假的,则说明该语境下的读者的思想是片面的。另外,传记选材具有真实性和典型性。假如读者在读书时去要求传记去吹捧、去奉承传主,便可知其未能掌握该文化语境特征,思想是混沌的。
最后,历史是客观实存的,不论文学家如何铺陈叙述,历史均固守其不可逆转之存在本质。若是说读史书是为了加强读者固有的偏见,这显然是不可取的,读者此刻的思想或许是偏执的。结合整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从读者对小说、诗歌、传记、史书的要求来看,读者在读书时的思想是矛盾的、片面的、混沌的、偏执的。
可见,译文1的“自相矛盾”对不同词语所包含的社会文化语境的理解不够全面,译文2的“杂乱”则相对较好,因其对读者的思想进行了概括总结,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主题的理解与把握。
5结语
本文在主题和主题倾向的统摄下对语篇《怎样读书》的译本进行了赏析与批评,并深入探讨其语篇主题。本文既从宏观角度对译文所属的社会文化语境和语言风格特点进行客观评估,也在微观层面上通过分析词汇的概念内涵和逻辑关系结构来研究译文的主题倾向是否与原文相一致。研究发现,通过聚焦于主题和主题倾向来规范散文随笔翻译,可以避免传统翻译赏析和批评实践中常见的无序性问题。
在文学领域中,系统理论表征了意识流散文的结构特征、内在认知逻辑与外部社会文化语境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理论认知价值。这也为意识流散文的翻译、鉴赏和批评提供了实际应用的价值(黎运汉,2002;马海燕,2009)。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怎样读书》凝聚了作者的思想精华,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其论述非常到位,富有逻辑性、条理性和说服力。阅读过该文的人都会对读书产生更多感触与更深理解,这是该文备受喜爱的原因,也是学者研究并追求更好译本的原因。因此,经典作品的翻译是永恒的,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发展,信达雅的译作将不断涌现。
参考文献
[1]陈忠华.知识与语篇理解——话语分析认知科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陈少敏,曾海苹.论翻译与逻辑的关系[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2):157-158.
[3]黎运汉.1949年以来语言风格定义研究述评[J].语言文字应用,2002(1):100-106.
[4]马海燕.论古汉语诗词翻译的“阈限”性——从主题与主题倾向看译者主体艺术性的发挥[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7):48-51.
[5]乔萍,瞿淑蓉,宋洪玮.散文佳作108篇[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6]伍尔夫.伍尔夫读书随笔[M].刘文荣,译.上海:文汇出版社,2014.
[7]伍尔夫,刘炳善.一个人应该怎样读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1(10):1.
[8]曾利沙.主题关联性社会文化语境与择义的理据性——TEM8英译汉应试教学谈[J].中国翻译,2005(4):36-40.
[9]曾利沙.古典诗词互文性解读的“阈限”问题——兼论文本(翻译)阐释的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性语境融合[J].修辞学习,2006(1):65-67.
[10]曾利沙.主题与主题倾向关联下的概念语义生成机制——也谈语篇翻译意识与TEM8语段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2007(3):83-87.
[11]张绵厘.实用逻辑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