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生态翻译“十化”译法之中式菜名翻译论文

生态翻译“十化”译法之中式菜名翻译论文

27

2024-09-13 11:36:55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生态智慧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翻译领域,译者需注重生态和谐、绿色翻译,以此确保译文的生命之姿、和谐之态。本研究以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托,以其生态翻译“十化”译法为“脚手架”,对《新时代核心英语教程综合英语2》Unit 5中的中式菜名翻译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丰富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中式菜名翻译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摘要]生态智慧是中国哲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在翻译领域,译者需注重生态和谐、绿色翻译,以此确保译文的生命之姿、和谐之态。本研究以胡庚申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依托,以其生态翻译“十化”译法为“脚手架”,对《新时代核心英语教程综合英语2》Unit 5中的中式菜名翻译进行解读和分析,以期丰富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中式菜名翻译方面的应用和研究。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十化”译法;中式菜名

  1背景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Darwin提出自然选择学说以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理论。20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开始对生态主义进行理论探索,其中,1962年,Carson在其著作Silent Spring中最早注意到生态环境问题。1992年,Dobson在其作品Green Political Thought中首次提出“生态主义”。Newmark(1988)提出翻译生态化,以此来研究翻译与文化之间的问题。此后,随着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聚焦生态问题,而翻译自不例外。

  Vinokurov et al.(2007)将翻译作为生态工具,充分考虑语境因素,研究传染病在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Jagosh et al.(2009)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充分考虑语言的对等性,对学习本科医学英语课程的法国学生进行定性研究,得出语言差异是学习文化与语言的良好机会的结论。Pattemore(2019)从生态危机视角研究《圣经》的翻译。由此观之,生态与翻译之间融会贯通、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庄子在其著作《庄子·大宗师》里提到,“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为者,至矣。知天之所为者,天而生也;知人之所为者,以其知之所知以养其知之所不知,终其天年而不中道夭者:是知之盛也”,此论述堪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萌芽。西汉哲学家董仲舒受其启发,在其著作《春秋繁露》中曾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奠定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总基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注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强调人与自然的平等、共生、和谐”等。生态翻译学理论立足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契合当今时代发展主题,能够丰富当代翻译理论,提供翻译方法。

image.png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选取《新时代核心英语教程综合英语2》Unit 5(蒋洪新,2020:113)中的中式菜名翻译为研究素材,目的有二:其一,生态翻译学理论在中式菜名翻译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较少,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丰富该类研究,并为其他同类研究提供参考;其二,本研究与笔者所从事的基础教学工作相关,笔者希望通过教科研的结合,深挖中式菜名翻译,为学生提供更专业的讲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

  2生态翻译学

  2001年,胡庚申在香港浸会大学的讲座中,初步提出“翻译适应选择论”。之后在其著作中,他首次提出生态翻译学(胡庚申,2004)。胡庚申(2019)指出,所谓生态翻译学,即一种新生态主义翻译观主导下新兴的翻译研究范式,旨在为人类生态文明进步而“译有所为”。随着生态翻译学的深入研究与发展,胡庚申(2021)提出生态翻译“十化”译法,并对“仿生化”翻译、“简生化”翻译、“补生化”翻译、“自然化”翻译等作了详细定义、特征分析以及区别提示,以增强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性。

  按照生态翻译的“十化”译法,译者需要调动“十大意识”(胡庚申,2 02 1:12),其中包括:仿生意识,要求译者对比生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翻译;简约意识,要求译者删繁就简,对译文进行适应性减译;完整意识,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的语言,对译文进行适应性增译;自然意识,要求译者尊重源语言,使译文既能传递源语言文化,亦能达到润物无声、风化于成的自然性等。本文根据《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一书中关于中式菜名的翻译原则,选取《新时代核心英语教程综合英语2》Unit 5中的中式菜名翻译作为案例,遵从“十大意识”,对生态翻译“十化”译法的实践指导性展开分析。

  3中式菜名译例分析

  3.1“仿生化”翻译

  “仿生化”翻译侧重于模仿自然界中动植物的形态、样式、色彩等具象,对特定文本做艺术化处理;主要特征为强调仿生和形似,彰显译文意象,突出特定创意或风格;其区别于其他译法的特点在于强调外在的形状或样式(胡庚申,2021:12)。

  中式菜肴做法多样、内涵丰富,具有不同的烹饪方式,比如蒸、煮、煎、炸、烤等,以此达到色、香、味俱全的目的。所以,译者在翻译中式菜名时要充分考虑菜肴的形状或口感。此外,译者还需要考虑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考虑目的语语言和文化特点以及目标读者的接受程度。在具体翻译过程中,译者要保持中式菜肴的特色,准确传达中式菜肴的味道和口感,同时对中式菜名进行适度调整,将其生动形象地翻译出来,使其适应目标受众的理解水平,以此达到“仿生”的目的,从而确保译文准确、生动、可理解。该译法符合中式菜名“形状/口感+主料”的翻译原则(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2011)。

  例1:脆皮鸡

  译文:Crispy Chicken

  译者如果将“脆皮鸡”简单译为crisp skin chicken或者fried chicken,虽然保留了原文信息,传递出菜品酥脆的口感,但skin容易让人产生误读,而fried则没有完全传达出该菜品的制作工艺。因此,译者要充分考量翻译的生态环境,不仅要翻译出菜品的口感,而且要翻译出菜名的美感,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将中式菜肴所包含的烹饪智慧及特定术语,如蒸、煮、煎、炸、烤等烹饪方法,准确传递出来,使目标读者便于接受和理解,即译文的“仿生”和“形似”。脆皮鸡是广东名菜,属于粤菜,主要食材为鸡肉,该菜烹制途径有二,其一为白卤水微煮后涂糖浆,其二为油炸,成品外酥里嫩,十分美味。据此,将“脆皮鸡”译为Crispy Chicken,既符合目的语食客的语言表达习惯,也凸显了译文的意象性,并且保留了对菜品口感的描述。

  3.2“简生化”翻译

  “简生化”翻译侧重于简化译语生态环境要素、提炼文本“生命元素”精华、减少译语语量;主要特征为强调源语中出现视觉辅助、共知信息等的翻译生态环境下的译者适应选择;其区别于其他译法的特点在于强调适应性的译语语量减少(胡庚申,2021:12)。很多中式菜名比较抽象,蕴含丰富文化底蕴,这就需要译者参照目的语的语言环境因素,对译文就行简化,同时向外国食客传递菜名信息。

  面对抽象的中式菜名,译者可以结合具体菜品采用多种翻译方法。如果中式菜名的意思比较明确,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对其进行翻译,以此简化信息,适应读者理解水平;相反,如果中式菜名比较抽象,或者无法采用直译法,那么译者就需要运用直译加注或者意译加注的形式,以此来突出中式菜名的特点及其所用食材。此外,对于一些特殊菜品,其菜名已经为国际友人所认可,译者则可以采用拼音加注的方式,这样既保留了中式菜名的原汁原味,也易于读者理解。

  例2:宫保鸡丁

  译文:Kung Pao Chicken

  “宫保鸡丁”这一菜品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清朝时期一位名为丁宝桢的官员嗜辣,将山东的“酱爆鸡丁”加辣爆炒,后他转任四川做官,将此菜推广。此人一生清廉,颇有一番作为,光绪帝将其追封为“宫保”之一的“太子太保”,因此“宫保”是一种官职。在翻译时,译者如果不考虑目的语的语境,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不仅会导致译文过长,而且无疑会让国外食客望而却步;而如果采取直译的方法将其译为Spicy Diced Chicken with Peanuts,则传达不出相应的文化信息。例2中,译者直接使用Kung Pao一词(该词已被国外主要英文字典收录),在保留中国特色的同时减译不必要的信息,增强该译名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以及中英语言之间的和谐性。该译法符合中式菜名音译原则(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2011)。

  3.3“补生化”翻译

  “补生化”翻译侧重于补建译语生态环境因素、补足文本“生命元素”缺失、增加译语语量;主要特征为强调源语中出现成语典故、缩略词语、信息浓缩等的翻译生态环境下的译者适应选择;其区别于其他译法的特点在于强调适应性的译语语量增加(胡庚申,2021:12)。由于汉语侧重意象美和抽象表达,很多菜名通过使用四字词语或者俚语,赋予食物美好的寓意,达到吸引顾客的目的。在翻译时,译者要考虑目的语的语言环境以及目标受众的背景和文化,结合中式菜名的寓意进行适应性选择,通过补充菜肴的制作工序以及食材等信息,帮助外国食客更好地理解中国菜品。

  例3:糖醋鲤鱼

  译文:Fried Carp with Sweet and Sour Sauce

  要将“糖醋鲤鱼”这道菜品翻译得恰如其分,译者需查阅该菜品的产地及做法。“糖醋鲤鱼”这道菜品源自鲁菜,其中的“鲤鱼”指的是黄河鲤鱼,肉质肥嫩,金鳞赤尾,在烹制时需先将鱼用面粉包裹,而后在热油中炸至焦黄,再淋上由醋、汤、酒、白糖、酱油等熬制的浓汤。

  故而,在翻译时,译者应做好适应性选择,不能单纯地将“鲤鱼”译出,还应增译它的制作工序,即增加fried一词,fried carp给外国食客增加视觉体验,营造出鲤鱼焦黄翘尾的可爱形态,也就是文本的生命之姿。此外,“糖醋”指的是酸甜口味的特调酱汁,因此译者将其译为sweet and sour sauce。如此翻译,不仅能够将菜品的制作方法详细展示出来,而且能够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该菜品的特点。该译法符合中式菜名“主料+with/in+汤汁(sauce)”的翻译原则(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2011)。

image.png

  3.4“自然化”翻译

  “自然化”翻译侧重于保持源语生态里的自然元素、原始色彩、“原汁原味”的内涵;主要特征为强调原生态环境元素,突出“无机性”,保持原色;其区别于其他译法的特点在于强调“自然性”(胡庚申,2021:12)。在翻译中式菜名时,译者如果过分考虑译入语的语言环境,则会丢失中式菜名的文化因素,造成源语言与目的语的不和谐,甚至导致文化失衡,破坏生态语言的和谐性。因此,在翻译中式菜名时,译者还应当考虑源语的文化因素,同时考虑跨文化的可交际性,使外国食客能够自然而然地理解菜品并为之“动口”。

  例4:广东点心

  译文:Cantonese Dim Sum

  点心在中国古已有之,最初只是糕点类的食物,后经不断发展,品类越来越多,包括诸如包子、饺子、糕饼等,可蒸、可炸、可烘、可煎,形状各异,造型逼真,小巧玲珑,十分诱人。如今,在中国流行较广的要数港式点心和广式点心。在汉语中,“点心”的字面意思为“点在心尖上”,达到了一语双关的作用。如果在翻译时,译者直接将“点心”译为snack或者touch heart,容易造成外国人的曲解。

  在英语中,dim sum的解释为“诸如饺子、春卷等中国传统精致菜品”。另外,在粤语中,“点”的发音与dim相似,只是音调略有差别。而“心”在点菜的语境中指合乎心意,在粤语中,其发音同样与sum相似。故而,为保留源语文化的生态环境,并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观感,译者将“广东点心”翻译为Cantonese Dim Sum,将信息进行全面保留,以达到中西方语境的生态和谐。该译法符合中式菜名“人名(地名)+主料”的翻译原则(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2011)。

  4结语

  中华美食文化底蕴丰厚,菜品名称饱含诗意、颇具创意,需要译者在翻译时充分考虑不同语言间的生态环境及跨文化交际因素。经分析,笔者发现“十化”译法与食品名称的翻译理念一致、相辅相成,能够用于中式菜名的翻译实践分析,有助于传递中式菜名的意境特色。因受限于教材案例,本文只对“仿生化”“简生化”“补生化”以及“自然化”翻译进行了分析,存在方法运用不全、译例不足等问题,有待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来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CARSON R.Silent spring[M].London:Mariner Books,2002.

  [2]DARWIN C R.On the origin of species[M].London:Emereo Publishing,2013.

  [3]DOBSON A.Green political thought[M].London:Routledge,2007.

  [4]JAGOSH J,BOUDREAU J D.Lost and found in translation: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bilingual research method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ative methods,2009,8(2):102-114.

  [5]NEWMARK P A.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Hall,1988.

  [6]PATTEMORE S.Translation in an age of ecological crisis[J].The Bible translator,2019,70(3):237-239.

  [7]VINOKUROV A,GELLER D,MARTIN T L.Translation as an ecological tool for instrument development[J].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license,2007,6(2):40-58.

  [8]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9]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0]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翻译研究的生态范式建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1]胡庚申.刍议“生态翻译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2):125-131.

  [12]胡庚申.以“生”为本的向“生”译道——生态翻译学的哲学“三问”审视[J].中国翻译,2021(6):5-14.

  [13]蒋洪新.新时代核心英语教程综合英语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