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目的论视角下中餐菜名英译策略论文

目的论视角下中餐菜名英译策略论文

26

2024-09-13 11:31:41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本文基于目的论,以《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和《美食译苑》中的中餐菜名英译为例,概括中餐菜名的主要特点,将菜名分为写实型菜名和写意型菜名,并分析总结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餐菜名英译提供参考,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减少外国消费者的误解,吸引消费,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摘要]本文基于目的论,以《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和《美食译苑》中的中餐菜名英译为例,概括中餐菜名的主要特点,将菜名分为写实型菜名和写意型菜名,并分析总结对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中餐菜名英译提供参考,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减少外国消费者的误解,吸引消费,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目的论;菜名英译;《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美食译苑》

  1研究背景

  中国美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传播媒介之一。中国的饮食文化具有数千年历史沉淀,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来到中国的外国人越来越多,中国美食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外友人的喜爱。中餐菜名不是一个单纯的商品标签,而是融合了中国的人文历史和饮食文化的艺术品(吕尔欣,2013)。

  然而,中餐菜名翻译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菜名英译不规范、生硬机翻、词汇空缺等,这些问题容易让外国消费者产生误解,造成对中餐的负面印象,进而阻碍中国美食走向世界(段兆会等,2019)。本研究旨在分析并总结合适的翻译策略,促进中餐菜名翻译问题的解决,推动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

  2翻译目的论与中餐菜名英译

  汉斯·弗米尔提出了目的论,该理论强调翻译目的的作用,认为原文是译者采用的信息来源之一(刘军平,2009)。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必须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居于首位,该原则主张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来制定翻译策略(Nord,2001)。

  恰当的中餐菜名英译能够减少外国顾客的误解,促进中国美食对外传播。然而,一些不规范的菜名翻译屡见不鲜。与此同时,中餐菜名英译的相关著作十分丰富。《食品专业英语》等书籍阐述了食品行业涉及的专业知识,提供了菜名和菜谱的翻译策略,对于如何更好地翻译中国菜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陈忠军,2016)。《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的出版机构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权威性较强。该书采取中英文结合的表达方式,介绍了中国部分地区的经典美食及美食背后的传说,有利于读者进一步了解菜肴的相关故事(林静等,2016;焦洁,2021)。《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以下简称《美食译苑》)由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主编,具有很强的权威性,有利于规范中国美食的英文译名(段兆会等,2019)。《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和《美食译苑》都包含丰富的中餐菜名英译案例,都具有一定权威性,试图修正容易使人误会的菜名翻译,减少外国消费者的误解,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二者均具有很强的交际目的、权威目的和文化目的。

image.png

  不同的是,《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注重介绍地方特色美食,趣味性强,文化功能尤其突出;《美食译苑》由政府机构主编,权威性更强,菜名更丰富,覆盖范围更广,但不足的是,该书更多的只是提供准确规范的菜名英译,对每道菜的文化内涵解释较少,工具功能偏强,文化功能相对较弱。

  目的论对翻译行为的解释力很强,是菜名英译研究常用的理论框架。焦飏(2019)基于目的论,以《中国川菜》为例,分析了川菜菜名的翻译策略,认为菜名英译应实现交际、权威和文化目的,译者在翻译时应灵活选择直译、直译加注释、直译加意译等策略,但该研究缺少权威性较强的翻译文本的对比分析,难以进一步评价翻译质量。段兆会等(2019)以目的论为框架,以《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为例,研究了中餐菜名的构成特点和翻译方法,但菜名分类比较烦琐。本文基于《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和《美食译苑》分析菜名的构成特点,并根据这两本书的共同目的,对比分析书中典型的菜名译例,总结菜名英译策略。

  3中餐菜名构成特点和英译策略

  3.1构成特点

  研究发现,中餐菜名可以分为两大类:(1)写实型菜名。写实型菜名可以分为由食材和烹饪方式构成的菜名,如“青椒炒肉”“剁椒鱼头”等,以及由人物或地名加食材构成的菜名,如“东坡肉”“西湖醋鱼”等。写实型菜名清晰明了,顾客能通过菜名了解到菜品的制作方法和食材,这种类型的菜名占了大多数。(2)写意型菜名。写意型菜名包括运用修辞手法的菜名,这些菜名趣味性强,且相比写实型菜名更加含蓄,如“狮子头”“佛跳墙”“驴打滚”等,以及与典故、传说、神话等有关的菜名,如“鸿门宴”“欢喜坨”“桃园三结义”等。

  3.2英译策略

  3.2.1写实型菜名的译法

  写实型菜名和西餐菜名类似,消费者可通过菜名了解食材和做法,产生误解的可能性较小。这类菜名可分为由食材加烹饪方式构成的菜名和由人物或地名加食材构成的菜名。在以下译例分析中,T1来自《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T2来自《美食译苑》。

  (1)由食材和烹饪方式构成的菜名
  例1:葱油拌面

  T1:Dried Shrimp Meat Noodles Mixed with Scallion

  T2:Noodles in Scallion,Oil and Soy Sauce

  T1和T2解释了“葱油拌面”所需的食材,对“青葱”和“面条”都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不同的是,二者想要强调的调料不同,在T1中,译者强调了“干虾米”,而将“青葱”放在靠后的位置,在T2中,译者强调了“青葱”,并且将“青葱”“油”和“酱油”放在一起,使关键调料“葱油”的地位更为突出。另外,在介词的选用上,前者用with,会让人以为“青葱”仅仅起点缀作用,后者用介词in,会让人联想到面条充分地浸泡在葱油酱汁里,每一根面条都有着浓郁的葱香味。因此,T2能让食客理解主要食材,更为准确和恰当,更有利于实现交际目的。

  例2:油炸臭豆腐

  T1:Fried Stinky Tofu

  T2:Deep-Fried Fermented Tofu

  T1和T2对烹饪方式“油炸”都采用了直译,但是对于食材“臭豆腐”的翻译有差别。由于油炸臭豆腐的烹饪所需的油温较高,油炸时间较长,属于程度比较深的油炸方式,所以将“油炸”翻译为deep-fried更合适。因此,在烹饪方式方面,T2更准确。另外,stinky意为having an extremely bad smell,T1将“臭豆腐”翻译为stinky tofu可能会让外国人以为“臭豆腐”十分恶臭,甚至到令人作呕的程度,从而降低消费兴趣。事实上,“油炸臭豆腐”所用的“臭豆腐”是经过自然发酵后带有特殊风味的豆制品。因此,T2把“臭豆腐”翻译成fermented tofu更容易让外国人接受,从而实现交际目的。

  (2)由人物或地名加食材构成的菜名
  例3:东坡肉

  T1:Dongpo Pork

  T2:Dongpo Cubed Pork

  T1和T2对于“东坡肉”的创始人“东坡”都采用了汉语拼音,能够体现中国特色。食材上,T1将“肉”翻译成pork,T2将“肉”翻译成cubed pork,二者都准确地翻译了这道菜需要的食材,即“猪肉”,做到了食材的精确定位。除此之外,T2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对菜品外形的描述,更加详细,更有利于外国人理解,更能突出交际目的。

  例4:西湖醋鱼

  T1:West Lake Vinegar Fish

  T2:Steamed Grass Carp in Vinegar

  T1和T2都翻译了“西湖醋鱼”所需的调料“醋”,T2还补充了烹饪方式和鱼的种类,T1则强调了地名“西湖”。二者都翻译了食材和调料,但是T2直接删除了菜名中的地名,破坏了菜名原有的文化内涵,T1则保留了文化特色,且能够表达菜肴所需的食材,文化目的和交际目的都比较突出。

  通过对例1—4这四个译例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写实型菜名结构都很清晰,与西方菜名的构成方式相似,工具性强。翻译时,译者应以直译为主,突出主要调料,并适当补充菜肴的烹饪方式,让消费者能够仅通过菜名就能明白主要食材,减少误解。另外,在涉及人物和地名时,译者可以采用汉语拼音和直译来体现中国特色,传播中国的饮食文化。

  3.2.2写意型菜名的译法

  写意型菜名不是食材和烹饪手法的简单组合,而是采用了一定艺术手法的趣味创作。这种菜名具有较强的文化特色,不足之处在于,容易让不了解其文化背景的消费者产生误解。写意型菜名可分为运用修辞手法的菜名和与典故、传说、神话等有关的菜名。

  (1)运用修辞手法的菜名

  例5:驴打滚

  T1:Rolling Donkey(Glutinous Rise Rolls with Sweet Bean Flour)

  T2:Lǘdagunr(Glutinous Rise Rolls Stuffed with Red Bean Paste)

  T1采用直译加注解,T2采用拼音加注解,两者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菜名的特色。不同的是,T1直译更能体现原菜名的生动形象,可以增加趣味性,且增加注解说明食材,能减少误解;T2的拼音也体现了文化特色,但注解缺少主要调料“黄豆粉”,只强调了馅料“红豆馅”。“驴打滚”实为有甜味馅料并裹上黄豆粉的糯米团,形似驴子在泥土里打滚后的样子,“打滚的驴子”缺少了“泥土”的点缀,减少了一些韵味。所以T1更大程度地保留了原菜名的文化内涵,更能实现文化目的。

  例6:蟹粉狮子头

  T1:Pork Meatball with Crab Roe

  T2:Stewed Pork Balls in Crab Soup

  “狮子”属于野生保护动物,原菜名中的“狮子头”只是对肉丸形状的比喻,如果译者完全照搬原菜名,将“狮子头”翻译成Lion’s Head,又不加注解,很容易让外国人误以为这道菜就是用狮子的头做成的,所以译文需要体现“狮子头”原本的食材。T1和T2都准确地翻译了“蟹粉狮子头”的食材“猪肉”和“蟹黄”,都对菜品形状进行了描述。不同的是,T2还补充了烹饪方式,更容易让外国人明白菜肴的制作方式和食材,交际目的更强。

image.png

  (2)与典故、传说、神话等有关的菜名
  例7:欢喜坨

  T1:Huanxituo(Fried Glutinous Rice Balls with Sesame)

  T2:Deep-Fried Glutinous Rice Balls with Sesame

  “欢喜坨”与清末时期陶家久别重逢的故事相关,含有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菜名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T1采用拼音加注解,T2采用意译。T1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原菜名的特色,T2则完全摒弃了原菜名的寓意。另外,T1比T2篇幅更短,更容易让外国人识记,且采用汉语拼音更有利于文化传播,更有利于实现文化目的。

  例8:夫妻肺片

  T1:Pork Lungs in Chili

  T2: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 in Chili Sauce

  “夫妻肺片”由四川的一对夫妇发明,他们将当地回民废弃的牛羊内脏加上酱汁制作成这道深受欢迎的美食。“夫妻肺片”如果直译成Lungs of a Couple,容易使人误解,但译者如果解释菜名背后的典故又会占用比较大的篇幅,违反了菜名应遵循的简约原则。于是,T1和T2都没有采取直译,而是改写了原来的菜名,突出食材和调料,不同的是,二者对于“肺片”的翻译不同,T1将“肺片”译为pork lungs,T2将“肺片”译为sliced beef and ox tongue。由于猪肺去腥过程比较复杂,现在的“夫妻肺片”一般由牛肉和牛的内脏构成,所以T2是更为准确的翻译,更能减少误解,实现交际目的。

  通过对例5—8这四个译例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写意型菜名寓意丰富,但不了解这些寓意的顾客可能会对菜名产生误解,生硬的翻译也可能会给食客留下不好的印象。翻译时,译者应以直译加注解或意译的方式为主,通过注解或者意译表明主要食材,在减少外国顾客误解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菜名的文化内涵,实现文化和交际目的。

  4结语

  在翻译中餐菜名时,为减少消费者误解,译者应选择权威翻译,还应理解菜名含义和中餐的烹饪方式,准确传达菜名信息,提高菜名英译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同时,为增强饮食文化传播,译者还应展示菜品风味及其文化内涵,提高菜名的趣味性,吸引消费,实现交际目的和文化目的。写实型菜名用词准确,工具性强,翻译难度相对较小,译者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写意型菜名翻译则相对更复杂一些,译者须考虑文化差异等因素做适当改写,减少国外消费者误解,同时尽量保留原菜名文化内涵,例如,译者在菜名后增加注释,将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菜名翻译体现出来,促进国外食客对菜名所包含的寓意的理解,增强中国饮食文化传播。

  参考文献

  [1]NORD 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北京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北京市民讲外语活动组委会办公室.美食译苑——中文菜单英文译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

  [3]陈忠军.食品专业英语[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6.

  [4]段兆会,张允.目的论视角下中文菜单翻译现状及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7):130-132.

  [5]焦洁.中国美食对外传播中的英语翻译研究——《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评述[J].食品与机械,2021,37(10):241-242.

  [6]焦飏.从目的论视角看川菜菜名和食谱的翻译——以《中国川菜》为例[C]//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八卷).成都:四川大学锦城学院,2019:345-347.

  [7]林静,成应翠.用英语介绍中国美食[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6.

  [8]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吕尔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及翻译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