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基于主题语境的初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基于主题语境的初中英语“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研究论文

25

2024-09-13 10:35:38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基于主题语境的教学理念,提出所有的语言学习都要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英语学习者对该语言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英语学习的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尤其是阅读和写作,它们分别对应英语学习的输入和输出环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倡导基于主题语境的教学理念,提出所有的语言学习都要在一定的主题语境下进行,引导学生探究主题意义是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测英语学习者对该语言掌握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英语学习的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尤其是阅读和写作,它们分别对应英语学习的输入和输出环节。

  由此可见,阅读和写作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用和结果,没有大量的输入就不会产生有效的输出。因此,本文基于主题语境来探讨初中英语“以读促写”的写作教学策略,以期为写作教学提供新的、可供选择的教学方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主题语境

  国外著名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Malinowski(1923)最早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他提出人们必须在语言环境之下才能实现对语言的精准理解,即学习者学习语言必须要在一定的语境之下进行。在进行语言研究时,为了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客观性,语言研究者必须要考虑该语言所依存的特定语境。语境能够为语言提供一个具体且生动的环境,在语境中使用语言既避免了使用语言时的空洞,又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语言的准确性,丰富了语言的内涵。同时,处在真实的语境当中,学习者也能够更加精确、灵活地使用语言并理解语言,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建构一定的语境是非常必要的。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主题语境的理解是进行语篇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课标》,主题语境可划分为三大类: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以及人与社会。三大主题语境下又包含许多与之相关的次主题,这些次主题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他们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主题群。比如:在人与自我主题下又包括了自我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以及身心健康等内容。在人与社会主题下则包括了和谐的家庭与社区生活、良好的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以及跨文化沟通与交流等内容。而人与自然主题涵盖了不同地区的生态特征与自然景观、环境污染及其原因以及地球与宇宙探索等内容。这些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主题语境中获得必要的生活经验,丰富对世界的认识。

  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剖析主题意义时,必须要通过该单元既定的主题为学生创造可供理解的语境,并基于该主题以及所创设的语境来设计和开展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在整个过程之中,教师要对文章有一个精准的把握,对语篇所包含的主题意义进行深度解读,并将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也为学生接下来的写作积累素材。

image.png

  2以读促写

  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外许多语言学家就开始研究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联,并为此做了很多实验来确定两者之间的关系。Widdowson(1978)提到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他认为语言学习者应该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习写作技能,在写作课堂中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人们想要了解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关联,首先要了解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阅读和写作有着共同的关键性的认知机制,几乎是相同的两个过程。不管是阅读过程还是写作过程,学习者在进行认知时都必须经历一系列的心理过程与活动,具体表现为阅读和写作均要调动先前已有的知识结构,都要从不同的维度对语篇进行分析且都包含学习者的一系列的理解和创作行为。王蔷(2000)在论述阅读与写作关系时提出:阅读篇章实际上是学生的作文模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根据既定的写作任务,以更明确的写作目的以及更清楚的结构层次对阅读篇章进行分析,为写作打下坚实基础。

  阅读作为写作的基础,要求学习者把阅读过程中积累的与写作相关的词汇短语、句型句式等知识不断地进行内化并使之成为头脑中的图式,只有这样,学习者才会能创作出内容丰富、逻辑通顺、语意连贯,既符合英语语法规范又符合英美文化习俗的优秀作品。通过Krashen(1985)的输入理论和Swain(1995)的输出理论也可得知,要想学习者成功进行二语习得,最好的方法就是使学习者生活在使用该语种的国家中,其目的是使学习者接触大量的目标语言。若条件不允许,教师则可通过让学习者阅读大量该语言的作品替代,这种方式也可以使学习者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从而为之后的输出提供基础。由此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两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3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现状

  英语写作不仅是学习者必须习得的一项基本的知识技能,也是促进学习者流畅表达观点、交流思想并衡量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而当下中学生英语写作主要存在两个问题:

  3.1阅读过程和写作产出割裂

  就传统的课堂来看,阅读和写作之间的联系并不紧密。在当下的英语教学中,阅读课是阅读课,写作课是写作课,教师对两者之间的关联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阅读课中,教师在课堂上对主题语境的探讨和剖析也不够深入,只把阅读篇章看作知识点的载体,仅仅是讲解其蕴含的语法知识和重点单词、短语及句型,忽视了语篇中蕴含的关于主题语境的深层含义,也忽视了语篇中蕴含的丰富的、与写作相关的语句表达和谋篇布局方面的知识,使得学习者无法从阅读语篇中获得与写作相关的锻炼。

  3.2写作教学缺乏过程性指导

  当前学生所面临的写作困境还源于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很少会拿出专门的时间来进行写作指导,目前的英语课堂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听力、阅读等训练,写作练习仅限于平时对试卷中作文的简单评讲,这导致学习者不能深入地对语篇进行欣赏和理解,也无法产出高质量的作文。究其根本,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阅读过程和写作训练分开教学,使得学生对语篇的理解缺乏感性的认识,也使学生在阅读课中习得的与写作相关的语篇知识无法应用到写作过程之中,从而使得写作成为教师和学生无法攻克的难题。

  4基于主题语境的“以读促写”教学策略

  “以读促写”的基本原则是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即将语言的输入和输出结合起来,是一种两全其美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进行大量的阅读输入,从而为写作打下基础。在阅读中,主题语境又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同一主题的多篇文章,从而丰富学习者头脑中的写作图式,拓展学生的写作思维,并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目标。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Section B板块为基于主题语境的“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该板块在每个单元中都会提供一篇符合本单元主题的阅读篇章供学习者精读,学习者在精读文章的过程中整理写作思路,在头脑中组织语言,构思作文框架,最后进行写作实践。

  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特定单元给出的读写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该阅读篇章中的内容要点、谋篇布局以及丰富多变的语言,并为接下来的写作进行奠基。下文以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级下册Unit 7 What’s the Highest Mountain in the World?中Section B板块的阅读篇目为例,探索基于主题语境的“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具体实施路径。

  4.1分析主题语境,激发阅读兴趣

  任何阅读篇目都可以归属到三大主题语境之下,主题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特定的场景,学习者对主题意义的探究程度将直接影响其对语篇的理解深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初始阶段,教师可通过创设真实的、生动的情景来调动学习者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者对该语篇的直接兴趣,为接下来的篇章阅读以及写作活动铺设相应的语言和文化背景。

  本单元主题语境归属于人与自然,通过对本篇阅读文本的学习,学生会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所处现状等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这可以从侧面激发学生对濒临灭绝动物的认识,最终形成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观。

  教学片段1:Lead in Draw an image of a giant panda on the blackboard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guess what animal it is.

  教师通过画图的方式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之后让同学们进行头脑风暴,思考以下问题:

  (1)What do you know about pandas?

  (2)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pandas?设计意图:首先,教师利用图画的方式引出主要话题:大熊猫,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有一个预设性了解;其次,教师设置Brainstorming环节让学生们激活头脑中已有的关于大熊猫的图式,在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让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最后,教师让学生们思考在接下来的课堂中想要进一步了解大熊猫的哪些方面,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开拓思维,更加投入,还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感知主题,为深度理解语篇和探索主题意义打好基础。

  4.2设置阅读问题链,深度探究主题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以问题的形式串联教学,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不仅会使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欲望,也能使学生对语篇的结构、主旨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有更深入的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围绕主题意义设计问题链如下:

  Q1:Read the article to find out what these number mean:10,12,300,2000.

  Q2:What do baby pandas have for breakfast?Q3:Why are pandas endangered?

  Q4:What does the education program in Chengdu do?

  设计意图:在上述问题中,Q1导入阅读语篇的主题,学生们通过快速浏览文章并找出相关数字所代表的含义,对文章的大意、结构、体裁以及大熊猫的基本状况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们还可以发展他们的快速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为写作过程打下基础。Q2、Q3、Q4分别对应本文各段落的中心话题,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通读课文,分析总结大熊猫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大熊猫,从而进一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对文章的结构框架以及谋篇布局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4.3进行拓展阅读,拓展写作图示

  《课标》明确指出,除了教材中所包含的阅读篇章之外,教师还应当积极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活动,所选篇目要从深度和广度上来拓展相应主题语境的内容。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选取译林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 5 Reading Part:The Story of Xi Wang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教师通过问题链的形式让学生对文章进行自主阅读,为接下来的写作环节积累素材。

image.png

  4.4聚焦读写关联,布置写作任务

  教师基于本篇主题为学生选择恰当的作文任务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在此环节中,学生需要独立自主完成作文的书写任务。

  4.5构建多元评价,优化写作反馈

  课堂反馈是教育评价体系中课堂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如果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恰当的课堂反馈,便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使学生不断进步。教师反馈的方式不应仅局限于纠错反馈,而应该是多元的,即评价的主体、形式和标准要多样化。

  课堂评价不是单方面的活动,课堂评价的主体除教师外,还应包括学生;课堂评价形式除教师主导外,还可以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等形式,以此加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评价作为一项复杂的活动,应创建多元载体,使用多元评价标准,充分挖掘学生的特长。

  在本课教学中,在写作开始之前,教师给学生讲解写作评价标准,提醒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要着眼于语言表达、篇章结构及语篇的衔接布局等方面;在写作结束后,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最后进行集体展示和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中肯的评价与反馈是帮助学习者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能使学习者在下次习作中有效规避一些不必要的错误。教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可以全方面帮助学生发现写作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还可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写作成为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一类课型。

  5结语

  提高英语写作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习者不断进行积累,不断进行输入与输出。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的成果,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总体的写作水平,掌握每个学生写作差异和特色并因材施教;同时也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对学生来说,他们要把握每一次阅读输入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主动接触不同主题的阅读篇目,丰富头脑中的图示,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FITZGERALD J,SHANAHAN T.Reading and writing relations and their development[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0(35):39-50.

  [2]KRASHEN S 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Press,1985.

  [3]MALINOWSKI B.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C]//OGDEN C K,RICHARDS I A,eds.The meaning of meaning.London:Routledge,1923.

  [4]SWAIN M.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COOK G,SEIDLHOFER B,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125-144.

  [5]SWAIN M,YANG L.Output hypothesis:its history and its futur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8.

  [6]WIDDOW 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

  [7]吕敏敏.读写结合视角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实践探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21(5):27-31.

  [8]孙晓慧,王蔷,车蕾,等.主题意义引领下的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J].中小学外语教学(小学篇),2020(7):1-7.

  [9]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