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中医语言隐喻的英译策略论文

2024-09-06 11:50:41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认清中医隐喻的认知主体是翻译中医古文典籍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挖掘中医语言隐喻的英译策略。隐喻认知主体的相似性体现了语言的通俗美,译者可采用直译;而认知主体“扬美抑丑”的思维惯性传达出语言的含蓄美,译者可采用意译;隐喻主体的映射性表现出“意则期多,字唯求少”的简洁美,译者可用回译、释译补全原文信息;认知主体的整体性表现出中医术语和中药名的独特美,译者可用音译保留原文的独特性。
[摘要]认清中医隐喻的认知主体是翻译中医古文典籍的重要一环。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挖掘中医语言隐喻的英译策略。隐喻认知主体的相似性体现了语言的通俗美,译者可采用直译;而认知主体“扬美抑丑”的思维惯性传达出语言的含蓄美,译者可采用意译;隐喻主体的映射性表现出“意则期多,字唯求少”的简洁美,译者可用回译、释译补全原文信息;认知主体的整体性表现出中医术语和中药名的独特美,译者可用音译保留原文的独特性。
[关键词]中医语言隐喻;翻译美学;英译策略
1研究背景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中是一种实用的修辞,是基于两种事物的相关性,用某物暗喻另一种事物(Lakoffet al.,1980)。隐喻指在某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感知、体验、想象、理解、谈论另一事物的心理行为和语言行为。
中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自然环境与人体生理、病理、药理等方面关联起来,汇集了从古至今人们救死扶伤、防治病痛的大智慧。通过取象比类的隐喻思维方式,中医可以从自然界中获取启示,然后将其应用到疾病治疗中,这种综合了观察和实践的方法,使中医成为一门独特而有效的医学体系。
在美学视角下,中医语言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独特的和谐美、诗性美和文化美。在和谐美上,中国传统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中医语言常使用类比、象征等手法来表达这种和谐关系。在诗性美上,中医语言在表达疾病、治疗方法和身体状态时,常运用丰富的意象,通过诗性的表达方式,不仅传递了医学知识,还展现了文学艺术方面的审美追求,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在文化美上,传统医学的语言思维中充满了传统哲学、道德伦理、宇宙观等中国古代智慧,具有独特的文化美。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医学语言在美学视角下展现了和谐美、诗性美和文化美,这些美的特质使其在传播医学知识和传统文化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审美的享受和思考。尽管学术界早已关注到中医隐喻并产出了相关的研究成果,但到目前为止,从翻译美学视角探究中医语言隐喻翻译策略的研究尚不多见。
在隐喻尤其是中医语言隐喻的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考虑隐喻的特点,将源语隐喻和译语隐喻进行对比,采用恰当的译语表达。中医语篇中隐喻建构的基础和关键分别是什么?在隐喻翻译的过程中,对于本体缺失的隐喻,译文是如何建构映射关系,能否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把原文中内在的隐喻关系表达出来?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以中医语言中的隐喻为语料,综合翻译美学的映射论和整合论,结合隐喻表达的特征和认知主体的作用,探讨中医语言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2理论框架
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的概念隐喻论认为,隐喻的本质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可以把已知具体事物与未知抽象事物联系起来。1985年,韩礼德在《功能语法导论》一书中又提出了语法隐喻的概念(赵秀凤等,2010)。语法隐喻不是用一个词去代替另一个词,而是用某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去代替另一语法类别或语法结构。
“取象比类”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特征,从隐喻角度分析中医,可以更好地探究中医的审美特征。中医语言隐喻通过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手法,将抽象的概念和具体的事物相结合,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感受中医文化内涵。这种言辞简练但又意蕴丰富的表达方式在传播中医知识和中医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让人们在了解中医相关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医的美学价值。
翻译美学是在翻译中运用美的理论传递出美学观点,用美学的审美标准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赵维森,2007)。本文从翻译美学视角出发,探究如何传递中医语言隐喻的通俗美、含蓄美、简洁美和独特美。
3翻译美学视角下中医语言隐喻的英译
近年来,中医药的国际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医英译研究的领域及对外传播渠道也日益拓宽。大多来自古代哲学的中医基础理论思想及语言表达都秉承了特有的隐喻思维模式,因此隐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语言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其研究涉及从学说理论、病因病机到方剂针灸、中医典籍等比较广泛的层面,但这些层面的翻译研究以及结合美学理论的研究在数量上都还比较有限。认知求真,修辞求美,中医隐喻翻译实质上就是一个求真审美的过程,与美学有很强的相关性。
刘宓庆(2005)在《翻译美学理论》一书中指出,翻译美学模式是翻译学基本模式中的核心模式,研究翻译美学必须十分重视跨学科研究前沿。中医恰恰蕴含了丰富的美学意义,将传统中医隐喻与美学要素相结合的跨学科翻译研究,更能凸显传统医学的美学价值。寓美学于中医英译的跨学科研究也为诠释中医所隐含的整体性思维、和合论思维、意象思维和模糊思维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因此,中医隐喻的美学翻译研究能为中医英译研究呈现全新的观察视角,有助于检验中医英译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推动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和交流。
3.1认知主体的相似性——通俗美
中医经常采用“取象比类”的隐喻认知思维模式,就是观察自然界和人体现象的相似之处,并运用于诊断和治疗上。比如在五行理论中,中医将自然界的五种元素(木、火、土、金、水)与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相对应,认为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译文与原文使用不同的语言,但是认知对象具有相似性和关联性,因此,“肝风、心火、脾土、肾水”可直译为liver wind、heartfire、spleen earth、kidney water(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7)。
翻译审美原则“既重神似,又重形似”。其中,“神似”指译文可将原文的意思、气韵等完全表达出来;而“形似”是两种语言的形式结构具有相似性。许多中医隐喻通俗易懂,保留了喻体的典型特征,译文也应用相应的技巧来处理,展现通俗美。
例1: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黄帝内经·灵枢》)
例1的意思是,肾脉出现急甚的脉象,对应骨痿和癫疾,肾脉出现微急的脉象,对应奔豚,还会出现两足难以屈伸,大小便不通等症状。“奔豚”是五积病之一,指肾脏积气。其病发自少腹,上至心下,似豚奔突,上下走窜,故名奔豚。“奔豚”就是四处乱窜的小猪,从动态上描述了肾脉微急对应的症状,十分生动。在李照国翻译的《黄帝内经·灵枢》汉英对照版中,“奔豚”被译为dashing pig syndrome。译者利用认知对象的相似性,展示了中医语言的通俗美。
在中医典籍中,方剂也常运用通俗易懂的比喻,如“玉屏风散”是一种中药方剂,其命名就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玉屏风”形象地诠释了该方剂益气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并体现了浓厚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示了中医隐喻所体现的美学特点。“玉屏风散”可以采用“借喻物+剂型名”的方式直译,即Jade Wind-barrier Powder(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7)。
3.2认知主体的意向性——含蓄美
《易传·系辞传下》中有“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意思是说的话婉转却很中肯,事情说得明白透彻但又比较含蓄。中医语言思维也体现了这种含蓄美。对于某种疾病或者生理上的不足中医语言通常会换种说法,体现“扬美抑丑”的思维惯性。《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大肠咳状,咳而遗矣”,大肠咳是中医病名,指患者咳嗽时大便失禁,“遗矣”指的就是大便失禁,可译为fecal incontinence,用比较委婉的方式来表达。
例2:太阴在泉,客胜则足痿下重,便溲不时,湿客下焦,发而濡泻,及为肿,隐曲之疾。(《黄帝内经·素问》)
例2的意思是,由于发生足痿之病,下肢沉重,大小便不正常,湿留下焦,就会出现濡泻、浮肿。例2的巧妙之处在于“隐曲”二字,即大、小便。中医把主观上认为不美或有失高雅的事物,用较为文雅的文字符号来表达,实现“说者有心,听者会意”的语言交际效果,满足人们“扬美抑丑”的思维惯性,体现了含蓄美。因此,“隐曲之疾”不能直译,可意译为the diseases of two Lower Orifices,ie,the external urethral orifice and the anus(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7)。
对某些方剂名的翻译,译者也可采用意译加增译的方式,如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十全大补汤”。“十全”和“大补”以含蓄的方式说明该汤剂的强大效用,可直译为Ten Ingredients Decoction,并在后面增译其作用for supplementing qi and blood;也可译为Perfect Major Supplementation Decoction(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7)。
3.3认知主体的映射性——简洁美
两个概念在映射的过程中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隐喻的表达。然而,隐喻的构建往往是隐性的,也就是说,语篇中可能只有源始域,未出现目标域。这时,译者就需要结合背景知识,找到源始域和目标域,把完整的映射整合起来。在翻译推崇简洁美的中医语言时,译者尤其要注意这一点。
清代文学家李渔说:“意则期多,字唯求少。”中医语言也体现出这样的简洁美,许多中医古籍都符合简洁之极的美学原则,比如中医治法的八大原则(eight methods)“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即sweating、vomiting、descending、warming、clearing、dispelling、tonifying(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7)。每个字背后其实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医医理。对中医有一定了解的人,仅凭这一个字就能在大脑中联想到相关的治疗手段。
例3: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黄帝内经·素问》)
“君、臣、佐、使”原指古代中国封建时期君主制度体系中的官职,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在中药处方制药中各味药的不同作用。其中,君药指在处方中对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臣药指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证或主病的药物;佐药一指治疗兼证的药物,二指抑制君药、臣药的毒性的药物,三指起反佐作用的药物;使药一指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指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君、臣、佐、使”具有简洁美,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有余”的效果。“君、臣、佐、使”可译为sovereign,minister,assistant and courier(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7)。这一译文即表达了“君、臣、佐、使”的科学属性,又能传递中医的文化与哲学内涵。
3.4认知主体的整体性——独特美
中医有独特的术语体系。中医在对人体的认识方面有着不同于西医的视角,某些中医术语难以用西医中的术语来翻译,所以,为了保留中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译者在翻译中常常采用音译来展现中医术语的独特美。比如中医基本术语中的“脏腑”“阴”“阳”“藏象”“母气”“血”等都有独特的含义,如果强行用西医术语来表达,就会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不能完整地传达中医术语的内涵。因此,这些术语可以音译为Zang Fu、Yin、Yang、Zang Xiang、Mother Qi、Xue,然后再附上注释。
除了中医术语之外,为了保留中药名的民族性和整体性(赵丽梅,2022),对于一些独特的中药名,译者也常常采用音译。随着中医药在海外的传播,一些热衷中医药文化的外国人士对于常用的中药名也耳熟能详(李照国等,2002),他们能准确地说出中药的中文名,这说明音译中药名越来越得到认可。比如,中药名“王不留行”的译文是Wang Bu Liu Xing(cowherb seed,semen vaccariae)。中药名中隐喻表达较常见,其中有些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神话故事,有些源自自然现象,还有一些包含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音译可展示这些术语的独特美,从而保留中医理论体系在外译过程中的整体性。
4结语
本文认为中医语言的通俗性、简洁性、含蓄性和整体性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语言的隐喻之美。在古籍中医海外传播及中医文化推介交流的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有“文化自觉”,必须对医书古籍的含义做到心中有数,理解到位,然后基于“翻译自觉”运用翻译美学理论,使译文既体现中医在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独特价值,又能呈现中医语言隐喻的美。
参考文献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李照国,朱忠宝.中医英语翻译技巧训练[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
[3]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修订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5]赵丽梅.认知翻译学视角下《神农本草经》的英译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22,28(8):1335-1338.
[6]赵维森.隐喻文化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7.
[7]赵秀凤.彭宣维.功能语法导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