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吴板桥英译《劝学篇》研究论文

2024-09-06 11:47:48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受清政府重用,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所作《劝学篇》为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影响深远。美国传教士吴板桥于1899年发表《劝学篇》英译文,该英译文后经出版、再版,也成为西方国家认知中国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聚焦目的性原则,剖析译者的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评析译本及译者形象。
[摘要]张之洞是“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受清政府重用,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其所作《劝学篇》为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影响深远。美国传教士吴板桥于1899年发表《劝学篇》英译文,该英译文后经出版、再版,也成为西方国家认知中国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翻译目的论视角出发,聚焦目的性原则,剖析译者的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评析译本及译者形象。
[关键词]吴板桥;《劝学篇》;文化传播
1背景
《劝学篇》是清末政治家、教育家张之洞创作的一篇散文,它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中国。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影响下,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都被迫陷入混乱和危机之中。因此,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鼓励青年勤奋刻苦、广博涵养。同时,张之洞在文中强调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出要传承传统文化,实现民族振兴。书中提到的“非攻教”等思想吸引了不少传教士的关注,而了解该书的内容,尤其是了解该书体现的张之洞总督这样的中国官员的思想,也推动着美国南长老会教士吴板桥(Samuel Isett Woodbridge)迅速将《劝学篇》译成英文。
国内对于吴板桥译作的研究较晚,相关研究较少。目前,关于吴板桥翻译作品的研究有很大一部分聚焦于其英译的《白蛇精记》。汪田田(2019a)以译本为基础,研究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和赞助人体系的指向作用,认为“晚清传教士吴板桥将重点聚焦在其传教目的上,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一系列改写,以此塑造出迷信横行、愚昧落后的中国形象”。汪田田(2019b)还在另一篇论文中重点讨论了吴板桥译本中的宗教意识、底本选择及文本重塑,认为吴板桥“让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爱情传说演变成丑化中国形象的故事”。不难发现,汪田田在分析译本中的文化因素时,鉴于吴板桥传教士的身份,所持的态度较为消极。
黄兴涛(2000)撰写的《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对《劝学篇》法、英两种译本的分析。在英译本的分析当中,黄兴涛(2000)着重讨论了杨格非为吴板桥译文所做的序,分析了其中体现的杨格非的思想,最后总结:出传教士翻译张之洞的《劝学篇》是为了传教工作;张之洞“非攻教”的观点给予了遭遇传教困难的传教士们安全感;传教士呼吁列强正视张之洞提出的观点。可以发现,黄兴涛的研究缺少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更倾向于一种思想研究。此外还有学者从新的角度研究了张之洞《劝学篇》译本。例如,彭白羽(2023)以张之洞《劝学篇》英其传教目的上,对文本的内容进行一系列改写,以此塑造出迷信横行、愚昧落后的中国形象”。汪田田(2019b)还在另一篇论文中重点讨论了吴板桥译本中的宗教意识、底本选择及文本重塑,认为吴板桥“让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爱情传说演变成丑化中国形象的故事”。不难发现,汪田田在分析译本中的文化因素时,鉴于吴板桥传教士的身份,所持的态度较为消极。
黄兴涛(2000)撰写的《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分为两大部分,分别是对《劝学篇》法、英两种译本的分析。在英译本的分析当中,黄兴涛(2000)着重讨论了杨格非为吴板桥译文所做的序,分析了其中体现的杨格非的思想,最后总结:出传教士翻译张之洞的《劝学篇》是为了传教工作;张之洞“非攻教”的观点给予了遭遇传教困难的传教士们安全感;传教士呼吁列强正视张之洞提出的观点。可以发现,黄兴涛的研究缺少对文本的具体分析,更倾向于一种思想研究。此外还有学者从新的角度研究了张之洞《劝学篇》译本。例如,彭白羽(2023)以张之洞《劝学篇》英《劝学篇》主张以“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以中学纲常名教之本,维系世道人心。张之洞提出了“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观点,主张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用之。他提倡立学堂、修铁路等,采用西技西艺,反对维新派“开议院”“兴民权”的主张。《劝学篇》产生的历史语境是19世纪末的中国,而吴板桥在中国的45年,也正值中国晚清时期。
本研究选用的版本是190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的《中国唯一的希望》,在书中,吴板桥并未吝啬对张之洞的夸奖和赞赏。他认为张之洞有不可动摇的勇气和强硬的手段,且在规划中国的未来走向中发挥重要作用。
3译者形象与翻译目的
吴板桥是美国南长老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晚清时期,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导致国家的经济、科技十分落后,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国门被迫打开,中国遭受侵略,清政府放弃全面禁教的政策。1867年,因美国南北战争分裂出来的美国南长老会便在江苏、浙江一带开始了传教活动,而吴板桥也在1882年至浙江布道兴学。
翻译目的论认为目的性原则是翻译的首要原则。在翻译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译文在译语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目的性原则要求翻译的过程应该以译文在译语文化中达到它预期的功能为标准,而不是以对等理论所强调的原文及其功能为标准。黄兴涛(2000)在其文章中提到,吴板桥在《劝学篇》的“译者前言”中曾说:“张之洞阁下在准备此书之前,对其所欲言者已然深思熟虑。他的观点,完全代表了当权者和文人学士的看法。且所有观点都被置于经典证据的保护和支持之下。”吴板桥认为《劝学篇》代表了张之洞这样的中国官员的思想,再结合其传教士的身份,可以说吴板桥翻译的初衷依旧是传播基督教。
4翻译策略与文化传播
翻译的目的决定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吴板桥翻译的初衷是传播基督教,因此其英译本并非全译本,吴板桥所遵循的翻译原则也不是一字一句对应的翻译,而是简洁明了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其根据自己的理解、受众的感受对《劝学篇》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改译。
4.1删减
从整体上看,《劝学篇》分为内篇与外篇,内篇有九,外篇十五。其中,内篇中的“宗经”,外篇中的“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吴板桥整章未译,全部省略。关于内篇第五章“宗经”,吴板桥在书中解释道,这一章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可能是乏味的,因此将其省略,仅仅说明这一章主要是由许多古老书籍中的篇目组成的。
在外篇的“变科举”中,张之洞提出要在不废除科举考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重新排列三场考试的顺序,并对其内容进行增补。此外,张之洞还介绍了朱熹对科举考试的评价以及欧阳修论及科举考试的全部奏疏。该章内容冗长枯燥,对于力求能够简洁明了地表达原文意义的吴板桥来说翻译价值不大。另外,为避免内容上的重复,吴板桥删减了“农工商学”“兵学”和“矿学”。但工业、农业、商业和兵法,其实早在外篇的“益智”就被提及,张之洞(2016)曾在文中将其概述为:“夫政刑兵食,国势邦交,士之智也;种宜土化,农具粪料,农之智也;机器之用,物化之学,工之智也;访新地,创新货,察人国之好恶,较各国之息耗,商之智也;船械营垒,测绘工程,兵之智也。”在外篇的“铁路”中,张之洞(2016)也曾提出:“士有铁路,则游历易往,师友易来;农有铁路,则土苴粪壤皆无弃物;商有铁路,则急需者应期,重滞者无阻;工有铁路,则机器无不到,矿产无不出,煤炭无不敷;兵有铁路,则养三十万精兵,可以纵横战守于四海。”
从细节上看,译者删除了《劝学篇》中许多关于儒家学说的部分,例如在内篇的“同心”这一章节中,吴板桥省略了大段关于中国古代各朝儒术发展的论述。从春秋之际孔孟盛行,到西汉儒术大兴,到北朝虽战事不断但儒风不坠,再到宋朝学术中正、风俗结清,相关的论述全部被译者省略。可见吴板桥对张之洞提出的“学术造人才,人才维国势”持反对态度。此外,译者也删去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部分。例如,在内篇的“正权”这一章节中,为说明强中御外的办法只有聚集天下忠义之士,在朝廷的领导之下汇聚天下的力量,张之洞给出了许多中国历史上的例子,包括田畴、赵宗印、曾文正等。再如,在外篇的“游学”这一章节中,张之洞给出赵武灵王微服游秦,汉光武学于长安,昭烈周旋于郑康成、陈元方,明孙承宗未达之先周历边塞等例子,这些也全部被吴板桥省译。
4.2增译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引用了许多古典文学中的句子,对于这些句子,吴板桥不仅没有删减,反而对其增译,补充其内容。如外篇的“益智”这一章节中,张之洞(2016)分析西方国家强大原因之后,写道“故百年来焕然大变,三十年内进境尤速”,吴板桥将其内容进行填补后译为:“Close and constant competition has wrought a complete change in the aspect of Europe within the last thirty years.Propinquity,armed and watchful,has made European countries what they are today:for one will learn extensively from a keen competitor without much.”。再如外篇的“游学”中,张之洞(2016)将圣贤帝王历艰险,立功业的要旨归结于“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而吴板桥将《孟子·告子下》的原文翻译了出来,即“Thus when Heaven is about to confer a great office on any man,it first exercises his mind with suffering,and his sinews and bones with toil.It exposes his body to hunger,and subjects him to extreme poverty.It confounds his undertakings.By all these methods it stimulates his mind,hardens his nature,and supplies his incompetencies.”。
吴板桥省略翻译的章节在其所译的其他章节中都有所提及和体现,因此译者将其删去是无可厚非的。关于吴板桥删除了许多关于中国历史的段落,可以解释为对于西方读者而言,掌握中国历史是困难的,他们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从而会对译文失去兴趣。因此译者删除部分与中国历史相关的内容,也是在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同时提高了文本的可读性。但吴板桥也不是一味地省译,针对文中的部分内容,他也选择了增译来补足原文,填充内容,尽量将原文意义最完整地译出。
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传教士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观念和认知,也传递着中国形象。《劝学篇》中内篇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原则下学习西方的技术,“中学”指的就是儒家经典,“西学”主要是指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外篇强调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强不息”的观点,认为只有不断地自我提高和发展,才能促使国家兴盛。而吴板桥的《劝学篇》英译本其实在当时向为西方呈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美好的中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形象持负面看法的情况。
5结语
作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一部名著,《劝学篇》产生于晚清戊戌变法关键时期,代表着张之洞总督这类中国官员的思想。张之洞思想的先进性和对当时社会的启迪性影响深远。吴板桥以传教为初衷,遵循简洁精炼的原则,对《劝学篇》进行了一定的删减和增译。一方面,不可否认的是吴板桥带着传教目的对《劝学篇》进行翻译;另一方面,吴板桥的翻译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张之洞作品《劝学篇》的流通,推动了中国与世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CHANG C T.China’s Only Hope[M].London:Oliphant,Anderson and Ferrier,1901.
[2]黄兴涛.张之洞《劝学篇》的西文译本[J].近代史研究,2000(1):302-311.
[3]彭白羽.译者行为批评的修辞诗学路径探析——以张之洞《劝学篇》英译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23(2):116-124.
[4]汪田田.吴板桥英译《白蛇精记:雷峰塔传奇》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a(1):26-31.
[5]汪田田.中国古典小说在英语世界的文本重塑探析——以吴板桥英译《雷峰塔奇传》为例[J].翻译界,2019b(1):57-69.
[6]王立新.美国传教士与晚清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7]王文强.美国传教士吴板桥“《西游记》”英译本底本考辨[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21(1):166-173.
[8]张之洞.劝学篇[M].冯天瑜,姜海龙,译.北京:中华书局,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