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典籍翻译——以《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为例论文

2024-09-06 11:43:0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中国优秀的古典书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和教育思想。为了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译者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节选并翻译了《孟子》中的名篇《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转换现象,探索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中国典籍文本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摘要]中国优秀的古典书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支柱。《孟子》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篇章,蕴含着丰富的政治和教育思想。为了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译者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节选并翻译了《孟子》中的名篇《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分析翻译过程中的转换现象,探索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中国典籍文本翻译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孟子》;翻译转换理论;典籍翻译
1研究背景
中华传统文化植根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谢颖等,2023)。中国古典书籍作为传统文化瑰宝,以其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内容成为文明交流互鉴中的重要传播力量。在此背景下,对中华典籍的翻译反映着对中华文化的独特理解与思考,有助于提升文明交流互鉴的意识,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孟子是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讲述了孟子“四心”以及“四端”的理念。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可以从四个方面体现,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正是有了这“四心”,人们的道德观才慢慢树立起来,而且人们拥有了“四心”后,还要知道如何进一步充实自己,才可以达到“仁”的境界。
该节选篇章深刻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译者基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探讨《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汉译英实践中的翻译转换现象,分析该理论在中国典籍翻译中的适用性,并提出合理建议。
2翻译转换理论
约翰·卡特福德(J.C.Catford)是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他将“翻译”定义为“用另一种语言的对等文本替换一种语言的文本”,并提出“转换”这一概念(王洪钰,2021:1)。卡特福德的“转换”概念强调的是语篇的语义对等,而不是单纯的形式对等。
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将转换分为两个类型:层次转换(l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层次转换指的是源语单位与目的语等值成分处于不同语言层次,这类转换通常发生在语法层和词汇层;范畴转换分为结构、词类、单位和内部体系转换四种类型。卡特福德的翻译思想适用于文学、科技、字幕和戏剧等诸多方面(邓春兰,2022),能解释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的对应和转换,使源语的信息在目的语中能更好地得到传递和表达。
3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典籍翻译实践
3.1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指在某一语言层次上的源语单元,在目的语中具有不同语言层次上的等值成分(穆雷,1991:85)。这种转换发生在目的语中没有与源语对等的语言表达形式的情形下,是不得已发生的转换。卡特福德将层次转换分为四个层次,分别为语法层、语音层、形态层和词汇层。事实上,在实践中不存在语音和形态这两个语言层次的翻译,因此,卡特福德(Catford,1965:73)指出,在“层次转换中,唯一可能发生的转换便是从语法到词汇或词汇到语法的转换”。英语是形合语言,语法层次上的变化较为严格,而汉语中的字、词、句组合主要通过语义关联达成。同一种表达英语中往往有单复数或时态的变化,而汉语则不会发生词形改变。
3.1.1单复数转换
侯晓慧(2022:234)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英语与汉语在表述上往往具有较大的差异,例如,汉语的名词没有阴性与阳性、所有格、单复数方面的形态变化,动词也不受语态、时态、单复数和人称等的限制,这造成了汉语在表达上的模糊性,提高了翻译任务的难度。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理解汉语所要表达的具体含义。
例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译文:...not because they want to curry favor with the child’s parents,not because they want to gain a reputation among their neighbors and friends in the hometown,nor because they hate the child’s crying.
例1涉及单复数转换。英语有外部形态变化;汉语很少出现外部形态变化。英语可以通过变换词形来表达复数概念,但汉语则往往需要添加表数量的词,甚至汉语中的某些词汇本身就包含复数意义(钱鹏,2023)。在例1中,“父母”“乡党朋友”为常见的包含复数意义的名词,因此在翻译为英语时,译者需要进行翻译转换,将“父母”“邻居”和“朋友”转换为parents、neighbors、friends来表达复数意义。
3.1.2时态转换
英语包含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三种时态,并且还有一般体、进行体、完成体、完成进行体四种体态。这些时态和体态需要通过改变动词形态等语法手段来表达。然而,在汉语中,时态和体现在时间词上,比如“了”“正在”和“将”等。因此,在汉译英时,译者应该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用适当的语法形式来表达汉语中表示时间的词。
例2: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译文:Anyone who has these four origins knows to expand and enrich them,just as thefire has just started to burn and the spring water has just started toflow.
与英语不同,汉语通过副词或虚词,如“现在”“过去”“着”“了”等来表达时间概念,有时具体的时间关系还需要依赖语境才能解读。在文言文中,代表时间的词语有“方今”“登即”“方是时”“久之”等。译者在翻译典籍时,需要根据文章的时间线索增加或删减译文中有关时态的表达。在这句话中,“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意为“像火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开始流淌”,“刚开始”表示的是动作已经开始。因此,译者需要进行翻译转换,增添助动词has构成英文中的完成时has started,以说明火已经开始燃烧,泉水已经开始流淌。译者通过在译文中增添英语时态变化,更清楚地表达了原文的时间概念。
3.2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是从源语到目的语偏离形式的对应,是在不同的语言层级(句子、子句、词组、词及词素)上发生的转换行为(包振南,1982:70)。
3.2.1结构转换
汉英两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独特的语言表达结构。汉英句法结构上的差别主要有:主、被动句式差别;肯定、否定句式差别;主语突出与主题突出的差别等。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注意汉英语言结构上的差别,并进行恰当转换。
例3: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译文:If we can carry forward these four origins,a stable government will be achieved...
例3中,“苟”表示假设,“苟能充之”属于条件状语从句,主句“足以保四海”没有明确的人称主语,译者将其译为被动句,发生了结构转换。结构转换是最常见的类型转换,经常体现为句子语法结构的变化(谢天振,2018)。在例1中主动语态被转换为被动语态。“足以保四海”就是“则可以安定天下”的意思。汉语中有省略主语的习惯,即使没有主语,读者根据上下文语境也可以理解。但是英语有严格的语法规则,没有主语的情况很少。所以,译者把主动句转换为被动句,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2.2单位转换
穆雷(1991:92)指出单位转换就是不同语言层级间的变换,是对形式对应的脱离,也就是说,在双语转换中,语言单位并不保持形式上的对应,而是被转换为另一种语言层级上的成分。卡特福德将语言分为五个层级:句子、子句、词组、词、词素(宁会勤,2017)。当单位转换发生时,译者可以将词转换为句子或词组,或者将句子转换为词组或词。
例4: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译文:Compassion is the origin of benevolence;shame is the origin of righteousness;humility is the origin of decorum;view of right and wrong is the origin of wisdom.
文言文有独特的省略现象。例4中出现了省略系动词的结构,名词词组罗列组成判断句式,这类句式的标志性词语为“也”,表示“……是……”。译者应深入探究其内部逻辑关系,而不是只把它们简单理解为只有主语、宾语而无谓语(程建功,2018)。在古汉语中这样的结构很常见,而英语中则不存在类似的省略现象,因此发生了翻译转换。译者在理解原文含义的基础上,将原文中的词组转换为句子,增添系动词is使译文句子成分完整,符合英语语法规则。
3.2.3类别转换
类别转换也称词类转换,即不同词性之间的相互转换。出于英汉表达的不同,类别变换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如名词和动词的转换;形容词和名词的转换等(连淑能,2010)。
例5: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译文:Everyone has a feeling of sympathy and compassion for others.
“忍”字有“狠心”“残忍”之意,“不忍”表明人人都有善心,都心怀慈悲怜悯。英语习惯使用名词化表达,以保证文章的客观性。作者通过“忍”强调“人之心”的一种状态。因此,译者在译文中将动词“忍”转换为名词,使译文更符合英语书面语体的特点。
4结语
《孟子》是中国典籍之一,体现着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中蕴含的治国理政、严于律己的哲理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译者在翻译转换理论的指导下,将《孟子·公孙丑上(人有四端)》翻译成英语,期望能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英汉语言之间,尤其是古汉语与英语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别。译者在遇到语法现象、表达习惯上的差异时,通过翻译转换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意思,实现语义上的基本对等。翻译转换理论在词、词组和句子翻译等方面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其在段落、语篇层面的应用研究较为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1]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包振南.开拓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2(3):68-73.
[3]程建功.古汉语判断句定义献疑[J].河西学院学报,2018,34(3):69-74.
[4]邓春兰.国内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研究综述(2008—2020)[J].海外英语,2022(1):158-161.
[5]侯晓慧.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环境科学英语翻译[J].环境工程,2022,40(3):234-235.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增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穆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8]宁会勤.卡特福德理论下汉语散文英译的转换现象研究——以《陈忠实散文选译》为例[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7,9(1):73-79.
[9]钱鹏.卡特福德译转换理论下的英译研究——以《养花》张培基译本为例[J].现代英语,2023(1):99-102.
[10]王洪钰.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为学生而存在》翻译为例[J].海外英语,2022(21):48-49.
[11]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第二版)[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8.
[12]谢颖,张丽.展中华文化之美促文明交流互鉴[N].人民政协报,2023-09-18(09).
[13]严魁.基于卡特福德转换理论的汽车英语翻译策略[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3,13(4):116-121.
[14]杨伯峻.孟子译注(上)[M].北京:中华书局,19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