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翻译模因论视域下流行语“云XX”的英译论文

翻译模因论视域下流行语“云XX”的英译论文

6

2024-09-06 11:39:26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万物变得皆可“云”,大众的生活也进入了“云”化,网络流行语“云XX”应运而生且层出不穷,成了反映社会文化状况的一面镜子,满足了当下的人际交往需求。“云XX”结构的迅速发展符合强势模因的快速复制和传播模式。本文在充分理解模因、语言模因及网络流行语模因的基础上,以翻译模因论为指导,对“云XX”结构的翻译进行研究,以促进人们对此类同构异义网络流行语的认识理解和规范运用。

  [摘要]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万物变得皆可“云”,大众的生活也进入了“云”化,网络流行语“云XX”应运而生且层出不穷,成了反映社会文化状况的一面镜子,满足了当下的人际交往需求。“云XX”结构的迅速发展符合强势模因的快速复制和传播模式。本文在充分理解模因、语言模因及网络流行语模因的基础上,以翻译模因论为指导,对“云XX”结构的翻译进行研究,以促进人们对此类同构异义网络流行语的认识理解和规范运用。

  [关键词]语言模因;“云XX”结构;同构异义;翻译

  “云监工”“云会晤”“云旅游”“云办公”“云上课”“云观展”等“云”词语因中国在VR/AR等技术领域的高速发展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云生活”已成新常态,可谓万物皆可“云”,但“云XX”结构可以千篇一律地翻译为“cloud XX”吗?不是的,译员不可人云亦云。

  “云”词语的层出不穷是“云生活”奔腾向前的生动体现,其作为网络流行语,一方面反映社会文化状况,另一方面又能很好地满足民众当下的交往需求,因此,人们需要深入认识和理解“云XX”结构的发展规律,促进大众对其的规范运用,尤其要重视对其英译的探究,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语言模因论揭示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本文运用语言模因论对“云”词语的形成和发展机制进行阐释,并以翻译模因论为指导对“云XX”结构的翻译进行研究,有助于中国特色词语的外宣。

  1模因、语言模因及网络流行语模因

  1.1模因、语言模因及网络流行语模因
  解读“模因”(meme)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牛津大学动物学家Dawkins(1976)的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的最后一章。显然,模因是仿造基因(gene)一词而来,基因是通过繁殖而传递的,而模因却通过模仿而传播,即任何一则消息内容,但凡它可以通过模仿被不断地复制与传递,就可称为模因,换言之,模因有许多种类,如流行语、歌曲、习惯等,其中,语言作为模因的载体之一,其本身也是一种模因。

  某种语言表达如果很时髦,人们就会不自觉地模仿起来,从而让其广泛地复制、传播,形成语言模因(杨美玲,2013)。就传播力度而言,语言模因有弱势和强势两类,复制能力强、传播范围广泛、存活时间长的复制因子就是强势模因,反之,则为弱势模因。伴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流行语依靠流行文化的穿透力进入人们的记忆,被迅速复制,广为传播,进而挤占传统表达方式的领地,成为典型的强势语言模因。“云XX”网络流行语就属于一种强势语言模因,因其反映了当下的社会风潮且切合大众心态,被人们广泛地复制、传播并在日常生活中引用,成为网络流行语模因。

  1.2网络流行语模因的复制与传递方式

  在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语言模因发挥了重要作用,两者相依相生、紧密联系。一部分网络流行语模因以内容基本相同但形式不同的方式进行复制传播;一部分以形式基本相同但内容不同的方式进行复制传播,分别成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网络流行语。何自然(2005)将模因表现型分为同音异义传递、同形联想传递和同构异义传递三类。

  网络流行语“云XX”结构在被广泛复制传播时,一般是主体“云”不变,“XX”根据不同的语境被宿主嵌入不同的新信息,继而产生了大量同构异义的词,属于同构异义传递类流行语模因。

  2“云XX”结构及语义分析

  “云XX”词语保留模因的基本结构不变,也就是“云”不变,人们根据具体语境来填充结构中的“XX”,从而创造出了大量的“云”词语。“云XX”作为一种强势模因,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际、现代汉语的发展变化和规范使用产生多重影响。人们要想准确翻译该网络流行语,就得对其语义进行清晰解读。

  “云”可以用作名词、形容词、动词,当用作名词时,则表示“云朵”之义;作形容词时,一般用来比喻多、高、漂泊不定;作动词时,表示“说”。但现今在口语中广泛使用的流行语“云XX”结构,如“云看房”“云求职”“云聚会”“云办公”“云逛馆”等,其中的“云”已不再是字典之义。据了解,最早出现的“云”词语便是“云计算”。2006年,谷歌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在2006年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云计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云计算”逐步扎根于现代社会,与“大数据”“物联网”一起,改变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张晖等,2020)。2019年底,全社会的社交距离受到限制,大众的交流活动由线下转到了线上,人们依靠网络完成了各种没有实际接触和操作的活动,如“云看房”“云购物”等,所以“云”往往与“线上”密切关联,是网络的一种比喻说法,其意思等同于“在线的、网上的;虚拟的;数字的;远程的”。本文列举《咬文嚼字》、人民网、微博、微信等平台发布的“云”词语(见表1),并对其语义做出简要阐述。

image.png

  通过分析表1的“云”词语,本文根据XX词性把“云XX”结构分为两类:(1)名词:云会晤、云讲堂、云法庭、云办公软件、云课堂、云外交、云会议、云毕业照、云讲座、云旅游等;(2)动词:云监工、云办公、云上课、云诊疗、云购年货、云观展、云开庭、云赏樱、云探秘、云游故宫、云吸猫、云追星、云签到、云跨年、云聚会、云蹦迪、云祭祀、云恋爱、云复工、云招商等。

  3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云XX”英译

  翻译是以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流。模因与翻译有着天然的联系。正如切特斯曼把所有翻译理论都看成模因一样,各种理论其实都可以看成模因,人们可以通过模因来探讨翻译理论发展的规律;而翻译活动就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化模因通过不断复制与变异从而得到传播与发展的过程(孙佳佳,2013)。“云XX”结构的英译可以被当作是翻译模因的跨文化传播,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在结构形式上基本相同,但在语义上略有差异。人们在翻译这种结构时,可以模仿目标语言中已有的模因,将相同的部分复制过来,同时创新地翻译不同的部分,从而形成全新的模因组合体。

  然而,“云XX”结构的语义多样性决定了其无法采用一种固定的模式进行翻译。对于不同类型的“云XX”结构,人们应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从前文对“云XX”结构及其语义的分析可见,这类词语由“云”和“XX”组合而成。在这种结构中,“云”已经不再是指“云朵”,也不作为名词使用;“云XX”结构并非主谓宾结构,而是由“云+名词”和“云+动词”组成的结构,其中“云”分别充当定语和状语的角色。人们在理解了该结构后,在翻译时必须充分考虑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尽可能地保留源语言的模因,以使目标语言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本文采用直译和意译这两种方法来翻译网络流行语中的“云XX”结构。

  3.1直译

  直译是根据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和功能。在翻译模因论的指导下,当源语言中的网络语言与目标语言存在相似的模因时,译者可以直接借用目标语言中大众较为熟悉的模因进行复制(袁云杏等,2014),这样做可以保留原文的表达风格和特点,使读者能够更容易理解并接受翻译结果。

  “云+名词”结构适合采用直译法进行翻译。“云计算”是大众所熟悉的首个“云XX”结构词语,其对应的表达是cloud computing。然而,“云计算”中“云”的意义是“基于互联网的供应计算机资源的方式”,因此,“云”是“计算”的定语。《新牛津英汉双解大词典》对computing的解释是the use or operation of computers(计算机的使用或操作)。可见,“云计算”是“云+名词”的结构。

  因此,在翻译“云XX”(云+名词)时,译者可以在英语模因库中找到相应的模因进行复制。换言之,译者可以直接将“云”翻译为cloud,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复制目标语言中相应的模因。例如,“云课堂”可以翻译为cloud class;“云外交”可以翻译为cloud diplomacy;“云会议”可以翻译为cloud conference或cloud meeting。

  此外,在前文中提到,“云”与“线上”密切相关,等同于“在线的、网上的;虚拟的;数字的”。因此,译者除了可以将“云”译为c l ou d,还可以译为online、virtual、digital。“云课堂”可译为online class;“云就业服务”可译为online recruitment service;“云讲堂”可译为virtual lecture;“云旅游”可译为digital tourism等。

  3.2意译

  意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由于受译语文化差异的限制,译者无法保留源语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因此,为了让译文与原文内容相符并保持主要语言功能的相似性,译者不得不放弃原文的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翻译(刘兰芳等,2010年)。

  “云XX(云+动词)”结构很适合使用意译,因为通常情况下,“云”被用作状语,修饰动词XX,表示这个动作行为是通过网络云端来实施的。例如,“云监工”实际上是“云”作为状语来修饰动词“监工”,表示监工的方式是通过网络云端的直播。因此,“云监工”不应译为the cloud monitors the progress of a project,而是monitor the progress of a project via livestreaming。

  可见,“云XX(云+动词)”结构通常在目标语言中很难找到与源语言模因语义或语用相等的模因。因此,在翻译时,为了让读者容易理解,译者需要清楚明确地表达源语言中隐藏的信息,即需要采取意译的方式,创造新的模因。

  例1:云开庭(China Daily,2022/01/15)译文:conduct trials online

  例2:云春游在中国(英语主播小酱,2022/10/14)

  译文:Spring Outing Goes Digital in China

  例3:布达拉宫“云探秘”(英语主播小酱,2022/10/14)

  译文:Rare Glimpse into the Potala Palace via Livestreaming

  例4:大家仍然可以继续访问国博的官网和官微来云观展、云赏馆藏哦。(China Daily,2020/05/02)

  译文:You can still visit National Museum’s website or follow its WeChat account to gain a diverse virtual experience of the exhibitions and collections.

  例5:东京奥运会已开赛三天,中国网友“云观赛”,金句频出。(China Daily,2021/07/26)

  译文:Watching the Olympic Games online,Chinese netizens have left many“golden”messages to pay a tribute to every athlete and every struggle.

  例6:我们开始了“云办公”,习惯了三餐饭都自己下厨,也突然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读读书,看看片。(China Daily,2020/02/09)

  译文:Most people have started working at home,cooking their three daily meals and discovering that they have more time to read and watchfilms.

  4结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云”这个词汇在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甚至变得不可或缺。作为强势语言模因,“云XX”一词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的状况,并满足了他们的交际需求。因此,“云XX”这种流行语被广泛传播和使用,丰富了汉语表达的形式。此外,随着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日趋攀升,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正确理解和规范运用,以及有效对外传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语言模因论和翻译模因论的视角解读网络流行语“云XX”,分析其内部结构,并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来翻译“云+名词”和“云+动词”结构,努力实现译文和原文功能上的对等性和译文的可读性,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到“云”词语在中国的流行状况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翻译模因论揭示了翻译本身就是模因的复制与传播,对语言国际传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

  [2]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4(6):54-64.

  [3]刘兰芳,陈倩.直译与意译[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158-160.

  [4]孙佳佳.翻译模因论视域下的翻译过程、标准及策略选择[D].保定:河北大学,2013.

  [5]杨美玲.模因论视角下的网络流行语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3(2):91-92.

  [6]袁云杏,刘著研.“X体”模因视角下网络流行语的英译策略[J].新西部(理论版),2014(15):117+119.

  [7]张晖,周荐.“云生活”里的“云”词语[J].语文建设,2020(12):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