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研究进展及系统构建论文

2024-09-06 11:23:54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势在必行。目前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师政治素养、教材挖掘、多模式教学与考核机制等,虽然促进了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发展,但仍没有解决思政元素缺失、情绪价值认同较低、持续改进意识缺失这三个问题,这与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性研究的缺失有关。
[摘要]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势在必行。目前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研究主要侧重于教师政治素养、教材挖掘、多模式教学与考核机制等,虽然促进了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发展,但仍没有解决思政元素缺失、情绪价值认同较低、持续改进意识缺失这三个问题,这与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性研究的缺失有关。为此,基于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中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等系统要素,以目标为导向、教学过程为主线、要素关系为连接,构建了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并针对现存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工程;教学系统
2004年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10年教育部提出了高校开展外语通识教育的观点。2 01 4年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的概念。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首次以文件形式明确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202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大学英语课程具有课时长(约192学时)、内容丰富的特点,是思政融入的良好渠道。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从跨文化教育向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核心转变,从单一的人文教育转向与科学教育并举,从文化素质培养转向批判性思辨和沟通能力培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有助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提升学生的思想德育水平具有多重意义:(1)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良好的思政水平和国际视野;(2)增强国家意识,培养提升爱国情怀和批判性思辨能力;(3)提高高校教育水平,完善教育结构体系;(4)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
目前,众多学者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进行了大量研究,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然而,思政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成效并不显著,主要问题包括大学教师自身思政素养欠缺、教材内容思政内涵不足、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及评价考核方式过于传统等,主要原因在于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是近十年才提出来的概念,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学系统。为此,本文在分析大学英语思政课程教学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工程原理,构建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并就现有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促进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发展。
1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研究现状
1.1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
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包括爱国情怀、高尚品德、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教育理念等。胡萍萍等(2022)对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进行的调查发现,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普遍较低,年龄较大的教师在思政素养水平方面普遍高于青年教师。关于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的研究,主要包含顶层与个人发力、观念转变和文化涉略范围三个方面。
在顶层与个人发力方面,赵桂英等(2022)提出,教师思政水平的提升应包括顶层和个人层面共同发力,顶层加强思政研究和建设工程,推动思政教育在学校层面的建设,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平台建设和体系完善;个人顺应新形势,提升育人责任意识,积极利用高校资源提升思政素养。在观念转变方面,蔡基刚(2021)提出,面对思政教育新形势,教师应进行观念的转变,改变外语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与素养培养的传统观念,要将科学素养与教育融入通识教学中;冯桂玲(2022)也提出,面对思政教育新形势,教师应该进行观念转变,将科学素养教育融入通识教学中。在文化涉略范围方面,钟俏(2022)提出,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知识外,还应该广泛涉略中外优秀文化,提升自身素养,并主动引导学生学习。
现有研究表明,英语教师的思政水平普遍有待提高,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但部分英语教师由于长期受国外价值观的影响,思政意识较为淡薄(闻莉,2021),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是提升大学英语思政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1.2深度挖掘教材的思政元素
教材中的思政元素,指的是教材所涵盖的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内涵。教材是学生的主要学习和辅导资料,是学生最直观易得的学习资料,对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柳华妮等(2022)通过对教材不同内容维度的调查发现,目前教材中的思政育人关照与社会期待不符、思政编写视角与学生自我认知存在差异。目前,对于教材的改进研究主要涉及教材的理解分析、因材施教和选用优秀实例等方面。
在教材的理解分析方面,杨冬玲等(2022)指出,目前对外语教材所蕴含文化内容的理解缺乏系统性和层次性,文化内容的分析方法也相对单一,分层次级别分析的方法可以弥补教材分析系统性和层次性的不足。在因材施教方面,李昕燕等(2021)提出,教材选择需要因地制宜,立足本国文化,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占比较大的新教材,以提升本国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在优秀实例方面,雷晴岚等(2021)对教材各部分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举出了实例,强调融入教材的思政元素应具有融合性、趣味性、经典性和实效性。
为使教材能够满足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要求,众多研究已对教材中思政元素的挖掘进行了分析,但对于教材中的思政元素占比、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等没有进行系统深入的规划,对思政内容的及时更新等缺乏相应对策。
1.3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改进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师应采用有效的教学模式,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能紧密衔接,充分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目标。目前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多元化教学,如线上互动与线下课堂教学的结合。
在多元化教学方面,冯桂玲(2022)提出,OBE理念下的英语思政教学模式应该向方法多元化、多维度以及共情课堂建设发展,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杨闯建等(2023)运用扎根理论对高校课程思政“选项制”教改实践进行了验证,建构了以高校公共课程专项技能、健康第一、心理支持、体育精神等为核心的模块化范畴;武少燚(2022)建立了一套BOPPPS+SPOC模式,其中包含6个教学环节,该模式结合各种网络新媒体,实现了英语教学的多元化、个性化及特色化,可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设计教学内容,拓宽教学空间。在线上互动与线下教学方面,李兴慧等(2022)研究了网络新媒体在提升教学质量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作用。
以上研究表明,多元化教学和互联网的应用是进一步拓展专业课程思政价值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和方式(闫蓉,2023)。
1.4明确教学目标及创新评价考核方式
教学目标是关于教学将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的明确表述,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得到的学习结果,而评价考核方式则是针对目标所提出的量化评价方法。教育的目标不只是传授知识,将理想内化于思想、感情和行为中,与学习知识同样重要;教学改革实践必须关注评价环节,通过强有力的考核评价机制对评价对象形成积极导向(赵元元等,2021)。目前,教学目标和评价考核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目标阶段化层层递进、双向评价等方面。
在目标阶段化层层递进方面,李昕燕等(2021)明确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的是“语言学习+思想教育”,并坚持以多元教学评价优化评价手段,以评促教;闫蓉(2023)提出了四阶递进教学方式,将课程分为创境激趣、专业和能力提升、拓展进阶和总结四阶段,针对每一阶段都提出了相应的阶段性教学目标,并且对授课班级进行了试点教学,80%以上的学生均认为此方法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姜旭等(2022)将课程总目标细分为知识、文化和育人递进的三层目标,为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提供了较好思路,60%以上的学生均认为目标阶段化提升了他们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双向评价方面,霍娜(2021)提出了增加教师评价、学生互评环节,从学习成果、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等不同维度评价和检验综合素质学习成果,多项指标量化,客观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
研究发现,目标阶段化及多维度的量化指标考核方式均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但如何合理制定教学目标和考评方式,以实现大学英语思政教学体系的稳步提升,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大学英语思政教学面临的困境
上述研究发现,目前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研究更多倾向于教学环节中的具体措施,虽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效果,但离“价值观引领寓于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中”以及完成三全育人的目标仍然有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缺失
大学英语教材主要基于国外的案例以及文化进行编排(张爱玲等,2022),教材内容与本国文化背景不符,与思政内容具有强烈的割裂感,使得大学英语思政教学难以开展(吴耀武等,2022),加上部分教师将思政融入教学的自主意识淡薄,如果没有顶层做出具体和硬性的要求,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过程将会举步维艰,最终导致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思政元素缺失,教学效果差。
2.2学生难以产生情绪价值认同
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大学英语所传达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差异:(1)受灌输式教育的影响,部分学生不重视自我教育与主动理解;(2)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并不意味着高的道德水平,丰富的思政理论知识不能与相应的道德情绪和行为画等号(季月等,2022);(3)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部分学生缺乏对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怀的认知;(4)课堂之中存在教学模式陈旧、师生互动性差、实践性不足、思政元素的融入十分生硬等问题(高巍等,2022),导致大学英语思政教学所传达的情绪价值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热情不高。
2.3缺乏持续改进意识
对于大学英语思政教学而言,理论、教材、教学方法等均需要契合社会持续发展变化的具体需求,这对思政内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实时性和先进性提出了严格要求。因此,大学英语思政教学不能固步自封,应及时感知社会变化动向,并有意识地进行针对性、持续性改进。但目前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存在教学流程固化、教学体系陈旧的问题,部分教师对于社会发展变化的敏感度较低,缺乏持续改进意识。
3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的构建
上述问题的实质是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缺少系统性。为此,本文基于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结合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现状,将大学英语思政教学中的各要素进行整合,构建完整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系统。
3.1系统工程原理概述
系统工程是将系统的组成部分相互协调,以达成系统性能最佳化、成本最小化和安全可靠化的工程学科。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系统所涉及的系统性质主要有:集合性,将要素整合形成整体;关联性,要素之间按照一定关系相互关联起来;功能性,通过要素的协同作用使系统具有单一要素所不具备的功能;层次性,系统按照教学过程分为不同层次(王众托,2010)。系统构建的方法主要有:(1)系统工程方法学,把要处理的问题及情况分门别类、确定边界,强调把握内部诸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整体性,包括系统分析、需求分析、交互作用等;(2)系统工程管理方法,对系统构建、运行、维护等进行监管和控制,并实时改进,以达到高效率长期稳定运行的目的,包括项目计划、资源分配、进度跟踪等。
3.2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要素
除教学大纲所包含的显性要素,如教学理念、教材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系统外,本文将上述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研究所提出的主要措施也作为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的主要要素,包括: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目标及目标的阶段递进化分解;教师素养提升(顶层与个人共同发力、素养教育的融入以及扩展文化涉略范围);教材内容思政化(教材整理分析方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以及选用优秀的代表性实例);教学方法改进(多元化教学和互联网的应用);创新考核方式(多维度评价和量化评价)。
3.3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构建
目前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系统的研究较少,高玉垒等(2022)对教师的教学能力采用层次化原理构建了金字塔模型,剖析了大学英语思政教学中具体元素的层级关系;胡萍萍等(2022)在金字塔模型基础上,构建了内外圆环形模型。但这些模型仅仅是对大学英语教学要素的简单连接,缺乏要素之间的具体联系以及系统的动态变化规律,系统性不足。
系统工程常用的构建方式主要有分层次级别构建(董荣果等,2022),以及要素的模块化、关联化构建(曹阳等,2022)等。基于此,本文结合前文所列要素,以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过程为主线,以要素影响关系为连接,通过系统化、层次化和模块化的分析,构建了如图1所示的教学系统。该系统从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层次出发,通过思政教学的计划制定及资源分配,以及目标的阶段化层层递进,规划思政教学的目标及思政元素占比,发挥导向作用。教学大纲层次则包含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评价系统四个要素,教学理念以提升教师素养为主,具体方法包括顶层与个人共同发力、注重素养教育的融入和扩展文化涉略范围;教学内容主要是深挖教材内容,具体方法包括教材整理分析方法和选用优秀代表实例等;教学模式的重点是教学方法改进,包括多元化教学和互联网应用;评价系统的重点是创新考核方式,具体方法包括多维度评价和量化平价。
4系统工程视角下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困境的应对方法
前述研究表明,现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缺失思政元素、难以产生情绪价值认同以及缺乏持续改进意识三大问题,本研究通过系统工程原理及上述教学系统,寻求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4.1思政教学计划制定与资源分配
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元素的缺失,其本质是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具有极强的割裂感,导致融入困难。本研究采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中的项目计划思想,将思政教学目标纳入总体教学目标之中,对思政教学目标做出具体规定,将传统的知识传授及文化扩展等目标转变为传统目标与思政学习、素质培养目标共举的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目标。本研究采用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中的资源分配思想,将一定的教学资源向思政教学进行分配,在教学大纲中对思政内容的占比进行规定,引导教学过程。在思政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的指引下,教师可以从源头上增加思政教育元素的比重,在资源上保证思政教育的执行,结合教学系统中的一些针对性措施,有效解决思政元素与大学英语教学相割裂的问题。
4.2教学理念、内容和模式的协同作用
学生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难以产生情绪价值认同,与教学理念落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单一等有关。本研究利基于系统要素通过协同作用可以产生单一要素不具备的功能的理念,提出了教学理念转变、教学内容思政化及教学模式多元化的协同应对措施。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在教学理念方面,应摒弃英语教学仅仅是知识传授的固有观念,做到从知识教育向以立德树人教育为核心的转变,通过思政培训提升教师的思政素养和对思政内容的理解,促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将思政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内容方面,将思政课程中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涵、职业素养等具有典型教育意义的内容有机地融入英语教学中;在教学模式方面,避免单一教学方式,通过教学主体转变等模式,有效地将思政内容传授给学生。通过多要素的协同作用,本研究构建的教学系统能实现提高学生对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的情绪价值认同感的功能。
4.3把握系统整体和各要素动态变化规律
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缺乏持续改进意识,其本质是教学体系固化,教师对教学流程中各环节的联系和对思政内涵的实时性、先进性把握不够。本研究采用系统工程的交互作用及进度跟踪思想,分析系统中的要素、层次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及时主动地对系统及要素进行改进;在此基础上,关注社会发展动向,定期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教学中及时向学生传输先进的思政内涵。系统构建者通过掌握教学系统整体及各要素的动态变化,对系统要素的变化快速做出反应,提升持续改进意识与效果,使教学系统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5结语
大学英语思政教学对提升大学英语思政教育水平,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爱国情怀和专业能力的大学生至关重要。近年来,大学英语思政教学逐渐从单纯的人文教育转变为人文与思政教育共举。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师素养提升、深挖教材内容、多模式教学、明确教学目标及创新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对大学英语思政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未能针对思政元素缺失、学生情绪价值认同感低和持续改进意识欠缺这三大问题提出有效的改进措施,这是大学英语思政教育发展缓慢的原因所在,问题的本质是缺乏将思政教学更好地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系统性研究。本研究在全面、客观分析现有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系统、科学地对思政教学如何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到关键问题的应对措施,为大学英语思政教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蔡基刚.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四个转向:《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内涵探索[J].外语电化教学,2021(1):27-31+4.
[2]曹阳,马军,都金光,等.系统工程视角下OBE理念导引的机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大学教育,2022(10):244-246+262.
[3]董荣果,张行,张亮,等.基于系统工程思维模式下的企业标准化能力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标准化,2022(16):51-54.
[4]冯桂玲.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坛,2022,21(22):275-276.
[5]高巍,曾芯怡.教师教育课程思政现状、困境及路径研究——基于某部属师范大学的调查[J].教师教育论坛,2022,35(1):66-72.
[6]高玉垒,张智义.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结构模型建构[J].外语电化教学,2022(1):8-14+102.
[7]胡萍萍,刘雯静.大学英语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现状调查[J].外语电化教学,2022(5):11-17+106.
[8]霍娜.基于“课程思政”大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21(3):126-129.
[9]姜旭,姜燕令.大学英语翻译课程发挥思政功能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1):146-148.
[10]季月,李霄翔.外语课程思政的创新:一个自我与认知-情绪的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4):18-22+111.
[11]雷晴岚,崔芳芹,蔡国利.财经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研究[J].高教论坛,2021(12):44-46.
[12]李昕燕,徐翠波.课程思政融于大学英语教学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21(2):127-130.
[13]李兴慧,李洪涛,白玉婷,等.网络新媒体在大学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情况探究[J].经济师,2022(7):177-178.
[14]柳华妮,於银梅,陈安澜.立德树人目标下英语教材思政育人价值融入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22(5):18-24+107.
[15]闻莉.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融入路径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17):109-110.
[16]武少燚.BOPPPS+SPOC模式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英语的实践探究——基于U校园智慧教学云平台[J].大学教育,2022(11):132-136.
[17]闫蓉.混合教育背景下的数据库类课程思政教学探索[J].计算机教育,2023(6):17-22.
[18]杨冬玲,汪东萍.外语教材思政建设研究:文化分析内容、方法与理论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3):16-22+104.
[19]杨闯建,史维,田小静.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选项制”建设实践研究——基于华东交通大学教改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J/OL].体育学刊,2023(3):113-119.
[20]吴耀武,王莹.我国翻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几点思考[J].外语电化教学,2022(3):8-11+102.
[21]王众托.系统工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2]张爱玲,张乔.课程思政背景下的口译教学——基于程式语教学的视角[J].外语电化教学,2022(3):39-44+108.
[23]赵元元,王青.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新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1):157-160.
[24]赵桂英,张磊.大学英语教学中思政教育融入的策略探析[J].大学教育,2022(12):179-181.
[25]钟俏.课程思政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J].民族高等教育研究,2022,10(1):8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