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翻译视角看《莫言:讲演新篇》英译中的文化“传真”论文

2024-08-30 11:41:44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本文回顾了学界对文化翻译的多重解释,认为文化翻译指的是原文中特有文化内容/因素的翻译。在此视角下,本文选取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莫言:讲演新篇》英译本为语料,探究汉语四字结构、方言习语及特色词汇的翻译方式,揭示文化“传真”原则的把握尺度,希望进一步促进国际社会客观而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
[摘要]本文回顾了学界对文化翻译的多重解释,认为文化翻译指的是原文中特有文化内容/因素的翻译。在此视角下,本文选取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莫言:讲演新篇》英译本为语料,探究汉语四字结构、方言习语及特色词汇的翻译方式,揭示文化“传真”原则的把握尺度,希望进一步促进国际社会客观而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
[关键词]文化翻译;文化“传真”;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莫言:讲演新篇》
1研究背景
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设立于2010年,主要立足于学术层面,资助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的学术精品,目的是增进国外对当代中国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
《莫言:讲演新篇》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著,于2010年由文化艺术出版社首次发行。此作品汇集了莫言在海内外各大高校的演讲及各种讲座,展现了中国文学的美及民间文化传统。此外,其英译本在2017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学术外译项目资助,基于莫言的影响力及此作品体裁的新颖性,这本演讲合集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自2021年《莫言:讲演新篇》英译本发行以来,其影响范围十分广泛,据全球最大的图书馆目录数据库(Worldcat)检索显示,《莫言:讲演新篇》(电子图书或印刷版图书)已被国外50多所大学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收录,在全球最有影响力的电商Amazon、全球第二大网上书店Barnes&Noble以及Barnes&Noble的线下店(美国最大实体书店)都上架了此作品。另外,此作品也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来自瑞典隆德大学研究中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学者阿斯特丽德·穆勒-奥尔森(Astrid Møller-Olsen)在《洛杉矶书评》(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上对此书评论道:“《莫言:讲演新篇》中收录的23篇公开讲演展示了一个真正的‘全球本土化’作家,他一只脚牢牢扎根于故乡高密乡的土壤里,另一只脚则踮起脚尖进入世界文学的舞台。莫言在国际知名度和本土叙事传统双重角色之间不断进行平衡,创造了独特的个人形象,定义了他的作品,使得这些演讲极具吸引力(笔者自译)。”
鉴于该作品的影响力,本文从文化翻译视角出发,探究《莫言:讲演新篇》英译本中汉语四字结构、方言习语及特色词汇的处理方式,揭示文化“传真”原则的把握尺度,希望进一步促进国际社会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文学和文化。
2理论之基——窥文化翻译之本源
文化翻译是对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文化意义的翻译(杨仕章,2016:81)。文化翻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文化翻译集中于词汇、词组、句子、语段(句子的有组织集结)、风格和语言文化心理等层面(刘宓庆,1999:83—84),或指对文化特色词汇和表达方式(culture-specific words and expressions)的翻译(蔡平,2008:24)。文化翻译的基本原则为在译入语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意义或者说在文化上再现源语文化所传达的意义、形式及风格——即文化“传真”(蔡平,2005:7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文化转向”为导向的翻译思潮发生以来,文化与翻译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紧密联系。国内外学者就此展开一系列研究。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与勒菲韦尔(Andre Lefevere)在其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一书中,将翻译置于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确立“文化翻译”观,其基本内涵是以文化为翻译的基本单位,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时间的推移,许多学者对文化翻译的界定延伸出不同的看法。谢建平(2001:19—22)阐述了文化、语言、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文化翻译是在文化研究的大语境下来考察翻译,即对文化以及语言的“表层”与“深层”结构进行研究,探索文化与翻译的内在联系和客观规律。蔡平(2005:75—78)指出“文化翻译”的困惑之处,并把“文化翻译”定义为“原文中特有文化内容/因素的翻译”。杨仕章(2016:80—83)分别从四种不同的角度(翻译策略、翻译内容、翻译特性、翻译研究领域)梳理了翻译学界对“文化翻译”的解释。
在实际理论运用方面,大部分论者把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基础,将其应用到中医、典籍、诗歌、影视及外宣翻译中,如蒋继彪(2015:877—881)、覃秀红(2015:166—170)、王学勤(2009:321)等,而另一部分学者则从文化翻译的角度研究不同的翻译现象,如彭滨(2009:86—88)、李气纠等(2009:58—61)、林榕等(2016:235—240)等。
本文以文化翻译视角为统摄,探讨在狭义范围内,《莫言:讲演新篇》英译本是如何展现文化“传真”原则的,以期进一步促进中国元素的对外传播,展示独特的汉文化。
3实践之探——寻文化内涵之积淀
文化“传真”原则意指在译入语中原汁原味地体现源语的形与神。语言中的四字词语、习语及特色词汇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译者在翻译实践中想实现文化“传真”有一定困难。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译者是如何促进文化沟通,展示文化差异,做到文化“传真”的。
3.1四字之意,展汉韵之美
例1:它起源于下层,是那些茶楼酒馆的说书人,用他们的嘴巴,讲述给那些引车卖浆之流听的故事。(莫言,2009:92)
译文:Its roots are in the lower classes-storytellers performed in tearooms and taverns,and tales were passed on orally,told to audiences full of cart pushers and broth peddlers.(Mo,2021:28)
引车卖浆,原意为拉大车的,做小买卖的,泛指平民百姓,来自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公子列传》。有的学者认为浆是一种用酒糟酿造的略酸的饮品,有的学者将其解释为醋水。六饮(水、浆、醴、凉、医、酏)中,浆排在水之后,比水多一种酸味,又排在醴之前,比醴的滋味淡。相较于其他四种饮料,浆添加的材料最少,滋味最淡,自然最为廉价。所以,浆指的是古代一种带酸味的饮料,能代替酒。根据例1译文可以看出,译者没有依据原文含义进行直译。因为在译入语文化中,酒的主要销售方是酒庄庄主及经销商,而酒庄庄主和经销商通常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不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拉车叫卖的小商贩。译者选用broth一词翻译原文中的“浆”,broth指肉汤或者蔬菜汤,与原文中“浆”的含义不符,但broth peddlers更符合沿街叫卖的小商贩这一形象。译者需要透过语言表层看到成语“引车卖浆”背后的文化内涵。文化翻译不仅要做到忠实,还要考虑词语的历史、社会背景。译者要充分了解原词的深层文化含义,避免误译,如此才能准确把握文化“传真”。
例2:……已经到了黔驴技穷的地步。(莫言,2009:177)
译文:...there are no more tricks left to play.(Mo,2021:53)
例3:而且这样的技巧试验很快就会黔驴技穷。(莫言,2009:208)
译文:And moreover this kind of technical experimentation will quickly run out of steam.(Mo,2021:208)
黔是地域名称,指现在的贵州省一带。技是“技能”;穷有“尽”的意思。黔驴技穷出自唐代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比喻有限的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译者不仅对成语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而且能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地进行翻译,使该成语的比喻意义得以有效传达,把原语的“形”“神”巧妙地在译语中展现出来,达到“传真”的效果。
词语是语言的表意单位,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及重要组成部分,而四字格是汉语中的特有现象,也是汉语的精华。译者在进行翻译转换时,不仅要把四字格的表层意义翻译出来,而且要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以英语的“形”准确表述汉语的“意”,最大程度上再现原作的风姿,生动形象地传达汉韵之美。
3.2民俗之语,塑精神之魅
例4: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莫言,2009:72)
译文:But as the saying goes,it’s easier for a dynasty to rise and fall than for a man to change his nature.(Mo,2021:236)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出自明代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三十五卷,意为人的本性的改变比江山的变迁还要难。译者没有用译入语读者熟知的英文习语进行翻译,如“a leopard can’t change its spots”或“a tiger cannot change its stripes”,反而用历史朝代的兴衰来替换江山的变迁,比喻人的本性难以改变。译者如果选用译入语习语来翻译,可能就达不到文化“传真”的效果,因为译入语独特的、固有的表达方式会使源语文化特点和文化意义不复存在。例4译文不仅保留了汉语文化底蕴,还容易让译入语读者联想到母语中的类似表达,让译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一样的阅读体验。
例5:……产生了“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惊人效果。(莫言,2009:319)
译文:...creating the breathtaking effect of a panorama as seen through its tiniest minutia.(Mo,2021:137)
“窥一斑而知全豹”是人们根据“管中窥豹”延伸而出的意义相反的习语。“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含贬义,而“窥一斑而知全豹”为褒义,比喻可以从观察到的细节部分推测出全貌。译者并没有为了“再现原文的文化含义”机械地把动物喻体直译出来,而是选择隐藏动物喻体,用意译的方法把原文的喻指意义展现出来,不仅传达出源语的文化内涵,同时符合译入语的表达习惯,确保了文化“传真”的实现。
习语是民族语言的精髓,反映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化,承载着超乎语言之外的信息与哲理。在翻译习语时,译者不仅要深入了解源语历史文化背景,还要注意到汉英文化差异,把源语的“精神风貌”原汁原味融入译入语文化体系中,向译入语读者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3.3文化之词,传底蕴之雅
例6:阎王爷(莫言,2009:66)
译文:King Yama(Mo,2021:181)
阎王爷,亦称“阎王”“阎罗王”“阎魔王”,为阴曹地府中第五殿的殿主冥王,是中国古代宗教神话信仰中的一尊阴间神祗。其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摩罗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死神之王。“阎王爷”的梵语音译为Yama-raja,raja是来自印欧语的词根,意为“整顿;规则或命令”。在欧洲的一些语言中,有很多词是从这个词根演变而来的,例如rex、reign、regina、reich、regulate、royalty。raja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第一个已知的出处是《梨俱吠陀》,术语rajan或rajna(raja的变体形式)表示“国王”。译者没有完全以源语文化为依归,而是把raja(王)转变成符合译入语表达习惯的king,既忠实于原文的文化意义,又向读者靠拢,使文化“传真”达到最佳效果。
例7:但我在故乡的集市上和农家的热炕头上,听过职业的说书人和业余的讲古者的讲述。(莫言,2009:92)
译文:But in my hometown market and atop my family’s warm kang,I got to listen to tales spun by professionals and amateurs alike.(Mo,2021:28)
“炕”指的是中国北方住宅里可以取暖的床。而炕头指炕接近送暖火源的一端,一般“炕头”都留给家中辈分最高的主人或尊贵的客人。汉语里经常用“热炕头”来指温暖的家,比喻幸福美满的生活状态。译者采取了音译的表达方法,完整保留了汉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同时向译入语读者介绍中国文化,帮助其了解源语的文化信息。
特色文化词反映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特色,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象征。译者通常采用音译、直译或直译加注释等方法,以尽最大可能保留源语的文化特征,促使译入语读者深入了解汉语深厚典雅的文化底蕴,促进文化交流。
4结语
文化翻译是翻译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传递语言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同时,在语言表达习惯上,译文要向译入语读者靠近。译者要根据此要求探寻最佳的翻译方法。针对四字词、习语及特色文化词的翻译,译者应遵守文化“传真”原则,一方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选择符合译入语读者思维方式的表达,保障外译作品的质量,借此来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参考文献
[1]MO Y.Mo Yan speaks:lectures and speeches by the Nobel laureate from China[M].XU S Y,trans.New York:Cambria Press,2021.
[2]BASSNETT S,LEFEVRE A.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and Education Press,1990.
[3]蔡平.“文化翻译”的困惑[J].外语教学,2005(6):75-78.
[4]蔡平.文化翻译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5]蒋继彪.文化翻译观下的《伤寒论》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7):877-881.
[6]李气纠,李世琴.文化翻译观下中国古典诗歌中“玉”意象的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58-61.
[7]林榕,林大津.政治文献英译:文化翻译观——以《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译本为例[J].东南学术,2016(6):235-240.
[8]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9]莫言.莫言:讲演新篇[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0]彭滨.文化翻译观与公示语汉英翻译[J].东南亚纵横,2009(8):86-88.
[11]覃秀红.文化翻译观视角下《论语》文化负载词的泰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3):166-170.
[12]王学勤.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与诗歌翻译[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S1):321+337.
[13]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19-22.
[14]杨仕章.文化翻译学界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6(1):79-84+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