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专业讲好中国故事课程建设—以“综合英语”为例论文

2024-08-30 10:11:52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人文素养现状和“综合英语”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综合英语”课程建设模型,从实证角度夯实学生中国人文素养知识,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摘要】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人文素养现状和“综合英语”课程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综合英语”课程建设模型,从实证角度夯实学生中国人文素养知识,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关键词】讲好中国故事;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建设
引言
当前,世界格局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而全世界约1/3的人口会讲英语,因此,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是展示全面、立体的中国,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提高我国外宣能力的重要途径。
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多在于构建国际话语权,研究者们强调讲好中国故事重在有效讲解,要用“国际方式”表达出来(常海潮2021)。国内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历史并不长,主要注重传播能力和外宣能力的研究。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将讲好中国故事与思政课程联系起来,主要包括理论探讨(如刘思雨2019)和关于大学英语课程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如岳豪、庄恩平2022)。除了理论研究,还有学者从实证的角度研究讲好中国故事,如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调查(赵应吉2019)。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存在两个问题:(1)多倾向于国际传播和话语权的论述,注重思想政治课和大学英语课堂的研究,对英语专业课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的研究较少;(2)多从理论的角度论述,探索实施途径、课程实际教学的研究不够。
英语专业学生作为学习英语的主力军,担当传播中国文化、促进国际交流的重任。“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的基础核心课程,每周4—6学时。该课程的重要性和充裕的课时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有必要对英语专业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综合英语”进行分析、探讨,并实践论证讲好中国故事的课程建设,从而培养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提升其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一、研究设计
研究对象来自某样本院校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各两个自然教学班,每班30名学生,对他们进行讲好中国故事的认知与能力问卷调查,并调查“综合英语”课程关于讲好中国故事存在的问题。问卷采用五度量表,共发放120份,收回114份,收回率为95.0%。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调查结果,然后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综合英语”课程建设模型。
二、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英语专业学生讲好中国故事认知与能力现状
1.您对中国人文知识素养各部分的掌握程度(5=非常好,4=较好,3=一般,2=不太好,1=根本不好)
中国人文知识素养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黄娟2016)。数据显示,学生关于中国文学、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的掌握情况一般,均值分别为3.14、3.35和3.36,这说明学生对中国人文素养各部分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是总体来说未达到较好水平。进一步分析,达到较好或非常好水平的学生占比分别为中国文学25.6%、中国文化36.3%、中国历史39.8%,说明学生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历史了解更多,而深入探讨中国文学较少。
2.您认为用英语表达中国人文知识,讲好中国故事的困难体现在哪些方面(多选题)
该题目有5个选项,可多选,所以百分数总和超过100%。数据显示,不知道中国人文素养相关知识对应的英语词汇比例最大,占76.1%,口语表达能力弱的占65.5%,不了解中国人文素养相关知识的占44.2%,缺乏自信的占43.4%,缺乏表现机会的占18.6%。调查表明,不知道中国人文素养相关知识对应的英语词汇的困难最大,这与赵应吉(2019)的调查结果相似,“受访的大多数学生不能用地道的英语表达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热点或时事词汇”“中国大学生的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确实亟待提高”。不知道相应的英语词汇,自然就无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缺乏表现机会占比最少,说明在课堂内外学生不是没有机会表达自己,而是由于口语表达能力弱、缺乏自信,且对中国人文知识掌握不够牢固造成讲好中国故事困难,宣传中国形象能力薄弱。
3.您希望学校通过哪些方式提高您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多选题)
该题目有8个选项,可多选。这8种方式的占比由高到低分别为开展相关校园文化活动(67.0%)、开设相关讲座(45.5%)、图书馆增加相关书籍(45.5%)、增设中国人文知识素养相关选修课(42.0%)、开展国际交流活动(42.0%)、专业课堂中提高此类活动频率(33.0%)、增加口语课程课时(25.9%)、增加线上活动(22.3%)。数据表明,学生占主体地位,可以全方位参与、体验度更高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最受欢迎的提升方式;开设相关讲座、图书馆增加相关书籍、增设中国人文知识素养相关选修课三种开阔学生视野,夯实人文知识的方式也比较受欢迎,这与上文中学生对提升自我中国人文知识素养的重视程度吻合,对此类知识有较强的学习愿望;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受到一部分学生欢迎,但是正如上文提到的,43.4%的学生缺乏自信,在国际交流活动中不敢发声,没有积极参与;仅有33.0%的学生赞同专业课堂中提高此类活动的频率,说明学生对目前专业课堂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教学模式满意度并不高,或者专业课教师在此方面的尝试不够,学生对此持观望态度;令人惊讶的是,在信息时代长大的“00后”对线上的此类活动支持率仅为22.3%。从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虽然现在可以更快速、便捷地采用各种现代教学技术进行线上教学活动,但是线上教学活动中学生真实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有待提升,部分学生在线上活动中态度敷衍,精力不够集中。这与学生想更多地进行体验式学习的想法相符,他们更愿意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沉浸式学习、全身心体验中西文化、历史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二)“综合英语”课程讲好中国故事教学现状
1.在课堂中,讲到西方文化/文学/历史知识时,综合英语教师引出相应中国知识的频率(5=总是,4=经常,3=有时,2=偶尔,1=从不)
数据显示,综合英语教师引出相应中国知识的频率均值为3.42,“有时”占比34.8%,“经常”占比41.1%,“总是”占比9.8%。“综合英语”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内容丰富,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文学、文化、历史、宗教等人文知识。在讲到这些知识时,教师可适时引出相应中国知识,并适当进行中西人文知识对比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教学层次,实现其中西人文知识的拓展与提升。王振樱、蔡宛灵(2018)发现,“我国大多数英语学习者认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很重要,也有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强烈愿望”。因此,占有较多课时的英语专业核心基础课程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用英语引入中国人文知识的责任。该数据表明,样本学校综合英语教师一定程度上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还需要加大活动力度,丰富教学形式。
2.综合英语教师推荐您进行中国人文知识素养提升的频率(5=总是,4=经常,3=有时,2=偶尔,1=从不)
综合英语教师推荐学生进行中国人文知识素养提升的频率均值分别为中国文学(3.50)、中国文化(3.62)和中国历史(3.50)。该调查表明,整体来说,虽然综合英语教师一定程度上重视对学生中国人文知识素养相关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但是由于教材中多为英语国家的故事和文学作品,在授课中较难做到高频率、自然地对中国人文知识进行引入和推荐。
综上所述,一方面,学生认识到自身中国人文素养知识需要巩固,关于此类知识的英文词汇薄弱,有较强的学习欲望,偏重于体验式、沉浸式的学习方式;另一方面,综合英语教师具有课程思政意识,在课堂上作了一些努力来提升学生的中国人文知识素养,但总体来说,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用英语表达中国人文知识比较困难,不能自信地讲好中国故事。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将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综合英语”课程建设模型,从而指导开展英语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
(三)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综合英语”课程建设模型
岳豪、庄恩平(2022)提出讲好中国故事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为何讲(Why)、讲什么(What)、谁来讲(Who)、给谁听(Whom)、如何讲(How)。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增加传播学者拉斯韦尔(2015)提出的“5W”模式中的“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构建讲好中国故事“综合英语”课程模型。因此,本研究的“综合英语”课程模型共涉及上述提到的六个维度,简称为“6W”。
为何讲(Why)。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时常强调文化自信、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孙有中教授在2023年8月3日召开的全国高等学校《理解当代中国》系列教材教师培训会议上强调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如何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事务中辩证地看待问题、维护国家形象、传播中国文化等非常重要。
讲什么(What)。“综合英语”课程内容涉及广泛,包括西方社会、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如学习态度(Another School Year—What for?)、历史哲学类(Why Historians Disagree?)等。借助“综合英语”课程广泛的题材,任课教师可适当、适时地介绍或对比特色中国、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谁来讲(Who)。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好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使学生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学生是课堂中进行文化传承、文化传播的主体。
给谁听(Whom)。课堂中,毫无疑问,教师和学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倾听者,但是外国政府、外国组织机构与外国友人都是学生将来工作和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潜在倾听者。
如何讲(How)。借助“综合英语”广泛的题材,适当引入中西文化对比教学活动,通过开展线上视频学习、资料搜集、小组讨论、辩论、采访、自制传统文化小视频、写作、演讲等方式进行中西文化碰撞,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外国文化。教师采用多元方式评价学生各项活动,包括量化评价(教师评价、小组评价及互评的分数)和质性评价(学生在学期末用文字自评在本学期中的感悟,并提出对教学的改进意见)。
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通过中西文化对比,“综合英语”课程在夯实学生英语基础的同时,不仅能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加深他们对本国人文知识的理解,而且能提高其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其树立文化自信,维护国家形象,敢于开口讲好中国故事。
结语
如何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培养讲好中国故事的传播者,在教学中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是外语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在今后的教学中,基于讲好中国故事“综合英语”课程建设模型,在夯实语言学习的同时,注入价值引领,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思辨性、合作性和探索性,在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用英语传播全面、立体和真实的中国声音,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国家战略意义。
引用文献
常海潮.2021.大学英语课讲好中国故事:现状、路径和方法[J].外语电化教学,(5):96-100.
黄娟.2016.英语专业学生中国人文知识素养研究[J].高教学刊,(19):250-251.
拉斯韦尔.2015.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中文版)[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刘思雨.2019.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故事”研究[D].西南大学.
王振樱,蔡宛灵.2018.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研究综述[J].教育现代化,(40):254-258.
岳豪,庄恩平.2022.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索:用跨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J].外语教学,(5):55-59.
赵应吉.2019.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教学现状调查与启示[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4):106-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