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基于DOK模型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提问策略探究论文

基于DOK模型的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提问策略探究论文

28

2024-08-10 11:34:36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根据学生不同认知层次的思维要求,设计了从低阶指向高阶的四种等级的教学问题。基于DOK模型的问题等级,对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实例Miss Crow and Mr Fox进行分析,探索读前、读中、读后的提问策略,发现基于DOK模型的问题设计能有效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故事阅读中深度学习。

  【摘要】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根据学生不同认知层次的思维要求,设计了从低阶指向高阶的四种等级的教学问题。基于DOK模型的问题等级,对小学英语故事教学实例Miss Crow and Mr Fox进行分析,探索读前、读中、读后的提问策略,发现基于DOK模型的问题设计能有效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让他们在故事阅读中深度学习。

  【关键词】DOK模型;小学英语;故事教学;提问策略;深度学习;思维品质

  一、故事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关于学习层次的一个理念,最早由美国学者马顿(Marton)和萨尔乔(Saljo)于1976年提出。此后,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深度学习进行了研究。有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旨在理解和寻求意义,并努力引导学生把先验知识和现有经验联系起来,批判性地接受新知识(Biggs&John 1999)。还有学者认为,深度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批判式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有效方式,它要求学习者进行理解性的学习、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知识迁移及真实问题的解决(张浩、吴秀娟2012)。深度学习借助具有整合作用的实际问题激活深层动机,展开切身体验和高阶思维,促进深度理解和实践创新(李松林、贺慧2018)。

  由此可见,要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学生在理解、分析、比较、推断、批判、评价、创造等方面的层次和水平(教育部2022)。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帮助学生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还应在语言学习中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其思维品质。这不仅是落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一环,还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方式。

  (二)故事教学的现状

  相较于一般的教学文本,故事语篇特有的情节、人物、情感、冲突等故事要素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很多课堂仍停留在浅层的语言学习和低阶的故事理解阶段,在学习方式上重理解轻思维,在教学方式上重讲解轻引导。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比较简单,低阶的认知性问题较多,高阶的开放性问题较少,学生仍停留在浅层的学习层次中,在故事阅读中缺乏深度的学习。因此,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设计具有不同思维梯度的问题,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二、DOK模型—助力思维阶梯式发展

  Depth of Knowledge(简称DOK)是1997年美国教育评价专家韦伯(Webb)提出的一套教学体系。他根据不同层次的认知思维,设计了从低阶指向高阶的四种阶梯式问题等级(见下页表1)。这套体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体,以教师提出的问题链为抓手,逐步提高思维层次,指向学生的深度学习。因此,DOK模型的理论主要指向教学活动的设计,通过不同的活动、任务和问题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强调的是学习的深度而不是内容的难度。

image.png

  DOK模型的四个等级对思维的要求是从低到高的,但并不表示第三、四级的问题比第一、二级的问题更高级。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了第一、二级的低阶问题后,才能更好地思考和探索第三、四级问题。

  因此,DOK模型四个层级的问题不是简单地叠加,而是以低阶思维为基础,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运用,是层层递进的关系。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具有逆向思维,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为目标导向,反推回去,进行不同层级的问题设计。这就需要教师从教学内容和学情出发,设计不同认知水平的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认知层次的思维要求,运用DOK模型设计相应的教学任务和教学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助力其思维阶梯式的发展。

  三、DOK模型—故事教学的有效提问策略

  人教版(新起点)小学《英语》三年级(上)Revision 1中的Miss Crow and Mr Fox是一则具有深刻意义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乌鸦叼着一块肉站在树上,最终却被狐狸用花言巧语把肉骗走的故事。下面,以Miss Crow and Mr Fox的教学实案为例,探究基于DOK模型设计的教学任务及问题链如何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一)基于DOK模型的读前问题设计

  在读前环节,教师设置了三个学习活动:Know about each other、Free talk、Guess a riddle。这三个活动均属于DOK-1的层级,相应的问题设计为:

  1.What can you do?

  2.Can you?

  3.What animal is it?

  在进入故事前,教师设计的问题主要为What,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是低阶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回忆和重现所学知识,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已知信息,为引出主人公及进入故事情境作铺垫。

  教学片段1:Guess a riddle

  教师出示谜语,请学生猜测是哪种动物,从而引出本篇故事主人公之一:Mr Fox.

  T:It is thin.It is orange.It has along tail.It likes meat.It can run quickly.What animal is it?

  S:It’safox.

  【分析与反思】

  教师出示的谜语中描述了该动物的外貌特征(thin、orange、a long tail)、饮食喜好(meat)及技能(run quickly)。由于谜语限定条件较多,答案是固定唯一的,这个问题属于DOK-1的层级,注重对知识的回忆或重现,要求学生能对谜语中的信息进行回忆,从而得出答案。学生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和复现就能很自然地猜到谜底,引出主人公之一fox,同时为下文狐狸叼走肉并快速逃跑的故事情节作铺垫。

  (二)基于DOK模型的读中问题设计(见表2)

image.png


  由表2可知,在读中环节,教师基于DOK模型设计了三个级别的问题。

  DOK-1问题:梳理故事脉络,理解故事内容。

  DOK-1的低阶思维问题以How、Who、What为主,在阅读中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了解故事发生的环境;通过观看视频,进行整体感知,找出故事主人公Miss Crow和Mr Fox;通过浏览故事,给图片进行排序;通过观察图片,找出Miss Crow嘴里叼着的肉;通过精读文本,发现Mr Fox骗走肉的手段。学生在DOK-1问题链的带动下进行泛读和精读,梳理了故事内容,了解了故事脉络,感知了人物的矛盾冲突。DOK-1的低阶思维问题能够在阅读故事中直接找出答案,答案是比较固定的。

  教学片段2:Look and say

  教师呈现故事的第一幅图片,请学生观察图片并听读第一段故事内容。

  T:First,let’s look at Picture 1 and listen.What’s in Miss Crow’smouth?

  S1:There is some meat in her mouth.

  T:Yes,Miss Crow has some meat in her mouth.

  教师一边出示答案,一边在板书中将meat的图片贴在Miss Crow的嘴里,并带领学生朗读熟悉第一段内容。

  【分析与反思】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和听读故事便可回答。此问题有唯一正确答案,强调特定的信息和事实,学生描述当下所见所闻即可,属于DOK-1级别,难度较低。在故事教学中,DOK-1级别的问题对梳理故事脉络,以及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有重要的意义,是必不可少的。

  DOK-2问题:加深理解,助力思考。

  DOK-2级别的问题对应的思维层级是概念思维,常用提问方式以How和Why为主,答案无法从文中直接得出,需要学生在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的前提下对问题进行分析、比较、解释或说明。答案一般也是比较固定的。

  相比DOK-1的问题,DOK-2的问题对思维的要求更进一层,学生在问题带动下,对故事进行抽丝剥茧,从而进一步理解故事内涵。

  教学片段3:Act and think

  在精读故事中,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What does Mr Fox ask Miss Crow to do?”显然属于DOK-1的What问题,通过阅读即可在文中直接得出答案:Singa song。接着,教师请学生对Mr Fox对Miss Crow说的话进行表演,体验故事角色,并提出为什么狐狸要请乌鸦唱歌这个问题,让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揣摩狐狸的真实意图。

  T:What does Mr Fox ask Miss Crow to do?S1:Mr Fox asks Miss Crow to singa song.T:Yes,and now let’s be Mr Fox together.

  (教师先示范,引导学生表演出狐狸狡猾谄媚的感觉。)

  Ss:I can see your beautiful face,but can’t hear your beautiful voice.Can you singa song forme?

  T:So,why does Mr Fox ask Miss Crow to singa song?

  S2:The meat will drop when Miss Crow begins to sing.So he can get the meat.

  【分析与反思】

  如果仅仅停留在DOK-1的What问题,学生对故事只有一个表层的理解(让乌鸦唱歌),而没有进一步思考狐狸说话的真实意图(为了骗走乌鸦嘴里叼着的肉),也无法真正理解故事的内涵。而DOK-2的Why问题则是一个具有积极思维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表达欲。学生从被动地吸收和内化信息转变为主动地分析和概括信息。因此,学生在进一步思考后,得出了狐狸用花言巧语想骗乌鸦张嘴的真实目的,对故事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问题在故事中没有直接信息,需要学生通过前后情节进行思考并推论,此时的思维层级已经更进一步。

  DOK-3问题:综合思考,激荡思维。

  DOK-3的问题属于策略性问题,思维层级为策略思维。在这一层级的问题中,学生需要根据前面两个层级问题中得出的已知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根据对文章的理解形成相应的结论,思维过程更加复杂化。

  在读中环节,教师设计了两个属于DOK-3的问题:

  1.What do you think of Mr Fox and Miss Crow?

  2.What lesson do you learn from this story?教学片段4:Think and say

  T:Just now you have said that Mr Fox is very sly,and Miss Crow is very silly.So,after reading this story,what lesson do you learn?Please discuss in groups.

  S1:We should think twice before we do.

  S2:Not everyone is good.We should trust not all.

  S3:Don’t be a bad person just like Mr Fox.

  S4:We should keep a clear head.
  【分析与反思】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对故事的内涵和寓意有了各自的理解,分别从乌鸦和狐狸的角度对故事所蕴含的道理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得出了不同的结论。有的学生认为做事情要三思而后行;有的学生认为不是所有人都是好人,不能轻信他人;有的学生表示自己需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能被表扬和赞美冲昏头脑;还有的学生从狐狸的角度思考不能做狡猾、自私的人。

  DOK-3级别的问题强调运用策略性思考,根据已知信息形成自己的观点或想法,这一过程往往需要多步思维,并且答案是多样化的。学生在DOK-3级别的问题引领下,进行了策略性思考,不仅激活了语言的表达,还激发了思维的灵活性和批判性,初步具备了深入思考的能力。

  (三)基于DOK模型的读后问题设计DOK-4问题:自主探索,深度思考。

  DOK-4是DOK模型中最高级别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高阶思维创新性地思考解决办法,往往答案也是各种各样的。因此,在故事的读后环节,教师设计了一个DOK-4级别的问题:“If you were Mr Fox,what would you do?”

  教学片段5:Think and discuss

  在这个故事中,狐狸用花言巧语骗乌鸦唱歌,从而叼走了肉。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吗?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发散性地思考问题:“如果你是狐狸,你会怎么做?”

  T:So if you were Mr Fox,what would you do?Please think and discuss.

  S3:I would climb the tree.

  S4:I would sing for Miss Crow.S5:I would dance for Miss Crow.

  S6:I would throw the stones to Miss Crow.
  【分析与反思】

  回答DOK-4层级的问题,要求学生已经掌握DOK前三级的问题,了解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清楚地理解了故事内涵,并能分析故事中动物的个性特征及它们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行综合思考后得出自己的观点或结论。

  在这个问题中,学生已经完整地阅读了故事,知道狐狸想要骗走乌鸦嘴里的肉的真实目的。因此,在DOK-4级别的问题中,除了故事里狐狸骗乌鸦张嘴唱歌叼走肉,学生需要站在狐狸的角度继续发散思维,想到更多的办法。

  在DOK-4级别的问题中,答案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对思维的要求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能激发学生的高阶思考,对其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十分有帮助。

  四、DOK模型在小学英语故事教学问题设计中的运用

  DOK模型的四个层级问题能够贯穿故事教学的读前、读中、读后环节。

  在读前环节,以DOK-1级别问题为主,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已学内容,帮助他们复现和回忆所学知识。在读中环节,运用DOK 1—3级别的问题多方位、多角度、多层级进行文本处理,帮助学生从提取重要信息到理解故事内容,再到了解故事内涵,从而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一定的结论。在读后环节,运用DOK-4级别的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拓展性思考,跳出故事文本,发散思维,培养高阶思维。

  基于DOK模型的问题设计,尤其是第三、四层级的活动任务,应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判断、评价和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综上所述,基于DOK模型的问题设计有助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阶梯式发展,如何进一步让他们在故事阅读中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仍需一线教师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引用文献

  教育部.202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李松林,贺慧.2018.深度学习究竟是什么样的学习[J].教育科学研究,(10):54-58.

  张浩,吴秀娟.2012.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10):7-11.

  Biggs&John.1999.Teaching for Quality Learning at University[M].Maidenhead,UK:SHRE and Open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