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多维度视角下英语语法课程分析与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多维度视角下英语语法课程分析与教学策略探究论文

8

2024-08-09 10:03:49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从大纲、教材、真题及教学对象等维度对“现代英语语法”课程进行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的语法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教学改进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认为英语语法课程在大学专科院系开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更要为其打好语法基础,提高其英语综合素质。

  【摘要】从大纲、教材、真题及教学对象等维度对“现代英语语法”课程进行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的语法学习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教学改进策略,以期提高教学质量。认为英语语法课程在大学专科院系开设的目的不仅仅是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更要为其打好语法基础,提高其英语综合素质。

  【关键词】英语语法课程;《现代英语语法》;真题

  引言

  《现代英语语法》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的指定教材,由此开设的“现代英语语法”课程旨在帮助英语专业专科学生更好地习得和掌握英语语法相关知识,顺利通过专升本考试(李基安、王望妮2015)。本研究从大纲、教材、真题及教学对象四个维度对“现代英语语法”课程进行详尽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学生的语法学习现状,并提出相关教学改进措施,以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和真题考查的重难点,在为国家培养专门人才的同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多维度视角下的课程分析

  (一)大纲分析

  《英语语法自学考试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提出了英语语法“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考核目标”“课程内容与考核要求”及“大纲说明与考核实施要求”等四个部分的内容,指出“现代英语语法”课程主要面向有志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英语专业学生,指定《现代英语语法》为教学参考书。课程的重点是动词的运用,难点是名词的数、主谓一致及动词的应用。在各个章节的内容介绍中,《大纲》都清晰地罗列了各个知识点及其对应的考核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尤其是教师应当熟记《大纲》要求,明确课程重难点,从而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教材分析

  《现代英语语法》由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编,李基安、王望妮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该教材系统总结了英语语言结构,既注重理论,又配有大量的实例,从词、词组、分句、句子到篇章,构建了一套完整清晰的语法体系。全书共包括16个章节,根据重要性,《大纲》将各章节分为重点内容、次重点内容或一般内容三个等级。第三章到第十一章系统讲解英语中的词类。其中从第五章到第八章是关于英语中动词相关知识点,包括动词的时、体、态、式,情态助动词及非限定动词。《大纲》明确指出这四章既是课程的重点,又是难点。而其他章节如第三章名词代词、第四章限定词、第九章形容词、第十一章状语则属于次重点章节。除了英语中词类的系统讲解,还有分句、句子甚至语篇的相关语法点,集中在后面的第十二章到第十六章,其中第十二章关系分句、第十三章主谓一致、第十六章信息结构为次重点章节。剩下的第十四章并列从属,第十五章分句结构、句子类型和语篇功能,连同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构词法,则为本书的一般内容。
  除了清晰的语法理论构架和重难点,《现代英语语法》还有与传统语法的不同之处,尤其体现在术语上。例如,传统语法一般将介词后面的名词成分称为宾语,而《现代英语语法》将其称为补语。虽然不同的术语称谓并不会涉及原则性的问题,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只有明确术语所指,才能更好地领会教材中的语法理论,进而给出例句,学以致用。在第十一章状语中,也出现了若干自考教材特有的语法术语,如adjunct修饰性状语、disjunct评注性状语和conjunct连接性状语。而传统语法在对状语进行分类时,多采用时间状语、地点状语、原因状语等术语。教材中的这些术语无论是英文还是翻译成中文,都十分晦涩难懂,这无疑加大了自考语法的学习难度。甚至在第十六章信息结构中,还有一些语法术语extraposition(外位)、discontinuity(间隔),是大多数学生,甚至包括教师闻所未闻的,而传统语法中似乎也没有能与其对应的更简单易懂的术语。以上所列举的术语在语法考试中出现频率非常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除了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语法术语也是“现代英语语法”课程的重难点。

  (三)真题分析

  英语语法考试是由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全国统一命题,目的是考查学习者能否领会并掌握《现代英语语法》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词的形态变化,用词造句,以及简单的造句成篇的一般规则。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形式、百分制度,时间为150分钟。试卷包括客观题和主观题两大部分,分别占卷面总分的60%和40%。相比传统语法考试,英语语法自学考试主观题分数占比更大,更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具体题型如下表所示:

image.png

  其中,单项选择题20道题的考点覆盖范围广,分散在教材的各个章节中,除了第一章绪论和第二章构词法,几乎每个章节的知识点都会涉及。多项选择填空题考点涉及的章节同样也较多,如名词的数、限定词及属格、动词的相关知识点、定语从句等。而填空题和句子改写题考查范围和出题顺序相对固定。纵观2016年—2023年语法考试真题,填空题的考点分别为限定词(2—4个)、情态动词(2—3个)、介词(3—4个)、关系代词/副词(4—5个)、并列/从属连词(2—3个)、反义疑问句(3个)。句子改写题的考点为被动句(2个)、情态动词(1—2个)、非限定动词(2个)、介词(1个)、评注性状语disjunct(1个)、定语从句(2个)、并列从属(2个)、否定转移(1个)、倒装(1个)、外位extraposition(1个)、间隔cleaving(1个)。除此之外,反义疑问句、加强否定、感叹句等考点也会在句子改写的最后几道题中随机出现。最后两道主观题为简答题和名词解释,不像填空题和句子改写题考点固定,所占分值较低。由于是用英语作答,且涉及大量的语法术语和语法理论知识,考生在这部分的得分率普遍不高。总体来说,英语语法考试客观题更加注重词的相关用法,主观题更加注重句子和篇章的用法。考查的知识点基本与《大纲》的重难点章节和语法考试考查目的保持一致。考点明确,题型固定,有助于教师和学生抓住重难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备考和学习。

  (四)教学对象分析

  《大纲》明确指出“该课程主要面向具有相当于英语专业本科二年级以上水平并有志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英语专业(本科段)考试的学生”(万莹2019)。语法课程授课对象为独立院校英语专业专科一年级学生。课程设置为每周2次课,4个课时,学习周期为1个学期16周,共64个课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语法基础较差,并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1.缺乏学习兴趣

  专科学生本来语法基础就相对薄弱,枯燥的语法理论知识和大量语法术语往往让他们对语法课程产生消极甚至抵触情绪。课堂知识点尚且无法内化,课余也缺乏预习、复习环节,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语法教学成效堪忧。

  2.语法理论与实际运用脱节

  学生普遍反映,即使课堂上能听懂教师讲授的语法理论,但在课后练习和实际运用时,理解句子意思困难,无法识别句子结构和知识点,甚至做对了题目也无法读懂句子意思。在实际语法教学中,教师考虑的是语法规则,很少注重词、语境和交际目的。语法应该为词服务而不是词为语法服务,即语法的终极目标是交际。教师过度注重语法规则,造成了学生只懂语法规则和简单句子,却读不懂长难句,无法实现交际目的的尴尬局面。

  二、实践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对“现代英语语法”课程大纲、教材、真题和教学对象的分析,结合多年语法教学经历,总结了若干教学策略改进措施,希望能加深学生对英语语法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课前翻转课堂

  为了消除学生对语法的畏难情绪,提升其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课前让学生通过视频或微课进行学习,是文秋芳教授在POA理论中提出的教学流程中的第一环,即驱动环节。此环节与传统教学环节不同,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发挥他们的潜能(文秋芳2015)。教师可通过自己录制或者借助网上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让学生预习语法内容。由于《现代英语语法》教材是全英文撰写,每章内容详尽,想让学生通过课前看书达到预习目的不太现实。即使配有中文版本教辅,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相比教材,视频更加生动形象,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法学习积极性,也能极大地缩短学习时间。

  教师在录制或选择多媒体资源讲解语法术语和语法点时,应注意轻理论,重实例。例如,前文提到的术语extraposition,即使学生能识记其对应的中文为“外位”,但“外位”一词对学生来讲依然抽象。与其建立“extraposition→外位”这种条件反射,不如将extraposition与形式主语/宾语it联系起来,建立“extraposition→形式it”的条件反射,即把抽象的术语转化为具体的实例,对学生来讲,语法知识也不再晦涩。

  除了术语,语法理论亦是如此。例如,在第十二章关系分句中提到“The choice of relative pronouns and adverbs will take the following factor into consideration:the relation of the relative clause to its antecedent:restrictive or non-restrictive.”在选择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时,出现了大量术语:relative pronouns,relative clause,antecedent以及restrictive/non-restrictive。如果教师在导入该知识点时忽视这条复杂的理论,而是直接给出例句:

  This is the book that I bought yesterday.This is the book,that I bought yesterday.

  通过对比两个例句,可以明显看出,二者的区别仅仅为一个标点符号。that作为关系代词,不能引导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即that引导的定语从句前面不能有逗号。此时,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知识点也精练易懂,学生的语法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自然而然得到提升。

  除了“轻理论,重实例”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在语法自考大纲和真题的基础上,适当增删教学内容,明确重难点。例如,教材第六章动词的态和式,重点讲解被动句和虚拟语气这两大知识点。其中,被动句部分,教材详细介绍了被动句的分类、语态转换的限制、复杂动词在被动句中的转换等。教师通过研究被动句在历年真题中的题型和考点分布,进一步把被动句板块的重点精练为被动句改写,而其他内容则可简单带过。第六章中的虚拟语气一直是考试的重难点,教材将其归纳为两大类:be型虚拟和were型虚拟。其中,be型虚拟内容较多,were型虚拟内容较少。但是,通过研究历年语法考试真题不难发现,were型虚拟考查频率和分值占比都不低。因此,教师可系统补充were型虚拟相关知识点。而第十章介词虽然在考试中的选择题、填空题、句子改写题中均有涉及,但是教材理论性太强,内容太杂,教师可以考虑不将此章纳入讲解范围。只有明确了重难点,语法点不再杂乱,教师才能带领学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二)课中交际教学

  交际教学法指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成畅2021)。教师要注重语法讲解,并在其中融入交际教学法。将语法教学和交际教学法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逐步从语法层面转向交际层面,深化他们的语言理解,从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素质。无论是语法学习还是考试,其终极目标是实现交际。当学生在课前观看完视频之后,对课堂要讲解的知识点和框架已经有了初步的认知,教师在课堂上应通过大量练习检验并固化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以虚拟语气中would have done句型为例,此句型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交际中出现的频率都十分高。传统的语法教学会先给出相关理论,即在表达过去的虚拟条件句中,if引导的从句时态用had done,主句时态为would/should/might have done,然后在该规则指导下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练习。但是从学生的完成情况来看,正确率并不高。学生总是会遗漏个别词,如将would have done写成would do。而在交际教学法中,教师可搜集影视文学作品中出现的would have done句型,让学生在有语境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体会该句型所表达的虚拟含义,然后鼓励他们构建语言情境或结合生活实际反复造句。此处的造句不应局限于书面,更多的是口头上的。学生通过重复的口语练习,形成肌肉记忆,此时语法理论与实际运用不再脱节,而是有效结合,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三)课后巩固修正

  通过课前的多媒体资源,以及课中以交际为目的的训练,学生对语法点的理解得到了进一步加深,而课后的及时巩固同样十分关键。英语语法课程在专科院系的开设,除了帮助学生习得语法知识,实现交际目的,还有一个重要目标,即通过专升本语法考试。教师通过研究历年真题,不仅明确了语法知识重难点,而且总结了真题考查规律,即真题中大量句子,尤其是主观题板块的句子大部分来自教材中的例句和课后练习,而且考查重复率较高。所以,教师应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教材中的课后习题,评讲纠错,及时发现并修正问题,再练习、再纠错,加深学生印象,及时巩固语法点。例如,通过分析被动句改写练习发现,学生丢分的地方往往是被动句中动词的时态,因此,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被动句改写中的时态进行重点纠错,从而提高他们对被动句的运用能力。

  结语

  英语语法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实践课,它与英语听、说、读、写、译息息相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遗憾的是,它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广泛重视。学生在语法学习中普遍具有抵触情绪,缺乏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学习效果自然不理想。本研究通过对英语语法课程的多维度分析,总结了学生语法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以期帮助他们高效习得语法知识,通过语法考试,并打好语法基础,学以致用。

  引用文献

  成畅.2021.交际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英语广场,(12):89-91.

  李基安,王望妮.2015.现代英语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万莹.2019.浅析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现状与问题——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J].校园英语,(40):16-17.

  文秋芳.2015.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4):547-558,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