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论文

2024-06-07 09:51:09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淮安自古为水运枢纽、南北要冲,具有浓厚的运河文化特征。位于运河之都的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展示了运河两岸的古迹和典故,集主题旅游、休闲度假、展览博览等于一体,成为淮安又一张旅游新名片。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等运河文化遗存给淮安添上了传奇色彩;中洲岛上的清江浦记忆馆、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清江浦楼等系列文化场馆,集中展现了淮安的古运河文化。
[摘要]运河文化导览词属于外宣文本,导览词的翻译不仅要体现其信息功能,还要体现文化交流及交际功能。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视域下的三维转换理论,提出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原则,并以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导览词翻译为例,分析译文的可取之处及存在的问题,为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实践及理论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运河文化;导览词;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
1研究背景
淮安自古为水运枢纽、南北要冲,具有浓厚的运河文化特征。位于运河之都的淮安里运河文化长廊,展示了运河两岸的古迹和典故,集主题旅游、休闲度假、展览博览等于一体,成为淮安又一张旅游新名片。陈潘二公祠、吴公祠、斗姥宫等运河文化遗存给淮安添上了传奇色彩;中洲岛上的清江浦记忆馆、淮安戏曲博物馆、淮安名人馆、清江浦楼等系列文化场馆,集中展现了淮安的古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导览词作为一种解说文体,其作用是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相关景点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是运河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语境下,如何向译语读者讲好运河故事,传递运河文化,这在运河文化导览词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2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译活动的研究范式。胡庚申(2008)对生态翻译学做出了全景式的描述与诠释,探讨了“翻译即生态平衡”“翻译即文本移植”“翻译即适应选择”等核心理念,构建了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话语体系。
生态翻译学的思想主要来源于生态整体主义、东方生态智慧和“适应/选择”理论。翻译生态系统具有整合性、和谐性和统一性,涉及社会、交际、文化、语言等方面。“适应/选择”理论认为翻译过程不仅包括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还包括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翻译是译者适应和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译者在产出译文时要做到多维整合,“整合适应选择度”是译文成功与否的指标。“整合适应选择度”是指译者产生译文时,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上的选择性适应和照顾到其他翻译生态环境因素的适应性选择程度的总和(胡庚申,2013)。
生态翻译学为运河文化导览词的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翻译适应选择论将翻译过程描述为译者不断适应和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其翻译原则为“多维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由此,笔者提出运河文化导览词的翻译原则并进行实例分析。
3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原则及实例分析
作为承载着运河文化的外宣文本,运河文化导览词不仅具有介绍景点或景观信息的功能,还具有文化交流及交际功能。在运河文化导览词的翻译活动中,译者首先要有文化意识,对翻译过程中的损失进行修复或弥补,最大限度地消除由表层符号转换所带来的语言、文化、交际等障碍,有效传达交际意图,以实现最佳交际效果。
3.1语言传意性原则
语言传意性原则要求译者进行最佳适应和优化选择,在翻译时把握好语言的传意性,力求准确再现导览词原文本中的信息,避免误译,减少语言转换中的翻译损失,从而保证导览词的译文能实现更好的交际效果。
在淮安戏曲博物馆的导览词中,“里运河”的翻译出现了语言维的翻译失误,未能在词汇层面再现原文语义。在这段导览词中,“里运河”先被译成了Li canal,但在后文的“里运河南岸”中,“里运河”又被译成了inner canal。这里出现了同一景点名称的翻译前后不一的问题,干扰了译语读者对文本的理解。
根据资料记载,里运河指的是中国京杭大运河江苏省段的中段,其前身是公元前5世纪开凿的邗沟,俗名“里河”。因此,“里”是运河的名称,并非指“内部”,译者将“里运河”译为inner canal,在语言维度上未适应源语的生态翻译环境,译文的整合适应选择度不高,语义混乱。
坐落在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吴公祠是为了纪念清代漕运总督吴棠而建造的。在吴公祠的导览词中,同样出现了语义层面的适应性选择失误。吴公祠导览词中的“漕运”“漕运总督”分别被译成了grain transportation(粮食运输)和a governor for grain transportation(负责粮食运输的总督),这两个译文都未表明大运河的水路运输功能。可见,译者未能很好地适应源语生态,将“漕运”的翻译与大运河的历史文化背景割裂开来,这样的译文显然不利于运河文化的传播。因此,笔者认为,将“漕运”“漕运总督”分别译为water transport of grain和a governor for water transportation of grain更为妥当些,能够更准确地向译语读者传达运河的漕运功能。
除了词汇、语义层面,句法层面的适应选择同样重要。语言学家王力(1954)曾在其著作《中国语法理论》中从句子结构层面解释中英文的不同:“英文是‘法治’的,而中文是‘人治’的。”汉语重意合,讲究意境美,句子由一个个的短语和分句构成,各短语及分句虽在外在形态上互不相连,但内含逻辑关系,强调以神统形,犹如“万顷碧波,层层推进”,因此也被称为“波浪形结构”。如在清江浦楼的导览词中,对清江浦楼外形的描述为“明三暗五楼阁式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巍峨壮观”。而英语则重形合,讲究“结构美”,强调句法的完整和合理性(王宁,2006)。英语句子常用词形变化、虚词、非谓语动词、从句以及独立主格等来表现各种语法关系,结构紧凑严密,注重以形显义。因此,英语的句法结构复杂,犹如“参天大树,枝叶横生”,被称为“树状形结构”。
“明三暗五楼阁式仿古建筑,飞檐翘角,巍峨壮观”的译文为towering magnificent antique pavilion with cornices,three visible doors in front and five invisible ones on the back。一方面,译者调整了原文结构,把“飞檐翘角,巍峨壮观”前置,先从整体上描述建筑外观,再用同位语解释“明三暗五”,译文符合英语形合的特点;另一方面,译者将“巍峨壮观”直接用一个形容词magnificent来表达,简洁地传达了源语的语义。译者通过“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成功地维护了翻译生态环境,传达了原文含义,体现了“译者、语境、文本”三者关联互动、平衡和谐的翻译生态整体观。
3.2文化适应性原则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需要保证译文的准确通畅,而且需有文化意识,认识到翻译是跨越文化的信息交流。译者应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把握源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习俗,强化保护源语文化的意识,深度了解源语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在翻译生态环境中实现源语与译语之间的文化知识传递与文化内涵再现,增进文化融合,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传播。
运河文化长廊有许多的纪念馆和祠堂,如“陈潘二公祠”和“吴公祠”。在西方,人们通常会建立博物馆或纪念堂来悼念智者或伟人,例如美国的林肯纪念堂(Lincoln Memorial),其建筑外观方正,整体恢弘气派。而在中国文化中,“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与庙相似,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就是“祠堂”。
作为一种纪念性的古建筑,祠堂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及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正因祠堂的建筑风格多与寺庙相似,因此,译者将“陈潘二公祠”及“吴公祠”分别英译为Chen and Pan’s Memorial Temple和Memorial Temple for Lord Wu,用temple突出建筑物的特点,以传递中国建筑文化和祭祀文化,使外国游客能感受到中国祭祀文化的古雅含蓄和中国人对祖先或先贤的尊重之情。
再如,清江浦楼的导览词中提到“乾隆南巡错题‘清江浦’”。这实为一出典故:乾隆南巡经过清江浦楼,看到楼宇壮观,牌匾却不够大气,于是重写了“清江浦”三个字。由于他刚喝过酒,所以“浦”的一点写错了位置。旁边的官员就势解释:“这最后一点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您将这一点写在这一横之下,意味着水再也不会没过堤坝,永远不会发洪水了。”乾隆帝顺势说道:“朕正有此意啊!”他随即命人将这三个字裱起来挂在楼上。因此,无论是建于清雍正七年的清江浦楼牌匾,还是21世纪建于中洲岛的清江浦楼牌匾,以及位于闸口的清江浦石碑,上面的“浦”字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右上角的点位于横下面。然而,在导览词的译文中,译者将“乾隆南巡错题‘清江浦’”直译为the mis-inscription by Emperor Qianlong,外国游客缺少相关文化背景,势必会产生理解障碍。笔者建议译为intentional mis-inscription by Emperor Qianlong,并加上对典故内容的简单介绍,以补足译语中损失的源语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交流。
3.3交际补偿性原则
交际补偿性原则是指译者在保证语言信息转换和文化内涵传递的同时,还要关注交际意图的再现。在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中,交际补偿策略主要包括以交际为目的的语义重构,以韵律、节奏等表现出的审美形式以及交际移情等。
例如,吴公祠的部分导览词为:“吴棠在淮自清河知县起至漕运总督历10余年,治水赈灾,抗捻筑城,建文庙大成殿,创办崇实书院,监管河务,安置河兵,厉行节俭,实心任事,政声卓著,成为淮安近代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该中文导览词对仗工整,多用固定结构的四字词语,整齐匀称,言简意赅,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铿锵有力。而英语导览词更强调语言的逻辑性,简洁明了。因此,在生态翻译环境中,译者如果追求译文与原文在语言结构上的对应,将“监管河务,安置河兵,厉行节俭,实心任事,政声卓著”翻译成supervise river affairs,settle river soldiers,practice strict frugality,work in a solid manner,and maintain a distinguished political voice,势必会造成译文结构混乱、逻辑不清、语义失真。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要更多地关注翻译的交际意图,将选择转换的重点放在交际维度。译者可以对四字结构短语进行调整、重构,使译语读者能够产生与源语读者相接近的阅读感受,从而实现宣传运河文化遗产的交际目的。
译文的审美补偿最终服务于交际的有效性(薛红果,2022)。如淮安名人馆的导览词:“淮安向有‘居天下之中、扼漕运之冲’的美誉。”原文简洁精炼,“中”“冲”押韵。在英译过程中,如何做到意象传递及审美补偿是译者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译文应尽可能做到在形式上与原文对等,语言简洁、凝练,与原文具有同等的可读性和交际性。因此,译者将其译为(It is)located in the centre of China,being a fortress of the water transport。译者实现了原文与译文在语篇文体、语用功能方面的协调和平衡。
4结语
生态翻译学强调环境、文本、翻译群落的有机统一,提倡翻译生态系统的互动、平衡与和谐。因此,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指导,以语言达意性、文化适应性和交际补偿性为原则,进行运河文化导览词翻译。译者在关注语言信息传递的同时,把选择与转换的重点放在文化与交际维度上,在译语中体现源语的文化特质及交际意图。由此,运河文化得以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不失真地“走出去”,真正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从而增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29(6):11-15+92.
[2]胡庚申.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商务印书馆,2013.
[3]薛红果.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问题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30(4):97-100.
[4]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54.
[5]王宁.文化翻译与经典阐释[M].北京:中华书局,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