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背景下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发展研究论文

2024-06-04 10:25:12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从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沟通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在教育部发布的五版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大学英语课程经历了数轮教学改革,包括推进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设置集语言基础、学科内容、文化交际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以及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这些改革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持续发展、不断优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和目标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大学英语课程目标从帮助学生获取语言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增强文化沟通能力、提升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在教育部发布的五版课程教学大纲的指引下,大学英语课程经历了数轮教学改革,包括推进信息技术和大学英语课程融合的教学模式,设置集语言基础、学科内容、文化交际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以及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在这些改革举措的推动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持续发展、不断优化。
[关键词]课程性质;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改革
1研究背景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部分,教育的目标是通过课程和教学来实现的,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应服务于特定阶段的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发展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经历了恢复重建、稳步发展、加速腾飞和优化完善这几个阶段。根据所处的不同阶段和时代背景,教育部颁布了相应的课程大纲,为大学英语课程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指导。在大纲的指引下,高校不断探索改革大学英语教学、优化大学英语课程、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的方法和路径。
本文从教育政策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教育部颁布的五版教学大纲(如表1所示),探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性质和目标的转变;梳理在教学大纲的指引下,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着重讨论课程的改革内容、改革举措和改革成效。
2大学英语课程性质的转变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我国致力于恢复生产,实现四个现代化,重建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往来。20世纪80年代,大学英语课程主要服务于“四化建设”,课程性质以工具性为主,85版和86版《大纲》强调“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正确处理阅读和听、写、说的关系”“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流利程度”,这些表述都体现了英语的语言工具属性。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国内掀起了一股“英语热”。在这一时期,国际交流日渐频繁,文化交流日益加深。99版《大纲》特别指出,要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宽度,学习西方文化精髓,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这是国内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首次强调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此后,大学英语教学开始注重讲授文化背景知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内容。大学英语课程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的教学,开始注重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的融合。
可以看出,随着时代背景的变化,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也相应地发生了实质性转变,在工具性的基础上,逐步体现出人文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特性。07版《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课程的性质描述为“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相较于之前的大纲,07版《教学要求》体现了大学英语课程的综合属性,涵盖了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策略、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多种要素,将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20版《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体现在提高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获取学术或职业领域的国际交流能力这两个方面,人文性体现在跨文化教育和中国文化对外传播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20版《教学指南》试图纠正大学英语课程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期出现的一些弊端,将课程的宗旨和方向调整为加强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输出能力。也就是说,大学英语课程不仅要让学生学习和吸收外国文化,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利用英语来传播和展示中国本土文化,实现文化包容、文化互鉴和文化交流。
3大学英语课程目标的转变和发展
四十年来,大学英语课程不仅在课程性质上发生了质变,在课程目标方面也在不断进化、发展和完善。85版和86版《大纲》在课程目标方面基本相同,都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一定的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不同之处是85版《大纲》还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译的能力。这两版大纲都非常重视语言基础,并将英语阅读定为学生的核心能力,强调大学英语课程就是要帮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总体来看,85版和86版《大纲》的课程目标比较单一,以获取英语语言知识、用英语辅助专业课程的学习为主要目标。
99版《大纲》的教学目标仍然强调语言基础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使学生“能用英语交流信息”“掌握良好的语言学习方法、提高文化素养”的目标。相较于85版和86版《大纲》,99版《大纲》对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开始关注语言学习的方法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这些特征反映出我国大学英语教育正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时期的大学英语教学试图纠正20世纪八九十年代把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定为英语学习主要目标的误区,将英语教学的重心从阅读能力的培养转向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随后,大学英语教学致力于实现语言、文化、策略的多元统一。07版《教学要求》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可以看出,07版《教学要求》旨在将大学英语教学从“重阅读轻听说”“重输入轻输出”“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策略”的误区中解放出来,倡导听说读写各项技能均衡发展、阅读能力和听说能力并重、语言知识和实践应用平衡结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同步发展。
20版《教学指南》将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和交际能力,同时发展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值得注意的是,20版《教学指南》新增了一项目标,即“培养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这体现了大学英语教学在为国家社会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和中国文化传播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优秀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成为当下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核心问题。
4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历程
4.1实施基于信息技术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
教育技术在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期是电化教学时期,在这一阶段,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录音机、磁带、投影仪等设备辅助教学。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是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时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高校陆续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英语教学的改革实践,大力开发多媒体课件,开设网络课程,为教师进行听说训练、引导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硬件保障。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高校进入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相融合的新时期。在这一阶段,各个高校积极推行“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慕课”“虚拟教研室”等新型教学模式,构建了多模态教学资源,拓展了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实现了“资源共享”“纸数融合”“跨越时空”“移动学习”。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与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度融合,英语教学手段不断创新,比如建设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利用人工智能辅助英语教学,构建完整的网络教学体系等。
4.2设置集语言基础、学科内容、文化交际于一体的新型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课程结构从单一的语言基础课程发展为新型的综合课程体系。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英语课程以通用英语课程为主,包括英语阅读、听力、会话、写作和翻译课程。20世纪90年代末至21世纪初期,大学英语课程增加了英美文学欣赏、英美文化等文化类课程。考虑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存在差异,许多高校陆续开展了分级分层、因材施教的教学改革,设置了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语言文化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由通用英语课程、专门用途英语课程和跨文化交际课程组成,形成了集语言基础、学科内容、文化交际于一体的新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通过积极开展大学英语与专业知识相结合的课程创新与实践,实现了语言知识一体化和课程体系多元化,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文化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4.3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英语成为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和技术的重要工具,英语教育在中国持续受到重视,西方文化成为大学英语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部分,但大学英语课程在帮助学生了解西方世界的同时,也造成了过度介绍和宣传西方文化、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2013年,随着“课程思政”教学理念的提出,全国高校掀起了一股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热潮。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也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各高校积极编写体现中国元素和中国智慧的新型教材,在原有的教材里挖掘思政元素,并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在课程评价里考核学生理解中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和国情的能力,同时加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素材库和教学案例库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明确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正确方向,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多元统一,使学生能够理性、客观、辩证地对待西方言论和中西方文化差异,为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和思辨能力的新时代人才奠定了基础。
5结语
大学英语课程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体现了我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单一的语言教学向人文通识教育的转变,从学习西方文化到文化互鉴的转变,从传统的课堂教学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的转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未来我国高校大学英语课程的创新性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方向:(1)德育统领,突出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的特点,将语言教学与德育建设有机融合;(2)能力导向,以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驱动力,不断提升学生听力理解、口头表达、阅读理解、书面表达、翻译这五项语言技能;(3)技术依托,构建时空自由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大学英语智慧课堂,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互不再局限于课堂上面对面的对话和交流,而是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延伸交互的内容、创新交互的方式、提升交互的效果;(5)课程多元,开设不同类别和不同难度的英语课程,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做到“因材施教”“精准拔尖”和“精准帮差”。
参考文献
[1]《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2]大学文理科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文理科本科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