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形象的性别教育价值论文

2024-06-03 14:58:39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名著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性别观的重要途径。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名著《达洛维夫人》中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形象,分析克拉丽莎所代表的女性在社会期望和个体追求之间的矛盾根源,能够帮助学生激发性别平等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真诚、团结凝聚的友谊观,从而为推动性别教育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摘要]名著阅读教学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性别观的重要途径。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名著《达洛维夫人》中女主人公克拉丽莎的形象,分析克拉丽莎所代表的女性在社会期望和个体追求之间的矛盾根源,能够帮助学生激发性别平等意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真诚、团结凝聚的友谊观,从而为推动性别教育提供新的思考和启示。
[关键词]名著阅读,性别教育,阅读教学,《达洛维夫人》,女性主义
在文学的舞台上,《达洛维夫人》深刻反映了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父权社会的风云变幻。该小说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不仅是一位小说角色,更是一扇通往历史、性别与人性复杂性的窗户。深入剖析克拉丽莎的形象,不仅有助于解读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更为探讨性别问题、刻板印象、个体价值和女性友谊等议题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1作为“他者”的女性
在父权社会中,女性始终是作为在场的“他者”而存在的。“他者”指那些没有或丧失了自我意识、处在他人和环境的支配下、完全处于客体地位、失去了主体人格的被异化了的人(朱立元,1999)。他者形象并非反映他者的真实,而是由创作者根据个人理解、审美、价值观和欲望塑造的。因此,女性形象并非直接反映真实女性,而是经过创作者主观意识的加工,成为承载其观念意志和情感的复合体。女性在社会及家庭伦理秩序中是被统驭的对象,在文化上被贴上了标签,这被压抑的性别呈现出一种无名又无言的状态(张岩冰,1998)。
2《达洛维夫人》
作为当代女性主义批评的先锋,伍尔夫(Virginia Woolf)以铿锵之辞峻刻指出,在绝大多数文学巨著中,女性犹如翩然的诗篇,只是细腻地吟唱着男性作家所期望的旋律,舞动着男性作家所谱写的篇章。伍尔夫率先从女性视角进行文学批评、反思女性境遇、思考性别问题,为同时代与后世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指引和方向。她的现代小说巨作《达洛维夫人》如同女权运动的催化剂,为新时代的女性解放揭开序幕。
“达洛维夫人(Mrs.Dalloway)”这一带有夫姓称谓的符号,承载着西方文学中“高尚淑女”和“家庭天使”的典型印象。她,被冠以达洛维夫人之名,前缀是Mrs.;她,是某人的妻子,是母亲,却唯独不是她自己;她,抑或她们,陷入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困境,沦为男性的附庸乃至当时社会的牺牲品。伍尔夫写出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开头:“Mrs.Dalloway said she would buy theflowers herself.”(伍尔夫,2021:1)。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蕴含着全书的精髓与深意。当这位家庭淑女决定亲自采购鲜花时,其内心世界与真实生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片模糊的领域,这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中,女性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挣扎——在压抑和反压抑中追寻自我意识和个体存在的价值。一个既新又旧、既向往自由又陷于日常琐碎的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小说终章,随着塞普蒂默斯死讯的传来,克拉丽莎终于洞悉了自己曾失去的和一直在追寻的东西——独立思考的个体意识以及深藏在伯顿岁月中的初心。“有一样东西是重要的;在她自己的生活中这样东西被闲谈包围,被毁损,黯然失色;每天都在腐败、谎言、闲扯中逐渐失去它。”(伍尔夫,2021:224)
3《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的形象分析
若将拥有自主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形象称为新女性,被传统规训束缚的形象称为旧女性,那么克拉丽莎恰似身处既新又旧的叠合带,这种叠合以一种矛盾的形态展现出来。
3.1婚前的克拉丽莎
婚前,克拉丽莎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女性,她怀揣着梦想和追求。她钟爱与个性独立的朋友莎利相处,因为莎利给予了她新奇的体验。她羡慕莎利的洒脱无羁,渴望成为莎利那样的人,但家庭的枷锁禁止她如莎利那般放纵。
起初,克拉丽莎倾心于彼得。彼得深刻理解她,欣赏她的独特魅力,二人情投意合,默契十足,共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岁月。“他钦佩她的勇气,她的社交本能,他钦佩她把事情办到底的能力。”(伍尔夫,2021:74)彼得有才华,对生活和爱情独具深刻见解,激情灼热,但是无法给克拉丽莎安逸且富足的生活。然而,当克拉丽莎舍弃与彼得那激荡激情的爱,选择理查德·达洛维,走向安稳的生活之时,她陷入了新的迷茫,她放不下对彼得的思念以及他们之间那段失败的关系。“她突然会有这个念头,如果他现在和我在一起,他会说些什么?——有些日子、有些景象会使她平静地想到他,不再有过去的怨恨。”(伍尔夫,2021:6)彼得常常以刻薄的言辞评论她,指责她“胆怯、冷漠、傲慢、古板、过分拘谨”,这些言辞如同枷锁,限制着她行事的自由。彼得怀有强烈的嫉妒心和过度的控制欲,这让克拉丽莎感到窒息,“和彼得在一起什么都得互相知晓;什么都得仔细探究”,与他共度时,克拉丽莎无法拥有“自己的房间”(伍尔夫,2021:7)。
3.2婚后的克拉丽莎
3.2.1作为妻子的克拉丽莎
与英国国会议员理查德·达洛维结婚,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克拉丽莎对精神空间的深切需求,“在婚姻中……必须有一点自由,有一点独立;这点理查德给了她,她也给予了理查德”(伍尔夫,2021:7)。她渴望拥有自主空间,即便是在婚姻中,这份追求依然坚定,“人都有一份尊严;一份孤独;即使在夫妻之间也有一道鸿沟;这是你必须尊重的”(伍尔夫,2021:146)。从克拉丽莎对自身恋情和婚姻的深刻思考中,我们可以发现她是一位拥有强烈自我意识的女性,她反对受制,追求自由。
克拉丽莎与达洛维相互尊敬,但两人在精神层面宛如疏离的陌生人。达洛维从来不给克拉丽莎礼物,而且家中的床很窄,这些细节都暗示了两人婚后生活的冷淡。克拉丽莎明白,她的自主天地是构筑在达洛维提供的安逸与富足之上的,一旦离开达洛维,自己就会变得一无所有。
3.2.2作为母亲的克拉丽莎
克拉丽莎的性格中有独立不羁的一面,她对基尔曼竭力试图改变女儿伊丽莎白的信仰的行为深恶痛绝,因为在她的心底,她决不会想要改变他人的信仰。可是,“她不会思考、写作,甚至连弹钢琴都不会,她分不清亚美尼亚人和土耳其人;爱好成功;憎恨困苦”(伍尔夫,2021:149)。因此,在女儿的历史教师基尔曼面前,克拉丽莎感到一种艰涩的束缚,她对基尔曼的反感源自女儿被独占的恐惧。
3.2.3举办宴会的克拉丽莎
克拉丽莎深谙人情世故,具备强烈的直觉和深刻的洞察力,能在短时间内对他人做出精准的判断。“她认为人没有权利两只手放在口袋里懒懒散散地虚度时光;人应该干出点什么,成为某种人物。”(伍尔夫,2021:92)克拉丽莎在宴会上总是优雅、游刃有余的。她一直忙着参加和举行宴会,接触上流社会的人。她举办宴会,将生活轨迹各异的众人汇聚一堂,“她只是为了外部世界才这样把自己组合成一个中心、一粒钻石、一个坐在自己的客厅里给大家提供聚会场所的女人,无疑是某些生活枯燥沉闷的人生活中的一点光辉,也许是孤独者寻求的一个庇护所”(伍尔夫,2021:44)。然而,克拉丽莎实际上更喜爱简单清净的乡村生活,因为在乡村,她能感受到自由和欢欣。
“一半的时候她做事不只是为了去做这些事,而是为了让别人这样或那样想。”(伍尔夫,2021:10)“她已经忘记了自己的样子,只觉得自己是钉在楼梯头上的一根标桩。每次她开晚会时都有这种感觉。”(伍尔夫,2021:207)达洛维夫人所主办的宴会并非个人娱乐,而是为了丈夫的前程。她的目光聚焦于官职和荣耀,因而只邀请那些对丈夫事业有助益的人,哪怕是关系亲近的埃莉·亨德森,若对达洛维的前途毫无帮助,她宁可不邀请。对于昔日的密友莎利,尽管情谊深厚,但因她选择嫁给一位矿工,克拉丽莎也从未邀请过她,甚至对其多次邀约也置之不理。可是,达洛维不明白她不愿请埃莉·亨德森的原因,甚至不能理解妻子为什么要设宴,“她明知热闹激动对她的心脏不好,还那么喜欢热闹激动,实在是很愚蠢”(伍尔夫,2021:148)。婚后,克拉丽莎总是为丈夫而活,“她有种最奇怪的感觉……自己作为达洛维夫人;甚至也不再是克拉丽莎;这是理查德·达洛维夫人的感觉”(伍尔夫,2021:11)。
宴会达到高潮,当听到患有弹射症(一种创伤后遗症)的塞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时,克拉丽莎不免为之一颤。克拉丽莎曾同他一样对生命怀有激情,尽管她身处上流社会,但她仍能在无意间瞥见这个社会残酷的一面。她深知他是为了捍卫心灵的自由和个体的独立,不惜以生命之终来对抗压迫和苛待。塞普蒂默斯已经离世,而她还穿着晚礼服,在上流社会的社交盛宴中扮演着高贵女性和慈母的角色,在宴会上继续谈笑风生。“她把时间都浪费掉了,午宴、晚宴、自己无休止地举办宴会、说些毫无意义的废话、说些言不由衷的话、使头脑迟钝、丧失分辨力。”(伍尔夫,2021:94)
3.2.4做自己的克拉丽莎
“她已独上塔顶,任凭别人在阳光下采摘黑莓。”(伍尔夫,2021:55)她如同一位修女回归独处的小室,如同探险的孩童攀登心灵宝塔的楼梯。“生活的中心是一片废墟;阁楼上的一个房间。女人必须卸下她们华丽的衣饰。”(伍尔夫,2021:36)唯有此刻,克拉丽莎得以摘下面纱,真实展示内在本我。
女性社会地位被长期忽视,性别偏见的桎梏阻碍了女性个体价值的实现。尽管达洛维夫人具备强大的社交才能,却只能在家中设宴,无法按照个人意愿选择宾客,不得不遵循所属阶层的行事风格,而资质平庸的丈夫却能涉足社会变革的舞台。克拉丽莎这一形象体现了女性对创造力和权利的崇尚,与当时社会所推崇的“高尚淑女”和“家庭天使”形象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在父权文化盛行的时代,女性解放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此,她只能选择妥协,隐匿于私密斗室,以一种悄然而坚韧的方式守护清纯而孤寂的心境。
4《达洛维夫人》中女性形象的性别教育价值
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不仅能够揭示性别角色的刻画方式,更能深入探讨性别教育这一重要议题(李莉等,2015)。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生可以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性别观念、社会角色和权力关系,锻炼批判性思维,加深对性别平等和社会正义的理解。这种分析也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和反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性别议题。
4.1揭示性别社会地位,激发性别平等意识
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的生活经历和情感历程揭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受到的多重制约,伍尔夫对女性如何被社会定义和限制进行了深刻剖析。分析克拉丽莎在这种权力结构下的生活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女性是如何被社会定义和限制的,培养他们对性别不平等的敏感性,并激发他们为改变这种不平等现象而努力的责任感。克拉丽莎这一形象成为探讨社会对女性地位定义和限制的有力工具,为学生提供了深入思考和积极行动的动力。
4.2解构刻板印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克拉丽莎的经历映射出女性在满足社会期望与追求个体价值之间的矛盾心理,而她在社会预设的框架中不断探索个体身份的过程,既是对女性社会期望的审视,也是对自我认知的反思。《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的人生经历能够激发学生思考社会刻板印象对个体选择和成长的深远影响,从而打破刻板印象,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3强调女性个体价值,引导自主选择与认同
克拉丽莎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认同过程具有启发学生思考个体自由和尊严的教育价值。在小说《达洛维夫人》中,克拉丽莎勇敢地不断探索自我、探寻自己的个体价值,这能够激励学生勇敢面对自己的选择,追求真正符合内心需求的生活方式。克拉丽莎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个体自由以及追求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4.4审视女性友谊,催生真诚、团结凝聚的友谊观
通过深入分析克拉丽莎与其他女性角色的关系,学生能够认识到女性友谊并非始终理想,常受制于权力、情感动态和社会期望,这有助于学生摆脱对理想友谊的幻想,以更成熟和包容的态度看待人际关系。克拉丽莎的友谊经历可以作为反面范例,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建立真实、坦诚的友谊关系,避免虚伪、表面的交往。此外,通过深入讨论女性之间的支持与合作,学生能够加深对女性团结力量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友谊观。
5结语
《达洛维夫人》中的克拉丽莎这一形象揭示了中产阶级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性别偏见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如影随形、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挥之不去、个体价值的实现受限以及友谊中的纠葛。克拉丽莎并非遥远的文学虚影,而是无数现实女性的缩影。除了具有文学价值,克拉丽莎这一女性形象还具有重要的性别教育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性别平等的重要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树立真诚、团结凝聚的友谊观。
参考文献
[1]李莉,韦清琦.女性主义教育走入大学英语学习课堂——以一篇精读课文为例[J].外语研究,2015,32(6):68-72.
[2]伍尔夫.达洛维夫人[M].王家湘,译.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1.
[3]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