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小说作品的边缘人物论文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小说作品的边缘人物论文

19

2024-06-01 11:45:21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本文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打破传统学者对小说的分析方法,转向关注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在《简·爱》这部小说中,大多学者会关注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爱情故事。本文从一位次要人物伯莎·梅森入手,分析该人物对小说故事情节发展产生的影响。原著作者想通过伯莎·梅森这一人物来表达当时的社会现状及她所代表的社会形象。这一研究方法对后续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摘要]本文从解构主义视角出发,打破传统学者对小说的分析方法,转向关注文学作品中次要人物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推动作用。在《简·爱》这部小说中,大多学者会关注主人公罗切斯特和简·爱的爱情故事。本文从一位次要人物伯莎·梅森入手,分析该人物对小说故事情节发展产生的影响。原著作者想通过伯莎·梅森这一人物来表达当时的社会现状及她所代表的社会形象。这一研究方法对后续小说进行文本分析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解构主义;《简·爱》;伯莎·梅森;社会形象

  1研究背景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探索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德里达基于对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的批判,提出了“解构主义”的理论。他的核心理论是对于结构本身的反感,认为符号本身已能够反映真实,对于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于整体结构的研究更重要(吴敏,2015)。解构主义反对权威,反对对于理性的崇拜,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当我们谈到《简·爱》这部小说时,我们首先会想到主人公简·爱和罗切斯特的伟大浪漫而又艰难的爱情故事。虽然这两人在相处过程中充满坎坷,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磨难,不断遭遇阻碍,但最终结局还是美满的,也为读者所赞誉和向往。我们需要明白,一个被解构的文本会显示出同时存在的各种观点,而这些观点通常会彼此冲突(董金玉等,2009)。将一个文本的解构阅读与其传统阅读相比较,也会显示出这当中的观点是被压抑与忽视的(刘芳,2012)。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解构主义也并非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砸烂一切的学说。恰恰相反,解构主义相信传统是无法被砸烂的,后人应该不断地用新的眼光去解读。当我们再细看这部小说时,我们会发现小说中刻画的不仅仅是这两个人,其他人物形象在小说故事发展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小说男主人公的前妻——伯莎·梅森在小说中出现的机会较少,很多人对她的身份认知也只是停留在他是罗切斯特的疯妻子,但其实她对简·爱与罗切斯特的相识与相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2人物分析

  2.1疯癫?清醒?

  伯莎是一个疯癫而又清醒的女人。作为男性压迫的受害者,伯莎也是最为强烈的反抗者,她的战斗焰火在熊熊燃烧,这也是她多次进行疯狂反击的原因(李春梅,2010)。当简·爱第一次来到桑菲尔德庄园的时候,逃离生活了那么久的学校,逃离了那段让她拥有痛苦回忆的地方,她对这里的一切都是充满期待的。跟随管家了解这个地方,了解这里的人和物,而就是在这一片祥和之中,突然一阵诡异的笑声打破了这种平静,这让简·爱内心感到一丝恐慌。当简·爱慢慢熟悉了这里的一切,适应了这里的环境时,伯莎的深夜纵火又打破了这一丝宁静,这把火也促进了简·爱对罗切斯特进一步的了解,也为他们的爱情种子萌发提供了温床。再后来,伯莎又刺杀了她突然到访的弟弟——梅森,也给罗切斯特和简·爱提供了进一步了解的机会。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结婚前夕,伯莎又偷偷来到她的房间将她的礼服撕毁,并来到简·爱的床前,端详她一会,就走出去了。从伯莎所做的这些反常的事情来看,我们会觉得她确实像是疯了,但伯莎真的是失去理智了吗?罗切斯特之前也承认过:“她也有神志清醒的时候,有时候清醒几个星期。”(洪晓睿,2014)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小说作品的边缘人物论文

  我们了解到,伯莎与罗切斯特的婚姻一开始并不是如他们所愿的,都是他们双方的父亲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使他们结合在一起,但他们却并没有感受到婚姻带给他们的快乐。伯莎的性情变得更加暴躁,而罗切斯特也深感失望,对妻子不闻不问而远游寻欢的做法,彻底打破了伯莎对幸福生活的幻想。从而她只能困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阁楼里,压抑已久必然会使自己的性情变得更加暴躁,从而才会做出那些看似荒谬的事情来。可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再看,伯莎真的是发疯到什么都不清楚吗?第一次她企图将罗切斯特烧死在床上,有一点需要我们考虑,那就是她如何在被看管的情况下来到罗切斯特的房间里的?又如何在放完火后不慌不忙离开罗切斯特的房间然后又回到自己的房间的?又为何会在梅森来到桑菲尔德的时候咬伤他呢?为何简·爱来的时候不咬她呢?又为何会在简·爱和罗切斯特结婚前夕撕毁她的衣服,却又在她的床前凝视她一会儿又离开了,而不选择伤害她?这一系列反常的操作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她到底是清醒的还是疯癫的?这在作品中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谜团。但无论如何,其中可以认定的一点是,那些荒谬的事情绝非一个完全疯癫者能办到的(洪晓睿,2014)。

  2.2悲惨的现实命运

  在小说中,伯莎的悲惨命运也值得我们同情。小说中提到罗切斯特和伯莎的婚姻并不是二者所期待的,却是双方父亲决定的。一个看中了罗切斯特家庭的地位,一个看中的是伯莎的三万英镑嫁妆。一开始,罗切斯特的父亲并没有直接让他们俩在一起,而是把他安排到西班牙去,让他和伯莎相遇,从而让他爱上伯莎。可真当他们俩在一起时,罗切斯特却发现和她的相处并不愉快,自己并不爱她,自己只是父亲利用的一颗棋子,为了金钱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以金钱交易为实质的资产阶级婚姻现状,而伯莎无疑就是这种丑陋婚姻关系的牺牲品。罗切斯特将一位有钱的庄园主女儿的三万英镑嫁妆收入囊中,从此也摆脱自己贫穷的贵族身份(吴悠等,2014)。再加上之前伯莎以及她的家庭所隐瞒的遗传精神病史,使得他更加无法接受伯莎。罗切斯特不爱她,和她之间没有共同的爱好,伯莎也因为他的冷漠、孤立,导致自己的病情也越来越严重,这场婚姻从一开始似乎注定就是失败的,因为父辈各自的利益驱使,使得罗切斯特和伯莎最后都没有获得自己的幸福,也造成了后面的悲剧(胡健生等,2007)。

  结婚四年后,她就被罗切斯特带到桑菲尔德,并被锁在房间里,被人看管,她的丈夫却在四处游玩,对她不闻不问,以至于虽然在桑菲尔德生活了十几年,却几乎没有人知道她的存在。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每天生活在阁楼黑暗的小房间里被人看管,没人关心她的生活,真的可以看作是一个典型的被遗弃的,剥夺人身自由的“困兽”。遗传的因素只是一方面,而外在的一切因素才是她疯狂的导火索,使得她的疯癫程度一步一步加深,最后陷入越来越深的泥潭。从罗切斯特对待伯莎的态度上我们可以看出,伯莎的精神病可以说是罗切斯特造成的。我们不知道伯莎在遇到罗彻斯特之前,包括遇到他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只是从罗切斯特的口中了解到伯莎是一个疯狂的女人,这都是罗切斯特本人给我们灌输的认知。但是伯莎为何成为精神病,罗切斯特却并没有给我们详细的阐述。伯莎那一次次的笑声其实就是对罗切斯特对她的冷漠忽视的一种反抗。从他们结婚的那一天起,伯莎就没有真正的受到过公平的对待,她看上去就像是罗切斯特的一个附属品,任由他摆布,对她不管不顾,以至于后面出现了癫狂的状态,这些笑声成了伯莎最后的反抗(展萍,2015)。小说中几处提到她那疯癫的笑声,声音响得震耳,仿佛要在每个冷寂的房间里激起回声似的。这段笑声的描写,似乎是我们对于伯莎为数不多的了解。她的笑声是她唯一可以释放自己的方式,她通过笑声来掩盖自己的忧伤,孤独和寂寞。

  2.3女权现实主义

  对于女主人公简·爱,我们大多都是羡慕她和罗切斯特的浪漫爱情故事。我们知道简·爱从小也是经历过父母离开,被舅母抛弃,在学校里被校长老师欺凌,她的生活也是悲惨的。可是小说中不仅交代了这些,也提到了她在学校里遇到了坦普尔及海伦的关心,以及来到桑菲尔德受到管家和罗切斯特的关爱,这些都是伯莎没有的。简·爱在小时候就寄宿在舅舅家里,后来舅舅去世,舅母对她严厉残暴,把她关在小黑屋里,舅母的几个孩子对她也不待见,而她虽然无力反抗,却在心里有一股反抗斗争意识,会和他们进行口头上的抗争,来展示自己的不满情绪。知道罗切斯特的前妻——伯莎的事情之后,她也是不顾其他一切事情,选择离开桑菲尔德,这种反抗意识是潜藏在她心底里的。她知道自己作为女性,在这样一个女性地位不高的社会背景下,自己应该反抗,但其实她的实际行动并没有很多,到最后都是心理上的妥协。而伯莎不同,从结婚开始就像是进入了一个漩涡、一个骗局,一切都是父母安排好的,最后不幸还遇到了不爱自己的男人,这也使她的心灵遭受了更大的打击,以至于最后她出现了癫狂的状态。她也有反抗精神,而且这种反抗意识是明面上的,是直接体现在行动上的,是典型的行动主义者。如准备烧死罗切斯特,咬伤自己的弟弟梅森,撕毁简·爱婚前的礼服,以及最后烧毁了桑菲尔德,这些都是伯莎为了反抗这个世界带给她的不公而做出的反抗(王华,2016)。虽然在当时那个社会,女性的话语权很低,几乎没有,但伯莎以自己精神方面的问题为契机,用实际行动来反抗这个社会的不公,虽然这并不能给她的生活带来大的变化,但至少证明从她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勃朗特对这个社会不公的愤慨。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写到伯莎从楼梯上一跃而下,同时将罗切斯特的房子一把火烧尽,使得罗切斯特从此变得一无所有,而就在这个时候女主人公简·爱也从她的舅母那边得到了一笔遗产,成了有财产的女性。罗切斯特也成了只有地位而没有财产的人,这也使得他们俩的婚姻地位逐渐趋于平等,简·爱和罗切斯特也收获了幸福圆满的生活,对于这一现状的变化,伯莎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解构主义视角分析小说作品的边缘人物论文

  2.4伯莎的他者形象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伯莎在简·爱与罗切斯特结婚前一晚来到简的房间将其礼服撕毁,并在简的床前站立凝视了一会儿,但是在这期间伯莎并没有对简做出任何攻击性的行为,只是静静地看着简,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猜想伯莎其实是简心里的另一面(赵培,2016)。她忧郁、充满仇恨,甚至癫狂这一切形象都在伯莎身上展现出来。我们看到的简的形象是一个冷静、沉着、大方的人物,对身边所有人都温柔以待。为什么小说中主要的两个女性人物,一个温柔,一个疯癫,她们的性格差别如此之大呢?作者将两个女性人物形象作了鲜明的对比,其实这两个人物形象可以看作是一个人物的两个不同面:在某些时候展现出温柔一面,而在某些时候展现出癫狂的一面。在当时那个理性的社会中,自己身上的不满情绪和反抗行为都必然要受到理性的支配,必然要受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强烈反抗的同时,简认识到了理性的重要性,那么自然内心以及行动都必须受到理性的支配。在这支配的过程中,伯莎通过一系列反常的行为正好弥补了简内心缺失的那一部分,简可以得到情绪上以及精神上的释放。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伯莎对简·爱的一次次攻击,例如撕毁简·爱的礼服、冲撞简·爱、伤害罗切斯特等等一系列行为,简·爱都没有对她做出回击或者是反抗,而是将这些情绪都释放在罗切斯特身上,当然简·爱自己本人对罗切斯特也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加之这些一并爆发,然后选择在伯莎烧毁房子、罗切斯特受伤之后离开桑菲尔德。所以我们可以说伯莎就是简的替身,是隐藏在简体内怒火的化身。通过伯莎多次出现在简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一点(牛天兵,2011)。遇到罗切斯特之前,简的生活经历其实算是痛苦的,从小就遭遇到舅妈的冷落,后来被送到学校又遭到学校老师以及校长的欺凌,好不容易结识了一位年纪相仿的好朋友,可是却因为学校老师的冷漠,自己最好的朋友也离她而去。从这部小说中我们还可以看出伯莎这一形象其实也是作者本人下意识里的一个人物形象。从伯莎一系列反常行为来看,其实都是作者为了表达对这个社会的不公平现象而做出的反抗,对于当时资产阶级背景下不公平的婚姻关系,男女地位关系等等,通过伯莎这一人物做出的疯狂的行为,来表达出其本人的愤怒与不满(李倩,2011)。作者通过伯莎这一人物悲惨命运的描写,也看出其在写作时期男女地位以及社会的一些不公正现象依旧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所以他才会通过这一人物形象来将其更加鲜明地表现出来。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伯莎和简其实就是作者勃朗特自己的两个不同面。一面是温柔、冷静和理性,而另一面则是像伯莎一样激进而又癫狂,这两者形象也正是作者本人对当时所处社会的一种态度和反映(王亚丽,2010)。

  3结语

  作者在作品中并没有给伯莎过多细节的刻画,只让她在作品中存在着,但她却似乎给读者留下了很充实的形象。她的疯癫形象总能引起读者的注意,所以作者不需要对她浓墨重彩地刻画,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她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很好地刻画了简·爱和罗切斯特的美好爱情故事,同时也将伯莎这一次要人物刻画地淋漓尽致,其人物形象是真实的,深刻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女性的地位,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董金玉,李健.解构主义视角解读庞德英译汉诗[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9(4):95-97.

  [2]洪晓睿.浅谈《简·爱》中的边缘人物——伯莎·梅森[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34(5):67-68.

  [3]胡健生,卢晓敏.一位疯癫而又清醒的奇异女子——对《简·爱》中伯莎·梅森的形象解读[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6):58-62.

  [4]李春梅.燃烧的怒火——浅析《简·爱》中伯莎·梅森形象[J].时代文学,2010(9):138-139.

  [5]李倩.《简·爱》中疯女人伯莎·梅森的象征意义[J].文学教育(上),2011(6):112-113.

  [6]刘芳.从语言对文化的意义观“族群边缘论”的神话——对王明珂《华夏边缘》的辩驳[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2):16-32.

  [7]牛天兵.走进疯女人的世界——《简·爱》中的伯莎·梅森形象解读[J].电影文学,2011(9):89-90.

  [8]王华.《简·爱》中伯莎·梅森与《莎乐美》中莎乐美的女性意识[J].南都学坛,2016,36(4):123-124.

  [9]王亚丽.从伯莎.梅森和简·爱看勃朗特的女性意识[J].电影文学,2010(2):117-118.

  [10]吴敏.浅谈流动展示空间中的装置艺术语言[J].美与时代(上),2015(3):97-99.

  [11]吴悠,冯茜.“替罪羊”的无声呐喊——从原型批评角度分析《简·爱》中的伯莎·梅森[J].名作欣赏,2014(3):117-120+166.

  [12]展萍.凤凰的涅槃——《简·爱》中伯莎·梅森形象的再解读[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4):46-47.

  [13]赵培.疯女人伯莎·梅森与简·爱[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4):46-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