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论文

2024-05-24 09:47:47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现状,然后论述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意义,接着分析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最后提出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外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现状,然后论述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意义,接着分析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最后提出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学生
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推进,我国急需兼具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恰恰是高等教育阶段。高校需要采取相关措施,以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从而加强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对于学生来说符合其发展需求,同时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来说是必然选择,能够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因此,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对提升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有很大的帮助,但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很多高校还不是很成熟,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探究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从而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提供理论依据,进而为我国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一、国内外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已经有所重视。有研究表明,一些国内高校通过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并引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1]。也有研究表明,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课程还处于初期阶段,课程设置包括创业计划、市场营销、商业模式等方面的理论课程,实践环节的技能训练还不是很充分,致使创新创业教育与创新人才需要的专业技能之间产生脱节,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效果不佳[2]。另外,一些高校为了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搭建了实践平台,使学生有实践的场所,但实践平台很有限,不能充分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3]。还有研究发现,一些高校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考核方面引入了评价机制,不过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主要以考试为主,这种评价方式很难充分考查学生的创新实践技能水平,从而无法有效地激励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进而影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4]。概言之,国内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需进一步努力探索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二)国外研究现状
相关研究表明,国外的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已进行多年,随着社会对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认识的不断加深,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双重推进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状态[5]。也有研究表明,国外的一些高校通过提供校内课程、吸引企业机构、加强资金支持等手段,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并与政府、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从而促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6]。还有的国外高校增设了与创新创业相关的课程,如创业心理学课、商业计划书写作课、市场营销课等[7],这些课程有助于学生了解创新创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8]。还有学者提出,学校可通过建立孵化器或成立技术转移部门,以帮助学生将科技成果商业化,并将其转化为商业产品或服务,进而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些机构主要负责提供资金、实践场地、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为步入社会做好铺垫[9]。也有学者提出,高校可通过举办创业比赛和设置创新项目,以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帮助学生锻炼创新创业实践能力[10]。概言之,国外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可为我国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参考[11]。
二、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意义
从上述国内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有效提升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而学生具有较高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可以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同时也适应了当代高校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方向,还可以提升其竞争力,进而有效缓解就业压力。
(一)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今天,我国更需要创新发展,加强自身创新能力,而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人才[12],高校又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高校学生作为未来的科技创新人才,通过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高校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形成创新创业思维,并通过实践课程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能为其今后步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加快我国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步伐。
(二)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方向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能适应当代学生的发展方向。首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传统的职业岗位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而学生具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可以开创新的事业、拓展职业发展空间[13]。其次,学生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再次,学生需要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因为创业过程中需要与不同领域的人合作,学生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对其未来的职业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最后,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可以促使学生实现人生价值,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可以获得成就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加强自我认同和提升自信心。因此,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还可以为社会和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是适应当代学生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三)有效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高校学生是未来的社会人才,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更是未来的高质量创新人才,其通过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能尽快地适应人才济济的竞争社会和就业市场的相关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每年的毕业人数都在不断增多,随之带来的影响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传统就业理念当中,学生往往关注企事业单位中比较稳定的岗位,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高校需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生不仅要提升自身创新实践能力,增强实力,更好地在社会竞争中发挥自身价值,还要提升创业本领,意识到创业也是就业的一个选择。因此,高校需要引导学生加入创新创业,通过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从理论到实践培养学生,使学生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校本科和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就业压力。
因此,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不仅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还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调查的高校类型涉及部属高等院校、省属高等院校。在这次调查中,笔者对500名高校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随机抽样,涵盖工、农、文、理等专业。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方法,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反映出一些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存在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足。通过分析调研结果可知,首先,一些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或者受到其他现实层面因素的影响,创新创业教育并未在高校教育的现实情境下引起足够重视。其次,在理论教学方面,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学科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目标不够清晰,使得创新创业理论课程成为学生获得学分的手段;大多数高校并未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主流教育体系,仅是作为选修课或第二课堂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教育的学科地位被边缘化;许多高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陈旧、广度不够,并未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等方式进行体验,尚未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概言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不足,导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难以提升。因此,高校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第二,学生不重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调研发现,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没有意识到自身需要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受家庭和社会中一些传统思想的影响,学生还是倾向于面向有着“铁饭碗”之称的岗位择业就业,同时也认识不到提升自身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这种思想的存在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另外,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方面的意识不强,可能是因为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方针政策和国际动态了解得不够多、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全面等,这都需要高校引起高度重视,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第三,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健全。调研发现,一些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健全,资金投入、场地、设备、材料等方面都有所欠缺,没有足够的设施和支持,如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导致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支持,这会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产生不利影响。另外,一些高校在校企合作、国际交流方面表现不佳,致使学生实践机会不足,无法积累充分的实践经验,从而抑制其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诚然,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需要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探索和创新,而实践平台的不健全会导致学生缺乏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从而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这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限制他们的发展。如果高校能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充足的机会和指导,学生就可以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激发自己的创业精神。同时,实践平台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应该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为其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和指导,并积极与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第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有待强化。调研发现,一些高校缺乏具有实践经验和创新创业经验的教师,导致学生无法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和指导,直接影响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提升。一些授课教师缺乏相关的经验和知识,难以提供有价值的指导,这可能会限制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此外,还有一些教师对创新创业缺乏充分的理解和热情,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政策理解到位,这也会影响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因此,高校应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建设,增加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促使其丰富知识储备,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概言之,高校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专业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采取多种措施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丰富其实践经验,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
(一)重视创新创业教育
高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应该通过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对此,高校要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一方面,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高校在开展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要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规律,根据需要对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内容设置做合理的调整,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更加充分地学习理论知识和参加实践锻炼。同时,高校应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如推出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并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另一方面,改革教育模式和考核方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采用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情境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灵感,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团体意识、创新精神、执行力及组织能力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以求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创业氛围,学习并提高创业技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改革考核内容和方式,即将以往仅以笔试成绩作为考核依据的考核方式调整成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过程性考核要评估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过程的表现、创新创业报告、创新创业大赛获奖情况等,且在结果性考核的笔试评价中,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破除“高分低能”的积弊。通过这些措施,有助于高校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
(二)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意识
要想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就需要其有提升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取得优质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宣传教育,让学生了解具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比如,邀请成功企业家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举办讲座,让学生了解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强的创新人才的相关事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并邀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等,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过程,积累经验。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加大支持力度,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和经费支持,如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创新创业进行政策支持,使学生认识到创业也是就业的一种途径,使其意识到需要在高等教育阶段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在经费支持方面,为高校举办创新创业实践技能活动投入资金,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创业沙龙、创业俱乐部等,让学生亲身参与创业实践,增强他们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三)健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除了让高校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掌握创新创业理论基础知识,还须重视让其参与实践锻炼,为此,高校需要健全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和机会,通过实践训练,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更加深刻地理解创新创业理论,提高抗挫能力。一方面,高校可以构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平台。落到具体行动上,高校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上搭建“众创”空间,如BIM、机器人、软件开发、形象设计等工作坊,邀请学生以项目式或任务式的方式自选项目进行自主创业,从而测试并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高校可以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搭建合作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高校可以与专业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通过实践锻炼加深学生对企业工作的了解,企业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机会吸纳高校学生参与企业的创新产品开发过程。另外,高校也可以与“科技小院”建立合作项目,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尤其是农科类专业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研究生,使学生通过实践锻炼将专业知识运用于乡村振兴,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加强师资建设
高校师资力量的专业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意义重大,正所谓传道授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支撑是教师授课,而大多数高校教师没有企业工作经验,导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的专业性急需加强。高校需要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培训,通过线上培训和线下邀请相关专家、企业家、创业成功者进行培训,使教师队伍能更好地学习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知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另外,高校还可以组织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增加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增进教师对企业的了解。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通过聘任企业家到高校做企业家班主任、校外导师等方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和实践锻炼等,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五、结语
提高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对国家和社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都很重要,但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文根据相关研究和调研结果,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的相关对策,旨在促进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高质量培养,更好地培育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创新力,助力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
参考文献:
[1]吴爱华,侯永峰,郝杰,等.以“互联网+”双创大赛为载体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7(1):23-27.
[2]朱恬恬,舒霞玉.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调研与改进[J].大学教育科学,2021(3):83-93.
[3]黄兆信,杜金宸.“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生对创新创业课程质量满意度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12):33-41.
[4]何淑贞,龚英翔.创业政策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机制研究: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高教探索,2022(2):113-121.
[5]呼和满都拉,王雁飞,靳晶晶.新形势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机遇与挑战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24):86-87.
[6]陈晶晶,李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2,37(6):46-52.
[7]张雁鸿.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J].教育与职业,2020(1):64-68.
[8]梁朋,武宁,王伟.“双创”背景下高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00-103.
[9]郭丽莹,赵国靖,黄兆信.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功能观[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5(2):78-88.
[10]倪祥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耦合机制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4(2):12-14.
[11]赵长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概念内涵、政策演进与时代变革[J].继续教育研究,2022(8):67-73.
[12]于美亚.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助力乡村发展研究[J].核农学报,2021,35(6):1497.
[13]毕倩,赵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239-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