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探析论文

2024-05-24 09:43:1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概念,首先分析了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的践行路径,包括明确指导的职责内容、规范指导的运行机制、完善导师团队工作保障体系。
摘要:文章基于相关概念,首先分析了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的必要性,然后提出了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的践行路径,包括明确指导的职责内容、规范指导的运行机制、完善导师团队工作保障体系。
关键词:导师团队;研究生;高校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如何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提出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1]在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指引下,许多高校主动探索创新研究生管理和人才培养制度,而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在这方面的作用尤其值得重视。基于此,本文拟对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加以探析。
一、相关概念
研究生导师是“为指导和培养研究生的需要而设置的特定工作岗位,不是一个固定层次和荣誉称号。通常由学术造诣深厚、科研成果突出且有相当职称的人员担任,包括硕士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研究生导师两类”[2]。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既是研究生的学术导师,也是研究生的人生导师。具体来说,就是要对研究生履行学术指导、思想道德品行教导、生活关怀与心理支持、职业与经济支持的责任。
研究生在读期间,会有一个或两个导师对其学习、思想品德和生活进行指导,这就形成了单导师制和双导师制。单导师制是我国研究生教育中最普遍的导师指导制度。双导师制则主要是由一个校内导师、一个校外导师共同指导研究生的导师指导形式。比如,在行业性较强的学科,如临床医学、师范类教育中,对应实践能力培养,通常会引入实践基地的行业专家作为校外导师参与研究生培养。同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双导师制是主要的导师指导形式。2010年,教育部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3]。因此,双导师制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得到了推广,并被纳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考核范围。
在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中,还广泛出现了多位导师参与指导研究生学习全过程的行为,这种指导形式被制度化以后,一般称为导师团队指导。当前,导师团队指导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也广泛存在。从我国正式建立研究生培养制度之初,就有一些高校对导师团队指导进行了探索。在研究生教育发展和改革的过程中,其得到了更广泛的实践,形成了依托实验室、大项目、课题组、实践基地、交叉学科、重点工程攻关等形式的导师团队。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重视发挥导师团队的作用[4]。2020年,《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导师团队在研究生指导中的作用正越来越受到重视。
研究生导师团队以培养高层次、高质量且有创新能力的研究生作为共同目标,按照一定的制度开展工作。其一般由3人及以上同学科或相近学科的导师构成,且在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上比较合理,即职称上有正高、副高和讲师,年龄上有老、中、青,同时知识结构互补,涵盖多种学缘背景及不同研究方向和不同研究方法。另外,在导师团队成员构成上,为确保专业性,一般遵循以学科/专业导师为主体的原则。此外,根据研究生培养需要,还会引入相近学科(产业)或交叉学科(产业)的校外导师,以形成成员相对稳定又能吸纳新成员的导师来源机制。
二、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的必要性
现阶段,高校研究生培养实行的是课程、科研和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通常每个研究生都有一个责任导师,但研究生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实习实践、选题开题、论文评阅、论文答辩等环节均需要导师之间的协同合作才能完成,故迫切需要在研究生培养中开展导师团队指导。
(一)研究生对多元导师指导资源有较强需求
在研究生教育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单一导师制在多种情形中陷入困境:学科交叉融合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单一导师的知识结构、研究方法、外语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相对有限,无法满足学生对导师指导的需求;面对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单一导师单凭个人的力量难以应对;在单一导师指导过程中,导生关系一旦紧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就会严重受损。
研究生对导师指导有着多元化需求。根据调查,无论是博士生还是硕士生都希望能获得更多的指导资源[5]。这样学生选题时就不必完全局限于导师的研究方向,尤其是遇到跨学科选题时,就能由导师团队从不同角度提出专业意见。实行导师团队指导的情况下,单一导生关系中的依赖性大为降低,有利于实现对培养质量的督导。同时,团队对培养过程中的质量进行多个环节的把关,能较早发现责任导师指导不力、不足的情况,从而在团队指导过程中弥补这种缺憾,且对责任导师的指导质量也能起到监督检验的效果。另外,实行导师团队指导的情况下,一旦出现责任导师调离到其他高校、生病或个人事务繁忙等情况,学生学业指导受到的负面冲击会相对小一些。
(二)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迫切需要导师团队发挥合力
研究生招生和培养都依托相应的学科/专业学位授权点。2014年以前,研究生学位授权点一旦获准设立后,基本上不会撤销。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和《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启动2014—2020年的首轮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从而打破了学位授权点终身制。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采取学位授予单位自我评估和教育部随机抽评的方式。对于自我评估结果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有整改复评、暂停招生、撤销学位授权点等惩处措施。随机抽评结果为“不合格”的学位授权点,以及未开展自我评估的学位授权点,自发文之日起撤销学位授权,5年之内不得重新申请[6]。
当前,以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为抓手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工作正在持续深入开展,包括学科建设评估、学位论文三级抽检制度及教育主管部门委托社会第三方针对学位授权学校与学位授权点的研究生培养质量情况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开展调查等。这些自评、抽评类的多重内外部监督考核体系及随之产生的处理措施推动着各学位授权点重视质量建设。
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的主体是导师团队,因为导师团队是考核学位授权点建设质量的核心指标。同时,导师团队指导效果直接影响着学位授权点考核结果。现在,个别导师如果采取“放羊式”的指导,一旦学生论文在抽检中出现不合格,就不只是影响到学生和导师个人,还会直接影响到学位点评估等级、招生指标分配,甚至是学位点的存亡。新形势下,导师团队必须发挥合力,提高研究生培养的整体质量,这样才能助力学位授权点高质量建设。
(三)市场导向的人才培养需要引入校外导师资源
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提出了研究生教育“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时代性任务。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实施的主体之一,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遇到了更高的质量目标要求,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目前,研究生就业去向呈现多元化特点。研究生就业除了学术研究岗位,更多需要进入企业、社会组织工作或完全是自由职业。以服务国家、企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不仅要重视研究生的学术能力,还要关注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胜任力。而高校研究生导师的优势是学术研究,要满足用人单位对研究生能力等多方面的要求,除了挖掘内部潜力、增加课程模块、丰富课程体系,高校还需要引入校外导师资源,拓展研究生的能力。同时,建立相应的机制,让校外导师承担相应的研究生能力拓展任务。
概言之,无论是外部压力还是内部需求,都在推动高校在现有导师制度基础上引入更广泛多样的校外导师资源,以共同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三、高校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的践行路径
世界范围内的趋势是研究生教育中导师团队指导的作用发挥愈发重要,因此导师团队指导逐渐成为世界公认的应该推行的指导方式。在经验效仿的基础上,我国高校要做到导师团队指导的规范运行,还需要从制度上明确规定导师团队的职责、规范导师团队的运行机制和完善导师团队的工作保障机制。
(一)明确指导的职责内容
研究生学习有入门、学术训练、学术成果产出不同发展阶段。导师团队需要根据研究生学术成长规律,将“学历教育与个人成长、学术发展与职业生涯有机融合起来”[7],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在这个过程中,导师团队可以履行如下职责。
1.导师团队共同制定学位授予标准、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学位授予标准是针对学科/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培养方案是研究生进入专业学习时需要遵从的规定。根据学科/专业的历史现状及未来规划,导师团队经过充分讨论、科学论证,确定学科/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求、培养目标、培养关键环节、培养机制、课程模块、阅读书目等,整体规划研究生培养工作,以便为研究生教育开展提供指南。同时,导师团队应根据实施情况,定期进行修订。
导师团队要一起完善课程体系,认真组织教学,为导师个别指导扫除前期障碍。具体来说,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必须基于研究生培养的需要。同时,对于所有研究生开展科研工作都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知识、前沿问题、研究方法、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应通过课程形式提供给研究生。另外,应针对主要研究方向开设选修课,且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还可设置跨学科和职业能力类课程,但要避免因人设课、随意开课。
2.导师团队集体把关研究生招生、培养的各关键环节。在研究生招生专业笔试中,导师团队确定初复试命题考核范围。在专业复试中,导师团队组成考核小组,考核考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学术研究潜力和综合素质,从而招录优秀生源进行培养。
在研究生培养的各关键环节,实行导师团队集体指导,如中期考核、选题开题、预答辩、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均要求导师团队参与。同时,导师团队成员应从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术汇报进行分析,对培养过程进行多个环节的把关,阶段性评估学生的研究能力发展状况。另外,导师团队还要发挥对研究生培养进度进行督促、对论文写作训练和科研质量进行监督的作用。
3.导师团队根据研究生学术成长周期组织开展培养工作。导师团队根据研究生学术成长周期,对处于不同学术能力发展阶段的研究生执行不同的培养要求。研究生一年级、二年级以定期的导师团队指导和研究生团体学习为主。研究生进入论文写作阶段,以导师个别指导和研究生自主写作为主。概言之,需要分阶段、有梯度地帮助研究生实现科研能力的提升。
导师团队要定期分析研究生教育趋势,交流指导方式方法。研究生的知识背景、求学动机、性格特点、家庭背景、情感状况、人际关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故导师团队应集中对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确保他们得到适当的帮助。
(二)规范指导的运行机制
导师团队要发挥合作潜力,形成统一明确的研究生培养目标,关键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为解决导师团队指导中存在的不规范现象,克服导师团队指导可能会出现的流于形式、无人负责的情况,在明确导师团队职责内容的基础上,需要规范导师团队指导的运行机制,促使导师团队成员明确责任、分工合作,发挥各自特长,合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1.规定责任导师及其他导师各自实施指导的范围。高校应确定在研究生指导中实行导师个别指导和导师团队集中指导相结合的复合导师指导制度[8]。导师团队的负责人一般应为学科/专业负责人,履行导师队伍建设规划、导师团队管理的职责,召集团队成员一起制定研究生培养规划方案、监督研究生培养过程实施,并对所在学位授权点的团队建设质量和研究生培养整体质量承担责任。根据研究生培养规划方案,每个研究生配备1名责任导师,责任导师对该生实行个别指导和全程指导,即指导该生制订个人培养计划并监督实施,同时对该生在读期间的学术成果质量进行把关,承担直接指导责任。其他导师为导师团队成员,参与该生的集体指导。集体指导通过明确的培养机制来实行。一般来说,研究生的学术报告、学位论文经过责任导师把关审核以后提交给导师团队,由导师团队在专门的组会上进行集体指导和集体把关。这样责任导师及其他导师可以没有顾虑地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开展指导工作。
2.建立规范的导师团队指导制度。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工作在确定了指导内容、职责范围和培养目标以后,要想保障指导工作实施到位、培养质量达到设定目标,必须建立规范的导师团队指导制度。
第一,建立定期的集中指导制度和相应的责任落实制度。为确保学科/专业培养的整体水平,研究生导师团队可拟定相应的培养进度和培养质量督促机制。责任导师和导师团队负责人需要做好研究生指导工作记录。除了在研究生一、二年级实施课程教学和责任导师的个别指导,导师团队应针对所有研究生开展学术训练,定期举办集体学术研讨会、汇报会。同时,确立培养过程和研究生学位论文从责任导师到导师团队到专业/学科的质量把关机制,且实行培养环节质量把关人公示制度。
第二,建立责任导师、其他导师和其他育人主体协同处理育人难题的机制。中共教育部党组为贯彻“三全育人”方针,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各高校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9]。之后,各高校积极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因此,研究生导师团队可以在团队内部、高校其他育人主体之间广泛探索研究生育人机制,并运用好高校现有的“三全育人”机制。同时,重视责任导师和其他导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实行团队例会制度,定期针对每个研究生的培养情况进行汇报、讨论、总结,以便及时发现责任导师指导中存在的困难。另外,导师团队要制定和调整研究生培养的制度规定,针对其中的难点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对棘手的育人问题及时邀请学校、学院其他育人主体介入支援,以便协同育人。
3.保持灵活开放的导师团队协作机制。第一,构建开放的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机制。引入本校相近学科或外校相同、相近学科的研究生导师进入导师团队,并要在论文开题、评阅、答辩等环节设置一定比例的外部导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如可以在论文评阅、答辩等环节明确规定一定比例的外部专家参与。同时,研究生的研究主题涉及交叉学科的,应有交叉学科的专家参加。另外,要在实践环节聘请政府、行业、企业精英担任兼职导师,即根据需要阶段性或临时性地引入校外导师,辅助培养研究生。
第二,营造良好的研究生导师团队育人氛围,创新多主体育人载体。通过举办学科建设活动、服务社会活动、校内外导师定期座谈会,推动学科间、产学间、导师间的相互融合,营造良好的导师团队育人氛围,同时组建产学研育人基地、校企研究生项目育人平台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载体。另外,在产业集群的地方,开展学科服务企业和社会对接工作,承担企业攻关项目。此外,还需要积极为研究生培养提供科研资源,完善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体系,为研究生组建开放实验室联盟、科研信息和成果交流平台,并为其进行理论创新创造条件。
(三)完善导师团队工作保障体系
无论是导师个体指导还是导师集体指导,都需要导师智慧、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虽然倡导导师团队积极主动奉献,但也要有相应的保障体系来激发导师团队的参与积极性。
第一,加强组织保障,为导师团队工作构建多层次的支持体系。高校需要从各方面为研究生导师履职和导师团队工作提供保障与服务。一是科学制定研究生导师评聘考核方面的标准。即改变“重科研、轻培养”的研究生导师考核标准,将人才培养考核放在与科研考核同等重要的位置,且将导师团队指导和单个指导的工作量都纳入考核计算范围。二是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为导师团队开展工作提供依据。即健全导师选聘、培训、考核评价、激励示范等一系列制度,确保导师队伍质量;构建并完善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的管理规章制度,让导师团队指导有章可循。三是统筹规划、科学组织,为导师团队开展工作提供高质量管理服务。即完善管理、服务、监督工作机制,理顺工作流程,做到党政齐抓共管,部门配合协同,院系具体落实、责任到岗,避免培训、考核等工作出现多头管理和重复管理问题。四是重点围绕做强学科进行资源配置,实现平台育人。学科是导师发展的平台,也是研究生培养的载体。为提高资源利用效能,对导师团队的资源支持可根据做好做强学科的程度来分配。即根据学科人才培养质量、成果转化效能等优先配置招生计划、人员指标;为学科构建导师团队育人机制、创新育人载体,提供政策、资金、场地和时间上的支持。例如,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早在2010年就制定实施了《学位点导师组经费管理办法》[10],导师组经费预算依据学校对各学位点的发展规划、导师组建设需要及各导师组成员数来确定。
第二,完善研究生导师团队培训,提升导师团队指导能力。研究生导师科研能力强并不意味着就能指导好学生,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同样需要培育,而实施导师培训制度能有效提升导师质量。目前,我国基本建成了“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范围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11],但高校还需要根据资源条件、学科特点来开展导师培训工作,完善新聘导师岗前培训、在岗导师定期培训、日常学习交流相结合的培训制度。具体来说,应对处于职业生涯不同发展期的导师提供差异化培训内容,优化培训方式,促使导师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科学规范开展指导工作,提升导师团队整体素质、主动作为意识及教学、科研、指导、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除了学校、院系组织的培训学习,以学科为主的研究生导师团队内部的合作交流也是提升导师能力的途径。概言之,通过导师团队研讨学习、导师间经验传承,能促进研究生导师团队的内部融合和整体进步,形成服务学科发展和研究生培养的凝聚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强化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发导师团队育人主动性。在缺乏研究生导师评价激励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一些导师“重视资格申报、轻视研究生培养”问题,甚至出现在指导研究生方面投入不足的现象。真实有效的考核评价是提高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重要保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压实各研究生培养单位主体责任,严把入口关、考核关、监督关、惩处关等师德师风关口”[12]。对此,实施动态的、公平的研究生导师考评体系,有利于在导师团队中形成良好的育人风气。即要定期对导师岗位责任履行情况进行评价考核,完善学生评价、导师自评、导师互评、科研评估、教学评估、师德评估等导师量化评估考核机制,对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成效进行综合检验;合理使用评价结果,将合格考核与评先评优相结合;将导师考核评价结果作为导师招生资格审核、职务晋升、评奖评优和招生计划分配的重要依据,尤其是要在师德师风上实行“一票否决制”。另外,对多次考核不达标的研究生导师,进行预警、淘汰;对考核结果为“优秀”的导师,在评优推优中优先考虑,在招生计划分配时给予增加计划的奖励。此外,应定期评选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导师团队,广泛宣传他们立德树人的先进事迹,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四、结语
研究生导师团队指导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对导师团队指导进行制度化设计。即进一步挖掘整合导师资源,面向培养过程完善导师团队指导制度和机制,以便更好地发挥导师团队的作用,进而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EB/OL].(2020-09-04)[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2009/t20200921_489271.html.
[2]姚琳琳.研究生导师指导责任的范畴与限度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9.
[3]教育部关于批准有关高等学校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EB/OL].(2010-10-13)[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010/t20101013_110497.html.
[4]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EB/OL].(2013-03-29)[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s7065/201304/t20130419_154118.html.
[5]沈文钦,高耀,赵世奎.单一导师制抑或联合指导制:博士生对不同指导方式的偏好极其满意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7):54-59.
[6]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下达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结果及处理意见的通知[EB/OL].(2020-04-13)[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yjss_xwgl/moe_818/202004/t20200430_448835.html.
[7]戚兴华.博士生成长周期与培养质量评价的新维度[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3):38-45.
[8]向桂花.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复合导师制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
[9]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2017-10-04)[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10]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位点导师组经费管理办法[EB/OL].(2011-01-05)[2023-11-20].http://yjsy.zuel.edu.cn/2011/0105/c3505a78845/page.htm.
[11]杨飒.研究生教育这十年:规模突破性增长,培养机制不断深化[N].光明日报,2022-06-15(9).
[1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EB/OL].(2020-09-25)[2023-1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2009/t20200928_492-18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