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整合视域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式探析――以情境教学法为例论文

2024-05-22 11:17:54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和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整合听、说、读、写活动,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近年来,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跨学科整合”的育人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并且诸多教学尝试均表明跨学科整合有利于提升学科“教”与“学”的实效性。基于此,文章以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作为研究背景,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作为举例依据,以情境教学法为例,依照“语文学科+跨学科元素”的思路,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整合多种学科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教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和与其他学科的联系,通过整合听、说、读、写活动,合理组织与安排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近年来,在新课改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跨学科整合”的育人理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实践中,并且诸多教学尝试均表明跨学科整合有利于提升学科“教”与“学”的实效性。基于此,文章以新课标的贯彻实施作为研究背景,将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作为举例依据,以情境教学法为例,依照“语文学科+跨学科元素”的思路,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整合多种学科元素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旨在优化课程内容组织,提升语文学科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情境教学法;课堂教学
基于跨学科整合的课堂教学能够弥补独立学科教学的不足,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需求,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可以为语文教学注入活力,帮助学生愉快、高效获知,丰富语文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在跨学科整合实践中,情境教学法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应用该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地将其他学科知识、资源融合于语文学科教学中。
一、相关概念
情境教学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需求为学生创设“假设”的情境,通过直观、形象的情境促进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
跨学科整合主要是指将一门学科作为中心学科,调动其他学科服务于中心学科教学,并通过联系其他学科进行课程内容组织。一方面能够发挥其他学科资源对中心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另一方面能够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跨学科整合视域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式
(一)情境教学增强直观感知——语文学科+图像元素
跨学科整合视域下,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整合图像元素,结合教学需求将图像元素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并以情境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1]。
例如,在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学中,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明白小蝌蚪将乌龟错认为妈妈的缘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整合图像元素,贴合课文内容,利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制作连环画,为学生呈现更为形象的图像:呈现小蝌蚪在池塘中游来游去的画面,帮助学生形象感知课文中“池塘里”与“迎上去”的内容;呈现鲫鱼的画面,帮助学生形象感知课文中“大脑袋、黑灰袍、甩尾巴”的意思;呈现乌龟从荷叶上向下爬的画面,帮助学生形象感知“摇摆尾”的意思等。教师在连环画制作过程中可以应用几何画板、交互式电子白板等,也可以利用网络渠道搜集下载优质课件,并对课件图片资源做出改动。上述教学环节中,教师将学生置身于观看连环画的情境之中,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课文阅读难度,而且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小蝌蚪寻找妈妈的心情,可见,跨学科整合图像元素并应用情境教学法开展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高效获知。
(二)情境教学优化学习氛围——语文学科+音乐元素
跨学科整合视域下,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整合音乐元素,结合教学需求搜集、甄选可供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音乐作品并将其融入课堂教学中,而后以情境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从而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
例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是一则寓言故事,短小精悍且寓意深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掌握和牢记寓言内容。对此,教师可以整合音乐元素,搜集与寓言故事相关的歌曲作品,如《守株待兔的老农夫》,并在课堂教学初始阶段为学生播放儿歌。在《守株待兔的老农夫》歌曲中,“早知有兔来撞树,我何必辛苦种田……”“田里野草像小树,肚皮贴着了脊梁骨,再没有等到一只兔……”等歌词形象生动地诠释了《守株待兔》寓言故事的内容,因此,学生听音乐的过程即是学生熟悉寓言故事内容的过程。可见,将音乐情境导入寓言故事能够使学生在相对轻松的学习氛围中高效获知、快乐学习。
(三)情境教学提升艺术表现——语文学科+美术元素
跨学科整合视域下,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整合美术元素,结合教学需求,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联系自身的想象画出来,而后以情境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在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2]。
例如,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惠崇春江晚景》的学习难度较低,在教材注释与教师讲解下学生均能够了解古诗大意。但该古诗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因此为转变以往的机械性记忆方式,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整合美术元素,利用课余时间组织班级学生依照古诗内容进行绘画,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记忆古诗,为学生创设艺术表现的契机,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结合本首古诗的内容,学生可以画出竹林、桃花、江水、鸭子、蒌蒿、芦芽、河豚等事物,同时契合古诗内容。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基于对这一句古诗的释义,学生可以画出“鸭子在水中游泳”的景象。此环节中,学生联系古诗内容将各景物组合成一幅图画的过程即是学生巩固记忆古诗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个性化记忆古诗。在本节课程结束后,教师还可以布置为绘画作品填色的课后作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四)情境教学助力深度感知——语文学科+表演元素
跨学科整合视域下,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整合表演元素,结合教学需求,以情境教学法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助力学生切身体会、深度感知课文内容[3]。
例如,在统编语文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跨学科整合表演元素,以情境教学法组织班级学生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将班级学生平均划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人,设置四个角色,分别是曹操、曹冲、官员1和官员2,并鼓励各小组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角色分配,按照课文内容排练剧情,内容如下:
曹操:近期我偶然得到一只大象,敢问诸位爱卿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
官员1:我们可以造一杆大秤,砍一颗特别粗壮的大树做秤杆。
官员2:不行不行,有了大秤也不行。试问在场官员谁有那么大的力气能提起这杆大秤?
曹冲:父亲,我有个办法,我们可以先把大象赶到一艘可以装得下这个大象的船上,然后派人去看船身下沉多少,并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然后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直至水面没至标记线。此时石头与大象等重,卸下石头称量即可。
曹操:嗯,来人,按曹冲的方法称大象。
根据上述剧情可知,各小组学生所排练的剧情即课文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剧情的排练,学生能够深度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各小组的角色扮演展示在无形之中复述了曹冲称象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对其进行深度理解。
(五)情境教学辅助全面理解——语文学科+地理元素
跨学科整合视域下,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整合地理元素,带领学生从地理学科的角度分析教材内容,辅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
例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只有一个地球》从人类生存的角度向学生介绍了与地球相关的知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跨学科整合地理元素,利用地图资源、GPS定位技术等促使学生直观感知地球上水资源、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从而帮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如教师可以基于地理学科内容为学生介绍地球土地资源的诸多类型,涵盖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以及其他土地类型,如荒山、沼泽、海涂、沙漠等,其他土地资源类型虽然也属于土地资源,但其无法被应用于农业与工业发展,由此可见,地球土地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辅助学生全面理解课文所表达的保护地球的中心思想。
(六)情境教学促进细节描写——语文学科+生物元素
跨学科整合视域下,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整合生物元素,结合教学需求以情境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分析植物的生长过程,提升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4]。
例如,在统编语文三年级(下册)《我的植物朋友》一课中,学生需要了解植物包括什么,并抓住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态、气味等描写植物。若想在习作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细节描写能力,使学生能够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诸多细节。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并未认真观察过某一植物的生长过程,对此,教师可以基于情境教学法,于习作课堂中整合生物元素,为学生呈现某一植物的生长过程,帮助学生看清植物的“样子”,明确这种植物花朵的颜色、果实的气味、枝干叶片的形状等。以石榴为例,教师可以从生物学角度为学生介绍石榴的开花时间(每年5~6月)、成熟时间(每年9~10月)、抽枝情况(2~3次抽枝,每抽枝一次开花一次)、树叶的形状(长披针形、长圆形、倒卵圆形)、花朵的颜色(玫红色、白色)、花朵的香气(淡香)、果实的味道(淡淡的酸味与甜味)等内容,使学生在习作构思的过程中能够借鉴教师的示范介绍,抓住某一植物的特点进行细节描写,从而丰富习作内容,提升写作能力。
(七)情境教学构建完整知识——语文学科+历史元素
跨学科整合视域下,教师可以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整合历史元素,结合教学需求以情境教学法开展课堂教学,通过创设故事情境为学生拓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史料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5]。
例如,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有的人》为诗歌体裁,作者通过诗歌赞颂了鲁迅和类似鲁迅的一群人,同时也批判了反动派。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文本分析能力,但由于教材内容有限,学生无法拓展更多关于本诗歌的相关内容[6]。对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整合历史元素,设计追忆历史人物的教学情境,在追溯历史的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整理鲁迅的生平事迹。如1918年5月鲁迅在《新青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等,并将这些作为教学资源拓展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理解诗人臧克家如此赞颂鲁迅的缘由以及诗人臧克家创作本首诗歌的背景(1949年11月1日,诗人臧克家参加了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纪念活动并参观了鲁迅在北京的故居,而后创作了本首诗歌)。教师通过拓展课程内容,可以助力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使学生对诗歌内容和创作背景有更清晰的认识,从而促进学生高效学习。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基于跨学科整合视域下,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并借助情境教学法,就具体的教学内容论述了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方式。通过本文的研究,应用情境教学法跨学科整合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是教师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时跨学科整合下的语文课堂内涵更为丰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跨学科素养。跨学科整合视域下教师仍需将语文学科作为中心学科,持续挖掘与语文学科相匹配的其他学科元素,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其他学科对语文学科教学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丽芳.小学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3(13):55-57.
[2]吕卓敏.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教学策略探究[J].江西教育,2023(6):33-35.
[3]陈勇.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整合策略探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9):70-72.
[4]庄美芳.跨学科整合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寻[J].文教资料,2022(16):80-84.
[5]饶兰芳.跨学科整合·拓宽学习广度: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对策研究[J].小学生作文辅导,2022(12):30-32.
[6]熊跃贵.小学语文跨学科整合构建高效课堂的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例[J].新课程,2017(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