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红色文化资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2024-05-22 11:01:1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晋城红色文化资源,然后论述了晋城红色文化资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路径,最后对晋城红色文化资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运用进行了积极反思。
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晋城红色文化资源,然后论述了晋城红色文化资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路径,最后对晋城红色文化资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中运用进行了积极反思。
关键词:晋城红色文化资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课程思政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1],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2]。红色文化的孕育、产生、发展、升华与党的发展进程历史性地融会在一起。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出来的,其源于红色革命实践,源于广大人民群众,源于马克思主义真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含着中华民族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是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红色文化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本同源、高度契合,前者的挖掘、继承和发展为建设文化强国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支撑,后者则为新时代红色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引领当代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承担的重要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高校新增设的一门必修的思政课,是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关键课程。如何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现实困惑和理论需求构建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亲和力和有效性,引领学生深刻理解、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了解其在各地各领域的生动实践,从而深化对“概论”课的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晋城红色文化资源梳理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将历史与现实有机联系在一起,从历史中把握规律,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用脚步丈量历史与现实,有助于更好地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晋城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因此将晋城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概论”课教学过程,无疑能增强课程的实效性,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进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
革命时期,晋城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每一个历史事件、每一位革命英雄、每一种革命精神、每一件革命文物,都代表着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取得的重大成就,……汇聚成我们党的红色血脉。”[3]晋城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重大历史事件。晋城曾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在这片热土上曾经发生过许多著名战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4]。在革命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勇敢坚毅的晋城人民在抛洒血与汗的长期实践中,凝聚了伟大的太行太岳精神,这是新时代晋城人民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革命历史是红色血脉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生在晋城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土岭事件、町店战斗等,同时抗战名曲《赤叶河》《在太行山上》等也创作于此。二是革命历史遗址、遗迹、遗物等。晋城的革命遗址、遗迹有主要党政军群机构旧址,如晋城党组织成立地旧址、华北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八路军第二纵队指挥部旧址等;重要党史人物故居旧址,如朱德、邓小平等路居旧址,赵树理故居等;长江支队纪念园、太岳烈士陵园等革命纪念陵园。以上都是晋城红色血脉的发源地和涵养地,是大学生承担时代使命、肩负历史重任的实践课堂。这些革命遗址、遗迹能够时刻提醒大学生,“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5]。革命遗物是革命历史与精神的见证,晋城的革命遗物也非常多,如一张发黄的借据,既呈现了抗日战争时期晋城人民为支持抗日战争主动捐粮、军民一家亲的美好画卷,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民、得民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中国共产党是讲信誉的、可信赖的党。三是历史人物、革命先烈、革命故事等。历史人物、革命先烈、英雄人物是“关键少数”,他们不畏艰险、勇毅前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汇聚成红色血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6]。晋城的历史人物很多,包括赵树理、孔祥祯等;革命先烈有晋城党组织的先驱周玉麟、“身首易分、信仰难移”的陈立志、晋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司璧瑾等;革命故事有陵川号兵的故事,且陵川号兵的精神历久弥新。
二、晋城红色文化资源在“概论”课教学中的运用路径
(一)理论教学层面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选择、政治认同从根本上决定了国家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概论”这门课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丰富内涵,旨在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实践要求和当代价值[7],并对学生提出殷切期望,能促使学生在新征程上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在“概论”课理论教学中运用晋城红色文化资源的具体情况如下。
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8],具体到“十个明确”的第一个明确时,教师可引入晋城党组织创建的艰难历程及其在晋城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正是因为有了晋城党组织的建立,才有力地保证了革命的胜利;也可引入晋城著名的“红色三杰”故事,通过文本、影像资料等,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形成深刻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
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教师可引入晋城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情国情教育基地的相关文献资料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逻辑和现实意义,增强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百年奋斗”的主题的理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时代的变革和奋斗目标。
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逻辑时,教师可引用晋城党史加以佐证。在晋城百年党史中,党团结带领晋城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斗争的胜利。基于此,教师教学时可引入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红军长征时期、全面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在党的领导下发生在晋城的相关故事资料,如邓小平三到晋城、朱总司令在晋城、彭总在晋城的故事等,用离学生最近的土地上发生的故事来感染学生,使其懂得必须铭记历史,同时历史已经证明:党的领导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
讲党的初心和使命时,教师可介绍晋城红色革命史中,曾经有无数的党员为了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如“不当敌人官,甘为人民鬼”的苏文学、“秉正气以生,为人民而死”的杨恕、一心想着老百姓崔振华等,指出无数平凡的共产党员始终铭记党的初心,并用行动践行着党的初心。
讲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的发展时,教师可引入晋城物华天宝、资源丰富,无烟煤、铁矿储量多,晋城劳动人民创造了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等事实。教师教学时要引入晋城党史,讲述晋城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讲清楚在党和国家的指引下,如今的晋城正在全力打造五大产业集群,经济发展充满活力。
讲全面深化改革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解1978年晋城开始对国民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放宽农村经济政策;1981年春季开始,掀起了以建立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热潮,乡镇企业由此崛起等一系列改革故事,并结合国家改革发展历史,让学生知晓改革离我们并不遥远,曾经发生在我们每个家庭中,与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命运息息相关,正是因为有了改革开放,才有了现在的辉煌成就,才有了现在快速高效便捷的生活,进而使学生深刻领会到在未来国家发展进程中,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
讲民主时,教师要指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9]。这一点在晋城的党史中有深刻的体现。1945年4月,阳南县政府召开巩固减租减息成果扩大干部会议,教育农民树立民主意识,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故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晋城红色文化中感受早期民主政治实践,使其深刻理解民主的价值与意义,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不仅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有民主,即民主早已生根、发芽,这也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
讲法治时,教师要指出,法治相对于人治来说,具有独特的价值,能起到人治所不具备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非常重视法治建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颁布的第一部法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描写了抗战时期解放区青年男女冲破封建传统束缚,追求自由恋爱,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小说的创作灵感来自一起真实的案件,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楚这篇小说的创作背景,尤其是要强调当时的根据地刚刚颁布了《妨碍婚姻治罪法》,因此赵树理创作这篇小说,也是为了破除封建的枷锁,提倡新思想。这篇小说可以说是配合法律宣传的好作品,借此教师能够让学生懂得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懂得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法治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
讲“意识形态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内容时,教师要讲清楚党高度重视思想宣传工作,并介绍晋城党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宣传工作方法,如朱瑞在晋城创办太行山剧团宣传抗日等。在“传承弘扬革命文化”的讲解中,教师可融入晋城在各个时期富有地域特色和时代旋律的文艺作品、耳熟能详的作家事迹,如创作在晋城陵川的红色经典歌曲《在太行山上》、晋城本土农民作家赵树理及其作品《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讲民生时,教师要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历来关心民生问题。“十二月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晋城这块土地上第五次组建起党组织和抗日政府,且在农村开展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进行土地改革,开仓放粮,先解决贫困农民的吃饭问题。晋城的土地改革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民生的关心,教师可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改革不仅是一场经济革命、政治革命,同时也是一场社会革命,充分体现了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
讲红色文化资源时,教师要说明晋城具有独特的生态优势,其具有的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基于此,晋城很多地方将生态优势与红色文化优势相结合,开辟红色研学路线,发展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如洞头村离市区不远,依山傍水,环境非常优美,堪称“太行仙境”,同时这里的红色文化底蕴也很丰厚,洞头村曾经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洞头村将二者优势相结合,打造特色乡村旅游项目。通过对晋城这一发展模式的介绍,教师要引导学生懂得生态的价值,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讲政治建军、弘扬我党我军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时,教师要导入朱德总司令与彭德怀副总司令在晋城指导党、政、军工作,红军战士在晋城内战场的突出表现,如町店浴血战、土岭事件、陵川号兵故事等内容,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影像视频资料,充分展示学生脚下这片土地曾经孕育的英勇事迹和优良传统,从而加深学生对军队建设要求、新时代强军目标的理解与认同。
讲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时,教师要引入发生在晋城的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揭示日本侵略者对晋城人民犯下的残酷罪行,以及在漫天硝烟中晋城人民的苦难生活,展示八路军战士悲壮捐躯的事迹,让学生懂得祖国的独立完整与国家安全十分重要,祖国的统一大业十分关键,并鼓励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安全、主权与利益,为推进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讲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时,教师要引入“十二月事变”在晋城的故事,重点讲解朱德总司令与卫立煌在晋城谈判的故事,强调共产党一直以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向来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我国在国际上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讲从严治党、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时,教师要结合红军在晋城境内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正风肃纪的案例,如“一张发黄的借据”的故事,展现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影响,有助于深化学生对从严治党的理解。
(二)实践教学层面
在实践教学中,“概论”课教师可与学生一起走进革命纪念馆、南阳抗大旧址等一批革命遗址、旧址、党史馆等,走进乡村田野,走进工厂企业,爬上王莽岭,唱响《在太行山上》等,让学生亲自调查研究现实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动态体现,深刻感悟静态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作用。如果说思政课程的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消化、吸收、获取营养的重要渠道,那么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也可以使课程思政大放异彩,真正做到掷地有声。即高校可统筹协调,加强“概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联系,共同规划设计专业课实践环节,充分依托专业课程的实践活动开展“概论”课实践教学。这样既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与兴趣点,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从而使其深刻领会晋城本土红色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用心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的晋城焕发出的光芒,提高“概论”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又能使学生坚定职业理想,努力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将来成长为一行之才。
2.将教师的科研、教学与学生的实践融为一体,共同传承红色文化。虽然晋城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但是缺乏系统的学术研究,且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程度还有待提升。高校可与晋城党史馆、各红色文化资源的管理部门合作,联合成立晋城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取长补短,共同把晋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研究中心可吸纳学生加入,让学生在参与红色文化资源收集整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强化认同,还可以引导学生担任红色文化的宣传员,使其把自己的所学所感讲遍社区、学校、乡村,自觉弘扬红色文化。在收集、整理、宣传的基础上,“概论”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长,利用互联网技术组织学生开发红色文化网络学习资源库,以视频、案例、动漫、网上展馆等形式存储这些资源,实现红色文化资源数字化,以便后续传播学习。
三、晋城红色文化资源在“概论”课教学中运用的积极反思
如今,晋城乃至全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都表现出“枝繁叶茂”的发展态势,焕发出勃勃生机,这是因为党的领导人和革命烈士的鲜血化成了最好的养分,没有他们的身先士卒就没有我们的安定祥和。因此,在具体的“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与反思,逐步推动教学改革创新。
第一,尚需继续挖掘开发、分类整理晋城红色文化资源,按照“概论”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等的具体要求,在对其分门别类整理的基础上建设资源库。同时,建设资源库的过程中要注重语言文字的提炼,注重形象化、可视化的表达,增强故事性、画面性。笔者认为,这些资源一方面可供教师教学使用,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拓展学习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使用。
第二,尚需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晋城红色文化资源与“概论”课的融入点,挖掘晋城各个红色资源背后的历史内涵与精神,提炼出在中华民族站起来道路上形成的文化精神密码,研究如何在“概论”课中激活红色基因的密码,有效地发挥出红色基因的时代价值,同时如何通过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达到“概论”课育人的目的,这也是需要不断研究的问题。
第三,尚需继续运用红色基因讲授“概论”课的理论知识,并探究如何将讲理论知识转换为讲故事,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提炼出有价值导向、有情感、有温度的红色故事,并以学生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交流方式,传递到学生耳中,融入学生内心。
第四,尚需继续推进“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融合,探索多种融合的形式,增强文化的体验性,并采取更多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文化认知、增强文化自信。同时,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要让“概论”课“活”起来,活跃在学生心里,活跃在晋城各行业各领域,活跃在祖国大地。
四、结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0]源于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实践,源于马克思主义真理,是新时代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真理。开设“概论”课就是教育广大学生学习真理、追求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生活在当代的学生非常幸福,可以共享国家发展带来的美好,但同时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美好需要中华儿女矢志不渝、团结奋斗。对此,引导学生学好“概论”课,做到理论上认同、政治上清醒,就是当下高校的重要任务。而“概论”课教学中,教师运用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红色教育,是实现这一重要任务的必然选择。笔者认为,未来还需继续在理论上加强晋城红色文化研究,打破地域的限制,依据红色文化发生发展的历史逻辑,广泛开展联合研究,弥补现有研究的空白与不足;在实践上增强红色文化的体验性,注重开发交互性较强的红色文化产品,以促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报,2021-11-17(1).
[2]刘仓,岳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赓续红色血脉的重要论述探析[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22,15(2):17-26.
[3]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用好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努力创造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新业绩[N].人民日报,2021-06-27(1).
[4]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40.
[5]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1).
[6]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2).
[7]赵梦溪.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J].新青年(珍情),2023(2):42-43.
[8]春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J].福州党校学报,2021(6):34-35.
[9]焦晓云,张婷.习近平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论述的精髓要义与时代价值[J].理论导刊,2023(1):10-15,35.
[10]“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中共中央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J].支部建设,2022(31):2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