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探析论文

5

2024-05-22 10:37:1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首先阐述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状,接着说明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方法及制度,最后论述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摘要:文章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首先阐述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意义,然后分析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状,接着说明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方法及制度,最后论述了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民办本科高校的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通常是指民办本科高校与拥有硕博士培育点的高层次院校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通过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可提升民办本科高校的综合水平和办学层次,为获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独立培养研究生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此同时,研究生联合培养也可以促进民办本科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本科教育及学科建设的发展[1]。

  建设中国式研究生教育强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构建研究生教育新格局,要坚持以“双一流”建设为引领,“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为基石,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区域研究生教育高地建设着力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2]。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加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确保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积累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经验规律,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开创并实施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特色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从而输出高素质的专业硕士研究生[3]。本文以西安思源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对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进行探讨,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研究生教育提供有效的实践方法和经验。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意义

  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在促进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学科建设、培养教师团队科教研能力、提升民办本科应用型高校办学水平、积累研究生教育教学经验,以及为社会输出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有利于我校快速提升办学层次。相对于创办初期的规模性发展建设阶段,我校正式进入高质量、规范化的内涵发展建设阶段。在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基础上,我校立足实际,适时开展研究生教育,能够有效提高人才培养层次。我校可以学习借鉴高层次院校积累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开展科研项目联合申报、科研团队协同合作,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为申报硕士授权点奠定基础。

  其次,有利于我校深化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研究生教育要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对各类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注重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在借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我校应该强化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特色。与此同时,现阶段国家鼓励加强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故还要确保我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方向不偏离[4]。

  最后,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近年来,随着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与毕业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报考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生比例超过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这表明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及其需求符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方向[5]。专业硕士研究生更偏重技术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更加重视与当今社会产业发展贴合。我校在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上,发挥自身与地方产业结合较为紧密的优势,与传统高层次大学协同发展,致力于培养以应用型为特色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强专业技术研究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image.png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现状

  我校顺应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已经与长安大学、延安大学、西安体育学院三所高校建立合作,具体建立了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专业硕士研究生,以期提升我校的办学层次。

  我校于2017年与长安大学联合申报,并经陕西省教育厅、省学位委员会等八部委批准的“长安大学-西安思源学院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为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已经开始了培养控制工程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新阶段。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的获批,标志着我校在人才培养层次上的一次历史性飞跃。2019年,我校与西安体育学院建立了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实验实训基地,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2020年,我校与延安大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始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目前,我校正在大力发展学科建设,增强科研实力,以四个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依托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成果积累,积极开展专业硕士点申请工作。我校在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过程中开展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校专业硕士联合培养采用“双导师”制,联合培养高校双方选派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共同指导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日常管理等工作。但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政策实施的过程中,在管理制度、经费奖励制度、考核制度等方面仍有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6]。

  三、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方法及制度

  (一)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方法

  我校是一所涵盖工、文、经、管、教、医等各学科专业的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拥有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相当规模的应用研究型实验中心、实训基地、体育场馆。长安大学直属教育部,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等平台,研究生教育方面办学经验丰富。西安体育学院是西北地区学科门类最为齐全、科研教学水平最高的体育专业高校,拥有2个一级学科和1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科研和训练场馆完善。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研究生教育涵盖哲学等18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概言之,我校与联合培养高校优势互补,基于社会对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际需求,有效调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取得了双赢的良好效果。

  1.采用“双导师”制指导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双导师”制是指联合培养高校选派一名校内指导教师作为第一导师。第一导师负责研究生的主要指导工作,负责进站硕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实验实训的开展工作。我校每年在本校开展研究生工作站相关专业导师的遴选工作,推荐科研成果、资历职称符合条件的教师申请,经联合培养高校的研究生院学位委员会审查、考评,公示后确定为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校外导师,且作为第二导师。第二导师承担硕士研究生毕业课题开展和论文书写指导工作。两位导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充分利用双方单位的现有教育资源,完成研究生培养工作。“双导师”模式能够使研究生接受两位导师的指导,在最佳的教学环境中进行学习,从而加强双方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和交流,同时提升导师团队整体教学和科研水平,进一步完善双方联合培养制度[7]。

  2.定制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培养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专业硕士研究生。我校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以培养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为目标,定制适合联合培养高校双方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培养方案,以实现教科研资源共享及优势互补[8]。在定制的适合联合培养高校双方专业优势和特色的培养方案中,就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环节、培养过程管理等内容做了具体说明。其中,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相关专业领域要求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高端专业技术人员;培养模式则是以我校导师为主,按1+1模式(双方各1名)组成导师组进行联合教学、共同指导,且按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每位研究生的导师,实行指导教师个人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指导小组制;培养环节以课程学习、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及答辩三个阶段为主,第一阶段以第1—2学期的课程学习为主,第二阶段于第3—4学期进入课题研究并兼顾教学实习和专业实践,第三阶段要在第4个学期开始酝酿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计划,并于第5—6学期完成论文的写作及答辩;培养过程管理主要是对导师遴选、研究方向、课程设置与学分等进行细致规划。

  为了确保培养方案有效落实,我校还注重定制、优化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课程体系。联合培养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应符合新形势下新工科的要求,既反映出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和应用性,又反映出本专业的理论深度与前沿水平[9]。所构建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课程体系主要设有五个模块,具体有公共学位课程、专业基础理论学位课程、研究方向课程、选修课程(涵盖素质、技能及专业三个方向)及实践课程(包括专业实践、就业实习)。其中,专业实践通常可以第一导师自身所承担的应用型科研课题为依托,让研究生参与,以便导师引导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综合性训练,加强其从专业的角度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业实习则是要充分发挥第二导师的指导作用,让专业硕士研究生根据个人兴趣或就业考虑,自主联系实习单位,锻炼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应用领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提升工作能力。

  3.分阶段培养站内专业硕士研究生。我校合理规划专业硕士生的联合培养过程,全过程主要划分为两个培养阶段。第一阶段是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阶段。该阶段学习地点为联合培养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要根据定制的培养方案进行理论及实践课程的学习,即根据第一、第二导师选定的课程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为第二阶段开展的研究课题、工程实践做好专业知识储备。专业硕士研究生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科研项目资源,主动加入联合培养高校的科研团队,依托重点实验室的条件开展实验研究及专业实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升研究实践能力。第二阶段是课题研究及论文设计阶段。该阶段学习地点为联合培养高校和我校。研究生在第一阶段掌握扎实的专业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课题调研、文献综述、方案确定、系统设计、数值计算、实验研究等环节,最终形成毕业论文和期刊论文[10]。

  4.以“立本申硕”建设为目标,构建高层次师资队伍。我校以“立本申硕”建设和应用型大学建设为主要目标,提升引进的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待遇。采取专人专策,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提供充足的科研平台和科研启动经费,让高层次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进而不断提高高层次人才比例。以构建高学历、博士化、“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为目标,鼓励优势专业的青年教师赴海外攻读博士学位,普通教师在国内高校在职攻读博士,并给予生活及科研方面的大力资助。同时,制定国内高校专业教师进修计划,加快推进本校优秀青年教师的学历层次提升及专业技能培训。另外,推荐教师参与长安大学、延安大学、西安体育学院等高校的校外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遴选,不断提升我校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的专业技能及业务能力。

  (二)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制度

  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涉及联合培养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和基地等多个方面,因此要想推动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多方保障措施的大力支持。

  我校制定了《西安思源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管理办法》,对进入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学习的研究生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及奖金、补助发放,为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主要涉及研究生学业管理、研究生学位管理、研究生培养经费管理等内容。同时,严格控制专业硕士研究生课题研究及毕业论文设计阶段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毕业答辩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以保证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质量。我校积极为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学习和科研创造条件,并及时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重要材料备案,主要有培养计划、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毕业论文答辩申请表、学位申请表、学位论文等。另外,注重为在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舒适的居住环境,解决其生活中的后顾之忧,并依据奖学金制度为其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待遇。

  为了推动优势和特色学科发展,加强校际学术交流,探索研究生教育规律,积累研究生教育教学经验,锻炼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能力,从而为独立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我校制定了《西安思源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推荐及管理办法》,对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进行推荐和管理。主要涉及推荐范围、推荐条件、推荐程序、导师职责和考核管理等主要内容。为了鼓励我校教师开展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凡以我校教师为第一导师联合招收专业研究生,并在我校指导研究生做研究的,我校设置了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专项经费予以资助。联合培养专项经费主要包括培养业务费和研究生指导教师经费两部分。学校设立专项经费账户,专款专用,大力支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四、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实施措施

  (一)建立高素质的校内导师队伍

  硕士研究生导师对于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建设高质量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可对研究生联合培养发挥关键作用。我校建立校内导师队伍的目的是帮助联合培养高校开展校外导师遴选工作储备师资力量,从而保障每年联合培养校外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工作顺利开展。针对申请与外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主要在我校已有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优势学科及专业中开展推荐。主要的优势学科有“电子信息”“土木水利”“能源动力”“国际中文教育”四个重点学科,以及拥有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的“控制工程”“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工商管理”“会计”“护理”等七个重点领域。

  我校是教育部批准设立的普通本科高校、经陕西省教育厅等八厅委批准设立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的高校,也是陕西省第一所获批招收港澳台侨学生资格的民办高校[11]。学校对研究生导师的推荐做出了严格规定。推荐的标准包括导师的学术水平、学术成果、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等。学校规定,推荐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要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在本专业科研及教学工作中表现优秀,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必须严格履行硕士生指导教师的职责,学校也要每年对专业硕士生指导教师的履职情况及业务水平进行一次考核。专业硕士研究生指导资格按照联合培养高校的聘期年限进行复审,复审的基本条件同推荐条件一致。在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阶段,因生病、出国等无法履行导师职责一年以上者,学校将及时调整指导教师,以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建立以科研项目为导向的培养体系

  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是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基本保障。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建立以专业硕士研究生为课题组核心,以承担的科研项目为平台,以硕士研究生导师团队为指引的专业硕士研究生多角色培养模式。构建该模式的思想方法如下:以硕士研究生为核心,搭建创新能力培养的科研项目体系,逐步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研究能力。即通过导师团队设计,结合本科所学专业、研究生阶段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围绕将要开展的科研项目,根据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培养目标开设相应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课程,定制适合研究生个人专业方向特点的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激发研究生的专业潜能,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应用实践能力。专业硕士研究生从进入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开始,就进入相应院系的研究所,加入科研团队参与科研项目开发。通过参与导师所在课题组的科研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工作、研究方案制定、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数据处理、项目实施试制、科技论文写作,能不断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综合能力及中英文表达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专业硕士研究生[12]。通过鼓励专业硕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进行口述报告,并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专业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报告的模式,可以全面提升专业硕士研究生的科研交际能力;通过组织专业硕士研究生参加全国各类竞赛活动,可以全面提升其科研管理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

  (三)建立健全奖励机制

  研究生联合培养阶段是研究生学习成长的重要节点,其在联合培养高校完成相应的科研课题,因此必然需要获得一定的报酬和奖励。目前,我校进行联合培养的研究生将获得全方位的奖励:研究生培养的学生补助费在学生办理报到手续后由研究生工作部统一发放,包含生活补助和餐饮补助,每学年按十个月计发,不满一学年的按实际月份计发。我校有实际指导工作量的校外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可获得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经费不足部分或需要延长培养时间而增加的费用从导师课题经费支出。

  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业务费、研究生培养阶段学生可获得的生活补助和餐饮补助等奖励措施可以保证研究生在联合培养的过程中顺利完成课题研究,确保日常生活。

image.png

  五、结语

  教育部印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明确提到,到2025年,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2/3左右。这一方案的印发,表明我国对于专业硕士研究生有很大需求。民办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顺应教育部大力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发展方向,积极响应国家相关政策,紧抓发展机遇,提升办学层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努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与此同时,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质量的提升离不开民办本科高校的重视、研究生联合培养管理制度的完善、联合培养高校的鼎力支持、校内外导师队伍的建设,以及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积极配合参与科研学习等。我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已经开展了5年多的时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仍持续完善联合培养各项工作及管理制度和实施措施,提高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质量,为国家培养社会经济所需的高层次专业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为更多的同类型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提供参考经验[13]。

  参考文献:

  [1]陈君,谢晓兰,卓东贤.地方本科高校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的思考[J].林区教学,2021(7):52-54.

  [2]王战军.踔厉奋进,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J].中国研究生,2022(11):18-21.

  [3]王玉铎,张天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联合培养研究生的现状分析及建议:以吉林工商学院为例[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9,35(3):114-116.

  [4]李荷迪.独立学院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问题[J].文教资料,2018(3):147-148,152.

  [5]姚远.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8(23):65-67.

  [6]罗五魁,魏远竹.地方本科院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的思考: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16-119.

  [7]高华国,韩博文,刘庆林,等.应用型本科院校校际间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实践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20(23):243-244.

  [8]王晶晶.以目标为引领的民办本科院校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2,35(8):72-74.

  [9]吕建新,魏秀岭,杜传祥.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模式的探索实践:以西安思源学院为例[J].学园,2018,11(36):26-27.

  [10]吕建新,杜传祥,林来靖.“助学、助研、助管”模式联合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体系构建[J].产业创新研究,2020(21):183-184.

  [11]西安思源学院简介[EB/OL].(2022-12-24)[2023-11-18].https://www.xasyu.cn/web/?path=xyjs&typeid=xyjs.

  [12]苏娟,杜松怀,李振,等.电气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22,44(2):17-20.

  [13]郭剑平,苏荣瞬.专业硕士联合培养基地双导师制的实践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1,28(4):1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