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民办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状况与支持策略论文

民办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状况与支持策略论文

3

2024-05-22 10:42:51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为了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民办高校辅导员特点,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特点,最后论述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的支持策略。

  摘要:为了促进民办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民办高校辅导员特点,然后分析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特点,最后论述了民办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的支持策略。

  关键词: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特点;民办高校

  自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实施以来,民办教育发展迅速,民办高校辅导员队伍不断壮大。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失率偏高、稳定性差等。本文从民办高校辅导员的阶段性发展特点入手,分析民办高校辅导员在发展的各阶段遇到的问题、需要的技能,并从辅导员个人、学院、学校及社会四个角度寻求支持策略,试图为民办高校辅导员流失率高、稳定性差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特点

  民办高校因其办学性质与公办院校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学生来源方面,民办高校的学生高考分数相对于公办院校低,家庭条件方面普遍比较好;学校管理方面,民办高校管理层多是退休返聘的老教师,管理相对保守。以上的不同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可以说对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带班人数多,工作压力大

  2007年2月3日,教育部颁发《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此规定明确指出民办高校需要“建立健全党团组织,并应按照不低于1:200的师生比配备辅导员,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1]。在实际的工作中,大多数的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都超过了1:200的标准,师生比在1:300及以上的比较多。每个班级配备1名班主任这一项指标,很多学校都达不到要求,或者即使达标,班主任的工作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很多事情还是辅导员在处理。辅导员带班人数多,加上事务性的工作多,其大部分精力都耗在处理各种学生事务性工作上,以致无暇顾及其他工作。

  (二)学生问题多,管理难度大

  相较公办院校的学生,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条件

  普遍较好,个性鲜明,但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而民办高校管理模式下,凡是与学生有关的问题都要找辅导员处理,导致辅导员每天疲于解决学生的各种问题,如晚归、宿舍矛盾、出勤、心理问题等。除此之外,辅导员还需要带各类学生组织,如党务、团务、易班、勤工助学、心理健康教育等组织。

image.png

  (三)发展路径窄,晋升渠道少

  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多是采用双管理的模式,即辅导员工作在二级院系,考核由学校学生处或其他学生管理部门完成。辅导员相关的管理岗位有限,职级晋升难度大。职称方面,有课时、科研等的要求,正因辅导员授课的限制和工作内容的繁杂,民办高校大多数辅导员在职称方面以初级和中级职称居多,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稀少。转岗方面,转专任教师需要专业相符、工作满规定年限、考核结果符合要求,难度不小;转其他行政教辅岗位相对容易,但这些岗位在职称方面属于研究员系列,待遇较辅导员低。

  (四)队伍稳定性差,流失率偏高

  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师生比偏高,一个辅导员大约要管理300个学生,除此之外,还需要担任各种学生组织的指导教师,如学生党支部书记、团总支学生分会书记、学院心理健康工作站指导教师、学院易班指导教师、学院勤工助学中心指导教师等。由于带班人数多,工作压力大,但晋升空间小,很多年轻的辅导员在入职一年内甚至试用期未结束就离职,导致辅导员队伍流失率偏高,队伍稳定性较差。

  (五)专业对口少,教育效果差

  辅导员主要的工作有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党团和班级建设、学风建设、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校园危机事件应对、职业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九个方面,需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学科的宽口径知识储备。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等”[2]。但民办高校的辅导员很多都没有思想政治相关专业学习背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比较陌生,工作起来比较吃力,教育效果不理想。此外,民办高校的培训机会少,辅导员缺乏专业知识,工作不顺利,特别是对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常常感到不知所措。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状况

  “辅导员除了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与人沟通等综合性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职业能力通常被分为内容的维度和等级的维度,职业能力的发展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是职业认同感的发展过程,所以职业能力发展的另一个纬度就是职业认同感。根据达尔顿和汤普森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人的职业发展过程主要分为探索、建立、保持、退出四个阶段。”[3]沈晔[4]认为辅导员发展包括入职适应期、收获成长期、倦怠期、稳定发展期和转型变化期等阶段,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汪婷[5]认为辅导员成长阶段可划分为入职适应期、发展认可期、成长与倦怠期、成熟稳定期。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辅导员,其职业认知、职业压力、职业能力会呈现出不同特点。陈勇[6]认为高校辅导员的成长包含社会化和个性化两方面的内涵。成长路径包含入门学习期、调整适应期、成熟稳定期和发展创造期四个阶段。结合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前人的概括总结,笔者基于自身对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观察,将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入职适应期(1—2年)、认可成长期(3—5年)、成长倦怠期(6—8年)、转型稳定期(9年及以上)。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各发展阶段的特点及主要问题

  1.入职适应期。民办高校辅导员入职1—2年为入职适应期,适应期间需要对辅导员岗位有初步的了解,对辅导员的九大职能涉及的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刚入职的辅导员,最先接触的是班级管理,由于带班人数多,需要处理的学生事务性工作也相对较多。这个时候需要辅导员有耐心,能够认真倾听学生遇到的问题,设身处地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入职适应期遇到的主要问题如下:如何快速地认识所带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如何与学生谈心谈话,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如何召开主题班会,怎样让班会内容入脑、入心;如何带组织,所带组织的职能是什么等。入职适应期适应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新入职辅导员的稳定性,如果在入职适应期不能很好地找到工作方法,快速地进入辅导员角色,那么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会让辅导员感到力不从心,进而会怀疑工作的价值,产生流动的念头。

  2.认可成长期。认可成长期一般在入职后3—5年,这个时候辅导员刚好带完一届毕业生,对于辅导员九大职责的内容都有所涉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管理方法。处于认可成长期的辅导员往往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会对职称、职级等有所期待。本阶段辅导员可以评中级职称,职级方面可以争取副科级。职称方面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如上课时长、课程评价、论文发表等;职级方面需要看所在学院的学生数量,学生数量多的学院会设置年级主任,学生人数少的学院暂时不会设置。认可成长期遇到的问题主要如下:如何上够职称需要的课时,如何提高学生的课程评价,怎样写思政类论文,如何提高班级管理的水平,怎样创建自己的品牌活动等。认可成长期的辅导员干劲充足,对未来的发展有想法、有路径。这个阶段最容易出成果,辅导员成就感相对较强。

  3.成长倦怠期。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倦怠主要表现为精力枯竭、工作意义感丧失、热情枯竭、工作成就感降低等[7]。成长倦怠期一般在入职后6—8年,本阶段辅导员已带完两届学生,对辅导员的九大职责很熟悉,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班级管理方法和社团管理经验,有一定的特色和品牌活动。成长倦怠期的辅导员大多数是学院的骨干辅导员,对于辅导员相关工作流程很熟悉,有一套自己的工作方法。本阶段的辅导员处于普通辅导员向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转变的关键期,转型成功会成为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在职称和职级上会有所体现,转型不成功则会进入职业倦怠期,会暂时处于成就感、价值感缺失的状态。成长倦怠期遇到的问题主要如下:如何在职称上升到副高,如何打造特色活动,如何形成自己的品牌,如何在九大职责中走出自己的专业发展道路,如何争取课题、项目,如何发表高质量思政类论文。成长倦怠期的辅导员比较迷茫,一方面,民办高校辅导员带班人数多,事务性工作繁杂,怎样在工作之余提升自己,是此阶段每一个辅导员的必修课;另一方面,民办高校辅导员的职称从中级向副高前进困难重重,除了需要满足课时、课程评价的要求,还需要有省级以上课题项目,以及核心期刊论文,这两项对于很多辅导员来说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因为时间长,很多民办高校辅导员这个时候会选择转型,要么去公办院校寻求一份有保障的类似工作,要么在校内转岗,在职级方面进行提升。

  4.转型稳定期。转型稳定期一般在入职后9年以上,承接上一阶段,转型成功的辅导员可成为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而转型不成功的辅导员要么去公办院校,要么在校内转岗,实现职级的提升。转型稳定期遇到的问题主要有:如何成功转型为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如何在校内转岗实现职级提升,以及要不要在辅导员岗位上干到退休。目前,民办院校处于转型稳定期的辅导员比较少,即成功转型为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的不多,本阶段转型不成功的民办院校辅导员多是通过转岗、转校实现职级提升、薪资提升的。这对于民办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十分不利,既不利于民办院校学生工作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民办院校学生工作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各发展阶段的能力要求

  1.入职适应期(1—2年)。入职适应期的辅导员应尽快熟悉辅导员工作,对辅导员的九大职责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可先从思想上认识辅导员岗位,然后再在日常工作中慢慢加深对各项内容的熟练程度。本阶段的能力要求为:认可辅导员工作,并在此前提下开展相关工作;能够对所带学生的基本情况有大概的了解,对于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困生”、经常旷课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能够利用谈心谈话的方式解决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其答疑解惑;能够利用班会对一段时间以来班级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方案;能够对所分管的组织架构、工作内容有所了解。相对于能力要求,入职适应期更注重的是对岗位的认识。因为辅导员只有认同岗位,认可工作内容,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升。

  2.认可成长期(3—5年)。认可成长期有两方面要求,一方面是工作被学生认可、被所在学院认可;另一方面是对辅导员工作的认可。经历了入职适应期,此阶段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比较高,能够在繁杂的学生工作中找到乐趣,并不断摸索新的工作模式。认可成长期的能力要求为:熟悉辅导员九大职责内容,能够解决学生遇到的大部分问题;对所带学生的年级特色、专业特色及班级的四类学生情况比较熟悉,并能够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能够利用谈心谈话的方式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提前采取措施解决问题;能够利用主题班会解决班级一段时间以来存在的突出问题,促使班风学风有所提升;能够提前对分管的工作进行谋划,避免出现以往出现过的问题。认可成长期的能力要求需要辅导员在认可的前提下热爱辅导员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路径,提升班级管理效率和自身能力。

  3.成长倦怠期(6—8年)。成长倦怠期是辅导员在本领域最接近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的阶段,经过两轮全方位的学生管理工作的洗礼,本阶段的辅导员基本都是所在院系的骨干辅导员。但是这个阶段也是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阶段,特别是民办院校的辅导员。本阶段从普通辅导员向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的转型不仅需要辅导员认可、热爱辅导员岗位,更需要其研究辅导员岗位、研究学生工作,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归纳总结,并不断提炼日常工作的经验教训,进而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品牌化、特色化方案。成长倦怠期的能力要求如下:在辅导员九大职责中对一两个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认识和实践;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学业生涯给予指导,做学生成长路上的良师益友和知心朋友;能够从救火型辅导员转变为防火型辅导员,凡事提前预案,防患于未然。成长倦怠期辅导员需要在热爱岗位的基础上发挥专长,研究学生的成长规律和辅导员工作的周期性规律,透过学生问题的表象看到育人问题的本质。

  4.转型稳定期(9年及以上)。转型稳定期的辅导员基本上都可以称得上是辅导员领域的专家,至少是处理学生事务方面的专家。民办院校在带班人数和薪资待遇方面与公办院校有比较大的差距,特别是对工作了9年及以上的辅导员来说,能够在带完两届学生之后还坚守在辅导员岗位十分难得。公办院校的薪资体系比较完善,工龄会在福利待遇方面有比较大的体现。但在民办院校,薪资体系不完善,工龄与福利待遇的正相关不太明显,这也是导致本阶段很多辅导员转型的一个重要原因。辅导员专业化,即辅导员将专业训练与持续学习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提高专业水平、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最终实现向专家化的转型,获得专业社会地位[8]。辅导员专业化分为个体专业化和群体专业化,个体专业化具体指辅导员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群体专业化具体指在该行业的职业地位的提升[9]。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需要辅导员个人和学校的共同努力。转型稳定期辅导员的能力要求如下:在职称方面由讲师向副教授迈进,在九大职责中的某一两个方面有课题、有项目、有核心论文,能够对新入职的辅导员提供岗前培训和全过程指导,对辅导员工作依然有热情、有思考、有成果。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的支持策略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发展会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入职适应期、认可成长期、成长倦怠期和转型稳定期,每一个发展阶段都需要学校、所在院系给予支持,帮助辅导员平稳渡过,进而成为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

  (一)入职适应期(1—2年)

  入职适应期的辅导员既有干劲也会迷茫,民办高校的辅导员更是如此。因为民办高校辅导员的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不多,大多来自与思政专业不相关的其他专业。这就需要学校在新辅导员入职时组织他们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等内容,让辅导员先熟悉教育行业。除此之外,还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学院可以组织老辅导员对新辅导员进行业务培训,包括如何快速认识学生、如何与学生谈心谈话、如何召开主题班会,以及如何管理学生组织等,让新入职辅导员对岗位职责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有利于新入职辅导员在工作中遇到相应的问题时知道如何解决。

  (二)认可成长期(3—5年)

  认可成长期,辅导员的自主学习意识比较强,学校及所在学院可以组织相关知识、业务培训,也可以组织学校之间的交流学习。通过内部优秀的经验分享和外部的品牌活动等开阔辅导员的眼界,让辅导员树立品牌意识。同时,在职称评定方面给予辅导员支持。职称评审对课时和上课水平有一定的要求,故首先要确保辅导员有课上,然后再提高辅导员上课的水平。因课程的数量有限,学校可以考虑将党课、团课、主题班会等纳入辅导员的课时,以确保辅导员课时数充足。因辅导员本身专业比较多样,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不多,学校可以通过开展集体备课、课程大赛、示范课等形式不断提高辅导员上思政课的水平。除了课时和上课水平,发表思政类论文也是一项硬指标。对此,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系列思政论文写作讲座,让辅导员对思政类论文写作有清晰的认识,同时鼓励辅导员发表论文,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image.png

  (三)成长倦怠期(6—8年)

  民办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发展后劲不足,这与辅导员的理论背景有关。因此,本阶段需要加强辅导员的理论培训。学校应加大对本阶段辅导员的培训力度,除了学校内部的培训,还需要让辅导员走出去,多参加省级或国家级的比赛、会议,或者组织学校之间的学习交流,让辅导员认识更多优秀的同行,见识更多不同学校的做法,避免坐井观天。另外,学校还应加强活动品牌建设,努力形成各学院都拥有一批品牌活动、专业特色活动,各辅导员都有自己的专长领域的局面。职称评审方面,本阶段可组织校内外专家对计划评副高职称的辅导员进行科研辅导,为辅导员在科研方面的突破提供帮助。

  (四)转型稳定期(9年及以上)

  转型稳定期的辅导员也需要被不断激励,以便激发新的活力,发挥他们领军人物的作用。转型稳定期的辅导员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职级上为副处及以上。学校可以成立校级名辅导员工作室,让专家型辅导员带动本校辅导员在理论和业务水平上实现提升。另外,“努力加强辅导员科研制度建设,创设、优化辅导员所需科研发展环境,促使辅导员在科研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与实践水平”[10]。同时鼓励辅导员申报省级、国家级课题,组织课题论证会,带领一批辅导员走上专业化、专家化的道路。

  四、结语

  辅导员是高等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在做好学生工作的同时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从普通辅导员向专家型、专业型辅导员转变,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路上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EB/OL].(2007-02-03)[2023-1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0702/t20070-203_81842.html.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通知[EB/OL].(2014-03-25)[2023-12-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403/t20140327_167113.html.

  [3]王守刚,王铭.基于职业能力发展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3(1):63-66.

  [4]沈晔.辅导员阶段性发展特点及支持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17(9):95-101.

  [5]汪婷.辅导员成长的阶段性特点及发展策略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8(21):100-103.

  [6]陈勇.高校辅导员成长路径的阶段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29(1):119-121.

  [7]陈静.高校辅导员工作倦怠状况调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3):82-85.

  [8]徐晓宁.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难点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115-119.

  [9]刘敏,帅学明.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9):99-100.

  [10]殷洁,唐军,肖星越.民办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素养提升[C]//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12).成都:四川西部文献编译研究中心,2022:255-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