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以福建技术师范学院花艺体验中心为例论文

2024-05-20 10:44:31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园艺疗法,然后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优势,接着论述了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基础,最后提出了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园艺疗法,然后分析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以及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优势,接着论述了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基础,最后提出了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园艺疗法;高校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所处的大学时期是介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和社会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从年龄上而言,他们符合法律规定的成年人标准。但是在心理健全方面,大学生尚未成熟。面对崭新的学习环境,他们拥有的人生经历不足以解决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中产生的问题。如果没有学校或教师的及时介入,他们必然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更为严重的后果。2021年11月召开的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强调,“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让广大学生更加健康阳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要加强源头治理,全面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1]。作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培养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是大学的本职工作和基本作用。
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庞大的基数让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趋于多样化,呈现出迷茫、自卑、焦虑等心理现象[2-3]。而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大多还停留在课本教学、言语谈心、案例分析等方面,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作为近年来兴起的心理疏导方法,是一种通过利用自然、植物及与其有关的活动,改善人体心理状态的方法。本研究结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园艺疗法,总结梳理在大学以园艺实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及策略,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方法。
一、园艺疗法概述
园艺疗法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园艺学、心理学、医疗等多个学科领域[4]。该疗法起源于美国,1798年本杰明医师首次提出园艺性操作可缓解患者症状。之后,历经18世纪以精神病患者健康恢复为目的的创立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促进军人心理健康为目的的变动期,以及1970年至今以改善身心为目的的成长期三个阶段[5],园艺疗法日趋成熟。从广义[6]的角度来看,园艺疗法是指通过植物(包括森林、公园、绿地等)及与植物相关的园艺活动,起到改善参与者身体、精神的一种疗法。该疗法强调身临其境,以植物、自然为载体,通过让实践者亲身经历,使其在实践操作中感受自然与生命,从而达到改善身心的效用。研究表明,园艺疗法对降低人的攻击性具有显著效果;针对青少年可改善人际关系,提高其校园适应能力[7]。目前,园艺疗法已经运用于精神错乱、躁郁、酒精依赖等心理、精神病症的治疗中,拓展了园艺植物的功能。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在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一系列教育干预措施,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抗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方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保障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健全,减少心理疾病和心理危机的发生概率,对其建立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8-9]。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
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师资队伍,主要由思政工作人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形式以大班授课,穿插讲座咨询为主[10]。实际效果显示,这对于大学生心理知识普及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只注重知识的传播而忽视了学生实际感受的反馈,单方面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极易产生精神疲劳,致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如何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业师资力量缺乏的背景下,提供一种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方式,既能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手段的多样性,还兼顾学生的参与感与体验感?笔者认为,多学科交融的园艺疗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三、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优势
(一)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多元化
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目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不断创新,但常用方式方法基本停留在谈话疏导、案例分析及不定时的沙龙活动上,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参与度不足。园艺疗法包含的实践操作方式和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压花、插花、叶脉书签等动手活动,也有通过合理栽植布局的环境氛围熏陶,可以迎合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提高学生在健康心理培育过程中的参与感,即通过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概言之,园艺疗法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更多选择。
(二)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
在心理学领域,有个理论叫沉浸体验理论。沉浸体验是指人全身心投入某一项活动,注意力高度集中,忽略时间并且内心感到欢乐的主观感受。园艺疗法的实践过程就是沉浸体验理论的一种现实验证[11]。而将园艺疗法应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需要让学生在园艺实践中自然地进入沉浸体验的状态,与他人互动沟通,这样便可以快速拉近学生与心理咨询人员的距离,提升信任度,进而能提高心理疏导的效果。概言之,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可以使学生通过园艺实践在思绪浸润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疗伤、自我治愈,从而促使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空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匮乏已经是普遍现象。在此背景下能否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检验园艺疗法实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园艺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让参与者在园艺实践中实现解除心理障碍的效果,即当土壤、水、花朵等现实景物对个体身体部位产生相应的刺激,会让个体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产生愉悦轻松的感觉,人体的满足感和幸福感便会随之增强[12],进而达到心理疏导的效果,其间,专业教师仅需适时介入、辅助参与,如教师可以开展一对多的心理疏导。相较于传统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园艺式心理健康教育可提高师资的使用效率。另外,在园艺环境中,对于一些心理问题较轻的学生,可让其以多人形式参与园艺活动,如此,学生在园艺操作过程中可自己修复心理,自己治愈心理,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无需专业教师的直接介入,这样大大减轻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的压力。
四、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基础
(一)理论奠基
高校肩负着推进社会科学发展的职责,其采取的教育手段必然要具有科学性,采用的方式必然要有对应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目前,园艺疗法在心理和生理作用方面均有相应的研究成果。例如,情感美学理论认为视觉上的体验影响着人的情绪,包括愤怒、开心、冷静等,进而会影响人的心理及生理反应。而通过视觉上“美”的呈现,可引发个体心理的舒适感和幸福感,这种感觉可以消除学生紧张、忧虑、失落等负面情绪,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是有益的。沉浸理论关注个体忘我的、全身心投入的现象。园艺操作过程中身临其境的环境熏陶可以让个体产生这种现象,有益于个体思想和身体的放松。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让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暂时忘记不愉快的人或事,对于个体精神力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注意力恢复理论强调,放松大脑,集中思想,通过感知自然环境而获得精神补充和情感恢复[13],这样可使参与者暂时从自我压抑的情绪中抽离出来,产生轻松感,让机体有自我恢复的时间。在多次通过园艺疗法进行疏导后,学生的不良情绪会逐渐消散,从而产生愉悦感,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减少严重心理疾病的发生,维护正常人际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效果。园艺疗法对心理作用的研究日趋完善,这让高校以园艺疗法为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了先决条件。
(二)物质基础
以园艺疗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所需的操作材料在高校中极易获取,如可摘取校园内的枯枝落叶,或者收集校园绿化维护修剪下的枝条、花碎。同时,高校可提供专门的操作场地,因为学校一般依山傍水,绿化景观配套成熟,自然的植被栽植及分布合理的流动水域构成了施展园艺疗法的自然环境,甚至还有一些高校设置了园林或农学类专业,日常教学就会使用各种园艺设施、材料,这些设施、材料和室外造景区域都可以作为实施园艺疗法的物质基础。随处可见的材料降低了园艺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门槛与经费支出,让心理健康教育能够随时、随地开展。此外,在艺术氛围和材料创新上,高校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高校艺术类专业可为园艺疗法的视觉设计提供支持,提高景观园艺的美观性,发挥环境熏陶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一些医学类高校甚至可以在园艺疗法操作上加入具有安神镇定作用的中药、香薰等,从生理药用上安抚受访学生的心理,帮助其缓解压力、消除疲劳。概言之,高校内蕴含的学科知识与材料资源为园艺式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学校支持
福建技术师范学院(以下简称“学院”)高度重视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认可并支持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园艺疗法,基于园艺操作、体验进行大学生心理塑造,以纠正学生心理问题。学院在人员、物资、设施环境上都给予了充分支持,如2022年9月,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率先成立花艺体验中心,整合资源,设立园艺疗法体验场所,提供园艺设施、材料及专项资金,并安排思政教师进行指导,操作现场如图1所示。该中心目前提供压花、插花、叶脉书签、环境陶冶等多项园艺疗法措施,以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部分作品如图2所示。该中心运用校内环境资源,开展校园植物标认领与标识牌设立活动,在校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以集体活动的形式感受自然,陶冶情操,舒缓心情,扩大人际关系,实现自我疗愈。目前,该中心以项目化形式入驻校级孵化园并进一步进行项目实施论证。由此可见,学校的支持有助于园艺式心理健康教育快速高质实施。
(四)学生意愿
学院属于师范类高校,没有涉及园艺疗法的相关专业。虽然学生对于园艺疗法这个概念还较为陌生,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他们或多或少接触过园艺疗法的相关内容,并运用了该方法对自己进行心理疏导。根据调查,学院有45.99%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出现过心理问题,如迷茫、忧虑、烦躁等,其中91.56%的学生愿意与自然、植物接触,并且可以在接触过程中感到心情愉悦,认可接触植物有利于释放不良情绪。75.53%的学生愿意养护植物,或者参加与植物有关的活动,其中对插花与叶脉书签活动感兴趣的人数最多,分别占59.92%、42.19%,如图3所示。根据以上调查可知,学生对于园艺疗法具体实施不排斥,甚至对其中部分内容有兴趣,这奠定了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实施的人员基础。
五、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策略
(一)增强园艺疗法应用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学生有了园艺疗法应用意识,才会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主动利用园艺疗法解决心理问题,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意识的培养,应该强化校园氛围营造,在官方网站、公众号等平台上持续性推出园艺疗法介绍、使用渠道及应用案例,提供心理问题的对照模板,让学生在发生心理问题时,做到有“法”可“医”。花艺体验中心可按疗法简介并结合应用案例定期在官方公众号上推送文章,同时通过学校行政机构心理健康教育科室官网发布,并转发至学校各班,持续性地进行网络知识普及,让学生知道并逐步了解园艺疗法。另外,线下可在宣传点定期开展植物认领活动,或者在宿舍一站式信息服务点开展园艺疗法宣传展示。如此,可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园艺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普及。
教师有了园艺疗法应用意识,才会在日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主动使用园艺疗法。对此,定期对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知识的持续性“灌输”是保证有效实施园艺疗法的基础。花艺体验中心应紧跟学术时事,及时将关于园艺疗法的期刊文章及社会实践最新案例整理发放给相关教师,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筑牢园艺疗法应用意识,增强园艺式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概言之,让师生知道园艺、了解园艺、使用园艺开展心理健康疏导,可助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
(二)融入校园环境建设
园艺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可采用融入校园环境建设的方式,即通过环境造景的方式实现,也就是通过科学布置环境,潜移默化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从两个层面着手。首先,大环境层面—高校校园。学校是师生生活学习的地方,对学生心理的隐性影响尤为明显。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给人提供身心愉悦的体验,对此,高校可以遵循整齐、干净、优美、和谐的原则进行植被布局和栽植,并借由植被的布局打造适宜学生活动的空间,让校园环境在具有绿化作用的同时,发挥心理疏导的功能。例如,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为了建设“心灵花园”[14],通过环境优化,提供景观体验和社交活动空间,以此减轻甚至消除学生身心障碍,由景治心,从而达到了“无为而治”的效果。将园艺疗法融入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开展心理疏导,这样,在长时间的环境熏陶下,学生的心理品行将受到积极影响,由此可培养出心性平和的健康青年。其次,小环境层面—花艺体验中心。具体可以利用古朴的室内造景技术,打造具有园艺疗法功能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室,借由景物观赏实现心理疗愈。而学生只需要提前预约,填报所需要求,就有专门人员提前布置。通过设置茶水、香薰、音乐,精致的园艺环境能快速平缓学生思绪,让其放松身心,暂时忘却不愉快的因素,精神得以恢复。如此,借由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将园艺疗法应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疗养受伤的心灵。
(三)开设园艺体验课程
学校应开设园艺体验课程,从而更好地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根据课程设置,设定学分,使其以选修或必修方式进入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或者将其融入已有的心理教育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如职业规划、就业指导,再结合具体章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即在课堂上通过理论阐述、案例说明、动手实操、环境熏陶等环节,在让学生深入体验的过程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目前,花艺体验中心根据心理健康教育需求开办花艺培训,包括插花、压花、茶艺、盆景修剪等免费教学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其中,从而在园艺操作课程学习过程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缓解不良情绪。此外,花艺体验中心因独特的环境还承接学校心理知识讲座,与课程共同打造心理健康教育阵地。
(四)举办园艺疗法活动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式除了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还有一类有效且普遍的运用形式——学生活动,学生活动是高校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教育的一种方式。利用好学生活动,如举办园艺手工日、“护蕾”一站式心理健康月、茶艺会等,可以更好地推广园艺疗法,让更多学生接触、体验其效用。例如,湖南应用技术学院通过开展园艺活动实验[15],发现测试对象经过园艺操作,消极情绪显著减少,积极情绪显著增加,生理数据得到改善。因此,花艺体验中心可以学生活动为媒介深入学生宿舍区,开展包含插花、压花、叶脉书签等的趣味活动,引导学生置身自然界,如树林、田间、主题公园等,对身心进行园艺式治疗。通过调动参与者的各种感官,可使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增强社会意识和集体意识,进而调节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在小组园艺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参与者之间可以轻松地交流,提高互动能力,由此可提升参与人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将园艺疗法应用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可在潜移默化中感染每一位参与者,促使其在无形中释放情绪,实现自愈。花艺体验中心借用学生活动形式,以园艺疗法的方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贴合高校实际,学生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六、结语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长效性的特点,不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用耐心和细心进行感化,让学生在无意识中纠正错误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园艺疗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既有提高心理教育亲和力、促进教育方式多元化等应用优势,又有科学理论、物质政策的实施基础。两者的有机结合,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又可让学生在行动中完成自我心理“救赎”,让问题的解决途径更具科学性,让“问题”学生主动成为自我心灵的治疗师。高校实施园艺疗法在软件上有理论、政策支撑,在硬件上有物资、人员基础,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通过园艺疗法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可行的、科学的。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进会[EB/OL].(2021-11-30)[2023-12-19].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111/t20211130_583568.html.
[2]程煜,彭珺,马莉,等.0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J].高教学刊,2021(2):193-196.
[3]刘雅培,杜鑫苗,江梦娟.95后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8(2):14-15.
[4]刘佳悦,孟子言,赵聪瑜.植物在园艺疗法中的应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形式[J].绿色科技,2019(23):142-143.
[5]章俊华,刘玮.园艺疗法[J].中国园林,2009,25(7):19-23.
[6]王怡轩,王丽娴,张路,等.园艺疗法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应用模式探索[J].现代园艺,2022,45(17):187-189.
[7]LEE M J,OH W,JANG J S,et al.A pilot study:horticulture re-latedactivities significantly reduce stress levels and salivary crtisol concen-tration of maladjusted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Comple-mentary therapies in medicine,2018,37(3):172-177.
[8]陈泰康.“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研究[J].才智,2023(33):92-95.
[9]陈南菲.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挑战与应对策略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23(6):134-137.
[10]张茜.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J].三角洲,2023(19):141-143.
[11]梁广东,石凌云.园艺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探析[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6(1):60-62.
[12]魏秋江,李凌云.高校心理育人背景下的园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的应用[J].现代园艺,2023,46(5):190-192.
[13]KAPLAN S.The restorative benefits of nature:toward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95,15(3):169-182.
[14]李依晴,罗朱熙,洪樱,等.基于园艺疗法的高校校园花园设计初探: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心灵花园”为例[J].现代园艺,2023,46(5):105-107.
[15]王建明,姚妍,黄爽红,等.园艺疗法视角下民办高校园艺活动实践:以湖南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园艺,2023,46(23):170,200-2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