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策略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例论文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策略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例论文

10

2024-05-20 09:58:1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语言训练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强基固本。文章探讨了语言训练的概念,分析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意义,并以《女娲补天》一课为例,深入研究了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策略,旨在为教师设计语言训练方案提供参考,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摘要:语言训练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强基固本。文章探讨了语言训练的概念,分析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意义,并以《女娲补天》一课为例,深入研究了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策略,旨在为教师设计语言训练方案提供参考,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语言训练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发展语言能力,让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语言是学习语文知识和日常交流的重要媒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但在对语言的学习、应用过程中,部分学生存在知识储备有限、语言应用困难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在重视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设计指向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语言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知和理解能力。

  一、语言训练概念

  语言训练是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语言练习,帮助训练者掌握语言知识,提高他们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活动。语言训练突出对口语和书面表达的引导,以培养语感、提高理解能力为主要目标。语言训练涉及语音、语法、语用等方面,训练方式一般为模仿、纠错、阅读、写作等。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语言训练活动,学生可以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文化自信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生的语言训练与文化传承活动紧密相关。如文化讲座、文化展览、文化体验等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意识,提升文化自信。(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契合语言训练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开展语言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训练可以利用问题、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批判能力[1]。学生在语言训练中通过不断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目标。

  (三)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语言训练能让学生掌握语言规律,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并熟练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交流。良好的语言训练契合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语言知识的积累与语言技能的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外在体现。学生在参与语言训练的过程中,能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与感悟,丰富语言体系和储备,提高语言应用能力。

111.jpeg

  (四)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素养

  文学审美是对语言文字进行鉴赏、感悟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指向学生的审美素养发展。语言训练能培养学生优秀的文学审美素养,使其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根据语言揣摩文本中的思想感情内容,实现与作者的共情。通过语言训练,学生能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作者对美的追求,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尚情操,从而实现审美素养发展的目标。

  三、课文《女娲补天》分析

  《女娲补天》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映射出古代人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初步认识、理解以及对天地之间自然规律的敬畏和尊重。这个神话故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英雄人物的敬佩和赞扬之情,在统编语文四年级(上册)教材第四单元中以自读课文的形式呈现[2]。

  《女娲补天》一文处处充满着神奇的想象,教材要求学生默读神话故事,阐述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发挥想象力,尝试生动讲述女娲从各地拣来五种颜色石头并补天的过程。

  四、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策略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语言训练是十分必要的。语言训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要以阅读为媒介,鼓励学生仿照课文进行写作,在语言应用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利用语言训练活动整合语文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理解语言内涵,提高语言应用水平,进而发展核心素养。下面以《女娲补天》一课为例,细致阐述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策略。

  (一)以读为媒,寻找语言训练契机

  《女娲补天》这个故事讲述了在远古时代,天破了一个大洞,女娲不忍看到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决定补天,经过一番辛劳整治,她终于把天上的大洞补上了,地也填平了,百姓恢复了安乐的生活。这是一篇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通过阅读课文,学生能感受到作品中的文化魅力,从而提升文化自信。教师应组织学生阅读《女娲补天》,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累写作素材[3]。教师在寻找语言训练契机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阅读交流和讨论的机会,使他们通过古代神话作品词句,领略课文写作的妙处,为语言研究与应用作铺垫。教师也要设计针对性较强的语言训练活动,在阅读中促进学生语言素养的发展。

  例如,在阅读《女娲补天》时,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如:文章里有许多描写神话情节的词语和句子,大家能不能找出来?女娲有怎样的功劳?故事情节有怎样的发展顺序?故事结局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能引发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进而,教师要以学生的阅读为媒介,根据学生的问题回答情况,带领学生总结神话故事情节:“天破大洞—女娲发现—选用五色石子—熔化成浆—石浆补天—斩杀乌龟和黑龙—支撑天地—保护人类—天地平静”。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以上顺序描述神话故事的发展,尝试用词语、短句表达自己的观点。利用这个语言训练契机,教师可以将女娲和夸父、精卫等神话人物建立联系,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感受神话作品的魅力,提高文化自信。学生在语言训练中,将自己的阅读体会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对自身课文学习与核心素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仿创结合,提高学生语言能力

  仿写是语言训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夯实写作基础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语言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在语言训练中,教师应坚持仿创结合,鼓励学生在仿照课文写作时,发挥想象力进行创新,这有利于学生提高核心素养水平[4]。仿写并非单纯替换词语、套用句式模板,而是要基于文本核心内容,由仿照写作向自主创作过渡,产生关于文本的全新思考并将其表达出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跳出仿写的思维限制,利用多样的语言训练,使学生在仿写中融入自己的想法,在创新中发展语言素养,彰显自己的创作个性。

  在《女娲补天》这节课的语言训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照文中的精美句子进行造句。以对“随着神火渐渐熄灭,五种颜色的石头被炼成了黏稠的石浆”这句的仿写为例,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握句子核心,融入自己的构思、立意,对该句进行分析。在句子分析过程中,学生明确了“神火”“熄灭”“五种颜色”“石头”“石浆”是句子的核心。由此,学生逐渐明确自己想要仿写的内容,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能用自己掌握的词语描述句子本意,并采用恰当的修饰语进行创新。学生对句子进行仿写、创新,关注语言应用的方法,实现了从仿到创的跨越。在语言训练中,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和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了实质提升。教师在语言训练中应始终关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将仿写与创作结合,让学生由语言输入向语言输出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语言引导,引发学生对写作的深入思考,并借助训练强化学生的语言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三)以写为阶,深化学生语言认知

  写是语言输出的一个环节,是语言训练活动的一种形式,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维度。学生在动笔写作的过程中,能通过调动思维进行联想、分析、判断等,深化语言认知。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思维能力水平,设计不同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以读写结合的形式进行联想、想象,通过参加语言训练,在写作中落实思维能力培养目标。以写作为阶梯开展语言训练,能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保证学生的课文学习质量,深化学生对文本语言的认知,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能够根据写作主题进行表达。

  在《女娲补天》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主题,如“女娲补天的过程”“我眼中的女娲”“我帮女娲补天”等。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联想、想象课文中的故事细节,将文中的好词好句积累到摘抄本上以在写作中应用。在语言训练中,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可以激活思维并自选主题,再根据主题选择素材。以“我帮女娲补天”主题写作为例,学生可以根据主题总结课文中有关“女娲补天过程”中的关键点,如“天上露出大窟窿”“地上裂开深沟”“炼石补天”“支撑天地”“驱赶野兽”等,明确写作开头、内容、结尾等。这既能深化学生对课文的学习认知,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投入写作的过程中,能从所学课文中汲取知识,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方法、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等。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联想、想象过程进行总结,用醒目的作文批改符号标出学生写作中的问题,让学生及时修改。通过对比课文与自己的主题写作成果,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对比阅读能力,积累丰富的写作经验,进而发展核心素养。

222.jpg

  (四)课程整合,拓展语言训练内容

  课程整合是在已有教学资源基础上,对课程内容进行重组,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教师在语言训练中应为学生整合相关语言应用的知识内容,助力学生审美创造素养的发展。审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教师要重视对课文进行研究,结合语言训练素材,整合与课文主题相关的课内外文章,为学生的审美鉴赏、文学创作提供机会[5]。此外,教师可以将不同学习材料中的内容进行整合,让语言训练充满趣味,使学生产生学习课内外语言知识的兴趣,在后续的语言训练中积极主动地实践,发展学生的审美创造素养。

  《女娲补天》是所属单元中的自读课文。教师可以从课内整合与课外整合两个角度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在课内资源整合中,教师可以组合《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普罗米修斯》这三篇课文,确定“中外神话”这一核心议题,让学生开展群文鉴赏活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中外神话的特点,总结神话故事及其蕴含的道理,鉴赏神话故事的语言魅力。

  在资源整合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神话的语言特点进行总结,通过审美活动拓展语言训练内容。学生在群文鉴赏中进行比较、分析,建构对结构化文本的集体认知,丰富自己的审美认知,积累写作素材。在课外资源整合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嫦娥奔月》《神农尝百草》《黄帝与蚩尤》《宙斯》等神话故事,让学生在充满想象的故事中分析鲜明的人物形象,在鉴赏中学习写作方法。在语言训练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学习神话的写作方法,以自主编创神话的方式拓展语言训练内容。学生在鉴赏中,能开阔自己的文学视野。在编写神话故事时,学生可以运用在阅读中积累的素材充实文章,用自己掌握的语言表达手法让神话故事充满趣味,从而切实发展审美创造素养。

  五、结束语

  简而言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女娲补天》并仿照课文内容进行创作,以语言应用活动为载体,开展高质量的语言训练活动,推进语文课程整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师致力于构建完善的语言训练体系,能拓展学生的语言学习空间,丰富他们对文章语言文字的体验,夯实语言文字学习基础。教师应设计和完善语言训练活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让语言教学服务于学生的语言运用素养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晓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教学现状及措施[J].天津教育,2022(27):147-149.

  [2]谢马婷.论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语言训练[J].安徽教育科研,2022(14):54-56.

  [3]张崇敬.探究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策略[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21(3):54-55.

  [4]郦旭琴.论小学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误区及对策[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0,5(19):45-48.

  [5]李敏.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训练的策略微探[J].学周刊,2020(18):119-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