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探究论文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探究论文

29

2024-05-17 13:55:14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提出了“教会、勤练、常赛” 的要求,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要将知识学习、技术训 练与比赛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的 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构建“学练 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的 相关要求,丰富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活动形式,促进 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

  摘 要:在新课标背景下,“学练赛”一体化成为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有助于改变过去教师示 范、学生模仿练习的教学模式,打造更具趣味性、实践性、自主性的体育课堂。文章从新课标的角度出发,分析 “学练赛”一体化的含义,并提出几点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协调好学习、训 练与比赛之间的关系,优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促进小学生体育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 小学体育与健康,新课标,“学练赛”一体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提出了“教会、勤练、常赛” 的要求,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要将知识学习、技术训 练与比赛活动有效结合起来,提升体育与健康教学的 质量,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构建“学练 赛”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落实《课程标准》的 相关要求,丰富体育与健康课堂的活动形式,促进 学生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的发展。因此,小学体育与 健康教师要明确“学练赛”一体化的内涵,将其融入 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与活动组 织,达到以练促学、以赛促练的效果,从而推动小学 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高质量达成。

  一、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练赛”一体化的含义

  “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包括学生的学习、技 能训练和体育竞赛活动三个部分,但并不是三方的简 单组合,而是在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内容和学生身 心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由三方融合而成的课程教学模 式 [1]。体育与健康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练赛”之间的 内在联系,促使三者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紧密融合,相 辅相成,使学生形成丰富的身心体验,增强体育与健 康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学习与训练的有效性,并精 心设计体育竞赛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比赛情境中进 一步锻炼身体素质,提升体育综合运动能力,能够熟 练自如地运用所学的运动技术。总之,“学练赛”一体 化就是要实现三者的优化与融合,发挥不同教育环节的互促作用,让学生“学”得轻松、“练”得高效、“赛” 得有趣 [2]。

image.png

  二、小学体育与健康“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策略

  (一)构建教学情境,学习理论知识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第一步 [3] 。 如果学生不明白各项运动技术背后的知识原理,在练 习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动作僵化、发力不当等问题。有 效的理论知识教学,是学生规范、准确完成各项体育 技术动作的重要前提。《课程标准》指出,要从“以知 识与技能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因此,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关注自身的讲 解与示范,还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将学生作 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要坚持以学 生的发展为导向,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学习基础、认 知能力,选择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准确清晰 地理解体育的相关知识概念与技术动作。

  为了深化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的认识,体 育与健康教师可以先在多媒体教室组织教学活动,运 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技术动作演示视频,学生可 以进入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清晰完整地看到体育技 术动作的过程。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放大、慢放等 功能,让学生详细地观察技术动作的要点。在多媒体 演示过程中,体育与健康教师也要适当地加入一些语 言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体育技术动作的知识原理 和注意事项,并且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推动教与学的融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探究、讨论等多种方式, 掌握体育技术的要领。

  以“挺身跳远”一课为例,许多小学生难以理解 “挺身”的概念,不知道应该怎样完成这一动作。体 育与健康教师在演示该动作时,通常也只能一气呵 成,示范的过程很快,学生不易观察清楚。对此,体 育与健康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挺身跳远的动 作过程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利用慢速播放的功 能,让学生详细地看到运动者在挺身跳远过程中的姿 势变化,并结合动作分解示意图,对挺身跳远的动作 进行分步讲解:运动员在起跳后,起跳腿在体后形成 腾空步;在腾空过程的大约三分之一处,摆动腿部,带 动髋关节向前送出;当到了腾空过程的三分之二处 时,要收紧腹部,两腿屈膝上收,上体前倾,准备落 地。演示结束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动作过程,或 者带领学生到操场上练习,以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与 技术的理解,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评估教学活动的成效。 这种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学习效果,使学生在脑海中形 成清晰的动作概念,为后续的练习和比赛做好铺垫。

  (二)创建合作小组,加强技能训练

  良好的训练氛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使 他们更专注地投入体育训练活动 [4]。相比个体单独训 练,小组训练活动有更强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可以发 挥学生之间的互助作用,即便是一些对体育与健康学 习兴趣较低或者缺乏信心的学生,也能够在其他学生 的鼓励和帮助下积极参与进来。同时,体育与健康教 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组,将学优生、中等 生、学困生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组合,鼓励学生之间 相互监督、相互帮助,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动作 水平。由于学生较多,教师难以观察到每个学生的训 练情况,也无法逐个对学生进行详细指导。因此,对 于一些简单的问题,学生可以向同组的其他学生请教。 在小组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巡视和指导,了 解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困难和不足,针对学生普遍存在 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以提升体育技能训练的有效性。

  在小组合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训练氛围 的营造,确保训练活动规范有效推进。例如,在练习 蛙跳时,许多学生认为训练过程枯燥,参与活动的积 极性偏低。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训练场地想象 成河面,将跳跃点想象成荷叶,设计出青蛙跳荷叶过 河的训练场景。同组的学生可以列成一排,依次进行 练习。在一组学生进行蛙跳练习时,其他小组成员要 注意观察,相互学习,相互指正。这样不仅能使训练过程更生动有趣,也能让重复性的练习变成有目标、 有交流的集体活动。又如,在教学篮球时,考虑到该 项运动涉及的技术动作较多,教师可将学生每 5 人分 为一组,为每个小组划分场地,分配器材,让学生以 小组为单位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在练习篮球技能的过 程中逐渐发现自己的特长,找到篮球运动中最适合自 己的位置。这种小组训练方式更符合篮球运动的特 点,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抓住练习重点,锻炼运动能力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包含的项目较多,相关的 技术动作也比较丰富。因此,体育与健康教师要根据 课程目标,抓住练习的重点,思考哪些内容是需要学 生重点掌握的,哪些内容只需要学生理解,构建层次 分明、重点突出的体育训练内容体系,合理分配体育 与健康课堂的时间,通过合理有效的训练活动,促进 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发展 [5]。

  以体操教学为例,课堂教学目标如下:掌握正确 的姿势动作,把握体操运动过程的节奏感,在不断锻 炼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身体健康水平。教 师可根据这一目标,将体操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动作与 节奏两个方面:一是要通过自身示范、多媒体演示、 技能训练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体操姿势动作,尽 可能做到规范标准;二是要让学生掌握体操运动的节 奏,可通过拍掌、打手势、播放音乐或口令指挥等多 种方式,使学生逐渐熟悉体操运动的节奏,知道哪些 动作要放缓,哪些动作需要稍微停顿。这样不仅能提 升体操运动的美观性,也有助于保证学生运动过程的 安全,防止由于动作节奏不当出现身体失衡、拉伤等 情况。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遵循由慢到快、循序渐 进的原则,先让学生通过缓慢的分解式训练记住体操 的基本动作和步骤,然后逐渐提升练习的速度,将所 有的动作连贯起来。

  又如,在教学“投掷”动作时,上下肢的协调性 是练习重点之一,如果上下肢不协调,不仅会影响投 掷效果,还容易受伤。因此,教师要围绕这一点设计 练习活动,可先让学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理解教 师的发力过程,重点把握转体、蹬地、挥臂三个要点。 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空手练习,两人为一组,观 察对方的动作是否标准,并提出建议,使学生逐渐掌 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投 球练习活动。

  (四)设计体育游戏,增强训练效果

  《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玩耍和运动,能够与生疏的同伴一起参加体育活动和玩 耍。由此可见,《课程标准》十分注重“寓教于乐” 的理念。体育游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 玩的过程中提升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体育与健康教 师可设计一些游戏活动,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体育游 戏活动中,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增强体育训练的效果。

  以长跑为例,长跑运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心肺功 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培养学 生坚定的意志。然而,长跑运动在学生群体中的受欢 迎度并不高,许多学生认为长跑运动单调、吃力。对 此,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师可设计一些跑步类的体育 游戏,以“报数成团”的游戏为例,教师可以让学生 绕操场慢跑,然后随机喊出某个数字,在听到教师喊 出的数字后,学生要迅速地与其他学生抱成团,人数 要和教师所说的数字相同,未达成抱团要求的学生会 被淘汰,最后对获胜的学生进行奖励。小学体育与健 康教师可借助游戏活动,增强跑步训练的趣味性,促 进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师生在共同游戏的过程中形成 和谐友好的关系,使学生产生愉悦的身心体验,增强 体育训练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 余时间自主开展体育游戏活动,将课内外练习结合起 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image.png

  (五)开展比赛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体育比赛活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展示学习成果的舞 台,也能够提高他们的体育综合素质,是许多学生喜 爱的教学形式。体育与健康教师要适时地组织一些比 赛活动,营造出富有趣味性、竞争性的比赛环境,让 学生在真实的比赛情境中感受体育运动紧张刺激的氛 围,形成高涨的体育学习热情。

  以足球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讲解、演示、技能 训练等方式,使学生掌握足球运动的基本技术和规 则,然后组织学生开展比赛活动。学生可自主结成运 动小队,在内部做好分工。在计划开展比赛活动时, 教 师要提前一周左右告知学生,以便学生为比赛做好充 分的准备。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水平选择比赛 的规模和形式。在学生刚刚掌握足球运动技术时,教 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 5 人一组的小型比赛,让学生初 步感受比赛的规则、环境和过程。当学生能够较为熟 练地运用足球运动技术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大规模的 比赛,创设真实的比赛情境。在比赛过程中,教师要 扮演裁判的角色,对学生的技术水平、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体育精神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对于获胜的小 组,教师要予以一定的奖励和表扬,对于落败的小 组,教师也要进行宽慰和激励,鼓励他们加强训练,进 一步提升运动水平。由于体育与健康课时有限,难以 为比赛活动留出太多的时间,所以教师要突破课堂限 制,将目光放到课外,如利用课后服务时间组织学生 开展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羽毛球比赛等活动,这 能够锻炼学生的运动能力,帮助学生释放一天的学习 压力。此外, 教师还可以围绕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指 导学生成立兴趣小组或社团,鼓励学生自主开展比赛 活动,让体育比赛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培养学生良 好的运动习惯,督促学生“常练”“常赛”,促进学生 体育素养的持续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练赛”一体化是落实《课程标准》 的有效途径,是当前体育与健康教育改革的重要趋 势。教师要深入理解“学练赛”一体化的含义,精心 设计教学活动,通过自身示范、多媒体演示、详细讲 解等多种方式,抓好“学”的首要环节,让学生掌握 技术动作的原理、要领和步骤,并通过小组合作、体 育游戏等训练方法,提升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通过 开展比赛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 技术,展示自身学习与训练的成果,构建“学练赛” 一体化教学模式,打造规范、高效、有趣的体育与健 康课堂。

  参考文献

  [1] 吕超.构建小学体育“自主学练”教学模式的认识 与实践[J].新课程,2022(1):165.

  [2] 尹江.小学体育“学练评一体”的思考与实践[J].江 西教育,2021(36):82-83.

  [3] 黄斌.“学、练、赛”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启示[J]. 华人时刊(校长),2021(12):68-69.

  [4] 邹美文 . “乐练赛”理念下小学体育教学的实践策 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1):178-180.

  [5] 王济强.用“学、练、赛、评”提升小学体育课堂[J]. 新体育,2021(18):98-100.